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滋水 · 随笔】田宏刚:人情世故“探”中品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46期︱
审稿|谭长征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人情世故“探”中品
   作者/田宏刚


《红楼梦》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虽然从文字上看不出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让人觉得道学味儿十足,但却把中国几千年世俗社会的学问揭了个底儿朝天。凭谁说得再好,再有才华,也逃不出人情世故的如来佛掌。我常惊叹作者把人情事故体察得那么深刻透彻,又能把与人情世故格格不入的诗心诗情诗境结合得那么好,许多人都感慨这书盖非人力所能为之。下来我不放管窥蠡测,借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内容的简单剖析做个引子,以便抛砖引玉。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回目是:《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讲的是贾宝玉被贾政“笞挞”一顿后的相关情景。紧紧围绕贾宝玉挨打受伤,一是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的“探病”,二是王夫人与袭人之间的“探心”,三是薛家母子三人关于贾宝玉挨打一事的“探因”。今天,我们重点说说“探病”。


贾宝玉被贾政暴打一顿后,受伤严重。相关人等陆续前来“探病”,正是人之常情。作者把这个“人之常情”写得很不一般,而是富有深意和趣味,写出了“探病”者不同的行事方式,不同的性格特点。这是作者写法高明、巧妙的地方,需要我们认真赏读和细细品味,方能解出其中的点滴味道。



(一)探病——众人探伤痛,异中见人情


文中写到的第一个“探病”的是袭人。因为是身边人,所以最先到。文中写了袭人的语言和动作。“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到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待她小心翼翼地给宝玉退下中衣后,看见宝玉腿上的伤痕。“袭人咬着牙说到:‘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袭人的身份比较特殊,她是宝玉身边人,是和他有过肌肤之亲的人;是宝玉房里的大丫鬟(也)兼贴心佣人,如果按王夫人的意思也可能是将来成为宝玉姨太太。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彼此心知肚明。所以,袭人在宝玉面前是比较随意的,能够替他换脱中衣,可以察看他身上的伤痕。应该说,袭人对宝玉是用心的,也是特别用情的。你看她小心翼翼的动作,你看她“含泪”“咬牙”的表情;你看他对宝玉挨打的心痛心伤,你看她话语中暗含着我俩已经是“命运共同体”的巧妙表达。袭人“探病”,有悉心的照料,有伤心的表情;有动情的话语,有得体的劝慰。还有着“你如果被打成了残疾,我将来可去依靠谁呢?”的含蓄表白。



第二个来“探病”的是薛宝钗。我们来看看她的表现。丫鬟通报“宝姑娘来了”后,小说是从贾宝玉的视角来写的:“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到:‘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度散开,就好了。’”


这里大家不妨关注这几个动词,是一个“动作”和一个“称谓”。先看“动作”:“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一句中的“托”字,意味丰厚:宝钗“探病”,不是低调、内敛的,而是有些故作姿态的张扬。用手掌托着药丸,不是装着或是拿在手里,也不是让佣人拿着,而是自己亲自用手“托着”,是有薛宝钗内心的小九九在的:一是彰显此“丸药”之贵重,二是生怕别人不知道、看不见,或者怕被人误解,几乎是用广而告之的行为方式让大家都知道我是探病送药去呀,千万别想到别的地方去,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在里边。一个“托”字,潜台词应该就是:是我,薛宝钗有多么关心贾府二爷贾宝玉(现在的表弟,将来的老公也未可知)啊!还有一点,“探病”还带药来,和她临走时所说的“要想什么吃的玩的,悄悄的往我那里只管取去,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是想借此表明自己“富商”家庭背景的优越,与宝玉有“门当户对”的优势,还显示出自己能够当家说了算的派头与气势。尤其是我们对宝玉的格外关照你不能不省察。


