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 精选04 板块构造与构造地貌


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地质历史时期,秦岭造山带属于扬子板块北缘,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块共存的格局。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在距今3.75亿年的地壳运动中,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下图示意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据此完成1—3题。

1.秦岭的主要成因是

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 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

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 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

2.图示地质历史时期,与南秦岭相比,北秦岭

A.煤炭资源更丰富 B.植被种类更少 C.岩层中化石更多 D.山坡短且陡峭

3.勉略洋

A.洋面不断扩大 B.洋壳稳定 C.多玄武岩 D.多珊瑚岛

【答案】1A 2D 3C

【解析】1.根据图示板块运动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故选A

2.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地质历史时期,南秦岭以海相沉积为主,相对平缓。北秦岭位于两个板块交界处,上升为陆地时间较久,地壳岩浆活动频繁,且山脉主脊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所以山坡短且较陡峭。北秦岭以岩浆岩为主,煤炭、化石较少,植被种类差别不大。故选D

3.据图可知,勉略洋洋底位于南秦岭与扬子板块内部相交接的部位,附近有岩浆喷出洋壳,岩浆活动频繁,洋壳不稳定,洋面不断缩小,勉略洋地区未来会演变成陆地,AB错误;岩浆喷出洋壳冷却凝固后可能形成玄武岩,可能存在火山岛,而不是珊瑚岛,C正确、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点睛】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百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俯冲带附近常形成海沟、岛弧,如马里亚纳海沟、马来群岛;大陆板块上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度、科迪勒拉山系等。

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地壳抬升前,该地

A.河道位置不易摆动迁移 B.背斜构造使砂岩更趋坚硬

C.页岩受侵蚀程度大于砂岩 D.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

5.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导致河道

A.河曲发育 B.定向侧移 C.持续下切 D.游移不定

6.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

A.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 B.页岩成环形崩塌形成

C.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 D.后期河流侧蚀砂岩形成

【答案】4D 5B 6C

【解析】4.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抬升前,该地河道弯曲,位置容易摆动迁移,A错误;背斜构造使砂岩张裂破碎,B错误;河流位于砂岩上,页岩受侵蚀程度小于砂岩;河道弯曲,地形平坦,故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D正确。故选D

5.从图中可以看出,页岩受侵蚀程度小于砂岩,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河流会对岩层进行侧向侵蚀,相对较软的页岩逐渐被侵蚀掉,而坚硬的砂岩还存在,B正确。河曲发育是河流侧蚀形成,并不是岩性不同造成的;持续下切主要发生在河流上游地形地伏较大的地区或者地壳的持续抬升造成;河曲发育造成河道游移不定。故选B

6.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崖是呈规则的环形,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后期河流溯源侵蚀砂岩形成,C正确。环崖是弧型是比较规则的,不是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故选C

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条河流沿岸,相隔15km,其地层剖面(下图)中各层的地质年龄相同,其中古土壤层是黄土层演变来的。据此完成7—8题。

7.推测甲、乙所在区域

A.地壳在持续下降 B.风力沉积发生早 C.曾是河漫滩地貌 D.气候特征稳定

8.据图比较甲、乙两地,则

A.甲地在乙地的下游 B.甲地沉积时间更长

C.黄土地层海拔相同 D.经历地质过程一致

【答案】7C 8D

【解析】7.根据材料可知,古土壤层是由黄土层演变而来,表明该段时期气候变化(暖湿气候),图中存在黄土冲积砂互层,表明沉积环境反复发生变化,所以地壳并非持续下降,AD错;黄土为典型的风力沉积物,读图可知,相比于河流相砾石而言,黄土形成较晚,风力沉积较晚,且黄土层一直持续到表土层以下,表明风力沉积持续时间较长,B错;两区域地层剖面地层均有河流相砾石,河流相砾石为典型的河流沉积物,表明两区域曾经是河漫滩地貌,C正确。故选C

