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穴性赋
1、气门
经穴性质,气分为先。少商宣泄肺气,胆俞降泄肝胆。公孙降脾胃气逆而止呕,丰隆降肺气定喘而化痰。闻之经渠能降肺气而治气逆,天突降逆气而定哮喘。巨阙治逆道而开胸满,隐白治咳逆而升陷阳。大肠俞疏通肠胃之气化兮而润便燥,膀胱俞疏通膀胱之气化兮而利小便。是以曲池行气,云门开胸。阳陵泉有行气导泄之效,厥阴俞有治胸满呕吐之功。抑又闻肝俞治肝,肺俞理肺。欲调肠胃之气求内庭,理肺气以中府。气海膻中专治一切气病,上中下脘乃脾胃之气疾。常闻足临泣泄肝降逆以定喘,足三里升气降逆而调中。调和卫气有大椎,行气下气寻照海。商阳泄肠,内关调胃。合谷泻肺气之郁结,肺俞降肺气之上逆。
2、血门
穴有血门,亦当牢记。一切血病膈俞饶,大便脓血腹衰治。原夫委中清血中之毒,行间行淤可破血结之证。天枢足三里破淤理血有治吐血咳血行血之效,太冲三阴交通经行淤尤有清血凉血固血之功。咳血咯血肺俞太渊宜审,呕血咳血心俞肝俞同攻。月经不调自有地机血海,漏血不止无不交信合阳。鼻衄二间极效,牙衄合谷最良。月事不行照海灸,吐血不止尺泽攻。迎香气户能治鼻衄不止,十二井十宣能使气血通流。血崩漏血求大敦,调经行淤曲池针。吐血咳血有鱼际,齿衄鼻衄求内庭。中极关元妇人血症为主,气海阴交施功效亦同。若能因症配合而施治,针到病除显奇功。
3、虚门
虚者补之,穴要审真。隐白补脾益肾,地机补脾益精。益精气之不固漏谷去取,补气血之不足心俞下针。原夫脾胃虚弱补使上中下脘,饮食不化脾俞胃俞同功。阳气欲脱神阙灸,虚损劳弱天枢攻。治虚劳肺萎魄户好,止阴虚盗汗间使高(佐太溪、阴郄)。闻之膏肓俞益精气而补虚损,中膂俞止消渴而益肾阴。补肾益精命门肾俞宜审,养津益液太渊少冲同针。大便闭结支沟取,虚热烦渴涌泉清。抑又闻丹田(关元)固下元益精气而补虚损,气海固下元助阳气且滋肾阴。补肺治虚劳以肺俞,补中益脾阳以公孙。太冲曲泉与行间补血而养肝,太溪复溜连交信滋阴而补肾。中极固下元虚冷,曲骨补真气而益精。肝俞补肝血,上廉温胃津。足三里益气而补脾胃,三阴交生气血而补三阴。此是实践特效穴,必须师传始得真。
4、实门
实则泻之,症要辨清。涌泉然谷太溪俱泻肾,神门少府通里俱泻心。脾胃之实何穴泻阴陵商丘同公孙,心包有热中冲泻曲泽内关大劳针。泻肝期门曲泉行间太冲好,大肠商阳二间合谷曲池清。小肠少泽同少海,泻胆阳陵临窍阴。膀胱委中中极泄,三焦关冲外沟清。若还痰多丰隆泄,胸膈痞满上脘针。井少商荥鱼际络列缺合尺泽,连募中府穴泻肺从肺经。胃实内庭足三里泻,血结膈俞血海攻。泻胃逐秽通肠天枢妙,泻腑导泻消滞中脘针。辨证虚实当分清,施治补泻明于心。
5、寒门
寒则温之,须了于心。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中焦寒冷灸即温。心俞温而振阳气,温肝之寒灸大效。然谷温下助肾火,命门肾俞再同针。章门温脏寒积聚,理心腹寒以公孙。温中理脾阴陵灸,一切血寒三阴交。中下焦寒隐白理,灸后壮阳脾亦温。一切表寒大椎除,后溪陶道可清。关元暖宫阳气振,腹寒血冷曲泉温。治寒以温,施灸或针。
6、热门
热则清之,阴阳有别。肺俞鱼际俱泻肺,少商尺泽刺出血。阳明经热商阳二间连,解表经渠与列缺。合谷不但清气分,且清头面诸窍热。解溪厉兑足三里,中脘内庭清胃热。肝俞脾俞同胃俞,泻肝又泻五脏热。清心神通心少府,行间则清肝肾热。大椎陶道退热兼解表,三阴交平肝而清血。间使内关清心包,又能解散胸中热。清血少冲少泽连血海,太溪养阴而清热。三焦有热上脘浇。身热曲池有特效,其功则在清气分。清肠热有小肠俞,丝竹空清头目热。脾热大都阴陵泉,阴陵还能清胸热。涌泉治余热不解,尤能清肾治热毒,还能清泄四肢热。身热烦渴心包热,劳宫曲泽刺出血。头脑有热求百会,后溪大抒清表热。胸背烦热内关大陵心俞膈俞可针,肚腹闷热三里内庭天枢大肠可清。恶心呕吐中暑热金津玉液刺出血,若泄五脏六腑热则求脏腑诸俞穴。脏热当清,腑热当泻,审症清楚,随经选穴。
7、风门
原夫百病,首中于风。合谷解表祛风寒,大杼解表而祛风。鱼际解外感风寒之邪,肩髃周身四肢之风。头风外感风池妙,头痛驱风头维攻。搜周身风邪有曲池三里,治腰腿诸风必风市委中。冷风湿痹针环跳,头风外感列缺攻。常闻阳陵泉搜四肢之风且舒经络,足三里搜四肢之风又治腹痛。肺俞驱风治风寒咳嗽,通天泄表可治鼻塞不通。风府风门专理一切中风病,百会水沟治一切暴中风。风性善行数变,治疗切莫死板。
8、湿门
大凡湿症,艾灸最良。利湿委中太溪好,行湿昆仑阴陵泉。承中天枢化脾胃之湿而助消化,脾俞胃俞化脾胃之寒以快饮食。燥湿行湿足三里,化湿行湿三阴交。内关利湿有开胃祛痰之功,水分渗泄为利小便治水肿之穴。治湿大要,肺脾肾三经。
穴性表
药有药性,穴有穴性。掌握了药性,可据此处方遣药;同样,掌握了穴性,在随症取穴时,就有了依据。以下将常用的主要经穴,依其性能,大致分为23类,可供针灸临床辨证施治、立法选穴参考。
(一)补益类
1.补气穴:气海、气海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2.补血穴:脾俞、膈俞、章门、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3.生津止渴穴:液门、照海、三阴交、然谷、太溪。
4.壮阳穴:命门、肾俞、关元、气海、关元俞、神阙、中极。
5.滋阴穴:三阴交、复溜、阴郗、太溪。
(二)温通类
1.温中回阳穴:气海、关元、神阙(皆灸);足三里、内关、百会(皆针)。
2.通脉穴:太渊、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3.通经穴:天枢、水道、归来、血海、水泉、地机、太冲。
4.通乳穴: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
5.通便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支沟、阳陵泉、照海、大敦、内庭。
(三)祛痰、止咳、平喘类
1.祛痰穴:丰隆、中脘、内关、巨阙、脾俞、列缺、肺俞、上脘、天突。
2.止咳穴:列缺、太渊、尺泽、肺俞、天突。
3.平喘穴:列缺、膻中、肺俞、璇玑、气海、膏肓。
(四)消导类
1.消食穴:足三里、公孙、脾俞、璇玑、中枢、天枢、合谷。
2.消散穴:
(1)散瘰疬:天井、少海、臂
(一)感冒 (大椎、合谷、液门、外关、足三里、涌泉)
(二)咳嗽 (三间、肺俞、涌泉)
(三)发热 (百合、少商、曲池、液门、涌泉)
(四)支气管炎 (膻中、天突、足三里、涌泉)
(五)支气管哮喘 (神阙、膻中、鱼际、少商、三间、合从、曲池、翳风、足三里、肺俞)
(六)肺结核 (肺俞)
(七)咯血 (孔最、鱼际、足三里、涌泉)
(八)心悸 (内关)
(九)心绞痛 (内关、至阳、心俞、涌泉、隔俞)
(十)急性心机硬死 (内关、膻中、腰阳关、至阳)
(十一)心脏神经官能症 (膻中、公孙、内关)
(十二)高血压 (太渊、扶突、曲池、足三里、阴郄、白环俞、涌泉、太冲)
(十三)低血压 (百会、人迎)
(十四)低脉压综合征 (内关)
(十五)失眠 (神门、照海、大陵)
(十六)癫狂 (膻中)
(十七)痫证 (百会、鸠尾、长强、臂臑、内关)
(十八)癔症 (合谷、丰隆、内关、涌泉、翳风、水沟、大陵)
(十九)晕厥 (内关、合谷、足三里、涌泉)
(二十)呕吐 (内关、合谷、足三里、涌泉)
(二十一)呃逆 (神阙、中脘、鸠尾、膻中、天突、廉泉、至阳、水沟、少商、内关、合谷、曲池、天鼎、扶突、听宫、外关、翳风、人迎、缺盆、足三里、陷谷、睛明、攒竹、膈俞、涌泉、太溪、大敦、期门、印堂、鱼腰、中魁)
(二十二)胃脘痛 (中脘、足一里、胃俞)
(二十三)胃炎 (中脘、曲泽)
(二十四)胃肠痉挛 (中脘、合谷、梁丘、足三里)
(二十五)消化性溃疡 (孔最、足三里)
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骨;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
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
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
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
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
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
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
