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杏林贤言
[甲]习医之道
子、不读书论
今人不讀古書,安於小就,得少便足,囿於見聞,愛簡便,畏繁重,喜淺近,懼深奧,大病也。《神農本草經》、《靈樞》、《素問》、《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易經》、《詩經》、《周禮》、《禮記》,斷不可不讀者也。近人所讀者,陶氏《六書》,《壽世保元》,李士材“三書”,汪訒庵《本草備要》、《醫方集解》,吳又可《溫疫論》,《景岳全書》等類。甚至僅讀《藥性賦》、《湯頭歌》,便欲行醫。近代葉天士醫案,精者多而粗者少,遠勝陶氏等書,南方人多喜讀之,無奈不得要領,但裘皮毛,名為葉派。但葉氏之書,本不易讀。蓋其書用古最多,讀者不知其來路,未領會其用意,而又搜羅散佚,集於門人之手,往往有前無後,有中間而無前後,碎金片玉,不能全備,非真有天份人功者,不能讀也。且不讀《內經》、《金匱》等古書,不知其妙,不能用也。---清.吳鞠通
丑、医门经论
神農本草曰《本經》,黃帝內經、素問曰《內經》,皆聖經也。仲景先師,著卒病曰《傷寒》,著雜病曰《金匱》,此賢論也。醫門聖經、賢論,猶儒者之五經、四書也。故醫門經論,乃醫學正傳,其餘《難經》、《脈訣》及後人一切方書,皆逐末亡本,膚淺不經,不可為訓。何世之醫者,於聖賢經論,從未嘗讀,即讀亦未解,解未能明,明未能用。悲夫!---清.高士宗
寅、医道失传
醫道昉乎軒、岐。岐著《內經》一十八卷,闡明陰陽、血氣運行之理,臟腑、經絡交會之道,上下內外,升降出入,道晰其微,理晰其奧。以為後之醫者,必明三陰三陽之六氣,血氣生始之根源,五臟交通,六腑會合,及絡脈經脈之淺深,皮肌筋骨之外內,始可言醫。仲景先師《傷寒.序》云: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不能探其理致。慨世之醫,昧聖賢經論之本源,襲後人方書之糟粕,湯方歌括之冊,視為秘典,分門別類之書,奉若聖經,豈不謬哉!我故曰:軒、岐沒而醫道亡,仲師死而真傳絕,洵不誣也!---清.高士宗
卯、先生自述
余童年喪父,家貧無所資,藉舌耕以奉母,及制舉之業,不獲售,遂習岐黃之術於倪先生之門。所授書有《藥性》、《全生集》、《明醫指掌》、《傷寒五法》,并諸方歌訣,以為道在於是。二十三歲即懸壺,治病頗效,多有稱許者,然循方投藥,究未能刻期應驗。甲辰歲,余年二十有八,七月中旬,患痢甚篤,延時醫診治,藥日投而病日劇,月餘不得癒,遂不服藥,至仲冬而痢方止。因嘆曰:醫之不可為也,醫治我若是,我治人想亦若是。以醫覓利,草菅人命,謂天理何?其時隱庵張先生開講經論,遂往學焉,得究觀《傷寒》、《金匱》、《神農本經》及《素問》、《靈樞》諸書,朝夕參究,始悔前之所習,皆非醫學之根源。隱庵先生,亦以針芥之投,無微不晰。如是者十年,岐黃至理,雖未能窺其堂奧,而論證施治,已不同於往昔之見病治病,執風痰、氣火、感寒、停食之說,遂循方而投藥也。故每遇一證,必究其本而探其源,處方用藥,不同流俗,因是人咸謂余偏執。嗟嗟!人命攸關,余豈故為離奇而偏執耶?夫只閱方書,不明經論,知其外,不知其內,則視余誠偏矣;以藥試病,中無定見,究其末,不究其源,則視余誠執矣。蓋醫理如剝蕉心,剝至無可剝,方為至理;以至理而論病,則大中至正,一定不移,而豈偏執之謂哉?余觀經論之暇,每閱分門別類之方書,皆醫門糟粕也。即如《薛氏醫案》、趙氏《醫貫》、《醫宗必讀》、《裴子言醫》等書,亦皆方技之穎悟變通,非神農、軒岐、仲景一脈相傳之大道也。方書有云:不知十二經絡,開口舉手便錯;不明五運六氣,讀盡方書無濟;病有標,復有本,求得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此言甚善!余因及門進論,著授《醫學真傳》,以示正道,以斥旁門,而使學者之不可不慎也。余何敢與世爭名哉?亦俟知我者之不罪我而已! ---清.高士宗
辰、医之可法为问
李東垣先生曰。自伏羲神農黃帝而下。名醫雖多。所可法者有幾人哉。至于華氏之剖腹。王氏之針妖。術非不神也。後人安得而仿之。非若岐伯之聖經。雷公之炮炙。伊摯之湯液。箕子之洪范。越人之問難。仲景之傷寒。叔和之脈訣。士安之甲乙。啟玄子之傳注。錢仲陽之論議。潔古之方書。皆活法所可學者。豈千方萬論。印定后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間德高行遠。奇才異士。與夫居縉紳。隱草野者。雖有一節一法之可觀。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取也。予豈好辨哉。欲使學者觀此數聖賢。而知所向慕而已。或有人焉。徒知廣覽泛誦。自以為多學。而用無益者。豈其知本歟。
  或問丹溪朱彥修先生曰。醫之為事。切脈察病用藥。先生必以讀儒書者能之何也。曰。非四書無以窮理盡性。成格物致知之功。非易無以窮陰陽造化功用。消長生成之道。升降浮沉之理。孫真人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
  問曰。醫書何先。曰必須先讀內經。本草。脈經。非內經無以識病。非本草無以識藥。非脈經何以診候。然後卻參諸家之說。
  又問仲景傷寒。出証見方。為醫學之祖。亦先須看否。答曰。凡先入者為主。內經盡陰陽之妙。變化無窮。諸書皆出于此。如越人演八十一難。止得內經中一二。仲景取其傷寒一節。河間以熱論變仲景之法。東垣以飲食勞役立論。恐先仲景書者。以傷寒為主。恐誤內傷作外感。先東垣書者以胃氣為主。恐誤外感為內傷。先河間書者。以熱為主。恐誤以寒為熱。不若先主于內經。則自然活潑潑地。 問曰。今之醫但看脈訣。以為診視。越諸方書。便可治病。以為簡便。先生之教讀內經。雖識病無方可據。脈經千條萬緒。難以撫尋。曰。正欲如此。人之生命至重。非積歲月之功。豈可便視人之疾。前人立論制方。有與內經意合者。有穿鑿者。有立意偏者。有因病而以病人之虛實形氣脈証而制方者。病之變化無窮。人之形志苦樂不一。地土所宜。証有相似。治有不同。不讀內經。便欲據方施治。若有差誤。死不復生。人雖不知。于心安乎。脈理精微。通陰陽造化之理。千變萬化。聖人尚論其端緒。秘其蘊奧。善為脈者。從而推廣。豈高陽生數語之脈訣能盡無窮之病邪。