再看“称谓”:在贾宝玉面前,薛宝钗当着他的心腹佣人和关系亲密者——袭人,用的指称是“他”,而不是“宝二爷”或“二爷”——“替他敷上”,也是藏有心机在里面的。一个“他”字,一来凸显薛宝钗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姨表姐弟本已很亲,这个之外,恐怕还有她心目中自认为的还有——或者会有更深一层的关系在;二来是要让袭人明白:你对宝玉再好,服侍得再周到、再细心、再体贴,终归不过是一个下人,我才可能是配得上他的将来的“正室”。在这里,当着袭人的面,称呼宝玉“他”,俨然一副“宝二奶奶”的做派与阵势。当然,作为青春美少女,宝钗也是有她可爱的一面的。在询问了宝玉病情之后,她说了一番动情的话,虽然欲言又止,欲说还“羞”。但正是这番举止,体现出她作为妙龄少女的纯真可爱。“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到:‘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


正是这段没有说完整的贴心话语,和宝钗“软怯娇羞”的样子,让宝玉“心中感动,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欲言又止”,也不管是出自什么动机或者目的,宝钗对宝玉应该是有真感情的,是发自内心的。她希望,也是愿意将自己的真心、真情巧妙传达给“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表弟贾宝玉的。也是希望能够跟他走到一起并且相伴终身的。这是人性使然,也是封建社会门第观念在其潜意识中的反映使然,潜意识里是对母亲姨妈表姐炮制的“金玉良缘”的自己主动响应。当然,这里的“欲言又止”,不排除是一种“表演”。即便是“表演”,那种少女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青春萌态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也是令人心生感动的。


还有一点,就是在薛宝钗的话语中,她是有意无意地把“我们”(其实就是“我”)和“老太太”“太太”相提并论,似乎把她自己摆到了荣府第三代内当家的位置上。也许是不小心说露了嘴,也许是真心的自然流露。矛盾之心,掩盖之举,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完成了完美的塑造和生成。


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天才文学家曹雪芹的高超甚至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人性的美丽与丑陋,单纯与复杂有机交织、融合在一起,塑造了丰满、立体、多维的人物性格,让我们体会和触摸到生活的真味,人性的原色。这,也许就是小说艺术的魅力所在。


最才的才女杨绛先生曾在评论小说《傲慢与偏见》时引用该小说作者奥斯丁的话:“小说家在作品里展现了最高的智慧;他用最恰当的语言,向世人表达他对人类最彻底的了解。把人性各式各样不同的方面,最巧妙地加以描绘,笔下闪耀着机智和幽默。”



第三个来“探病”的,是林黛玉。很显然,曹雪芹是将林黛玉与薛宝钗对照着来写的。正如前述分析的那样,薛宝钗来“探病”,似乎唯恐别人不知道,是带着一种做派和优越感来的。而林黛玉呢,则是静悄悄的来,静悄悄的去。没带任何礼物,也没有佣人跟随。对于贾宝玉挨打受伤,林黛玉感同身受。但她既没有送药,也没有带吃的;既没有“欲言又止”,也没有故作姿态;既没有高调宣示“药到可以病除”,也没有承诺“好吃好玩的尽管开口”之类。当然,她也已经没有这个条件和能力。她有的,只是一颗真心,一种真情,一份真爱。


在这里,林黛玉是无声无息地来探望贾宝玉的。宝玉“恍恍惚惚听得悲切之声”,“只见他(林黛玉)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担心黛玉“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的关切、体己之言,林黛玉也是感动的:自己挨打受伤了还在关心着我呢。“心里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方抽抽噎噎的说到:你可都改了吧!”


这里,曹雪芹写林黛玉,动作不多,话语更少,不像写薛宝钗,动作多,话语也多。对于薛宝钗和林黛玉,同是来“探病”,区别却很大:动作、言语一个“多”一个“少”,作风一个“高调”一个“内敛”,行事一个“张扬”一个“含蓄”,曹雪芹给予她们的笔墨也是一个“详细”一个“简略”等等。


这些,其实暗合了中国传统伦理和美学原则,“无声”胜过“有声”,“留白”不是空白。波心荡冷月无声,真情露沉默是金。从写作技巧上来讲,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之下,薛宝钗与林黛玉,谁更真心,谁更痴情,谁更心痛,读者自有判别。