8.读图可知,甲乙两地自下到上地层的排序相同,且各层的地质年龄相同,所以两地经历的地质过程一致,沉积的时间一致,D正确,B错;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河流沿岸,且相隔仅15㎞,因此气候差异不大,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黄土冲积砂互层厚度远大于乙地,只能表明甲地的沉积环境更好,并不能通过图文信息判断甲地在乙地下游,A错;图中显示甲乙两地黄土地层厚度相同,但不能表明海拔相同,C错。故选D

丹霞地貌指的是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岩层经地壳抬升、流水切割侵蚀而形成的地貌。它在我国广泛分布,但相对集中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峰柱”是其形成初期的典型特征之一,但我国湖南郴州丹霞却是一种“非典型”丹霞地貌,“峰柱”较少,和现存典型丹霞地貌特征不太相符。下图为我国三大丹霞地貌分布区地理环境要素对比图。据此完成9—11题。

9.湖南郴州丹霞“较少峰柱”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位于季风气候区,流水的切割作用微弱 B.郴州丹霞形成初期,没有形成“峰柱”景观

C.地壳拾升慢,“峰柱”后期被流水侵蚀夷平 D.郴州丹霞形成后期,人类活动的破坏所致

10.符合我国不同地区丹霞地貌成因或特点的是

A.东南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弱,以深切峡谷为主

B.西南地区地壳抬升剧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C.西北地区以风化作用为主,以干旱谷地为主

D.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其内力作用在逐渐减弱

11.影响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丹霞地貌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有

降水 ②气温  ③土壤 ④地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C 10B 11D

【解析】9.读材料可知,郴州丹霞却是一种“非典型”丹霞地貌,是在原有丹霞地貌基础上因侧蚀作用强,被夷平形成,C正确;季风气候区可以发育传统丹霞地貌,流水切割作用强,A错误;丹霞形成初期,“峰柱”是典型特征,B错误;人类活动对地貌可以产生影响,但导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自然条件,D错误。故选C

10.读图分析可知,东南地区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以丘陵为主,A错误;西南地区地壳抬升剧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强,B正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地表黄土覆盖,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流水作用弱,多干旱谷地,C错误;由东南向西北,地壳抬升速度变快,内力作用增强,D错误。故选B

11.读材料可知,丹霞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地壳抬升和流水切割侵蚀有关;由图可知,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地壳抬升速度不同,导致地形起伏不同,故降水和地质是丹霞地貌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气温和土壤影响不大。D正确,故选D

河床指河谷中被水流淹没的部分。河床横向河床沿着与水流垂直方向发生的形状变化,如河湾的发展和没道的兴衰等。下图示意我国宁流中游某河段河床横断面的变化,该河平均水位在25米左右。据此完成112—14题。

12.自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该段河床

A.逐步南移 B.不断加深 C.逐渐变宽 D.不停抬升

13.若该横断面处为河湾,该段河流流向为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无法判定

14.若该河段所处地区地势平坦,可推知

A.该处地壳不断抬升 B.河漫滩逐步扩大

C.流水侵蚀逐渐增强 D.沉积物越来越细

【答案】12A 13D 14B

【解析】12.该河段平均水位在25米左右,高程25米以下的河流横断面为河床,从图中可判定,其变化自第一阶段到第二、三阶段,河床逐步向南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该题选A

13.若该横断面处为河湾,河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与流向无关,无法判定河流流向,D正确,ABC错误。故该题选D

14.若该河段所处地区地势平坦,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曲流不断发育,河漫滩逐步扩大,B正确。故该题选B