  先生曰。劉張之學。其論臟腑氣化有六。而于濕熱相火三氣致病為甚多。以推陳致新。瀉火之法療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陰虛火動。或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者。又當消息而治之。東垣之謂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并心肺之氣陷入于中焦。而用補中益氣等藥治之。此亦前人所無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滿于東南。天陽而地陰。西北之人陽氣易降。東南之人陰氣易升。苟不知此。而徒取其法。則于氣之降者。固可以獲效。而于氣之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當以三家之論。去其短而取其長。又曰。陰不足而陽有余。因而思之。故人病氣升者多。氣降者少。是其驗也。補其陰與陽齊等。則水火自然升降。所謂乾坤定位。而坎離交也。
  凡治病用藥。以前人方論未可者。切不宜孟浪。須沉潛思繹。千條萬緒。必求氣之所在而取之。不過格物致知之功。久久自入窮通變化之妙。
  論曰。五運六氣。內經備論。諸方所略。其理奧妙。未易造入。愿發明焉。曰。學醫之初。且須識病機。知變化。論人形而處治。若便工于氣運。恐流于馬宗素之徒。而云某生人于某日。病為某經。用某藥治之之類也。人之臟腑。外應天地。司氣司運。八風動靜之變。人氣應焉。豈不切當。苟不知此。為醫未造其理。何以調之。楊太受常云。五運六氣。須每日候之。記其風雨冥晦。而有應時作病者。有伏氣後時而病者。有故病沖而動者。體認純熟。久則自能造其至極。
  治病用藥猶權衡。不可毫厘輕重也。若以執古方而治今病。更不酌量。吾不知其不能無少差也。
  先生曰。吾每治病。用東垣之藥。效仲景處方。庶品味數少。則藥力專精也。問曰。讀素問有不曉者奈何。曰。乃上古之書。中間多有闕文訛舛。且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釋于強解。及失經意者亦有之。須自要著力熟讀玩味。
  問曰。素難之外。更看何書為要。曰。外感法重景。內傷法東垣。則仲景治法。更合內經。然于讀書皆須覽過。以長識見。
  問曰先生治病有証同而異治者。又非地土不同。老幼苦樂之異何也。曰。陰陽氣運。參差不齊。賦生有厚薄。五氣有偏勝。臟腑剛柔不同。用藥以抑強扶弱取中而治。豈得而同也。
  問曰諸方立論。有多用熱者。有多用寒者。時之異耶。地勢之然也。曰。看方須要知其立意。取其所長。去其所短。人性偏執。其通疏者。自古及今。寧幾人歟。
  問曰一人之証。久伏床枕。處方既定。前后又有加減者何也。曰。內有初中虛實之異。外有八風之變。四時更易。氣運迭遷。七情所動。是以主病之藥雖不更。佐使豈無加減也。
  問曰何以謂之通疏。曰。無先入之主。能窮變化之神。識時措之宜。致二五之精妙合為沖和之氣。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上者抑之。下者舉之。無所偏負。則自然天地位。而萬物育矣。
  嘗看成無己注傷寒論曰。夫傷寒之病。以陽氣為主。只此一句。已見深造聖蘊。蓋天之邪氣感。則傷人氣也。飲食起居七情動。則傷人形也。然此其深者。氣病形乃應。形氣病乃從。治病必求其本。
  先生曰。仲景治傷寒以寒字為主。用辛熱甘熱等藥者。主即病而言。河間治熱病。以熱字為主。用辛涼等劑者。主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溫。至夏變為熱病之意也。
  問曰。陰陽之體用。先生嘗以陰不足。而陽有余。遠取諸天地日月為譬其體也。近取呼吸升降為喻其用也。則得聞命矣。然陰陽虛實之體雖不同。而其升降之用。所乘之機。既無降殺。則陰之體本虛。曷用補哉。
  先生曰。邵子謂天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人之形質有涯者也。天癸絕后。形則衰矣。苟不益陰以內守。則陽亦無以發揚為健運之能。是天失所依也。而為飄散飛蕩如喪家之狗耳。陽既飄散。則地愈失所附也。形氣不相依附則死矣。人其補養殘衰傷朽之質。又何云哉。
  先生曰。治病必分血氣。如氣病補血。雖不中病亦無害也。血病補氣。則血愈虛散。散則氣血俱虛。是謂誅罰無過也。病或晝輕夜重者血病也。晝重夜輕者氣病也。蓋晝陽夜陰也。---明.刘纯
巳、当明经络
諺云:“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証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如傷寒三陰三陽,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經脈可定死生。既講明其經絡,然后用藥徑達其處,方能奏效。昔人望而知病者,不過熟其經絡故也。俗傳遇長桑居,授以懷中藥,飲以上池之水,能洞見臟腑,此虛言耳。今人不明經絡,止讀藥性病機,故無能別病所在。漫將藥試,偶對稍愈,便爾居功,況亦未必全愈﹔若一不對,反生他病,此皆不知經絡故也。(近世時醫失口,言經絡部位乃外科治毒要法,方脈何藉于此。嗟嗟!經絡不明,何以知陰陽之交接,臟腑之遞更,疾病情因從何審察。夫經絡為識病之要道,尚不肯講求,焉望其宗主《內經》,研究《傷寒》,識血氣之生始,知榮衛之循行。陰陽根中根外之理不明,神機或出或入之道不識,師徒授受唯一《明醫指掌》、《藥性歌括》,以為熟此盡可通行,用藥誤人全然不辨。或遇明醫,枝梧扯拽,更將時事俗情亂其理談,常恐露出馬腳,唯一周旋承奉。彼明理人焉肯作惡,只得挽回數言,以蓋其誤。如此時醫,誠為可恥。)---宋.窦材
午、医书亦有经史子集论