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
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
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
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
“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
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
小肠腕骨心神门, 膀胱京骨肾太溪;
三焦阳池包大陵, 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
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六通里治疗。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络穴:经穴分类名。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
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
,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
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
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
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
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
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
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
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
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
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
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
胃经丰隆脾公孙, 胆经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 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
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
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
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四、郄穴:
经脉气血汇聚之处的腧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亦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
郄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亦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
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
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
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
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
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
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
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
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
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经穴分类名。或称腹募。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口诀:
肝募期门,心巨厥;
脾募章门,肺中府;
肾募京门,胃中脘;
大肠天枢,胆日月;
小肠关元,膀中极;
三焦石门,包膻中。
六、俞穴:
【俞穴】 也叫“腧穴”或“输穴”。即广泛地指穴的总称,也即穴的别名。 五
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或足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注为俞。也就是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渐淮集输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俞穴,又称“十二俞穴”,其名称是:
肺 -- 太渊 大肠 -- 三间
心包 -- 大陵 三焦 -- 中渚(音“煮”)
心 -- 神门 小肠 -- 后溪
脾 -- 太白 胃 -- 陷谷
肝 -- 太冲 胆 -- (足)临泣
肾 -- 太溪 膀胱 -- 束骨
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经,有的在
其它经络,其名称顺序如下:
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
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
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
因为比较好记所以就不作口诀了,只对俞穴和募穴的关系作一些介绍:
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
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点。有书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
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经气可以由阳行阴,由阴行阳,阴阳互通,腹
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总称。当机体发生病变,还有“阳
病治阴,阴病治阳”之说。阴证,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阳
证,则含有“腑证、热证、实证”之上义。
在临床上,“背俞穴”偏于主治阴性病症,“腹募穴”偏于主治阳性病
症。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相应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现出某些异常的
变化,如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结节、条索状,半球状的异
物。在治疗之上,“俞募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
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肝俞,为肝
脏之气直接输注之处,有疏肝养血之功,主治肝脏病变,因肝“开窍于