黄海南部的沙洲群以海岸浅湾为顶点向海洋呈辐射状分布,由沿岸浅滩、隆起的沙脊和深切的水槽组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辐射状沙洲群。该沙洲群滩浅槽深,拥有涨潮为大海,落潮为巨滩的别致地貌景观,每天都在经历着'沧海''大地'之间的快速变换。其形成主要取决于黄海海岸轮廓、海洋动力条件和泥沙补给。历史上黄河尾闾摆动变迁频繁。从北宋开始,黄河大致每隔数十年便南下由今苏北入海一次,直到1855年,黄河由渤海入海的格向稳定下来。约10000年前长江也曾在苏北弶港一带入海,之后长江入海口不断南移,逐步远离沙洲群中心地带。下图示意黄海南部辐射沙洲群的位置、范围、水深及潮流方向。据此完成15—17题。

15.黄海南部沙洲群的泥沙来源于

A.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 B.渤海和黄海的底部

C.朝鲜半岛和山东半岛 D.近岸的沙丘和沙滩

16.形成今天黄海南部沙洲群滩浅、槽深景观的主要外力分别是

A.河流堆积、河流侵蚀 B.河流堆积、潮流侵蚀

C.潮流堆积、潮流侵蚀 D.潮流堆积、河流侵蚀

17.黄海南部沙洲群每天都经历着'沧海''大地'之间的快速变换,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A.海陆风转换明显 B.径流季节变化大 C.地壳运动显著 D.潮差大、潮流强

【答案】15A 16C 17D

【解析】15.黄海南部沙洲群所在的位置在早期曾是黄河的出海口及长江的出海口,长江和黄河从陆地上带来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长江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的上游,落差大,侵蚀强;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入海。故答案选A

16.黄河在150多年前已经改道,长江更久,在此形成的南部沙洲群滩浅在改道之后主要是海洋影响为主,潮流势力较弱、地形平坦的地方堆积形成浅滩,在潮流势力强的地区侵蚀作用强,形成深槽。故答案选C

17'沧海''大地'之间的快速变换,实际上是指潮流的涨退变化快速,且潮流的形成的水位高,形成沧海的视觉,潮水退却之后,回归为大地。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潮流影响不大,A错;影响该地的河流(长江、黄河)已改道,不存在能强烈影响的河流径流,B错;地壳运动不可能每天运动明显,C错。故答案选D

平潭岛是中国海岸风沙地貌对台风响应研究的理想区域,其中海岸沙席在平潭岛南部山岐宫最为典型。图a示意平潭岛海岸沙席观测样区位置,该观测样区海岸沙席高程向陆逐渐升高,图b示意201498日台风“麦德姆”登陆后山岐宫海岸沙席3条观测样线高程变化趋势。据此完成18—20题。

18.有关台风“麦德姆”登陆后的风力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受狭管作用影响,风力逐渐增强 B.沙席前缘以风力搬运堆积为主

C.沙席中部以风力侵蚀搬运为主 D.沙席后缘风力堆积作用增强

19.沙席后缘地貌形态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 B.植被 C.地势 D.沙源

20.平潭岛是中国海岸风沙地貌对台风响应研究的理想区域,其原因有

台风频次多 ②海岸风沙地貌形态典型 ③交通不便 ④基岩海岸分布广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8D 19B 20A

【解析】18.台风登陆后,摩擦力增大,风力会逐渐减弱,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沙席前缘高程降低,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B错误;沙席中部高程变化不大,风力侵蚀和堆积并存,C错误;沙席后缘高程增高,以风力堆积作用为主,D正确。故选D

19.根据材料信息,观测样区海岸沙席高程向陆逐渐升高,沙席后缘地貌形态发育是风力沉积的结果,植被增多,风力减弱,砂石沉积,故沙席后缘地貌形态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植被,B正确。小区域范围内的气候差异不大,气候不是沙席后缘地貌形态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地势和沙源也不是影响风力沉积的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B