第四个来“探病”的,是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精明强干的“大管家”,作为深受贾母喜欢和王夫人宠信的红人,她应该也是必须要在这个场合“现身”的。正是按照王熙凤的性格逻辑和处事风格,小说写到她“探病”,可以说既是尽职责——是为“公”,也是送人情——是为“私”。既在贾母和王夫人跟前显露出自己对宝玉的特别关心与厚爱——讨得欢心,又在宝玉及一众人等面前展示出荣府“大管家”的气派与能耐——彰显权威。


小说对于王熙凤的“探病”,文字及其俭省:“凤姐……进来了。问宝玉:‘可好些了?想什么吃?叫人往我那里取去。’”既没有催泪的表情,也没有含蓄的安慰。只有直接、简单的问询,惯常的虚情、客套。一个“吃”字,一个“取”字,既体现出王熙凤文化不高、但却精明干练,作风麻利的特点——宝玉挨打受伤,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请医用药,而是想到能体现荣府奢华的高档吃食。“取”字则包含“我那里多的是,只要你开口,我保证供应”之类的意思。


我看过另一个版本,里边说林黛玉在树荫下远远地看着,只见凤姐携着贾母等一干人从前门进来了,心想:我还以为什么绊住了脚,半天是这回事。感慨起世态炎凉来,想起了有父母家人的好处,自己一人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不由得暗自伤悲起来。这里通过林黛玉的眼光,写出王熙凤探病也不忘了在老太太跟前大献殷勤,也很自然带出了林黛玉的心理活动。


各位看官, 需要注意的是,曹雪芹还一笔带过“薛姨妈”和“贾母”“打发的人”来“探病”。可别小看了“接着薛姨妈又来了”。“一时贾母又打发人来”这样简单的叙述和交代。在这种背景和情境下,薛姨妈是必然要到的,而且是一定要亲自来的。作为贾母的“心头肉”,贾宝玉的伤情自然是贾母最为关心的,所以“又打发人来”问询与探望。这分别是人情的需要,亲情的需要。


最后写到荣府几个有头有脸的佣人家属,“周瑞媳妇、吴新登媳妇、郑好时媳妇这几个有年纪常来往的”在“掌灯时分”集体前来“探病”。不巧的是,“略来迟了一步,二爷睡着了”。来“探病”,就是一份人情,说明心里有二爷。二爷睡了没见着,这份心意还是需要让二爷知道的。“那几个媳妇子都悄悄的坐了一回,向袭人说:等二爷醒来了,你替我们说吧。”


这,既是“世事”的需要,“人情”的需要,更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叙事完整的需要。小说到此,“探病”的大戏才算圆满落幕。“探病”者,有上下人等之分,有内外人等之别,涵盖了与贾宝玉有着直接、间接关系的方方面面的人。这些人,各有心思,各具性情,各有特点。曹雪芹主要通过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凸显性格,十分精彩。对比手法一直在悄悄使用,让读者既能明察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能在有意无意的对比中洞悉作者的倾向和爱憎。



(二)探心——主母私询,袭人建言


在第一部分,我们讲了宝玉挨打后,相关人等先后“探病”的情况。“探病”的人中,我们说到了袭人、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薛姨妈、贾母派来的人;周瑞媳妇、吴新登媳妇和郑好时媳妇等。各种表现,不在话下。


说到“探病”,小说还写到了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作为长辈,王夫人的“探病”与贾母不一样,贾母是“打发了人来”探问的;与薛姨妈也不一样,薛姨妈是亲自过来看望的。而王夫人呢,则是“使个老婆子”来“叫一个跟二爷的人”过去问询。


列位看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王夫人“探病”的方式,有些特别,她不是亲自过来,而是派个老婆子来叫宝玉身边的人过去问话。这就有些奇怪。一般情况下,母亲对于儿子的伤情总是特别关注和忧心的,当然是要亲自过来探望,才更能仔细、直观了解详情,慰藉心怀的。


但是,曹雪芹并没有按照这种常理和惯常逻辑来写。小说中,他“安排”王夫人派身边老婆子来叫宝玉身边的首席大丫鬟过去问“病”。不是直接探视,而是间接问询。此种安排,究竟有何深意呢?