目”,故取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又因“肝在体为筋”,还可以治筋脉挛
急病。
1.俞募相配:又称腹背配穴。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二
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在临床中应用得
十分广泛,尤其是症状比较错综复杂的患者用配穴的疗效最佳。
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本脏腑合穴相配,本脏
腑的背俞穴与本脏腑原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由于募穴主治偏重阳
性病症(包括腑病、实证、热证),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 (包括脏
证,虚证,寒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
邪,故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证,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
原穴相配则对脏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此外,临床取用俞、募穴
时,还可视不同病情,根据经络理论结合各种配穴方法,灵活运用。
七、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故此八穴既
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八脉指的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冲脉、
带脉。
A八脉交会穴分别为:1、阴维脉:内关。2、阳维脉:外   关。3、阴跷脉:照海。4、阳跷脉:申   脉。5、任   脉:列缺。6、督   脉:后   溪。7、冲   脉:公孙。8、带   脉:足临泣。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
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 1、内关、公孙(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2、后溪、申脉(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3、外关、足临泣(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   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章门可治各种脏病,其中以脾、肝病为主。
2).腑会中脘:又为胃募。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故中脘为主治胃、大肠、小肠病症之主穴。
3).气会膻中:又为心包募。主治气机紊乱之症。
4).血会膈俞,本穴是治疗血病之主穴。具有活血和血、止血理血之功。
5).筋会阳陵泉:又为合穴。故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屈伸不利、胁痛、口苦等症。有舒筋活络,清肝利胆,利关节止痛之功。
6).脉会太渊:又为肺经原穴,肺朝百脉,主治节,故太渊可治疗脉管疾患。具有理气、 活血通脉之功,多用地治疗心肺疾患。
7).骨会大杼,具有强健筋骨之功,可治一切骨病。
8).髓会绝骨(悬钟)。脑为髓海,故悬钟是治疗脑病之要穴。
*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即:内关、公孙;后涙、申脉;外关、足临泣;列缺、照海。根据八穴阴阳八卦属性相配。内关与公孙相配以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后溪、申脉相配以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以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八脉交会穴
八脉
本经
八穴
会合部位及主治
冲脉
足太阴
公孙
胃、心、胸
阴维
手厥阴
内关
督脉
手太阳
后溪
目内眦、项、耳、肩胛
阳跷
足太阳
申脉
带脉
足少阳
足临泣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阳维
手少阳
外关
任脉
手太阴
列缺
胸、肺、膈、喉咙
阴跷
足少阴
照海
*   背俞穴:
脏腑
椎数
背俞穴
脏腑
椎数
背俞穴
3
肺俞
12
胃俞
心包
4
厥阴俞
三焦
13
三焦俞
5
心俞
14
肾俞
9
肝俞
大肠
16
大肠俞
10
胆俞
小肠
18
小肠俞
11
膀胱
膀胱
19
膀胱俞
*   脏腑募穴
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六腑病证多限募穴治疗。
双    穴
单        穴
中府
心包
膻中
期门
中脘
日月
三焦
石门
章门
小肠
关元
京门
膀胱
中极
大肠
天枢
巨阙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尽须尽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
“荥”是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荥主身热”,就是说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
“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合穴主治六腑疾病
“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
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元气指人的先天之气,所有的脏腑及经络都必须要得到元气的滋养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的功能才会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脏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应的原穴来治。
比如,颈椎病是肺气亏虚造成的,那么治疗时必须先补足肺气,这时我就用白参片贴肺经两侧原穴太渊的方法来大补肺的元气。
络穴是个十字路口
12条正经在四肢部分又各分出络脉,上面各有一个络穴。络穴就好比是两条经络的交会点,它的作用是把人体相表里的经络沟通在一起。所以,一些兼有两经问题的毛病,找络穴来治最好,因为它能同时引导药性进入两条经,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急病找郄穴
从古代开始,急病都是通过郄穴来治的,所以,凡是急性发作的小毛病,您尽管去找郄穴,让它帮您打头阵,肯定没错。
将精选的药物贴在上面,这样,药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气相求”的治病效果也就达到了极致。