20.研究海岸风沙地貌对台风响应,要有台风出现和海岸风沙地貌,平潭岛的台风频次多和海岸风沙地貌形态典型是其成为中国海岸风沙地貌对台风响应研究理想区域的主要原因,正确;平潭岛交通不便,人类活动影响小,原始的海岸风沙地貌典型,故交通不便也是其成为中国海岸风沙地貌对台风响应研究理想区域的主要原因,正确;基岩海岸分布广泛就不会有典型的海岸风沙地貌,错误。故选A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中生代末期我国南部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古长江各段尚未连接在一起,古川江与古金沙江在甲地汇合后往南流。至新生代,我国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西部青藏高原隆起,逐渐形成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貌,随后季风加强,古川江流向改变并经乙地向东流,长江各段最终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大江东去。下图示意中生代末期古长江流城周边地理事物分布。

1)中生代末期江汉盆地沉积了巨厚含盐地层,分析该巨厚含盐地层的成因。

2)从地壳运动的角度分析新生代以来古长江流域地势格局发生转变的原因。

3)推测新生代古川江流向发生变化并经乙地向东流的地理过程。

4)甲地分布着长江流域唯一一处中生代前形成的钛磁铁矿,科研人员依据江汉盆地中的钛磁铁矿沉积物来判断古长江东西贯通,简析其判断的科学道理。

21.【答案】(1)中生代末期江汉盆地距海较远,四周高山环绕,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地处中低纬度,气温较高,蒸发强烈,流域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江汉盆地是内流盆地,径流不断从四周带来盐分进入湖盆:内流盆地形成时间长,盐分积累多。(答三点即可)

2)受板块碰撞影响,西部地壳强烈隆起: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使得东部高原、高地陷落。

3)(受板块挤压)甲地地壳持续抬升隆起,阻挡古川江南流;古川江最终由向西南流改为向东北流;青藏高原隆起使东部季风环流加强,降水增多,乙地东、西两侧河流整体侵蚀作用加强(或答地下喀斯特发育);乙地以东地区地壳陷落,(巫山与江汉盆地)高差增大,河流溯源侵蚀、下蚀作用加强,切穿巫山,(袭夺古川江)使得古川江东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4)甲地有古长江流域中唯一的钛磁铁矿,江汉盆地中的钛磁铁矿沉积物只能来自甲地;该矿风化后经流水侵蚀,当古长江贯通后,钛磁铁矿碎屑才被古长江流水搬运至江汉盆地沉积。

【解析】(1)本题可从地形、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江汉盆地,中间地势低,四周地势高,为内流盆地,径流从四周带入大量盐分到盆地中;根据材料,该时期地势东高西低,所以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江汉盆地内,降水稀少;该地地处北纬30度附近,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所以盐分不断积累,且盆地形成时间久远,盐分积累较多,形成较厚的盐层。

2)根据材料,我国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西部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地壳抬升,所以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状况。

3)读图古川江的流向发生了两个变化,一由流向由西南转向东北,二向东切穿巫山,进而向东流;根据题干知识,西南地区受板块挤压作用,地壳抬升,所以古川江流向由西南转向东北,根据材料新生代时期季风增强,所以降水量加大,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同时东部地区地壳陷落,使巫山与江汉盆地落差加大,河水的下切溯源侵蚀作用增强,最终将巫山切断,袭夺了古川江,使古川江向东流。

4)如果甲地有古长江流域中唯一的钛磁铁矿,那么江汉盆地中的钛磁矿物沉积物只能从甲地来,其形成的过程应该是矿物经流水侵蚀以后,沿着川江向东北,后向东流入江汉平原,所以应该是发生在古长江贯通以后。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研究,山东乳山市白沙口湾水深约2米,因第四纪冰期后期气候转暖,被黄海海水浸没而成,并在基岩海岸发育了古海蚀崖。距今约51万年前,该海湾形成了东西延伸的白沙滩沙坝,潟湖也随之形成。在潟湖北部,白沙滩河每年携带泥沙输入,但其输沙量季节差异大。1984年,为阻挡东来的沿岸泥沙淤积堵塞潮流通道,于是顺着潟湖出口修建了350米长的丁坝。下图为白沙口海岸地貌简图。