在我看来,曹雪芹写王夫人“探病”的方式与众不同,有三点用意:


一是体现宝玉身边长幼尊卑、各色人等的探病各具特点,让“探病”的形式不至于雷同而让读者感觉乏味。


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探病”方式和表现,体现出不同的人物心理和典型性格。


三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结构经营上的深思熟虑和匠心独运,为情节的下一步推进和演绎作好过渡和铺垫。那就是,照顾到了在宝玉挨打受伤的情况下,袭人还能够从容地到王夫人那里“应询”并展开一段精彩的“探心”对话。


王夫人和袭人之间的“探心”,就是两人之间的对话,由此探究一下“袭人”这个人物形象。


在回答过王夫人关于宝玉“这会子疼的怎么样”和“吃了什么没有”的问话之后,袭人拿了王夫人让丫鬟彩云拿出来准备带回去给宝玉吃的一瓶“木樨清露”和一瓶“玫瑰清露”,“方要走时”,被王夫人叫住了,“站着,我想起一句话来问你”。


王夫人所关心的,既有宝玉目前的伤痛和饮食状况,又有宝玉挨打的背后原因。当她问袭人,“我恍惚听见宝玉今日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话没有?”


袭人回答说:“我倒没有听见过这个话,只听见说为宝二爷认得什么王府的戏子,人家来了和老爷说了,为这个打的。”


宝玉挨打,小说写到的原因大体有三:一是因为贾宝玉跟忠顺亲王王府戏子琪官“相与甚厚”的事情;二来因为贾环在贾政跟前所说——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是因为宝玉的逼迫未遂所致”;三是因为“垂头丧气”的样子,还有陪同贾政会见贾雨村时,不仅出来迟缓,而且“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仍是委委琐锁的”。


从王夫人的问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王夫人对儿子贾宝玉的复杂感情:既爱又恨;既想严格管教,又怕贾母“气着”。她知道,宝玉确实已经被惯出了一些坏毛病。他被贾政痛打,也是迟早的事情。同时,她也希望借此警醒儿子,能够走上“正道”。


“探心”者,互相试探彼此的心思和想法也。王夫人是主子,当然占据主动。她一“探”,二“问”,三“托付”,把对宝玉“恨铁不成钢”的那种复杂情感,对发现了宝玉身边人袭人的忠心、睿智和能干的欣喜和满足表露得淋漓尽致,真实可信,生动形象。


王夫人探问宝玉被打的原因。从小说中的描写看,王夫人是知道宝玉跟王府戏子琪官的事的。但是,宝玉被打原因之二——贾环在贾政面前的添油加醋,“我恍惚听见宝玉今日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话没有?”她是真的不知道这一点还是有意“考一考”袭人呢?


那读者朋友们明白么?王夫人为何这么在意这一点呢?因为它涉及到王夫人自己和她的丫头金钏儿。金钏儿投井自杀,应该归因于王夫人的一“打”,二“骂”,三“撵”。在她跟前,贾宝玉跟金钏儿的调笑、嬉闹,其实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也不至于严重到要大动干戈和把人撵走的地步。但是,作为贾府的当家人,作为护犊心切的母亲,作为拥有绝对权威的主子,王夫人的脾气、怨气只能向丫头去撒,只能拿碰在刀口上的金钏儿开刀。但她显然低估了这个丫头的刚烈与坚贞,金钏儿投井以示清白,以自杀作无声抗议,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者是也。这一点,应该是王夫人始料未及的。


从人性角度讲,王夫人对于金钏儿的投井自杀是震惊的,是她不愿意看到的。从大处说,毕竟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如此草率、如此匆促地结束。只要不是铁石心肠,任谁都会同情和惋惜。从小处讲,不管什么原因,身边的丫头投井,总和自己的管教手段、方法有关吧。人人都说贾府是“积善行德”的人家,人人都说王夫人是菩萨一般慈悲心肠的人物,还常常吃斋念佛,抄《金刚经》,哪曾想自己却遇到了这样一桩既损贾府口碑、又损个人形象的事情。真的不知道心里该有多么愧疚和震惊。