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五腧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 ? 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但并未指出具体穴名和部位。《灵枢 ? 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唯独没有手少阴心经,其后《甲乙》才补充完备。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等,就是《难经 ? 六十八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耳泄”的具体应用。另外,《灵枢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难经 ? 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五腧穴又配属五行,《灵枢 ? 本枢》指出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紧的井穴属金。《难经 ?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 阴 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包(相火)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五腧穴作用
疾病发生在五脏时,邪气深藏,治疗时应取井穴;疾病引起皮色变化,如发热面赤可取心经荥穴;病情时重时轻时,应取腧穴;疾病影响到声音变化时应取经穴;经脉盛满而有瘀血时,病在足阳明胃经,以及由于饮食不节而引起的疾病应取合穴。
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五行
脏 腑
大肠
膀胱
小肠
心包
三焦
母 穴
太渊
曲池
复溜
至阴
曲泉
侠溪
少冲
后溪
中冲
中渚
大都
解溪
子 穴
尺泽
二间
涌泉
束骨
行间
阳辅
神门
小海
大陵
天井
商丘
厉兑
使用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还可与旁经形成母子关系,如脾虚补心经;取火生土之意。脾胃实证,可以泻其大肠经。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
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难经.六十六难》说:“王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瓜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五输穴应用
第一节             五输穴之意义
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  五输穴属性与原理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阴经井木、荧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这样的配合有什么理由吗?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说:“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金,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井金也,余皆类此。”这是将庚金与乙木就五行与天干融合说明(天干之五行系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干),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其余四输依次类推。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五输穴全部位于肘膝以下,肘膝下还包括络穴、郄穴、下合穴和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位。这些穴道一直被认为治疗范围广,效果好的穴道,不仅可治疗局部,邻近和循经的疾病,还可治疗全身脏腑的疾病。一些高明的医生也就仅针手脚(指肘膝以下)的穴道即能达到起病愈合的目的。为什么肘膝以下的穴道效果好,治病广?从解剖学分析,除了与其所治疾病部位或脏腑有节段神经的牵连关系外,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肘膝以下的穴道,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的缘故。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不是与人体该部体积的大小成正比,而是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它们的功能很复杂,所以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部分大得多。因此将之应用于针灸也就是针肘膝以下的穴道,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
还有在手上,拇指的功能比其它四个手指的功能复杂;在脚上,姆趾的功能比其它四个脚趾的功能复杂。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脑皮质的投射代表区更大,针灸医生常用靠近拇指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和脚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太冲穴(肝经的原穴),认为这二个穴道治病的范围广,作用强,疗效高;同时把合谷、太冲两对穴道一起使用叫做“开四关”……..有镇静、镇定、镇痉等作用。可以治“诸脏腑病症”和很好疑难杂症,尤其是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更常有很好的疗效。董氏奇穴一一(手指)部位的穴位特多,疗效亦好,特别是大拇指上的五虎穴及妇科穴,其效果更非十四经穴所能及,这些亦就是基于此一原理之认识及应用。
第二节  五输穴经典应用
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有一少带多的优点。五输穴为五脏在经络的全息点。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主要系指五输穴而言。如果说方剂有经方时方之分,针灸亦可分经方时方,灵活应用五输穴就如同方剂学活用经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关五输穴的应用,首先仍系以《内经》为主,其次则为《难经》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制化用法;同气相求用法(又称交应疗法);五门十变疗法;升降应用疗法;时间疗法等等。以下择要介绍:
一、        内经一般用法
内经有关五输穴应用的报道很多,但应用最广泛则是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所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这里指出了五输主治五变的应用刚要,其应用大致可归类分析如下:
(一)“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或某一脏器之功能失调,有一定治疗作用,根据灵枢本藏篇所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无知者为病在脏,又《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十二经交接点,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中气血凝滞,开郁通窍,对中风、热厥、喉肿、狂疾有特殊疗效;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均能治中风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清热镇心尤有卓效;膀胱经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及治难产;肾经井穴涌泉善治各种厥逆及各种痫症,小儿惊风。此外中冲、关冲均能回阳救逆,治疗中风猝倒……。窍阴也能治失眠。从这些例子看来,可见病在脏者取之井,是经验的结晶。《乾坤生意》也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侯,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点明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二)“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例如:临床上治疗肺热病(急性支气管发炎或肺炎)咳喘右颊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此外《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间(肝经之荥穴),以肝经行肋下,临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还有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见百证赋)等也在临床常用。