1)推测第四纪冰期后期古海蚀崖的形成过程。

2)判断白沙滩河输入澙湖泥沙量最多的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

3)简述白沙滩沙坝自东向西发育的必要条件。

4)说明修建丁坝后对澙湖面积带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2.【答案】(1)第四纪冰期后期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到古海蚀崖附近,然后,东南向的盛行海浪不断侵蚀基岩海岸,海岸线后退而形成。

2) 夏季。该区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白沙滩河流量大,流速较快,从丘陵地区携带大量泥沙输入澙湖。

3)白沙口海湾较浅,大量沉积的泥沙为沙坝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东南向的盛行海浪推动沿岸泥沙自东向西运动。

4)面积变小;修建丁坝后延长了潮流通道,降低了潮流通道的进出潮流量和流速,有利于澙湖的淤积,随着白沙滩河携带泥沙不断的输入,三角洲将不断扩大和淤高,澙湖平原进一步发育扩大,澙湖面积逐渐缩小,并逐渐走向消亡。

【解析】本题考查了海岸地貌形成发展的地理过程,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海蚀崖是由海水侵蚀形成的海岸地貌,其形成过程可以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首先第四纪冰期后期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到古海蚀崖附近;然后盛行海浪不断侵蚀基岩海岸而形成。

2)白沙滩河输入澙湖泥沙的能力与白沙滩河的流量、流速及其含沙量相关。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白沙滩河流量大、流速快,上游侵蚀能力强,河流含沙量大,所以夏季向河口处输送的泥沙量最多。

3)该小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沙坝的形成,是由白沙滩河携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二是沙坝东西延伸,是由于东南向海浪遇到陆地阻挡变成由东向西的海流,从而使沙坝向西延伸。

4)结合材料信息,潟湖是由东西向的白沙滩沙坝形成后而形成的。丁坝的修建阻挡了东来的沿岸泥沙淤积阻塞潮流通道,丁坝长约350米,延长了潮流通道,降低了潮流流速,也减小了潮流量,促进了白沙滩河携带的泥沙在潟湖的淤积,从而使潟湖的面积逐渐缩小,并逐渐消亡。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是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主要分布于干旱区,风和流水是塑造雅丹地貌的主导力量。鸭湖位于青海西北部,原为一片古湖,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古湖萎缩,现今湖水微咸,湖中有近千个水上雅丹单体,它们与周边陆地上分布的雅丹,从形态到分布特征都一致,然而美丽的水上雅丹地貌却潜藏着衰亡的危机。该地区主要为沉积岩,地层中含有盐层。近年来当地为开发东、西台吉尔乃湖的盐业资源,在鸭湖附近修筑了两道水坝。

1)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鸭湖部分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的原因。

3)从外力作用角度推测水上雅丹潜藏的衰亡危机。

4)分析修筑堤坝对鸭湖水上雅丹地貌产生的影响。

23.【答案】(1)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干旱,该区域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

2)由于气候转暖变湿,径流增多,河水汇入鸭湖;人工修筑堤坝阻挡河水注入东西台吉尔乃湖,致使更多径流流入鸭湖,导致部分陆上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水上雅丹。

3)该地区温差大,风化作用强。雅丹底部常年浸泡在水中,岩石易变软,加上水浪冲刷,将底部掏空,导致重力坍塌。雅丹地层夹有盐层,湖水易溶蚀。该地常年受风力等侵蚀作用,导致雅丹裂隙扩大,直至消亡。

4)改变了湖泊分布格局,水位和水量,鸭湖面积扩大,重新塑造了水上雅丹地貌,同时部分雅丹因受流水作用而破坏。

【解析】(1)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貌的形成一般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要从材料所给信息进行推导。材料指出“雅丹是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主要分布于干旱区,”“原为一片古湖,”“该地区主要为沉积岩”据此可以推测,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干旱,该区域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古湖萎缩,”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风和流水是塑造雅丹地貌的主导力量”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