儒書有經子史集,醫書亦有經子史集。靈樞、素問、神農本經、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為醫門之經。而諸家註論,治驗類案,本草方書等,則醫之子史集也。經細而子史集粗,經純而子史集雜,理固然也。學者必不可不尊經,不尊經則學無根柢,或流於異端,然尊經太過,死於句下,則為賢者過之。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不肖者不知有經,仲景先師所謂「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自漢時而已然矣,遑問後世。此道之以常不明而常不行也。---清.吴瑭
未、《杂症要法》自叙
醫之為道,精矣微矣。藏府生成之象,經絡起止之原,六氣循環之理,五行生克之機,必須一一講求明白,始可以論證出方。學問有體,而後有用,豈可區區專重夫末節哉。然藏府、經絡、六氣、五行之說,《內經》、《難經》、《傷寒》、《金匱》諸書言之詳矣。而後世名醫,闡發《經》旨,亦不留餘蘊,一經披覽,即可識其指歸。惟論證出方自金元以來,諸醫議論紛歧,各逞臆見,致令後之業醫者,分門別戶,莫得真傳,有心人所為感慨係之也!餘留心醫學,三十餘年。檢閱方書,數十餘部。除《傷寒》、《金匱》而外,求其與《內經》之旨相合者,頗少。惟我朝名醫輩出,如喻嘉言、徐靈胎、高士宗、張隱庵、陳修園、黃元御諸公,皆遠宗歧黃,近法仲景,其著作洵遠邁前賢矣。六子所論藏府經絡,六氣五行之理,均足發揮《內經》諸書。惟徐靈胎之《醫學源流論》,尤爽快警闢。黃元禦之《天人解》、《六氣解》,尤顯亮透澈,更有發前人所未發處。至論證出方,喻、徐二公,立論雖極力尊古,而所取時方,仍有駁雜不純之處。高、張二公,有論無方。惟陳、黃兩家,其論證出方,俱精簡可取,其大旨悉本於聖經,真醫學入門之正路也。倘業醫者,執是編而熟讀玩味,庶免歧路亡羊之嘆也夫!
  光緒二十一年歲在乙未二月朔日雲閣氏自敘---清.庆云阁

[乙]基础理论
子、运气
傷寒一證,與小兒痘疹,其治法之清、瀉、溫、補,一運氣為之,而不得參私意於其間也。《內經》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不可以為工也。戴人曰:不明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此一家道理深奧,固非淺學可幾。然木、火、土、金、水之五運,與風、火、暑、濕、燥、寒之六氣,其中有淫勝鬱復、平氣之異,醫不知此,尚何足云?如劉河間用藥偏寒,戴元禮用藥偏熱,意河間值火熱司天在泉之令,元禮值寒水司天在泉之令,故處方製藥劑,所以不同。余每驗得傷寒與痘疹,有一年多宜清瀉,有一年多宜溫補,此大運秘移於上,人不得而主之也。《內經》論運氣,論其常氣也,王太僕之注,亦注其有定紀之常氣也,如某年某氣司天當寒,某氣司天當熱之類,然運氣又有變氣,如某年某氣司天,當寒反熱,當熱反寒之類。倘若按圖索驥,以求運氣之必應,則失之遠矣。流而為鈐法,更屬不通,亦曾研究其理而無益。故學者只須明淫勝鬱復,平氣之理,遇常氣,即照常氣製方劑,遇變氣,即照變氣製方劑。故戴人曰: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運氣同,便向此中求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未嘗拘泥而求其必驗也。又南北政司天不應,如某司天,某在泉,其脈當不應,此其常而言吉也;如尺寸反者死,左右交者死,此其變而凶也。是司天不應,亦有常變也。故《內經》所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者。全在活法明理,而不可刻舟求劍為也。---清.陈尧道
丑、五运六气
天地至大,人物至廣,不外陰陽五行之理。五運,即五行也。六氣,即三陰三陽也。故木、火、土、金、水曰五運。厥陰、少陰、少陽、陽明、太陽曰六氣。五運合五行,而六氣亦合五行。天以此成四時而生萬物,人以此成有形而合無形。是五運六氣實醫學之根源,神農本之而著藥性,黃帝本之而著《內經》,仲師本之而撰《傷寒》、《金匱》。今人但知風、熱、濕、火、燥、寒為病,豈知厥陰主風,風,木也;少陰、少陽主熱,熱,火也;太陰主濕,濕,土也;陽明主燥,燥,金也;太陽主寒,寒,水也。此風、熱、濕、火、燥、寒之病,而五行六氣即主之,五臟六腑亦因之。其本末不可不察也!---清.高士宗
寅、医之徹始徹终之理
或問曰。醫道至繁。何以得其要領。而執簡以馭繁也。余曰。病不在人身之外。而在人身之中。子試靜坐內觀。從頭面推想。自胸至足。從足跟推想。自背至頭。從皮肉推想。內至筋骨臟腑。則全書之目錄在其中矣。凡病之來。不過內傷、外感。與不內外傷。三者而已。內傷者。氣病、血病、傷食。以及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外感者。風、寒、暑、濕、燥、火是也。不內外傷者。跌、打、損、傷五絕之類是也。病有三因。不外此矣。至於變症百端。不過寒、熱、虛、實、表、裏、陰、陽八字盡之。則變而不變矣。論治法不過七方與十劑。七方者。大、小、緩、急、奇、偶、複。十劑者。宣、通、補、瀉、輕、重、滑、濇、燥、濕也。精乎此。則投治得宜矣。又外感之邪。自外而入。宜瀉不宜補。內傷之邪。自內而出。宜補不宜瀉。然而瀉之中有補。補之中有瀉。此皆治法之權衡也。又有似症。如火似水。水似火。金似木。木似金。虛似實。實似虛。不可以不辨。明乎此。則病無遁情矣。學者讀書之餘。閉目凝神。時刻將此數語細加領會。自應一旦豁然融會貫通。徹始徹終。了無疑義。以之司命奚愧焉。---清.陈国彭
卯、论书诗抄
《內經》溯自軒岐著《內經》,醫林從此得觀型。道通天地真神妙,參透玄機用獨靈。
《難經》扁鵲當年有盛名,《難經》著出義尤精,古書奧旨偏能解,得此傳人道益明。
《傷寒》仲景《傷寒》奧旨宣,六經立法得真傳,後人研究長沙術,入妙通神便是仙。
《金匱》伊聖曾留救世方,虛心搜集賴南陽,著成《金匱》垂千古,語語傳真立法良。
孫真人書 唐朝思邈著《千金》,醫理闡明義亦深,獨怪書多偏雜處,令人讀後費推尋。