(三)“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中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输穴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的发热有效,所谓:“时间时甚”就是有时间歇(停停),有时严重。这种状况的病变在临床最为常见,疼痛除“伤风”及“癌痛”外,几乎皆为“时间时甚”之痛。盖输穴非属土(阴经)即属木(阳经),木主风,土主湿,例如:风湿痛平时天气好则平安无事,下雨天潮即疼痛发作。还有疟疾癫痫也是有间歇性的发作,这些都是输穴主治的范围。个人临床常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陷谷治前头痛,临泣治偏头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输穴。此外用各经输穴治风湿病痛也极有效,这都是从“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出发所致。
(四)“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经穴能温通经络,疏散风寒,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对于各经病变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调者也适用。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的作用,又脾经脉连舌下,针灸大成记载刺脾经经穴商丘,能治舌本强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强痛亦皆能导致声音改变,此外心经经穴通里善治暴瘖(见金鉴)亦是本于“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的原则下使用的。综合观察各经经穴,如:阳溪治牙痛(见席弘赋);解溪治风湿面肿(见金鉴赋)及颏部、下颌、前颈病变;阳谷(小肠经经穴)治颌肿口禁(见百症赋);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金鉴);复溜(肾经经穴)能定喘;间使(心包经经穴)可治失音(百症赋)皆与咳喘或口部发音有关,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临床价值。
(五)“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功能活动,主脏腑一切慢性病,有健脾强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气、胀闷、泄泻等症。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和足三里,则能促进消化、呼吸新陈代谢的强壮保健作用。尺泽、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饮食不节,急性肠胃病,又“经满而血者”取之于合,委中、足三里、曲泽、尺泽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曾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条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这条所指出的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荥输治外经”,一系指荥输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及经脉病,其次是与荥输的五行属性有关,盖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就是与外感有关,而善治外感病。液门为外感起手针,治感冒甚效,配合肺荥鱼际疗效尤佳。阴经之输穴属土,阳经之输穴属木,土应脾主湿主肉,木应肝主风主筋,外经病多与风湿及筋肉有关,所以风湿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输穴,外感风寒风热之病及上火火热,体寒阳虚之病多取荥穴。
例如:每一经之输穴皆善治本经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有效,这就都是“荥输治外经”的具体实践。至于合治内府,一则系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发现胃弛缓时会使收缩增强,胃紧张时能使之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又如:阳陵泉,用胆囊造影研究,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健康成年人时,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因此对胆石症有一定作用。
这说明了“合治内府”是有科学道理的。《灵枢?夭寿刚柔篇》则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这条的意思是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属阴,五脏有病,即所谓病在阴中之阴,当刺阴经的荥火穴和输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皮肤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合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阴,就当刺阴经的经金穴;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病在阴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络穴。针对上述原则,五脏有病可取荥穴、输穴。
如:心经有火,出现舌赤、口燥、心烦等症时,可取心包经的荥穴劳宫、输穴大陵治之。肾经有热,出现尿频、溲赤、腰痛等症状时,可取荥穴然谷、输穴太溪治疗。此处取荥输主要是指阴经之荥输,与前述荥输主外经,多系去阳经之荥输有别。
病在脏(阴之阴)取荥输之原因大致如下:脏病以心病为急,又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阴经荥穴属火,与心相应,针之有护心气之作用。阴经之输穴属土,针之有健脾固后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阴经之输穴与原穴同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患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针输穴有调脏腑原气之作用。病在皮肤(阳之阳)取阳经合穴,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病常用大肠经曲池穴治疗。其它天井、足三里、委中(刺血为主),阳陵(治带状疱疹)均能治相应的各经皮肤病变。盖合穴属土,刺合穴一则通于脾,清热利湿,一则补土生金,增强皮肤之抗病力。