2)本题考查地貌变化的原因。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主要是因为鸭湖的湖水变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据图可以看出:由于气候转暖变湿,径流增多,更多的河水汇入鸭湖;人工修筑堤坝阻挡河水注入东西台吉尔乃湖,致使更多径流流入鸭湖,使得鸭湖面积变大,导致部分陆上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水上雅丹。

3)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该地主要以风化和侵蚀作用为主。风化作用: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流水侵蚀作用:雅丹底部常年浸泡在水中,岩石易变软,加上水浪冲刷,将底部掏空,导致重力坍塌。“地层中含有盐层”,雅丹地层夹有盐层,湖水易溶蚀。风力侵蚀作用:该地常年受风力等侵蚀作用,导致雅丹裂隙扩大,直至消亡。

4)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图中显示,修筑堤坝改变了湖泊原来的分布格局,水位和水量,使得鸭湖面积扩大,重新塑造了水上雅丹地貌,同时部分雅丹地貌因受流水作用而破坏。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横沙通道位于长江口长兴岛与横沙岛之间,是长江口一条由北向南的水流通道,也是北港与北槽水沙交换和浅海潮的重要通道。通道两岸港口码头众多,岸线资源高度利用。近年来,长兴岛北沿促淤图围、青草沙水库、北槽深水航道和横沙东滩促淤图围等河口工程的建设,对横沙通道的水下冲刷地貌产生了深刻影响。横沙通道北口东侧近岸河床持续剧烈冲刷,形成冲刷深坑,并向南快速扩张和淘深。下图示意横沙通道岸线变化、北口断面形态变化。

1)分析横沙通道两侧港口码头众多的原因。

2)描述图示横沙通道北口断面形态的时空变化特点。

3)简析横沙通道北口断面冲刷坑不断向南及淘深发展的原因。

4)指出横沙通道冲刷坑未来对横沙岛西岸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24.【答案】(1长兴岛和横沙岛为冲积岛近岸地区地势低平利于筑港主航道宽阔深直利于航行东有横沙岛作为屏障避风条件好南北连接长江入海口且以长三角经济区为依托货运量大。任答其中3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随着时间推移断面不断加深形成深“V”型槽V”型槽向偏东一侧移动横沙岛侧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通道内水流自北向南流冲刷坑顺流向南发展通道岸线工程建设导致通道北口变窄水流速度加快侵蚀能力增强冲刷坑加深横沙岛西岸表层水流为迎岸流遇岸阻挡形成下降流冲刷严重不断淘深冲刷坑。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4港口码头设施将不断遭到毁坏工人生产作业的危险性加大横沙岛西侧岸线不稳定岸堤可能崩塌。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长兴岛和横沙岛长江口为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岛近岸地区地势低平利于筑港横沙通道位于长江口长兴岛与横沙岛之间是长江口一条由北向南的水流通道,主航道宽阔深直利于航行横沙通道东有横沙岛作为屏障避风条件好利于港口避风横沙通道南北连接长江入海口且以长三角经济区为依托市场广阔货运量大。

2从北口断面形态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断面不断加深形成深“V型槽横沙通道北口东侧近岸河床持续剧烈冲刷V型槽向偏东一侧移动(横沙岛侧)。

3通道内水流自北向南流受流的侵蚀作用冲刷坑顺流向南发展近年来,长兴岛北沿促淤图围、青草沙水库、北槽深水航道和横沙东滩促淤图围等河口工程的建设通道岸线工程建设导致通道北口变窄类似于狭管效应水流速度加快向下侵蚀能力增强冲刷坑加深河水从北向南流横沙岛西岸表层水流为迎岸流遇岸阻挡形成下降流冲刷严重不断淘深冲刷坑。

