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反物质,那么反物质哪里去了?

大爆炸理论通过已知的物理法则,准确的建构了宇宙在遥远过去的模型,由此外推并对当前我们所看到的宇宙现象做出了预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不断膨胀、冷却着的宇宙不仅在数十亿年间孕育了无数恒星、星系、星系团及其大尺度结构,还具有一个让人惊讶的特性,那就是每当我们望向它的越深越远之处,就等于在查看年代越久远的历史照片。

我们观察那些遥不可及的星系和星系团时,看到的不仅是它们随着宇宙的哈勃膨胀现象而离我们远去,还有这些天体在宇宙年轻时和未经充分演化时的样子。这意味着一大堆事情,而且其中很多都已经从观测上得到了验证。

宇宙恒星、星系的演化

如果我们看到的宇宙更深处不仅温度和密度更高,而且也更年轻,那么当我们观察宇宙的更早期存在什么的时候,应该会看到很多的事情。在遥远的过去,因为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大型并合事件更少,引力坍缩事件也更少,而星系团的各个成员星系之间的距离也比后来更远。

我们也应该能看到那时宇宙的背景辐射温度比今天观察到的开氏2.725度要高。我们还应该会看到那些遥远的恒星和星系的重元素含量不如现在,因为那时的宇宙还来不及让恒星演化足够多的世代。循此思路一直下去,如果能回望足够远的历史,应该还能发现真正最原始的星际气体云。那时的宇宙还没有任何一颗恒星诞生,也就更没有恒星死亡,从而也不会被恒星演化所产生的重元素给“污染”。

宇宙历史中这些顺理成章的演化链条,全都始于大爆炸,始于过去的宇宙比今天的更热、更致密,其膨胀速度也比今天更快这一事实。大爆炸理论刚被提出时,其预言还没有任何观察事实可以佐证,如今我们却看到这些预言和其他许多科学猜测一样,都已经被精度极高的实测结果所确认。宇宙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它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下面,我们逆着时间顺序,将这些事件从近到远排列一下:

  • 带有形成生命所需之物质的岩质行星,只会出现在很多代的恒星死亡之后一 因为它需要这些恒星耗尽燃料并瓦解,将其创造的重元素返还到宇宙空间。

  • 要能形成上述的恒星,必须先有巨量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聚拢起来,形成冷且致密的分子云。这种分子云最终可以坍缩并触发恒星形成。

  • 要形成上述冷的分子云,必须要让构成它的原子失去一些能量,不能让它们具有在宇宙早期阶段那样高的能量。所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让它们的温度和动能下降得足够多。

  • 要让这些原子得以存在,宇宙就必须先结束那种既高温又高密的等离子体阶段,否则那些能量足够强劲的光子不会让原子核和电子稳定地结合成中性原子。

  • 要形成第一个稳定并且复杂的原子核,宇宙就必须先从一个比上述状态更加高温的状态中冷却下来,不然哪怕是一个仅比单个质子或单个中子复杂一点点的原子核——氦核(由一个质子与一个中子组成)都会被光子打碎,从而让核反应的链条无法运行下去。

在大爆炸理论看来,上述每个阶段,宇宙都顺其自然地经过了,即通过原子核、原子、分子云的演化,最后形成了恒星。随后,许多恒星先后存在又灭亡,终于诞生了一些有岩质行星陪伴着的恒星,这些行星上提供了形成生命体所需的物质,我们的地球当然也在其中。

可是,上面这套叙述中仍然包含着一个尚未被彻底审视过的假设,即假定宇宙中的物质是由质子和中子开始的。这个假设看起来并不牢靠——要想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将大爆炸理论继续向前反推,达到甚或超越人类能够探测的能量上限!