先不说外人怎么看吧,单对于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贾政来说,也是断然不能接受的:“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待下,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弄出这暴殒轻生的祸来。若外人知道,祖宗的颜面何在!”从贾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王夫人这么在意宝玉挨打的原因。她问袭人宝玉挨打是不是因为“环儿在老爷面前说了什么话”,其实就是想探问贾府里面有多少人已经知道她的丫头金钏儿投井的真实原因。想问又不好直截了当地问,只好旁敲侧击地问一下。


我们揆情度理,袭人是应该知晓贾宝玉跟金钏儿调笑、嬉闹,而金钏儿被王夫人打、骂、撵后愤而投井一事的。就算是与其朝夕相处的宝玉回避不跟她讲,大观园里面人多嘴杂,那些她的姐妹们也是会私下相传的。她又不是聋子傻子,哪有一点儿不觉察的道理,如今她知道而没有跟王夫人说破,正好体现了她城府之深,心机之重,名副其实的心机女。袭人很聪明,想当初金钏跳井而死,她曾物伤其类地伤心流泪,也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她的回答没有丝毫的迟延和躲闪。她应该知道王夫人问她的目的何在。也许,对于宝玉挨打,袭人除了知晓宝玉“引逗”王府戏子一事外,也知道金钏儿投井之事,或许不知道被贾环添盐加醋乱说给了贾政这一节。有意回避,只字不提,或许是袭人的聪明和心机,她知道这一点,但是有意避而不谈,或者佯作不知。与其说是维护王夫人的脸面,不如说是保护自己,因为好多隐秘的你知道的越多越危险,这可是有先例的。秦可卿的丫鬟碰死,表面给大家说是殉主,其实就是知道的太多,断无生理,实在活不成了,才做出貌似节烈的“殉主壮举”,所以她很明智地为主人避讳,只字不提这事,既保护了主母,更保护了自己,这是聪明人的明智之举。


一来能讨王夫人欢心。贾府“公堂”之上,忠顺王府来人讨要被宝玉“引逗”的琪官,大家知晓是正常的。而贾府之内,宝玉跟金钏儿在王夫人跟前调笑、嬉闹,最后导致金钏儿投井而亡。这样的事情,是下人们不应该“知道”的。这一桩丑闻和人命关天的事,即使“听到”了,也是要装作没“听到”一样的。这样一来,袭人“一心只服侍宝玉,两耳不闻听外事”的忠实的贴心人形象就凸显出来了。这自然是王夫人最喜欢、最欣赏、最需要的了。袭人在王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自然更重了。


二来是为“建言”作铺垫。王夫人和袭人之间的“探心”,一个提问,一个作答;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一个问得似乎无意,一个答得确乎用心。在回答了贾宝玉被打原因而取得王夫人的初步信任和好感之后,袭人趁热打铁,顺势向王夫人作了“推心置腹”的“建言”。


袭人的“建言”,紧紧围绕宝玉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觉得“论理宝二爷也得老爷教训教训才好呢!要老爷再不管,不知将来还要做出什么事来呢。”


请务必注意:这一点,袭人是就贾宝玉跟忠顺王府戏子琪官之间的交好而言的。我们知道,袭人与宝玉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宝玉青春期性觉醒时初试云雨情就是和袭人在一起有了肌肤之亲),她自己也曾认真试探过宝玉对她是真心还是假意,得知贾宝玉比较“稀罕”她之后,她自然就把自己和宝玉就紧紧连在了一起。所以,她是不希望贾宝玉那么花心地去滥情、乱爱的。


二是建议“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什么原因呢?用袭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姐妹,虽说是姐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


这话说得更是在情在理。言外之意就是,贾宝玉整天跟林黛玉、薛宝钗等一干姐妹们混在一起,难免有些让人不放心。倘或有啥闪失,那么,“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呢?”