4横沙通道冲刷坑不断加深横沙岛西侧岸线不稳定可能导致岸线垮塌岸堤可能崩塌港口码头设施将不断遭到毁坏崩塌具有突然性港口工人生产作业的危险性加大。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因其形状恰似牛轭,故被称为牛轭湖。尺八湖位于监利县境东南部,面积为18km2,常年平均水深6m左右,沿河进出水口共20余个。尺八湖原系长江主道,1909年长江裁弯取直后,形成了现在“U”形牛轭状河道,1957年修筑三洲联垸(垸指在湖泊地带挡水的堤圩,也指被堤围住的地区)时把上下口堵住,自此与长江隔断。自隔断之后,湖区水动力条件较弱,沉积环境比较稳定。下列左图示意尺八湖位置,右图示意钻探孔(29°34\\\\\'N113°E)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垂直变化。

1)简述尺八湖的形成过程。

2)尺八湖与长江隔断后并没有干涸,分析其原因。

3)简述尺八湖与长江隔断后水环境发生的变化。

4)简述尺八湖在19402008年时段湖床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垂直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5.【答案】(1)在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宽广,河流流速缓慢,河道容易弯曲与摆动;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凹岸),河曲随之不断地发展,河曲的弯曲程度增大;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裁弯取直,河水从裁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成了尺八湖。

2)该地区年降水量丰富,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尺八湖;长江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汛期时,长江水位高,长江水通过沿河进水口补给尺八湖;湖区周边地区地下水补给尺八湖。

3)水深变浅;泥沙淤积作用增强;水的流动性变差;更新周期变长;水质下降等。

4)特点:湖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呈波动变化,年际变化大。原因:降水及湖区周边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长江水是尺八湖的主要补给来源,而年降水量与长江水量的季节变化均较大;年降水量偏多的年份,地表径流和长江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强,更多的粗颗粒物质被携带至湖泊,使湖床沉积物粒径增大;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地表径流和长江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携带至湖泊的粗颗粒物质较少,使湖床沉积物粒径变小。

【解析】本题考查尺八湖的形成过程、和长江及周边河流的相互补给关系、水环境发生的变化特点、湖床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垂直变化特点等知识点,结合图文信息及基础知识不难解答。

1)读图可知,尺八湖是长江河道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河道形成的湖泊。因此可以从河曲形成与发展、裁弯取直后湖泊形成两个阶段描述尺八湖的形成过程。河曲形成与发展:在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宽广,河流流速缓慢,河流侧蚀加强,在侧蚀作用下河道容易弯曲与摆动;河水在凹岸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在凸岸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因此河曲不断地发展,河曲的弯曲程度增大。裁弯取直后湖泊形成: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在河流汛期,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从裁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逐渐演变成了尺八湖。

21957年修筑三洲联垸时把上下口堵住,自此与长江隔断。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尺八湖地势较低,地表径流汇入尺八湖,补给湖水;长江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夏季汛期时长江水位高,长江水通过沿河进水口补给尺八湖,抬高湖泊水位;尺八湖地势较低,湖区周边地区地下水补给尺八湖,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从而导致尺八湖与长江隔断后并没有干涸。

3)自隔断之后,湖区水动力条件较弱,沉积环境比较稳定,沉积作用下,湖水深度变浅;周边地表径流汇入,带来的泥沙多,泥沙淤积作用增强;水的流动性变差,更新缓慢,水质变差,有可能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等。

4)据图分析可知,尺八湖湖床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垂直变化特点是:湖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呈波动变化,1954198919982008年平均粒径较大,平均粒径的垂直变化年际变化大。原因: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及湖区周边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长江水是尺八湖的主要补给来源,而年降水量与长江水量的季节变化均较大、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偏多的年份,地表径流和长江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强,更多的粗颗粒物质被携带至湖泊,使湖床沉积物粒径增大,如1954198919982008年;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地表径流和长江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携带至湖泊的粗颗粒物质较少,使湖床沉积物粒径变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一专题】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精练卷
高清地图 | 讲题真好用!
十六种常见典型地貌
地理过程分析技巧
【再说真题】在图文资料中寻找“言下之意”——2021福建卷河口地貌演变的粗线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