还有《灵枢经?本输篇》曾说:“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输络……秋取诸合……冬取诸井……。”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说:“……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这些都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部分再相加说明。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这就是五输穴配合五行属性及臓象所提出的治例,为什么说:井可治心下满,荥穴可治身热,输穴可治体重节痛,经穴可治咳喘寒热,合可治逆气泻泄?因为井在脏属木为肝,肝分泌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以助消化,若肝失调达而郁结,则中脘必现痞满,故心下满,可当取井穴;荥穴在脏属火属心,心主血脉,脉是营养全身的根本,若受外邪侵入,阻碍营养进行,使体内发生变化,即现身热,当刺荥穴,荥穴能清热泻火,治疗各种热性病(急性热性病),也能育阴清热,治慢性热病;输在脏属脾属土,脾助消化,相当于西医的淋巴,若其吸收运化迟滞,就发生体重节痛,当取输穴,输穴能补土益气化湿,除疼痛外,肿满倦怠,泄泻都有较好疗效;经穴在脏属肺属金,肺合皮毛,司呼吸及调温作用,若客邪皮毛,调温失调,就发生寒热,客邪传肺,肺失肃降,因起抵抗作用,以事救济,就发生咳嗽,两者病证,均用经穴;合穴在脏属肾属水,肾为滤水器官,膀胱乃排水总枢,若邪热客于膀胱,膀胱失职,水分就从大便排出,发生逆气而泄之病,又肾主受纳,与肺之肃降共同完成气之呼吸。肾虚则气逆不降,而为喘、胀、闷、宜针合穴。
对此,虞庶注解说:“井法木以应肝,脾位在心下,今邪在肝,肝乘脾,故心下满,今治之于井,不令木乘土也。
荥为火以法心,肺属金,外主皮毛,今心火灼于肺金,故身热,谓邪在心也,故治之于荥,不令火乘金,则身热必愈也。输者法土应脾,今邪在土,土必刑水,水者肾,肾主骨,故病则节痛,土自病则体重,宜治于输穴。经法金应肺,今邪在经,则肺为病,得寒则咳,得热则喘(“金主肺,肺主寒热也”)。合法水应肾,肾气不足,伤于冲脉,则气逆而里急,肾主开窍于二阴,肾气不禁,故泄注。……以上井荥输经合,法五行,应五脏,邪凑其中,故主病如是。善诊者审而形之,……各依其时而调治之。
以上是难经六十七难所述之五输主病,其连用经常可及,例如:
“井主心下满”,脾井隐白配胃俞、天枢治腹胀效果很好(针灸经穴学)配厉兑(胃井)能治梦魇不宁,中医学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满症状,脾胃井穴皆能治之。又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疏泄邪热,开通心窍,故能治急症。
“荥主身热”,荥穴属火能治热,所以各经与热有关之病皆可取该经荥穴治疗,鱼际为肺经荥穴,对于伤风袭肺之发热有退热作用,能用治于肺炎。液门为三焦经荥穴,能治三焦之热,尤以上中焦壅热所导致之五官咽喉疾患(金鉴、百证赋)效果较佳,配合鱼际治疗喉痛,更是特效(百症赋);二间为大肠经荥穴,善治大肠经热症,(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等古诀均认为可治牙痛,临床应用确有卓效;胃经荥穴内庭亦为治牙痛要穴(尤其是火牙痛),对于胃肠热病,疗效亦佳;其它大都能治温热病(金鉴)。然谷能泻肾治热(通玄指要赋、金鉴),劳宫能清心火,治口疮(金鉴)清胸膈之热(针灸精粹)……等,都说明了荥主身热是具有实用价值的。
“输主体重节痛”,临床运用尤为广泛,结合内经所言:“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运用,对于除因外邪引起之各种疼痛外均有极佳之疗效(外邪引起之疼痛,痛无休止,但外邪解则痛自愈),例如伤风感冒的四肢重痛,可取肺经输穴太渊;消化不良的四肢重痛可取脾输之太白;腕肩腰背痛取后溪,上肢内侧痛取大陵、太溪;下肢痹痛取太冲、太溪;临泣治偏头痛;陷谷治太阳穴(胃经所过);束骨治后头痛,也都是应用输穴治痛的有效例子。
“经主咳喘寒热”则与内经所言:“病变于音者取之经”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认为金为发音之气,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肺属金,与发音有关,与喘咳及寒热(即发热恶寒)亦有关。而事实上,喘咳与发音也有关,是一种会发出或改变声音的病,因此经穴能治疗。又由于“寒热”与表症有关,所以兼有表症或由表邪引发之病变也可采用经穴治疗。如经渠(肺经经穴)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有特效,对于大感冒喘咳亦有卓效;解溪(胃经经穴)能治土虚不能制水之分水(肾脏炎)证疗效甚佳(金鉴);阳辅(胆经经穴)治疗伤风感冒引起之偏头痛;昆仑(膀胱经经穴)治感冒引起之后头痛,效果很好。
“合穴主逆气而泄”应用尤多,效果尤佳。“逆气”之病每经皆可见及,肝气逆则肝阳上亢;肺气逆则气喘咳嗽;胃气上逆则便秘呕吐;脾气上逆则嗳哕腹胀;肾气逆则小便不通……等,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灵光赋);足三里(胃经合穴)治疗腹胀、呕吐(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定喘(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阴陵泉(脾经合穴)治心胸肋之满(席弘赋、金鉴)。曲池(大肠经合穴,肝与大肠相通,乙庚合化金能制木)和阳陵泉(胆经合穴)治疗肝阳上亢之血压高,都颇有佳效;治疗泄泻则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也都有卓效,可见“合主逆气而泄”确有其道理存在。
难经七十四难也曾经提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的理论,因为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用法部分再加说明。有关难经六十八难对五输穴的应用,针灸聚英曾有一段歌诀,特别附录在后面,并加以表解,以助记忆。
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
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面青善怒,此胆病也。如心下满,当刺窍阴(井),身热,当刺侠溪(荥),体重节痛刺临泣(输),喘咳寒热,刺阳辅(经)逆气而泄,刺阳陵泉(合),又总刺丘墟(原)。
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便难、转筋、四肢满闭、肋左有动气,此肝病也,若心下满,刺大墩(井),身热,刺行间(荥),体重节痛,刺太冲(输),喘咳寒热,刺中封(经),逆气而泄,刺曲泉(合)。
假令得浮洪脉,病人面赤口干、嬉笑、此小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少泽(井),身热,刺前谷(荥),体重节痛,刺后溪(输),喘咳寒热,刺阳谷(经),逆气而泄,刺小海(合),又总刺腕骨(原)。
假令得浮洪脉,病人心烦闷心痛,掌中热而呃,脐上有动气,此心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冲(井),身热,刺少府(荥),体重节痛,刺神门(输),喘咳寒热,刺灵道(经),逆气而泄,刺少海(合)。
假令得浮缓脉,病人面黄善噫,善思善咏,此胃病也。若心下满,刺厉兑(井),身热,刺内庭(荥),体重节痛,刺陷谷(输),喘咳寒热,刺解溪(经),逆气而泄,刺三里(合),又总刺冲阳(原)。
假令得浮缓脉,病人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满,刺隐白(井),身热,刺大都(荥),体重节痛,刺大白(输),喘咳寒热,刺商丘(经),逆气而泄,刺阴陵泉。