李東垣書 金代東垣有《十書》,獨崇脾胃識非疏。可憐用藥偏香燥,耗氣傷陰弊未除。
劉河間書 河間主火尚寒涼,剋伐元陽性命傷。不曉《內經》偏誤解,著書傳世總荒唐。
朱丹溪書 《丹溪心法》世爭傳,專重滋陰識見偏,暗損真陽戕壽命,後人那得盡天年。
張子和書 子和曾亦著方書,專主攻邪術更疏。自古病情多變幻,豈真有實竟無虛。
王肯堂書 博採方書列六科,無分美劣盡搜羅。學人不得南針錫,空抱遺編費揣摩。
薛立齋書 《立齋醫案》總平常,隨手拈來只數方,六八味丸偏愛用,丹溪流毒令人傷。
張景岳書 《景岳全書》偽亂真,方名八陣喜從新,山參熟地為良藥,獨尚滋陰害煞人。
《醫宗金鑑》欽定醫書就眾生,幾經寒暑告功成。當年編撰無名手,費盡心機著未精。
叔和脈學 脈學原求世易知,叔和偏要尚神奇,既分表裏還分道,立說支離不足師。
《本草綱目》百草神經藥性真,因何《綱目》又翻新,不分純雜全收入,後世流傳定害人。
古今醫書,著作如林,辨之不勝其辨。茲特舉古今數大家,作詩以論之,俾後學擇善而從,庶不至被書所誤矣。
申、六淫
無虛者,急在邪氣,去之不速,留則生變也。--明.張景岳
寒必傷營,亦必化熱。--清.曹仁伯 見《柳選四家醫案》
風寒非溫散不解,其治在經;寒濕非溫燥不化,其治在腑。--清.費繩甫《孟河費氏醫案》
濕為陰邪,病發徐徐而不急。--近代.何廉臣《重印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外感之濕,非附於風寒,不能中於表;內蘊之濕,非附於寒熱,不能肆於裡。--《醫述》
濕從陰者為寒濕,濕從陽者為濕熱。燥從陽者因於火,燥從陰者因於寒。熱則傷陰,必連於臟;寒則傷陽,必連於經。--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濕在表在上宜發汗,在裡在下宜滲泄,裡虛者宜實脾,挾風者宜解肌,挾寒者宜溫散。--清.汪昂《醫方集解》
治濕病之裡,以利小水為第一義;治濕病之表,以取微汗為第一義。--《醫述》
治濕之法,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主。--清.李用粹《證治匯補》
六淫外邪,侵入人體,善於傳變,宜乘體力未衰,一鼓作氣以祛邪,邪去正安,多獲速效。--近代.朱南山 見《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
酉、气血
血在內,引之出表,則氣從內托;血外散,引之歸根,則氣從外護。--清.羅美《古今名醫方論》
血貴寧靜,不善疏動,疏動則有氾溢之虞;血貴流通,不當凝滯,凝滯則有瘀著之患。--宋.朱瑞章《衛生家寶產科方》
氣為血所鬱則痛,血為氣所蒸則化為膿。--清.唐容川《血證論》
液生於氣,惟清潤之品可以生之;精生於味,非粘膩之物,不能填之;血生於水穀,非調補中洲不能化之。--清.陳修園《醫學從眾錄》
天下無倒行之水,因風而方倒行,人身無逆行之血,因火而即上逆。--清.張聿青《張青醫案》
求汗於血,生氣於精,從陽引陰也;引火歸源,納氣歸腎,從陰引陽也。--《醫述.卷一》引張景岳語
治血之要:其取效在調氣而補血,其收功在安神而固精。--見《中醫歷代醫論選》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治痰先化氣,氣化痰自失。--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治血莫若順氣,氣歸血帥,氣降而血自降,氣順則血自歸經。--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補血以養營,非順氣則血凝;補氣以助衛,非活血則氣滯。--清.李榳《醫學入門》
戌、脏腑
腑病宜開通,臟病宜補益。--清.石壽裳《醫原》
治心火以苦寒,治腎火以咸寒。--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
肝以散為補,心腎以攻為補,脾以燥為補,肺以潤為補,腸胃以通為補。--清.許豫和《怡堂散記》
脾土虛者,溫暖以益火之源;肝木虛者,濡潤以壯水之主;肺金虛者,甘緩以培土之基;心火虛者,酸收以滋木之宰;腎水虛者,辛潤以保金之宗。此治虛之本也。--清.馮楚瞻《馮氏錦囊秘錄》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欲泄水,必崇土;欲平氣,必疏肝。--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下焦陰氣上升,非溫不納。中宮虛餒,非補不行。--清.余聽鴻《余聽鴻醫案》
治形必先治氣,形特氣之宮城;治氣必先治心,心實氣之主宰。先天之值此形者惟氣,後天之帥此氣者惟心。--清.周蘊石 見《吳醫匯講》
心陰不足,心陽易動,則汗多善驚;腎陰不足,腎氣不固,則無夢而泄。以汗為心液,而精藏於腎故也。--清.尤在涇 見《柳選四家醫案》
[丙]辨证论治
子、大病宜灸
  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針艾故也。世有百余種大病,不用灸艾、丹藥,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傷寒、疽瘡、勞瘵、中風、腫脹、泄瀉、久痢、喉痺、小兒急慢驚風、痘疹黑陷等証。若灸遲,真氣已脫,雖灸亦無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陽氣不絕,性命堅牢。又世俗用灸,不過三五十壯,殊不知去小疾則愈,駐命根則難。故《銅人針灸圖經》云:凡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補接真氣,即此法也。若去風邪四肢小疾,不過三、五、七壯而已。仲景毀灸法云: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余觀亙古迄今,何嘗有灸傷筋骨而死者!彼蓋不知灸法之妙故爾。(《靈樞》論虛而至陷下,溫補無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陽耳。若仲景所言微數之脈,慎不可灸。脈而至于微矣,似有似無,則真陽已漓,又至于數矣,則真陰已竭,陰陽漓竭,灸亦無益。但有炎焰而無溫存,寧不焦骨傷筋而血難復?非毀灸也。)
