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
医药数据库中心 中医论坛
   疾病名称(英文)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拚音 NAODONGMAIYINGHUAZHENG 
别名 中医:头痛,眩晕,健忘,不寐,痉证,虚劳,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脑血管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脑动脉硬化症系在全身性动脉硬化基础上,因使脑部血管弥漫性硬化、管腔狭窄及小血管闭塞,供应脑实质的血流减少、神经细胞变性引起一系列的神经与精神症状,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早期见头痛、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情绪不稳定等,随着病程进展,常出现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点状软化、萎缩,可发生脑卒中、痴呆、癫痫等严重疾病。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1.脂肪浸润学说 正常生理情况下,血脂在滤过动脉内膜后,可再通过中层及外膜的营养血管,回到血液;而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脂过多地滤过动脉内膜后,不能很好回滤入营养血管,使之沉积于血管壁内膜下层。 2.血管壁本身代谢异常 包括血管壁本身组织演变,诸如血管壁酸性粘多糖变化,血管壁酶的变化等;儿茶酚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以及吸烟等使血管长期痉挛,导致血管壁缺氧、营养不良而致通透性改变;又由于老年人血管壁的粘多糖代谢失调等,都可以使血脂质极易沉积于血管壁上。 3.血栓形成学说 由于内膜损伤,血小板粘附于局部而形成血栓。近年来,随着各种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对脑动脉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脂质代谢障碍和血管内膜的损伤,导致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动脉管壁变性,这是动脉硬化最早及最主要的动因。早期动脉内膜中大量的中性脂肪、胆固醇沉积,胶原纤维亦大量增生,相继形成壁血栓,管壁增厚,使血管腔进一步狭窄、扭曲,脑血管进行性闭塞,使供血区血液灌流不足,脑组织软化,弥漫性萎缩,神经细胞变性以及功能障碍,临床上出现脑功能进行性减退和神经系统损害。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与发展,对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原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日益受到重视。不少学者提出,在正常情况下,脂质进入与移出血管内膜的速度是处于动态平衡。在流体动力学较大的应力作用下,血浆中脂质向损伤的内膜壁移动占优势,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1977年Erland、Nelson等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最初损害是血小板在血液动力学作用下,先在动脉分叉处积聚,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导致内膜的损伤,高胆固醇血症可增加血小板聚积。国内许多学者在大量血液流变学研究资料中证实,血液动力学改变是造成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有人认为遗传缺陷等亦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原因。 
中医病因 1.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肾精亏耗,或房室过度,阴精过耗,或阴虚火旺,遗精频频,或肾气不足,滑泄无度,或劳役过度,伤骨损髓,皆可致肾精不足。 2.中气不足,气血虚弱饮食不节,或忧思劳倦,伤及脾胃,或禀赋不足,或年迈阳衰,增多可致脾胃虚弱。 3.阴阳失衡,肝阳上亢素体阳盛,阴阳失衡,阴亏于下,阳亢于上;或忧郁恼怒,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邪伤阴,肝阴暗耗,阴不制阳,风阳升动,上扰脑窍,或肾阴素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风升阳动。 4.气郁脾虚,痰浊中阻饮食不节,姿食肥甘;或优思劳倦,伤及于脾;肺气不足,水津不布;肾气不足,水失气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 5.瘀血内停,脉络阻滞跌仆坠伤,头脑受损,瘀血内停,阻滞脉络;或瘀停胸中,气机逆乱;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季节 
地区 
人群 脑动脉硬化症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者多见于绝经期以后。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1.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肾主藏精,生髓充脑,脑为髓海,精足则髓充,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发为眩晕。正如《灵枢·海论》曰:“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2.中气不足,气血虚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病则运化失司,气血虚弱。或失血之后,气随血耗,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气虚则清阳不展,清气不升,脑窍不利;血虚既致肝失所养,虚风内动,更因精血髓相互资生,一荣俱荣,损俱损,而致精髓不足,脑海失养,发为眩晕。正如《证治汇补·眩晕》曰:“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为荣,凡吐衄崩产亡阴,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生于血虚也”。《景岳全书·眩晕》曰:“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此皆不足之证也。” 3.阴阳失调,肝阳上亢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主动主升,肝之阴阳失调,则肝阳上亢,虚风内动,脑窍受扰,发为眩晕。正如《临床证南医案·眩晕门》华蛐云按曰:“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4.脾肺气虚,痰浊中阻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或忧思劳倦,伤及于脾,脾阳不振,健运失司,水谷不化,湿浊内停,积聚成痰;或肺气不足,宣肃失司,水津不布,津液聚而成痰;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为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酿生痰浊。痰阻经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脑窍失利,发为眩晕健忘、不寐等症。正如《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无痰不作眩。” 5. 瘀血内停,脉络阻滞 跌仆坠伤,头脑受损,瘀血内停,阻滞经络,气血不能上荣,脑失所养发为眩晕健忘;或瘀停胸中,或妇人产时恶寒露不下,一则瘀血阻滞,气机逆乱,并走于上,干扰脑窍;一则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虚精伤,精伤髓亏,脑海失养,发为眩晕健忘不寐等症。正如《医学正传·眩运》曰:“外有因坠损而眩运者,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 