宇宙中基本粒子的形成

越向宇宙的深处(早期)去观察,就会发现粒子之间发生着越高频次的撞击。但这种撞击不论是否频繁,粒子之间都有着很多种相互作用的方式。比如它们可能发生弹性碰撞,彼此弹开,将碰撞之前携带的能量全部转为动能。它们也可能发生非弹性碰撞,即其中一方在撞击之后崩解,或者双方经由碰撞而合为一体。而假如碰撞事件的能量够高的话,双方还有可能自动变成新的粒子,如数量相等的物质粒子和反物质粒子。这种事件的发生无须外界的其他刺激,因为能量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条件,而完成这种相互作用所需的能量之多少,正是由爱因斯坦最著名的方程E=mc^2决定的。

我们如果能让时间倒流,回溯越来越早期的宇宙,不仅会看到物质粒子的平均动能升高,还会看到光子的平均能量也是如此。因此,可以用来产生新粒子的能量也将增加。这样下去,能量肯定会在某一刻升高到足以创造新粒子的水平。

但这不说明任何我们想到的粒子都可以被创造出来。当时还是有一些限定法则要服从的,尤其是粒子只能成对地创生,物质部分和反物质部分只能相等,并且遵循下述的规则:

  • 宇宙中的每种粒子都有专门的一套能够描述它,并且能够唯一地描述它的特性,包括:静止质量、电荷、重子数、轻子数、轻子家族号、自旋值,等等。

  • 每种粒子都有自己的一种镜像粒子,即一种反粒子。特定反粒子的质量和自旋与特定粒子相同,但电荷相反,重子数相反,轻子数及其家族数也相反。

  • 有些粒子虽不带电荷(如玻色子),但也有其反粒子,那就是它们自身。

  • 最后,当粒子和与之对应的反粒子相撞时,双方会发生湮灭,产生两个光子。每一个光子的能量等于“粒子一反粒子”对中的粒子的静止质量,这是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所决定的。

因此,如果我们继续回溯到早至宇宙年龄(即大爆炸发生之后)只有大约1秒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当时的能量之高足以自发创生正负电子对(即“电子一正电子”对)。而在比这更早的时段内,还可以自发产生那些更重的“粒子一反粒子”对,如U介子、Π介子、质子、中子等的“正一反”对。如果再继续追溯,则可以产生“标准模型”( Standard Model)中的所有已知粒子(及其反粒子)。这里说的粒子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包括夸克、轻子、胶子、重玻色子甚至希格斯玻色子!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宇宙在其起始是一片超高能的、由光子(它的反粒子就是它自身)和巨大数量的物质与反物质组成的“海洋”,且物质和反物质在创生出来时应该是等量的,那么为何当宇宙膨胀并冷却之后,就只剩下了物质而不见了反物质呢?或者退一步问,为何我们邻近的宇宙里只见物质而不见反物质呢?情况真是如此吗?我们来探查一下。

反物质去哪了?

首先来考虑一下,假如宇宙中的各种粒子相互作用对于物质和反物质都是对称的,情况会怎么样。毕竟在大爆炸理论的框架之内和现有的物理定律的前提下,那本来就是我们所希望的。那么这种情况会引导出一个我们如今看到的宇宙吗?我们所需要考虑的是宇宙开始于一个温度任意高、密度也任意高(致密)的状态,其中充满辐射,以及数量相等的物质和反物质,还按照广义相对论的法则不断膨胀和冷却着。如果这个宇宙就是我们的宇宙,它将会怎样演化?我们今天将会看到什么?

请想象那“锅”原始的粒子“汤”,所有粒子的运动都是如此剧烈——它们以极端相对论(ultra-relativistically)的水平在运动。这等于是说不仅其中质量为零的粒子以光速运动,而且那些有质量的粒子的速度也不可思议地达到了如今几乎难以企及的水平,或者更高,到了光速的99%。那时,粒子之间疯狂撞击,有时仅仅是相互交换能量,有时则创造出新的“粒子反粒子”对,还有时因为撞击双方正好是对应的粒子与反粒子而发生湮灭,结果生成两个光子。与之相似,光子之间也频繁撞击,有时能制造出“粒子反粒子”对,有时则不能。

只要能量足够高,那么,可以自发生成粒子及其反粒子的反应、粒子和反粒子发生湮灭的反应,这两类过程就会以同样的速率发生,从而让宇宙中的粒子、反粒子、光子的数量在给定时间内保持平衡。但由于宇宙在膨胀,更重要的是,随着这种膨胀而冷却,这种平衡会改变。宇宙的膨胀导致粒子的撞击率下降,于是粒子的诞生率和湮灭率也都下降。而宇宙的温度变低则让粒子损失能量。当然,让粒子和反粒子发生湮灭并不需要额外的能量,但你的确需要足够的能量才能产生新的粒子。