  孫思邈早年亦毀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頭風,華佗針之,應手而愈,后佗死復發。若于針處灸五十壯,永不再發。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壯,豈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壯,其肉便焦,無血榮養故也。若真氣未脫之人,自然氣血流行,榮衛環繞,雖灸千壯,何焦爛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別其死生,若真氣已脫,雖灸亦無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當服睡聖散,即昏不知痛,其睡聖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斷不誤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謂見身說法,其言誠真,其心誠切,其論誠千古不磨之論,無如天下之不信何。)
丑、葛真人论脉诀
內經已經暢言之也。後王叔和有發明之,尚有未備者。脈訣大約言愈多,則旨益晦,吾簡以切脈不必紛紛七表八裏也。切脈之最要在浮、沉、遲、數、虛、實、濇、滑而已。知十脈則九人之病不能出其範圍,死脈易觀也。不過魚游、鳥啄、屋漏、彈石、碎索、水流之異也。知十法之常,即可知六法之變,何難之人之疾病哉?
  曹大仙曰:脈訣原不必多,多則反晦,明言十法至簡至要,可以為萬世之法。
寅、富贵贫贱攻补异宜说有辨
前人皆謂富貴之病利用補。貧賤之人利用攻。初未臨診之時。亦深以此語為然。乃至今而覺其非也。富貴之人。安居厚奉。藏府經絡。莫不痰涎膠固。氣機凝滯。不能流通。故邪氣據之而不得去者。非正氣之不足。乃正氣之不運也。治之宜重用攻散。且氣血充裕。能任攻散者。正此輩也。若重之以補。是益之滯矣。貧賤之人。藜藿不充。敗絮不暖。四時力作。汗液常泄。榮虛衛散。經脈枯槁。及至有病。初起隱忍。勞役不輟。勢至重困。乃始求醫。故其氣邪之不去者。非正氣之不運。實正氣之不足也。治之須助正氣。正氣一充。其氣機之流利。自能鼓舞驅邪。非似富貴安逸者之氣滯。必待重施攻散也。吾每診貧賤力食之人。病脈或粗大挺硬。或短弱細微。起伏總是無力。應指總是少神。求似富貴之脈之洪滑搏結者。殊不多覯也。蓋富病屬氣血之鬱滯。貧病屬氣血之匱乏。若謂筋骨柔脆與堅強之不同也。此在無病時則然耳。每治貧病。佐以參朮歸地。其效甚捷。比無他故也。地瘠者易為溉。氣滑者易為滋也。內經曰。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是溫助其氣而運之。形已苦者。不得復開泄也。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是形樂者。皆有血實決之之義也。若攻苦之士。家徒四壁。謀道謀食。百計經營。此又不得與膏粱甘豢者同論矣。故形苦志苦。病生於困竭。治之以甘藥。謂表裏榮衛俱不足也。形苦宜補。形樂宜瀉。不校然可睹耶。
卯、杜执病困医之弊
醫以浮、沉、遲、數等脈,分別病之表、裡、寒、熱、虛、實,非以某脈專主某病,亦非以某病必無某脈。經云:陽病得陰脈者死,陰病得陽脈者生,是陰病有陽脈,陽病有陰脈也。又中風之脈,浮遲者吉,大數者危,是中風有浮遲,亦有大數也;吐衄之脈,洪大者危,沉小者吉,是吐衄有洪大,亦有沉小也。凡患病者,必先將病之始末細說與醫,以脈證病,了然無疑,則藥無不效也。今多有自隱病因,以脈困醫,令其猜病,偶合則稱為神手,不合則薄為庸才,不服其藥,是以明醫反不見信,良可慨也。彼不知古人治病,未有外望、聞、問三法,而獨以切脈神其治者。東坡先生云:吾求愈病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且人生平有六陽脈者、六陰脈者,有左右偏盛者,有反關脈者,凡有疾病,難以合診。又飢飽、房勞、驚醉之後,脈難作準。又寒熱之病,寒時則脈衰,熱時則脈盛,不可不辨。以上數端,醫者臨證時,以望色、同聲、問因審之,庶可以得病情而手到春生矣。
辰、切脉须知
餘讀雷真君曰:脈訣,《內經》已暢言矣,王叔和發明,沈微垣規正,餘不可不一一論之。脈訣大約言愈多則旨愈晦,吾獨尚簡要以切脈,不必紛紛於七表八裡也。切脈之最要者在浮沉,其次則遲數,其次則大小, 又其次則虛實,又其次則滑澀而已。知此十脈,則凡人之病,不能出其範圍。至於死脈,尤易觀也,不過魚蝦之游、禽鳥之喙、屋漏、彈石、劈索、水流之異也。知十法之常,即可知六法之變,又何難知人之病哉?《靈樞》之形容脈象,萬不可以為法。仲景曰:脈訣原不必多,多則反晦。真君之妙論,至簡至要,可為萬世切脈之定法。
  聶灼三曰:餘觀前二則,愷切詳明,真可為俗醫之換骨金丹也,令人讀之千遍不厭。
巳、临症必读
昔長沙公教人以望、聞、間、切四法,妙哉其神矣。然庸工無傳,遂謂此非長沙之聖不能知,何其所見之不廣也?不知具有明徵,顯而易見。望者,望其人之顏面氣色,以察形體之勞瘁,如青屬肝病,赤屬心病,白屬肺病,黃屬脾病,黑屬腎病也;聞者,聞其語言聲息,以審內氣之盛衰;復問其病起於何時,得於何因,所見之證屬於何經,於是再問其平日有何舊病與否,其本氣宜寒宜熱,則病之六經、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確有所據;而後切其脈以驗證,不過再加詳慎之意,並非盡得其證於脈息之中,倘脈證不符,猶必捨脈而從證,可見重在證,不重在脈,故以切為獨後。彼不諳仲景之法,藉脈理之說而欺於世,至於望、聞、問三字,不得其傳,則病之六經、表裡、陰陽、寒熱、虛實,懵然不識,求其不殺人者,幾希矣。