这样的“建言”,事事为宝玉的“声名品行”着想,时时凸显自己的“责任”“担当”:“我们想不到便罢了,既想到了,要不回明了太太,罪越重了。”她把自己和宝玉的“初试云雨情”这实有其事的不才之事压住不提,却担心宝玉和宝钗黛玉有什么越轨的有损名声的事(这没影的事),简直成了恶人先告状,猪八戒倒打一耙了。王夫人对自己的外甥女薛宝钗是“非常了解的”,纵然有啥事也不会怀疑到宝钗身上,如果要怀疑就怀疑自小和宝玉一同吃一同睡的林黛玉。说晴雯的时候都不忘了带上黛玉“那个模样长得像你林妹妹的。”所以抄检大观园的时候绕过了薛宝钗的住处,抄检了林黛玉的住处。


袭人其实是有自己小九九小算盘的,通过回答王夫人的问话,她摸清了王夫人的心思:在对宝玉的爱恨交织之中,还是希望宝玉能够“改邪归正”步入“正途”的。有鉴于此,袭人就拿宝玉说事,看起来是处处维护贾宝玉的名声与形象,实则顺势“托运”了她个人的私货在里边的:她知道贾宝玉跟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亲密关系,她也深知不能跟她俩竞争,她愿意做偏房,愿意当姨太太,而且自认为是准姨娘。这对于出身贫苦家庭的她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恩典”和“荣耀”了,从她对鸳鸯说的话里边也能看得出她有这想法。


袭人需要和可以做的,就是不断提升和强化自己在贾府当家人——包括贾母,尤其是王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将她期望得到的身份提前牢牢锁定。所以,她容不得宝玉跟琪官、金钏儿之类的滥情、乱爱,容不得宝玉和其他丫鬟们厮混调笑甚至肌肤之亲,容不得与她同等身份的其他姐妹们跟她争抢分享贾宝玉的爱。


鉴于袭人说得有情有义、合情合理,王夫人很是感动,两次称呼她“我的儿!”还夸奖她“难为你这样细心,真真好孩子!”所以,最后王夫人自然是放心托付了:“我索性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点心儿,别叫他糟蹋了身子才好。自然不辜负你。”在王夫人心目中这样忠心耿耿维护宝玉也就是维护了她个人的声誉,确保她在贾府中的地位,不至于在与赵姨娘的争斗中落败,在宝玉和贾环嫡庶之争家族地位之争中落败,所以对袭人这么周全的顾虑,这么及时的建言不知有多么感激,于是在感激之余做出了最不靠谱的决定,把宝玉和自己的未来前途都托付给了最不靠谱的袭人。


至此,王夫人和袭人之间的“探心”——“谈心”——“交心”圆满结束,结果皆大欢喜。王夫人为宝玉找到了可靠的贴心人,袭人凭借自己的聪明、心机和一番巧妙“建言”,巩固和提升了自己在王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优秀小说家高超的谋篇布局能力和文字中蕴含和体现的多层维度、多重信息,展示和体现出的人性的复杂性,给了读者阅读的乐趣和探究的欲望。



(三)探因——宝钗母女,敲打薛蟠


这节内容也就是回目里“错里错将错劝哥哥”。


这日薛蟠“正从外头吃了酒回来,见过母亲,只见宝钗在这里,说了几句闲话,因问:‘听见宝兄弟吃了亏,是为什么?’薛姨妈正为这个不自在”,因为他进来之前,宝钗母女正在聊薛蟠不像话,害宝玉挨打的事。所以妈妈就很生气,咬牙说:“不知好歹的冤家,都是你闹的,你还有脸来问!”注意一下,薛姨妈在《红楼梦》里出场次数非常多,她是贾家很重要的客人,一个溺爱儿子的慈母,一个严厉的管家太太,一个说话大方行事小气的让亲侄女凤姐看不惯,让贾母半开玩笑半敲打,但她的个性却一直不是很明显,你不太容易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当然我们知道,她是守寡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这么大的家产都仰仗那些老家人在管。她非常宠儿子,把薛蟠宠坏了,可是这个时候她还是要咬着牙骂他几句。到人家做客,仰仗人家摆平了人命官司,现在却好,自己儿子惹出这样的祸事,闹得鸡犬不宁,让老太太的心肝宝贝儿受了这么重责罚,纵然人家不怪罪你,做母亲的自己觉得很难堪,实在不知道脸往那儿放。