一个经验是,当一个粒子(或反粒子,或光子)的平均动能降到低于创造粒子所需的等效静质量(这一等效仍通过质能方程来算出)时,粒子的诞生率会迅速跌到零。以上图所示的几种反应为例,随着宇宙温度下降,左下的反应将最先停止,下一个停止的则是右下的,此后停止的是位于右上部的正负电子对的自发创生过程。当可以利用的能量越来越少,创生新的粒子也就越来越难,但像图的左上部所示的湮灭过程仍能毫无阻力地继续发生。当粒子间的湮灭已经发生得足够多之后,残存的就只有很少的粒子和反粒子了,二者数量仍然相等,它们没有湮灭仅仅是因为彼此距离太远,无法相遇。它们共同处于一片光子海洋中。

如果上述的这幅完全对称的图景能够代表我们的宇宙的实情,我们首先能看到的就是所有不稳定的“粒子一反粒子”对最终都灭成光子,剩下的蜕变为电子、正电子、中微子(以及反中微子)等稳定粒子。那些不稳定的夸克会全部衰变为上夸克和下夸克(以及反上夸克和反下夸克),进而凝结成数量相等的质子、中子、反质子、反中子。随着温度继续下跌,有质量的“粒子一反粒子”对的自发生成过程会停下来,而湮灭过程依然不受影响。“质子—反质子”对(当然也包括“中微子反中微子”对)会继续湮灭,直到因所剩数量太少,无法实现“对对碰”为止。“电子一正电子”对的情况也与之相似。最终,中子和反中子会衰变(因为它们只有在成为重原子核的组成部分时才是稳定的),留给我们少量质子、电子、反质子、正电子,还有光子、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到这个阶段,宇宙的填充物当中绝大部分是辐射,只有很少的氢离子、反氢离子,另外就没有什么了。

很明显,我们的宇宙不是这个样子的!固然,我们看到的光子确实比物质粒子多得多——二者的比例大于10⁹:1,但是如果承认物质与反物质完全对称,这个比例将变成10²⁰:1!你也许会觉得,宇宙中可能有某种力量把物质和反物质隔离开来了,保证它们不能相遇并湮灭,但如果事实如此,我们应该能找到宇宙中的“物质区”和“反物质区”分别存在的明显证据才对:鉴于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呈现网状,而物质和反物质相碰会湮灭,我们将没有什么理由不能见证发生在恒星、星系以及星系际气体之间的湮灭现象。

可是,观测事实与上述猜测不符。人们曾经在深太空中仔细地排查,希望能为上述思路提供佐证,但目前观察到的恒星、星系和气体云都是由物质组成的,没有反物质存在的迹象。所以说,对当前宇宙面貌的阐述,如果放到过去的某些时候、某些区域,以某种方式去说,应该是不全面的。宇宙要么一开始就有着某种不对称性,物质多于反物质,夸克多于反夸克,轻子多于反轻子,要么一开始是对称的,但后来通过某种过程产生了不对称性。

总结

在科学上,我们通常要努力避免一种被称为“精细调节的初始条件”(finely-tuned initial conditions)的假设。这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应该为了能让宇宙成为今天的样子,而去专门设定一套非常特殊的、“按需定制”的条件。我们应该争取的,是在动力学的基础上寻求解释。这才是依靠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机制去说明宇宙演化的最大希望所在。

当然,这既是理论物理学最大的雄心,也是它最大的挑战。一个物理学理论要得到广泛的接受,不仅要能够解释原有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还要给出新的、可能被证实或被证伪的预言。我们正在当前的未知国度内踏出第一步:我们认为,在过去的宇宙中,有某种事物造成了当前看到的这种“物质一反物质”的不对称,可我们现在还没有积累起充足的证据去准确说明这“某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宇宙中的第一束光
宇宙中的完美能源,核聚变在它面前太渺小?
银河系可能有反物质星
反物质和暗物质和我们常见的物质有什么不同?
浅谈新型能源──反物质
宇宙中的物质从哪里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