午、《伤寒论》脉法
仲景論脈,所重浮、沉、遲、數。而浮、大、數、動、滑、沉、澀、弱、弦、微,以類相從。浮、沉以位言,遲、數以至數言。浮、數,陽也。而大、滑、動,亦為陽。沉、遲,陰也。而澀、弱、弦、微,亦為陰。叔和“辨脈法”云:陽病見陰脈者死,陰病見陽脈者生。仲景之平脈以辨證者如此。叔和可稱能說仲景之意者矣。凡人以不浮、不沉、不遲、不數為經脈,反是則為病脈。而病脈之中,又以脈有胃氣為吉,真藏脈見為兇。此則真有關於生死者。若本文之生死二字,則正教人以不使之死而使之生也。如病之初為浮、大、數、動、滑,而其繼也漸見沉、澀、弱、弦、微者,是陽消陰長之機,於病為迸。病之初為沉、澀、弱、弦、微,而其繼也漸見浮、大、數、動、滑者,是陽進陰退之象,其病為欲愈。此脈之有定者也,醫必當體會之。如浮為陽,而兼見大、數、滑、動之陽脈,是重陽也,必為陽盛之病,當急撤其陽邪。沉為陰,而兼見澀、弱、弦、微之陰脈,是重陰也,必為陰盛之病,當急破其陰邪。且也浮既為陽,而浮之中反見澀、弱、弦、微,則陰氣上人陽中,將有亡陽之變,當以扶陽為急。沉既為陰,而沉之中反見大、滑、動、數,則陽邪下陷陰中,將有陰竭之虞,當以存陰為急。此脈之無定者也,醫則能轉移之。仲景之意,蓋謂陽病不可使見陰脈,陰病必當使見陽脈耳。豈於陽病一見陰脈即曰無可治,陰病一見陽脈即曰不必治乎。余於是即仲景之脈法,以求仲景之治法。仲景於太陽病用桂、麻者,以其脈之浮緩、浮緊也。緊與緩皆陰脈,而治之以辛溫則不死。於太陽病用薑、附者,以其脈之微弱、沉微也。微與弱亦陰脈,而治之以辛熱亦不死。仲景於陽明病用膏、黃者,以其脈之浮大、浮長也。長與大皆陽脈,而茍非治以苦寒則必死。仲景於三陰之陰病用薑、附者,以其脈之沉細。於三陰之陽病仍用膏、黃者,以其脈之浮滑也。沉細為陰脈,茍非治以辛熱則不生。浮滑為陽脈,茍非治以苦寒則亦不生。是故宜用辛溫時,不可早用辛涼。宜用辛涼時,不可仍用辛溫。而於宜辛熱者,不得僅用辛溫可知。宜苦寒者不得通用甘寒,亦可知矣。惟其治之有法,所以能使陽病不見陰脈,能使陰病得見陽脈也。此仲景之意,惟叔和為能說仲景之意也。
 更以仲景論舌苔觀之。《經》云:能合色脈,萬舉萬全。舌亦色之一也。夫病以證為主,凡仲景言舌者五,舉一白苔而分燥、滑,即以其舌參觀其證,必有證而後有方,方以治證,非徒以治舌也。乃元人杜清碧不以證言,徒以舌言,繪為三十六圖,或廣至一百三十七圖,或又減為一百二十圖。每色有十餘圖,每圖莫不有方,並不言此舌之因何證而見。一若方即以舌為準,而不必更論其證者,徒亂人意,實無關於治法也。
未、药对证而增剧
千金方曰。凡服止痢藥。初服皆劇。愚人不解。即止其藥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藥與病源的相主對。雖劇但服。不過再三服。漸漸自知。惟非其主對者。本勿服也。慎柔五書謂久服寒涼。陽氣鬱陷者。改用四君保元。溫脾理肺。陽氣升舉。邪氣漸漸退出於表。退至陽明。則有嘔吐便溏水泄之事矣。退至少陽。則有頭痛寒熱往來之事矣。退至太陽。則有發熱惡風寒項脊強痛之事矣。此時正宜加力輔正。隨證施治。以收全功。不得疑為新受外感。更不得疑為藥誤。改用他法。再誤即難治矣。竊謂今人最慮肝陽。每於傷風頭痛。即曰肝陽上升。即以清涼澆灌。及至真火下陷。陰霾瀰漫。頭重顱脹。仍曰肝陽太亢。明者用宣陽逐陰之劑以挽之。稍見陽氣上達。口乾微渴。即斥為藥誤。助動肝陽。必求滅陽而死。可慨也。
知治外感。外證雖減。而內證轉劇。此即邪氣之內陷也。外邪內陷。治之能使漸透於表。表證日增。而內證日減。此即正氣之充而漸復也。先見惡寒發熱。治之但使寒熱稍輕。而增見胸滿。嘔吐不食。是風寒內陷矣。先見胸腹膨脹,治之但使膨脹不見。而轉見大便滑泄不禁。是正氣下脫矣。故有外證漸增。而實為醫之功。外證見減。而轉為醫之過者。醫家病家於此。皆須有定識定力。不為搖惑。方能臨變不改。亦能臨變知改矣。
周慎齋曰。脾氣虛而脈弦者。服補中益氣湯後。必發瘧。脾氣虛而濕盛者。服補中益氣湯後。必患痢。此邪尋出路也。仍服前湯自愈。
朱丹溪治一虛人患痢。先用六君。多服久服。病證日增。略不為動。正氣既充。以治痢藥一劑迅掃之。而病除矣。
申、温病
溫屬陽邪,始終務存津液;胃為陽土,到底宜濟甘涼。—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清.王孟英《溫熱經緯》
治感證,始終以存津液為第一義。--清.高鼓峰《己任編》
溫病調理,總以甘涼養胃,清撤餘邪。--清.王旭高《醫學縐言》
在上焦以清邪為主,清邪以後,必繼以存陰;在下焦以存陰為主,存陰之先,若邪尚有餘,必先搜邪。--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凡溫熱病,必驗之於舌。--《醫述.卷五》
始初解表用辛,不宜太涼,恐遇其邪,反從內走也。--清.章虛谷《醫門棒喝》
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清.葉天士《外感溫熱篇》
治熱病知補陰,是最為扼要處,知瀉陽之有餘,即所以補陰之不足,不僅恃增液諸湯,進乎道矣。--《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
寒之淺者,僅傷於衛,風易甚者,並及於營;衛之實者,風亦難洩,衛易虛者,寒猶不固,但當分病證有汗無汗,以嚴麻黃、桂枝之辨,不必執營、衛之孰虛實,以證傷寒中風之殊。--清.尤在涇《傷寒貫珠集》
酉、伤寒
傷寒綱領,惟陰陽為最。--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太陽之表,宜汗不宜吐;陽明之表,宜吐不宜汗。--清.羅美《古今名醫方論》
治傷寒者,先明傳經、直中,即於傳經之中辨明表裡,更於表裡之中辨明裡中之裡,如此則觸目洞然,治療無不切中矣。--清.程國彭《醫學心悟》