薛蟠见母亲这样说,就呆了,他这次真是被母亲和妹妹冤枉了。忙问:“我何尝闹什么?”薛姨妈道:“你还装憨呢!人人都知道是你说的,还赖呢。”在传统的儒家伦理当中,法律非常不严,可是道德的约束力却是却是显而易见的,众口铄金,大家都这样讲,最后事情就只能是这个样子了,一般人也容易被习惯性思维所驱使,像他这种不着调不靠谱的人,一旦有啥荒唐的事,就很自然和他联系起来。薛蟠当然不服,说:“人人都说我杀了人,也就信了罢?”可是薛蟠这个话很没有说服力对不对?他之前真的杀过人,他的前科太多了,到最后就很难辩白。薛姨妈道:“连你妹妹都知是你说的,难道他也赖你不成?”薛姨妈这个时候搬出薛宝钗来,可见宝钗的分量,她向来稳重,说话做事有分寸,一般不会冤枉人的。有些人很容易轻信谣言,可宝钗绝对不会,这说明她是最有判断力和最理性的人,绝对不会胡乱赖人。


宝钗就赶快劝妈妈说:“妈和哥哥且别叫喊,消消停停的,就有个青红皂白了。”这就是宝钗的个性,她身上有某些很西化的成分,认为情绪化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把事情弄清楚,不如先安静下来,真相总会水落石出的。接着她就跟哥哥说:“是你说的也罢,不是你说的也罢,事情已过去了,不必校证。”意思是我们现在讨论的重点,不是你这次有没有害宝玉。宝钗是识大体的,她觉得这个时候计较这种小事情没有什么意思,“我只劝你从此以后少在外头胡闹,少管别人的事。天天一处大家胡逛,你是个不防头的人”,这是宝钗对薛蟠的评价,“不防头”就是没有心机,说话很随便。“过后没事就罢了,倘或有事,不是你干的,人人都也疑惑是你干的,不用说别人,我就先疑惑。”意思是说都是你自找的,因为你老跟这些人混,讲话又大大咧咧的,所以一出事别人第一个就会想到你,你只有下决心从此离开这个是非圈,才是治本之道。



“薛蟠本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一生见不得这样藏头露尾的事”,这其实也是在赞美薛蟠,他从来不遮遮掩掩,也不拐弯抹角,更不躲躲闪闪。“又见那宝钗劝他不要逛去,他母亲又说他犯舌,宝玉之打是他治的,早已急的乱跳。”“乱跳”这两个字用得极好,大家知道薛蟠口才不好,又没有他妹妹那么冷静,被冤枉了就只好急得乱跳起来。然后“赌身发誓的分辨”,大概说我如果这样做了,出去就被车子轧死之类的。然后又骂众人:“谁这样赃派我?我把那囚攮的牙敲了才罢!”薛蟠是典型的小混混儿,毛毛躁躁、跳来跳去的,连个大流氓都算不上,真正的大流氓遇事其实还蛮沉稳的。


“分明是为打了宝玉,没的献勤儿,拿我来做幌子;难道宝玉是天王?他父亲打他一顿,一家子定要闹几天。那一回为他不好,姨爹打了他两下子,过后老太太不知怎么知道了,说是珍大哥哥治的,好好的叫了去骂了一顿。”薛蟠就抱怨说:这种事不是第一次了,每次宝玉一挨打,总惹得一大堆人倒霉。“谁这样偏派我?我把那囚攮的牙敲了!分明是为打了宝玉,没的献勤儿,拿我来作幌子。难道宝玉是天王?他父亲打他一顿,一家子定要闹几天。那一回为他不好,姨爹打了他两下子,过后儿老太太不知怎么知道了,说是珍大哥哥治的,好好儿的叫了去骂了一顿。今儿越发拉上我了!既拉上我,也不怕,索性进去把宝玉打死了,我替他偿了命!”一面嚷,一面抓起一根门闩来就跑。这是非常典型的薛蟠的反应,完全是动作派,冲动型的,动不动就拼命。“慌的薛姨妈一把拉住,骂道:‘作死的孽障,你打谁去?你先打我来!’薛蟠急的眼似铜铃一般,嚷道:‘何苦来!又不叫我去,又好好的赖我。将来宝玉活一天,我担一日的口舌。’”他特别忍受不了这种平白无故的冤枉,“不如大家死了清净”。

