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佛大学的惊人发现,孩子从小是否参与这类活动,直接影响人生!

也不知什么时候起,让孩子干家务,这么一个稀松平常的问题,竟然成为了被众人关注的话题。孩子不会做家务,是常态;孩子会做家务,是奇才!生活中,很多家长不以为意,孩子小,做家务有什么来不及?大人多做一点,也是天经地义。

于是家长大包大揽,做得心甘情愿,孩子清清闲闲,享受得乐得其所。古人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孩子学做家务,也是对孩子的必须教育。

1938年,哈佛大学就有学者针对456名少年进行了长达75年的追踪调查,其中几个结论相当让人震惊:

1.做家务,让孩子的职业生涯更成功

他们发现:爱做家务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15:1,犯罪率1:10,总体而言难成独立优秀的成年人的概率要高得多。

对此哈佛的解释是,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很多能力:比如铺床或扫地,能让孩子很有成就感,更自信,自我效能感很强。比如做家务能让孩子感觉是家里的一员,要为家庭负责任,从而更愿意做个好公民。比如和别人分工合作完成一项家务,还能锻炼领导与合作能力。再比如洗衣服或刷盘子,能促进大脑发育,提升精细动作技能,让孩子更聪明。

这些干巴巴的理论,估计有人会觉得没啥说服力,只是鸡汤文,所以我又得举例子了。的确,在美国,有一个妈妈已经出色地验证了以上的结论:

大儿子毕业于耶鲁大学,创办的公司以9.7亿美元卖给了亚马逊;二儿子创办的公司,以超过1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卖给了通用;即便是最“没出息”的三儿子,也是个非常出色的软件工程师。

一门三将才,两个亿万富翁。孩子们这么优秀,靠的可不是什么“祖坟冒了青烟”,而是非常简单的“做家务”!

他们的妈妈,出生在马来西亚一个贫困的家庭里。17岁时,她来到美国,没有学历,也没有钱。因为家里太穷了,妈妈必须要出去工作。但她不是让孩子在家里待着,而是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小帮手。

比如,妈妈做房产经纪人时,就让孩子们修理破家具、粉刷墙壁、打扫房间,或者是做一些基础的数据录入工作。家里的家务活,妈妈会列出一张清单,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一起完成。

“我们都觉得这样很不公平,但重要的是做家务确实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它让我们从‘只考虑自己变成了‘了解我们的责任’,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团队。'儿子们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做家务。做家务的意义,其实远不止于此。

反例也不少,还记得哈尔滨22岁的小伙子晨宇(化名)吗?全家咬紧牙关送他出国留学,结果花掉200多万,他却连预科毕业证都没有。回国后的晨宇更是把自己关在房子里足不出户,天天游戏为伴。连吃饭都是七旬奶奶送到跟前,一口一口喂下,活生生被养残成为一个“巨婴”。父母离异在晨宇身上有教育缺失,但奶奶从小到大无微不至包揽式养育,却是晨宇成为“巨婴”的主要原因。

被视作“命根”的晨宇,自从被接到奶奶家生活后,老人把余生所有的爱全都奉献给了孙子,见不得孩子一点委屈。可疼爱并没有让晨宇变得阳光快乐,反而让他越来越不合群。在国内交不到朋友的晨宇,到了国外依然孤独一人,他几乎不与人交流,打游戏成为唯一的生活内容。

“孩子嘛,把书读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报恩!”多少家长在这样的期待里,把孩子养成了一个个养尊处优的公主与王子。然而与期待相背,一个习惯了享受的孩子,不仅体会不到父母付出的艰辛,潜意识里还会把父母养自己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孩子不仅无法独立,也难追求上进。以爱为名,却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和独立能力。这样的爱,对孩子而言却是害!

还记得轰动教育界的魏永康事件么?

17岁神童魏永康,在别人还没有完成高中学习时,他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中科院。

按理说,如此成绩优异的高材生,该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却不料,还没有取得研究生学历,就被学校勒令劝退。

劝退的理由,让人瞠目结舌——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下雪天还穿着单衣、拖鞋在校园里穿梭,从来不知道打扫卫生,臭袜子、脏衣服在寝室随处可见,甚至连正常的和同学的交流也无法做到。

有人比喻他是“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母亲。

和很多爸妈想法一样,魏永康的母亲认为,孩子成绩好,将来才有出息,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儿子插手。当儿子被退学那一刻,怒气冲冲的母亲来到学校责令儿子:“这么好的机会,你不争气,你不如去死好了!”可悲可叹,明明是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如今却又怪我不会飞翔。

诗人于戈曾说:“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2.做家务,让孩子的生活与婚姻更幸福

“爱干家务的孩子,将来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这是哈佛大学的另一项发现。

为啥?因为从小就干家务活的孩子,更能体会别人的辛苦,会更有同理心。他们考虑问题会更全面,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他人、关爱他人。这不就是婚姻里,夫妻双方最需要的吗?而美国的一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懂得彼此分担家务的夫妻,婚姻生活更美满长久。”

这并不是哈佛大学自说自话,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30年前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专攻家庭教育研究的教授Marty Rossmann在20年的时间里,跟踪了84个孩子,了解他们在3~4岁、9~10岁、15~16岁参与家务的情况,并在他们20多岁时做了电话采访。

2002年,Rossmann公布了研究结果:成年人成功的最佳预测因素是基于他们是否在三四岁时就开始做家务。他还表示,如果一个孩子在十五六岁才开始做家务,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会觉得这是一种强迫,完全达不到早早就开始的效果。这么一想,先不提为家里做的贡献,不早点让孩子做家务,那就是剥夺了孩子提升能力、获得幸福的最好机会,是在拖他们后腿啊!

如果孩子就是不喜欢做家务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网上有不少回复帖,方法也很多样。比如制定奖励机制,给孩子做家务的动力;比如用游戏的方式,让做家务变得有趣起来;比如和亥子一起制订家务计划,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这些想法当然很好,对孩子也有激励的作用。

但我想说,比让孩子学会做家务更重要的事是:让孩子真正领会到做家务的意义。

家务,是家里的日常事务,关乎每一个家人。做家务,是家里人表达爱、相互照顾的行为。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个台湾妈妈在教训不想做家务的女儿,让我印象格外深刻。

妈妈只问了女儿一个问题:“你要做家人’还是客人’?'“家人就是互相帮忙,也要做好自己的事儿,而不是只顾着在一边休息。'而客人就是“吃完东西,玩一玩就走了”的人!

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女儿不仅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还承诺说以后要收拾自己的玩具。

有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我们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状态调查也表明: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而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足足相差了27倍。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最早是通过动作来发展思维的,越喜欢动手越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而家务,正是被很多家长忽略的一项重要技能。 像最基本的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到买菜做饭再到剪草种花,再难度高一点的修理家具电器等等,都特别强调实践。

有人说,一个沉迷理论的数学家,去到菜市场都不如一个每天穿梭于街市的主妇来的精明。

生活是个技术活,让孩子看三本烹饪书都比不上让他动手炒个菜。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始终有清晰认识:孩子总有一天要学会独立,唯有放手,从小让孩子学做他应该做的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小时候做不做家务,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影响很大
(1)哈佛大学研究:这些习惯请帮孩子养成,越早越优秀
你让孩子做过家务吗?哈佛研究:小孩做不做家务将影响他的一生!
妙招让孩子快乐做家务
哈佛大学研究20年发现:孩子做不做家务,对未来影响大不一样!
爱劳动的孩子长大更幸福?哈佛大学这项研究长达75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