六經要分看,又要合看,總以胸中先有六經之病,然後手下乃有六經之治。--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六經之病以證分,於讀書間先明何經作何證,則於臨證時方知何證為何經,病者不告以我病在何經也,故必先讀書而後臨證乃能明體達用。--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明六經之地形,始得握百病之樞機;詳六經之來路,乃能操治病之規則。--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發熱無汗,表邪不得外洩者,宜解表,發熱有汗,裡邪不得內解者,宜清裡。--清.秦皇士《傷寒大白》
仲景於身體疼痛,下利清穀,先溫其裡,後攻其表者,是指示大法如此。其實表裡兩感於寒,溫裡,發表,一時並用,正不必分先後也。--清.周學海《讀醫隨筆》
直中病但有少陰症反發熱。--清.魏玉橫《續名醫類案》
直中之傷寒,陰液未傷,急宜救陽,故有真武、四逆諸方,熱病之傷寒,爍傷陰液,只宜救陰,故薑、附不可配。--明.張景岳語
戌、论治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擨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金.張子和《儒門事親》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欲知病之難易,先知病之深淺。欲知病之深淺,先知病之部位。--清.寶輝《醫醫小草》
論病不易,論證尤難,而證中論證,難之又難也。凡有病必有證,有證必有論,論清則證明,證明則病易療,非可以模稜兩端,取效於疑似之間。--《醫學階梯》
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後議藥,藥者所以勝病者也。識病,則千百藥中任舉一、二種用之且通神;不識病,則歧多而用眩。--清.喻昌《寓意草》
諺云十個醫,十個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個病,自當只有一個法。--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診病決死生者,不視病之輕重,而視元氣之存亡,則百無一失矣。--《著名中醫學家的學術經驗》
凡治病治遺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清.周學海《讀醫隨筆》
考古人用藥,有攻病保躬兩途,攻病則或涼或溫,當取其偏,保躬則適其寒溫,宜用其平。--清.程杏軒《杏軒醫案》
識病在治療之先,醫貴中正,藥法自然。--岳美中《岳美中醫話集》
亥、辨证
虛實之要,莫逃乎脈。如脈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實證。似有力,似友神者,便是假實證。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果係實證,則脈必洪大燥疾而重按有力;果係實火,則舌必乾燥焦黃而斂束堅勞也。豈有重按全無脈者,而尚得謂之實證?滿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謂之實火哉?--清.俞東扶《古今醫案按》
假寒者,寒在外而熱在內也,雖大寒而惡熱飲;假熱者,熱在外而寒在內也,雖大熱而惡寒飲。--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
假實者,形實而神衰,其脈浮洪芤散也;假虛者,形衰而神全,其脈靜小堅實也。--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
大概證既不足憑,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當取之沉候。彼假證之發現,皆在表也,故浮取而脈亦假焉,真證之隱伏,皆在理也,故沉候脈而脈可辨耳。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厚薄,證之新久,醫之誤否,夫然後濟以湯丸,可以十全。--明.李中梓《醫宗必讀》
聚積在中,按之則痛,色紅氣粗,脈來有力,實也;甚則默默不欲語,肢體不欲動,或眩暈昏花,或泄瀉不止,是大實有羸狀。--清.顧靖遠《顧氏醫鏡》
心下痞痛,按之則止,色悴聲短,脈來無力,虛也;甚則脹極而食不得入,氣不得舒,健不利,是至虛有盛候。--清.顧靖遠《顧氏醫鏡》
虛中挾實,屬通體出現虛象,一二處獨見虛實證,則實證反為吃緊;實中挾虛,雖通體出現實象,一二處獨見虛證,則虛反為吃緊。景岳所謂“獨處養奸”是也。--清.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浮沉以審表裏之虛實;遲數以審臟腑之寒熱;大小以審正氣之厚薄;滑澀以審正氣之盛衰。--明.劉純《醫經小學》
無脈之候,所因不一,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氣鬱者,可活。--日本.單波元簡《脈學輯要》
[丁]药物方剂
子、用药大略
余初事醫,亦閱方書,未讀《本經》,只知某藥性寒,某藥性熱,某藥豁痰,某藥行氣,某藥燥濕,某藥健脾,某藥破血,某藥補血。遇病用藥,如是而已!及藥不應手,嗜古而靈,始知五運六氣之理。天地有五運六氣,人身亦有五運六氣,而百卉草木,亦莫非五運六氣。五運,五行也;六氣,亦五行也。天地開辟,草木始生,農皇仰觀俯察,而百卉草木,有五方之出處,五時之生成,其中更有五色、五臭、五味,而合於人之五臟六腑,天地人物,一以貫之,著為藥性。知藥之性,則用之無窮,取之有本;後人不知其性,但言其用,是為逐末亡本。如云犀角解心熱,羚羊清肺肝。遇心熱之證,宜用犀角,肺肝之證當用羚羊,使用之而毫不見功,將如之何?必知犀角之性如何,所以清心熱者何故?羚羊之性何如,所以清肺肝者何故?知其所以然之故,則取之左右逢其源,不知其故而硬用之,是欲金之鳴而撞其木也。雖撞不鳴,不鳴愈撞,愈撞愈不鳴,即至折手,不見成功,何益哉!