假令得浮脉,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此大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商阳(井),身热,刺二间(荥),体重节痛,刺三间(输),喘咳寒热,刺阳溪(经),逆气而泄,刺曲池(合),又总刺合谷(原)。
假令得浮脉,病人喘咳,洒淅寒热,脐右有动气,按之牢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商(井),身热刺鱼际(荥),他节痛,刺太渊(输),喘咳寒热,刺经渠(经),逆气而泄,刺尺泽(合)。
假令得沉迟脉,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满,刺至阴(井),身热,刺通谷(荥),体重节痛,刺束骨(输),喘咳寒热,刺昆仑(经),逆气而泄,刺委中(合),又总刺京骨(原)。
假令得沉迟脉,病人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脐下有动气,按之牢。如痛,此肾病也。如心下满,刺涌泉(井),身热,刺然谷(荥),体重节痛,刺太溪(输),喘咳寒热,刺复溜(经),逆气而泄,刺阴谷(合)。
第四节        升降应用疗法
在素问之遗篇“刺法论”中曾经指出,针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其中凡属五运六气升降失常之病,皆可取五输穴治疗。岐伯说:“升降之道,皆可先治”,尚未发病者,更可取五输穴预防,此就五运之气升降抑窒分“生”与“降”说明如下:
一、        五运欲升而受抑窒之针刺
素问刺法论曾说:“……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大墩穴);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劳宫穴);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输(太白穴);金欲升而天冲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经(经渠穴);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阴谷穴)。”。也就是:木其不能升,可取足厥阴(肝经)之井穴大墩,火气不能升可针手厥阴(包络)之荥穴劳宫……。表解如后:
五运欲升        窒   星        刺 穴        刺 法
木欲升        天柱(兑)        大墩        足厥阴(肝)之井(木)穴
火欲升        天蓬(坎)        劳宫        手厥阴(心包)之荥(火)穴
土欲升        天冲(震)        太白        足太阴(脾)之输(土)穴
金欲升        天英(离)        经渠        手太阴(肺)之经(金)穴
水欲升        天芮(坤)        阴谷        足少阴(肾)之合(金)穴
从上表可知木欲升可针木(肝)经木(井)穴;火欲升可针火(心包)经火(荥)穴;土欲升可针土(脾)经土(输)穴;金欲升可针金(肺)经金(经)穴;水欲升可针水(肾)经水(合)合,总结之即各行欲升可针各经本穴。例如临床治疗疝气、血崩等属肝经病变,针刺大墩穴即能收到升提止血之效。
二、        五运欲降而受抑窒之针刺
素问刺法论亦说:“本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可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少商穴),刺手阳明之所入(曲池穴);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吧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涌泉穴),刺足太阳之所入(委中穴);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去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大墩穴),刺足少阳之所入(阳陵泉穴);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去郁,当刺心包络(中冲穴),刺手少阳所入也(天井穴);水欲降而地卓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气土,可散去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隐白穴),刺足阳明之所入(三里穴)。”也就是说:木气不能降,当取手太阴之所出(井穴)少商,手阳明之所入(合穴)曲池,其余类推。
表解如下:
五运欲降        窒   星        刺  穴           刺    法
木欲降        地晶(金)  少商   手太阴之所出(井)  曲泽  手阳明之所入(合)
火欲降        地玄(水)  涌泉   足少阴之所出(井)  委中    足太阳之所入(合)
土欲降      地苍(木)   大墩   足厥阴肝之所出(井) 阳陵泉   足少阳之所入(合)
金欲降     地彤(火)   中冲   手厥阴心包经之所出(井)天井   手少阳三焦之所入(合)
水欲降     地卓(土)  隐白  足太阴脾之所出(井)     三里  足阳明胃之所出(合)
从上表可知木欲降可针阴金之井,阳经之合;火欲降可针阴水之井,阳水之合;土欲降可针阴木之井,阳木之合;金欲降则针阴火之井,阳火之合;水欲降则针阴土之井,阳土之合;总结之即各行欲降可针所不胜之经络之井(阴井)合(阳合)穴。即克其经之阴井阳合穴。
例如:临床上治疗肝阳上亢之病即可针少商、曲池平肝潜阳。又如病机十九条谓:“诸热瞀,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噤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病腑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举凡上述各症针刺涌泉、委中皆能收取大效。还有如水气不降,小便不通,针足三里、隐白能有显著功效等也都是很好的治例。
第五节  五门十变配穴治疗法
五门十变首载于《素问?天元纪大论》,主要是由阴阳相合刚柔相配的原理发展而来,即合为五分之为十。一般对五门有二种解释,一是将十天干演变为五种相合形式,即素问所载,亦有种之夫妻相配者;另一种是根据十二经脉中井、荥、输、经、合所属五行的相生关系,以及虚补其母实泻其子的原理,本章所述系指前者而言。
根据“河图”之数一、二、三、四、五是生数,六、七、八、九、十是成数,又称为五行生成数,故天于中的阳干阴干,按顺序隔五相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甲与己合;“地二圣火,天七成之”,故乙与庚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故丙与辛合;“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故丁与壬合;“天五生土,地九成之”故戊与癸合。
每年五运的起建,都是依该岁正月所建十干的相生推算而来的。例如:甲己之岁首正月皆建丙寅,丙属火,火生土,故甲已为土建,乙庚之岁月正月皆戊寅,戊属火,土生金,故乙庚为金运。其它丙辛之年,正月皆建庚寅,丁壬岁首建壬寅,戊癸岁首建甲寅,可依次类推。这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合而为五,分而为十,故称为五门十变。
根据天干之脏腑配合,为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胃。因此可做图表如下:
五门十变合化表
天干合化        脏腑合化
甲已合化土        胆、脾合化脾、胃
乙庚合化金        肝、大肠合化肺、大肠
丙辛合化水        小肠、肺合化肾、膀胱
丁壬合化木        心、膀胱合化肝、胆
戊癸合化火        胃、肾合化心、小肠
这种配穴法又可分为多种,下面详细说明:
一、        合化治疗法
例如:甲己合化土,就是甲(胆经)之本穴(木穴)临泣加己(脾经)之本穴(土穴)太白等于土。
这种方法,用在补泻治疗时,仅针二经之本穴,就产生化合治疗效果。各经之化合取穴如下:
肝经与胆经属木
实证:以火泻之,戊癸合化火,用胃经本穴足三里,即肾经本穴阴谷。
虚证:以水补之,丙辛合化水,用小肠经本穴阳谷及肺经本穴经渠。
小肠经与心经属火
实证:以土泻之,甲己合化土,用胆经本穴临泣及脾经本穴太白。
虚证:以木补之,丁壬合化木,用心经本穴少府及膀胱经本穴通谷。
脾与胃经属土
实证:以金泻之,乙庚合化金,用肝金本穴大墩改行间,及大肠经本穴商阳改二间。(泻井当泻荥)
虚证:以火补之,戊癸合化火,用胃经本穴足三里,及肾经本穴阴谷。
肺经与大肠经
实证:以水泻之,丙辛合化水,用小肠经本穴阳谷及肺经本穴经渠。
虚证:以土补之,甲己合化土,用胆经本穴临泣及脾经本穴太白。
膀胱经与肾经属水
实证:以木泻之,丁壬合化木,用心经本穴少府及膀胱经本穴通谷。
虚证:以金补之,乙庚合化金,用肝金本穴大墩改曲泉,及大肠经本穴商阳改曲池。(补井当补合)
化合治疗法,也有仅以经络配合为主,而不拘泥于穴道,亦不拘泥于所治病症,这种配穴法,古医书中说的很多,就甲己合而言,如玉龙赋所说:“阴陵、阳陵,除肿之雉熬,商丘、丘墟,脚痛堪追”(阴陵与商丘均属脾经,为己土;阳陵与丘墟均属胆经,为甲木);乙庚相合,就是肝经的穴和大肠经的穴相配,如席弘赋所说:“手连肩脊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又如百症赋所说:“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太冲、期门均属肝经,为乙木,合谷温溜均属大肠经,为庚金);其余丙辛相合,即小肠经配肺经,如(千金)所说:“后溪并列缺,治胸项痛”(后溪属小肠经,为丙火,列缺属肺经,为辛金);丁壬相合,如百症赋所说:“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天池属心包经,为丁火,委阳属膀胱经为壬水);戊癸相合,如百症赋所说:“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阴谷属肾经,为癸水,三里属胃经,为戊土);这些例子,就都没有拘泥于用各经本穴,治疗也未拘泥与甲己合化治脾胃,乙庚合化治肺大肠之呆滞。
二、        互合治疗法
这种方法就是甲己相合,针治胆经本穴临泣,可以治疗脾经疾病,针治脾经本穴太白可以治疗胆经疾病。其它各经均可以此类推,各经之互合取穴如下:
胆经(甲)的病变用脾经(己)的本穴太白治疗。
脾经(己)的病变用胆经(甲)的本穴临泣治疗。
肝经(乙)的病变用大肠经(庚)的本穴商阳以二间代替(泻井当泻荥)治疗。
大肠经(庚)的病变用肝经(乙)的本穴大墩以行间代替(泻井当泻荥)治疗。
小肠经(丙)的病变用肺经(辛)的本穴经渠治疗。
肺经(辛)的病变用小肠经(丙)的本穴阳谷治疗。
心经(丁)的病变用膀胱经(壬)的本穴通谷治疗。
膀胱经(壬)的病变用心经(丁)的本穴少府治疗。
胃经(戊)的病变肾经(癸)的本穴阴谷治疗。
肾经(癸)的病变用胃经(戊)的本穴足三里治疗。
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亦多,也有只重经络而不拘泥穴道亦有效著。例如甲己相合,针治胆经的穴位,可以治疗脾经的疾病;如胆经的日月穴能治胃疾患呕吐、黄疸、肠疝病、鼓胀等症;针脾经的穴位,可以治疗胆经的疾病,如脾经的商丘穴能治疗癔病及胆虚症,身热善太息,心悲气逆;又如脾经大包穴可治胸膜炎(即胸肋中痛,邪入胆经,布之肋下之故)。
三、        五门十变在子午流注之应用
《针灸大成》曾经指出:阳日阳时阳穴,阴日阴时阴穴,阳以阴为阖,阴以阳为阖,阖者闭也,闭则以本时天干与某穴相合者针之,阳日过阳时,则前穴已闭取其合穴针之。
例如:甲与己合之穴,则取甲胆穴道与己脾穴道同用,丙与辛合,则取丙小肠穴道与辛肺穴道同用,戊与癸合,则取戊脾与癸肾之穴道同用。
又甲日乙亥时为不开穴,则取相合之己日乙亥时之开穴中封穴代替,乙日丙戌时为阳时不开穴,则取相合之庚日丙戊时在开穴阳谷代替。
针灸禁忌
为什么不能受凉?寒气是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治疗期间如果寒气入内会影响疗效。
为什么大量补充营养?用针的目的是把病气推出体外使身体还原健康。一要靠养分来推病气,二要用新的养分来填补病气走后留的空间。
为什么要有保养期?封针后,针力仍然在体内运行所以需要一段缓冲期让针力达到更好的效果也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
为什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气令血行,气壮是身体通畅的基本要素。而情绪又是影响气的主要因素,过度的喜,悲,怒,怨,恐等情绪的波动会使气乱。
用针期间爱出汗是怎么回事?出汗是排病的一种方式。将体内的毒气寒气化成凉汗粘汗排出体外。
用针期间有时感觉饿是怎么回事?这是身体的需要,用针将病气排出了,自然需要营养来填补空间。
用针期间四肢感觉沉是怎么回事? 用针力加自身的循环将病气赶到四肢后排出体外,所以会感觉到沉。
用针期间感觉到困是怎么回事?在排病过程中恢复身体的正常循环,如果养分不能及时送到会感到困乏,所以需要休息。
为什么不可以用热水泡脚? 人体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正常的人脚会有异味是浊气循环至此,如果热水泡脚浊气上行影响疗效。
用针会伤元气吗?不会。我们的针只是疏通,还原。疏通的是经络,还原只把人体还原到应该有的状态,使人体达到动态平衡。
用针期间为什么不可以练各种功? 各种功都会涉及到气(无论患者自身是否意识到)都会打乱针力影响效果。
用针后为什么放屁较多?这也是化病排病的一种方式。
人体为什么没有单一的病?人体是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脏腑间相互配合,有一个出了问题一定会殃及其他。
用针期间为什么要放血?有些毒只有靠放血的方式才能来排除。
为什么放出的血有是黑的?体内毒素的表现形式,正常的血应该是鲜红的。
为什么不可以按摩,桑拿?会打乱针力打乱气血正常运行。
为什么不能喝水?在治疗过程中病灶的排除与养分的填充是平衡的(任何物质都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身体需要的是养分,如果得到的 是水,那水就会占据养分的位置,是 身体浮肿.给排病带来障碍.
为什么在针后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青、红、黄、白、黑的颜色?是把人体内毒拔到皮肤表面的正常反应。
五腧穴应景诗
一、渔翁——手太阴肺经
少商湖海一渔翁
鱼际太渊任转篷
漫道经渠不可测
还教尺泽起蛟龙
二、茅屋——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茅屋二三间
合谷阳溪第几弯
九曲池边云影淡
满天星斗浴波澜
三、秋风——足阳明胃经
秋风厉兑内庭西
陷谷冲阳过解溪
三里未知何日到
几番翘首欲思齐
四、野寺——足太阴脾经
隐白寺中一老僧
大都离俗少人憎
几回太白商丘过
汲尽阴陵泉几升
五、班师——手少阴心经
少冲少府把师班
兵马神门得胜还
灵道战书前日发
尔今少海已归山
六、观涨——手太阳小肠经
浮萍少泽任东西
前谷渊源绕后溪
腕骨又通阳谷涧
交流小海欲倾堤
七、茅亭——足太阳膀胱经
茅亭结起至阴边
通谷浮云四望烟
束骨近同京骨峙
昆仑遥与委中连
八、闲眺——足少阴肾经
秋高闲眺涌泉边
然谷太溪豁眼廉
复溜一帆阴谷去
江山览胜碧连天
九、孤雁——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孤雁彻云霄
几度劳宫破寂寥
转过大陵来间使
深渊曲泽莫招摇
十、蝶飞——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桃李液门栽
中渚阳池次第开
花落支沟香满涧
一天井字蝶飞来
十一、别恨——足少阳胆经
窍阴别后恨相牵
几侠溪临泣杜鹃
怀抱丘墟情未毕
烦君阳辅寄陵泉
十二、烟霞——足厥阴肝经
云霞烟锁大敦峰
忘却行间转太冲
坐望中封无路入
曲泉流水听淙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络穴位
十二经脉与五腧穴
特定穴: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2021中医考研:针灸学之经络腧穴各论(一)
穴位与经络治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