 

宝钗赶忙又上前劝道:“你忍耐些儿罢,妈妈急的这个样儿,不说来劝妈,你还反闹的这样!别说是妈,就是旁人来劝你,也为你好,倒把你的性子劝上来了。”注意一下宝钗的语言,永远是合情合理的,说哪有人家来劝架,你把所有的气都转到劝的人身上去的。薛蟠道:“这会子又说这话,都是你说的!”他开始怪妹妹了,因为是宝钗从大观园出来告诉妈妈的,他现在就把气又撒到薛宝钗身上了,然后说出了很难听的话:“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话未说了,把个宝钗气怔了,拉着薛姨妈哭道:“妈妈你听,哥哥说的是什么话!”薛蟠见妹妹哭了,便知自己冒撞了,便赌气走到自己房里安歇不提。


本来薛姨妈母女俩是要探明这祸事是不是由薛蟠引起的,或者也有他的份儿,可这次真的冤枉了这位无法无天的呆霸王,也无意中挑明薛姨妈炮制“金玉良缘”的事儿,不管是癞头和尚说的,还是薛姨妈说的,这个“金玉良缘”的源头就在这儿,也委婉含蓄地写出了薛宝钗对婚姻的态度,和妙龄少女的羞怯和被报复性说中之后的愤然害羞,也有“我好心好意劝你,你却拿这话来挟制我,枉费了我的一番好意”的委屈,也为后文黛玉醋意十足地打趣宝钗“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做好铺垫。其实宝钗地哭与黛玉的哭完全是两码事。宝钗或许对宝玉挨打也心疼过,但却没到痛哭流泪的份儿上,只是说话时候有些急,把自己对宝玉的关心爱护也表露出来了。她也只是在他哥哥说出混账话的时候才哭,有些委屈有些愤慨,也少不了矫情。而黛玉自己在宝玉挨打之后哭得气堵,眼睛肿得跟桃一半,是真的伤心难过心疼,现在用这话来打趣宝钗,特别符合两个人的个性,真的是曲尽人情之微妙。


贾赦邢夫人这当大伯大妈的此时缺席,不合常理,没见特别关照(前半部这夫妻俩对宝玉应该是爱怜有加的,到后来才对倍受人们冷遇的贾兰和不受人待见的贾环亲了起来,可算是同病相怜吧),迎春探春惜春在宝玉回到怡红院后没见私自探望过,史湘云没见来专程探望,是没心没肺,还是缺少心机,或者是觉得这理所当然?栊翠庵里的妙玉也不知该如何表现(可能不方便吧)。赵姨娘不来,可得知这消息以后还不知在家里如何幸灾乐祸呢。


宝玉挨打算是书中前半部各种矛盾冲突激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前半部的一个故事高潮,在这节故事里各色人等纷纷登台亮相,不但亮明了关系,也展现了各自的个性,也有许多人情世故在里边,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一朵朵晶莹的浪花折射出人情世故之深邃,个性修养之斑斓多彩,人际关系之复杂,世事无常之吊诡,让人不得不佩服大师如椽巨笔的神妙莫测。

 

关于作者



田宏刚:蓝田白鹿原人,著有诗歌近两千首,散文、剧本、杂文若干。曾获得过“西安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多次获得论文一二等奖。




往期作者部分精彩文章回顾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事系列(五)
《红楼梦》人物关系梳理
贾宝玉婚后,真正纳了两房姬妾,将袭人挤走的是两个送汤的丫头
红楼梦里,一个二十三岁的女人,为何想嫁给十三岁的贾宝玉?
红楼梦:贾宝玉挨打,林黛玉躺枪
红楼梦赏析(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