  藥性必分臟腑經脈,升降出入。或行皮毛,或解肌腠,或通經脈,或起水土之氣上行,或助金木之氣轉輸,或秉鎮墜之質下降。以藥性之運氣,合人身之運氣而用之,斯為有本。
丑、病后调补须散气破血
東垣謂參朮補脾。非以防風白芷行之。則補藥之力補能到。慎齋謂調理脾胃。須加羌活以散肝結。此皆發表散氣之品。是能運補藥之力於周身。又能開通三焦與經絡之滯氣也。此外尚有川芎、烏藥、香附、降香、白檀香、鬱金。皆可選用。以皆芳香。有通氣之功也。防風、秦艽。尤為散中之潤。若味辛者。不可混用。味辛則能燥。能耗津液矣。
  滑伯仁謂每加行血藥於補益劑中。其效倍捷。行血之藥。如紅花、桃仁、茜草、歸鬚、茺蔚子、三稜、莪朮之屬皆是也。葉天士亦謂熱病用涼藥。須佐以活血之品。始不致有冰伏之虞。蓋凡大寒大熱病後。脈絡之中。必有推盪不盡之瘀血。若不驅除。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氣終不能復。甚有傳為勞損者。又有久病氣虛。痰涎結於腸胃。此宜加滌痰之品。如蔞皮、焦楂、蒲黃、刺蒺藜、鍛牡蠣、海蛤粉、海浮石、青黛、鍛石膏。皆可隨寒熱而施之。行血之藥。以水蛭為上。虻蟲、蟅蟲、蠐螬次之壞痰之藥。以硼砂為上。礞石、皂莢次之。今人已不敢用矣。痰本血液。非津水之類也。世以茯苓、澤瀉利之。血屬有形。痰積膜絡曲折之處。非潛搜默剔不濟也。世以大黃、芒硝下之。大謬。著有痰飲分治說。仲景抵當丸解。具在集中。可以互覽。
寅、用药
秦艽退黃最妙,以其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若無濕熱則恐傷燥,又宜慎用。--清.程杏軒《醫述.卷八》
石膏其性,一善清頭面之熱,二善清咽喉之熱,三善清瘟疹之熱,四善清痰喘之熱。--民國.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大黃去積,水蕩之也;巴豆去積,火燎之也。--清.高鼓峰
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清.楊士瀛《仁齋直指方》
荊芥最散血中之風。--清.汪昂《醫方集解》
木香行氣,平肝實腸;厚朴散滿,行水平胃。--清.汪昂《醫方集解》
蓋外無惡寒發熱身痛之表證,則不必用桂枝;內無眩悸吐涎之裡證,則不必用肉桂。--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吳茱萸為厥陰之主藥,上可溫胃寒,下可救腎陽。--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柴胡散膽經之專藥,即能散其鬱勃之氣,復能解其鬱結之熱,鬱中有熱,故風藥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張聿青《張聿青醫案》
氣燥血必燥,清氣藥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氣亦燥,滋燥藥中可加入蘆根、石斛。--清.王旭高《醫學當言》
卯、方剂
理陽氣當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脈。--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虛勞》
少陰製麻附細辛方,猶太陽之麻黃湯,是急汗之峻劑;製麻黃甘草湯,猶太陽之桂枝湯,是緩汗之和劑。--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
四逆理中,皆溫熱之劑。而四逆一類,總不離乾薑,以通陽也,治宜下焦;理中一類,總不離白朮,以守中也,治宜中焦。餘藥皆相同,而功用迴別。--清.徐靈胎《傷寒類方》
肝經血虛有火,用逍遙散清火;血虛無水,用歸脾湯養陰。--清.羅美《古今名醫方論》
歸脾湯,治脾而開鬱;逍遙散,治肝而疏鬱,二方為治鬱妙劑,他藥恐消耗元氣,宜慎用之。--明.黃承昊《折肱漫錄》
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合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白虎加人蔘,於清火中益氣;調胃用甘草,於攻實中慮虛。--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甘草乾薑湯,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須其補中;芍藥甘草湯,得桂枝之半,用其和裡,不許其攻表。--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大、小柴胡,俱是兩解表裡之劑。大柴胡之降氣,小柴胡之調氣。調氣無定法,故小柴胡除柴胡、甘草外,皆可進退;降氣有定局,故大柴胡無加減法也。--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大、小柴胡,俱是兩解表裡之劑。大柴胡之降氣,小柴胡之調氣。調氣無定法,故小柴胡除柴胡、甘草外,皆可進退;降氣有定局,故大柴胡無加減法也。--清.徐忠可《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景岳全書發揮
徐玉臺:時邪合論
成方切用
伤寒九十论(下)
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
經方亦步亦趨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