病理 病理改变主要为脑动脉粥硬化和小动脉硬化,病变部位主要在大、中动脉的弯曲、扩张处与分叉处。如椎动脉在锁骨下动脉的起始端、在穿过颈椎与椎体横突受压处以及进入枕大孔水平,颈总动脉的分叉处、颈动脉窦、颈动脉虹吸部、基底动脉、Willis环,以及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起始段及基底动脉分支。高血压患者主要病变在脑深部的穿支血管(细小血管)。粥样硬化的动脉在早期内膜下有胆固醇脂质沉积,一般沉着在细胞内或内膜下细胞间隙,从内膜表面可见到黄色条纹或斑块(称粥样斑块)。其后期内膜结缔组织增生,复合糖类积聚,内膜明显增厚。病灶内常含有钙质,造成管腔狭窄,粗细不均,这种改变造成血流速度的减慢。内膜中层亦发生脂质浸润,平滑肌纤维和弹力纤维断裂,以及粘蛋白积聚,造成内膜破溃、出血或局部血栓形成。这些动脉病变引起所供应的脑部组织血供障碍,导致栓塞。有的受损动脉常产生动脉硬化性狭窄,血管壁肌纤维和弹力纤维破坏,引起动脉血管扭曲、扩张形成梭形动脉瘤。在脑部,可见脑重量减轻,半球间裂及叶间裂增宽,脑回变窄,脑沟也增宽,特别在额叶最为明显,顶叶及枕叶仅有轻度或无萎缩。脑干和小脑也比正常为小。这种萎缩的脑切面见皮质带变薄,其下面的白质亦变小。脑室对称性扩大。在内囊、壳核、脑桥,甚至在小脑可见到多数小而不规则的空腔,即所谓腔隙状态。镜检发现:老年人的脑皮质神经元可以皱缩,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围底部支持的胶质有变性,脑的毛细血管壁增厚,有过量的襻:严重变性时大脑实质有灰白色并保留着变性神元的印迹。星形胶质细胞固缩及肥厚,在梗塞区随梗塞年龄不同而异。最先见的是被犯区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内的红细胞有沉积及聚集,以后可见进一步变性,毛细血管壁膨胀,有些发生红细胞渗出。随着愈合过程出现,梗塞区可见逐渐有新血管形成及疤痕形成。其好的一面是形成侧支循环有利于脑功能恢复,不利的是可促发癫痫放电。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证候: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神疲健忘,少寐多梦。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形寒肢冷,面色眈白或黧黑,舌质胖嫩,脉沉细。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无以充脑,故眩晕神疲;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耳鸣耳聋;精关不固,故遗精早泄;肾虚则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故少寐多梦,健忘;肾精不足,阴不维阳,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精虚无以化气,日久肾阳亦衰,故形寒肢冷,面色眈白或黧黑,舌质胖嫩,脉沉细。
(2)中气不足,气血虚弱:证候:眩晕,动则加甚,劳累则发,神疲懒言,气短声怯,心悸怔忡,健忘少寐,纳谷不香,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唇甲无华,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虚弱,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动则气耗,故劳累则发作或尤甚;气虚阳气不布,故神疲懒言;肺脾气虚,故气短声怯,面色(白光)白或萎黄;血虚不能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怔忡,少寐健忘;气虚脾失健运,故纳呆,血虚不能濡养周身,故唇甲、面色无华;气血两虚,故舌淡有细弱。
(3)阴阳失调,肝阳上亢:证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每遇恼怒或烦劳则加重,目赤,口苦,尿赤,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或弦数。
(4)脾肺气虚,痰浊中阻:证候: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倦怠无力,舌苔白腻,脉濡滑。证候分析:痰浊中阻,蒙蔽清窍,清阳不升,故眩晕而见头重如蒙;痰阻气机不利,故胸闷;胃气上逆,故呕吐痰涎;脾阳不振,故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浊内蕴之象。
(5)瘀血内停,脉络阻滞:
证候:眩晕、头痛、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或细涩。证候分析:瘀血阻络,气血不通,脑失所养,故见眩晕;血脉瘀滞,不通则痛,故头痛;瘀阻血络,血不能运,故面色黧黑;舌紫暗或边有瘀点斑,脉涩俱属瘀血内阻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脑动脉硬化症诊断标准:
1981年全国第三届神经精神学术会议修订(试行草案)
1. 轻度脑动脉硬化病
(1)年龄在45岁以上。
(2)初发高级神经活动不稳定的症状及/或脑弥漫性损害的症状。
(3)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
(4)主动脉增宽。
(5)颞动脉或桡动脉较硬等周围动脉硬化症,或有冠心病。
(6)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深反射不对称、掌颏反射性阳性及/或吸吮反射阳性。
(7)血清胆固醇增高。
(8)排除其他脑疾病。
诊断判断:具备上述8项中的5项或5项以上。
2.中度脑动脉硬化病慢性型者应具备以下两项条件
(1)轻度脑动脉硬化病的诊断标准。
(2)由本病引起的下列症状(综合征)之一:痴呆、假性延髓麻痹、帕金森综合征、癫痫等。
3.弥漫性脑动脉硬化病:为慢性重症脑动脉硬化病。应具有中等度脑动脉硬化病条件(也可伴小卒中),病情反复加重,病变广泛,生活难以自理。
 
西医诊断依据 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进行。以下几点做为诊断参考: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初发高级神经活动不稳定的症状及(或)脑弥漫性损害症状;③全身动脉硬化的症状与体征,如眼底动脉硬化Ⅱ°以上,或主动脉弓增宽及颞动脉或桡动脉扪及变硬,以及冠心病等;④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膝反射不对称,掌颏反射阳性及吸吮反射阳性者;⑤血清脂类增高;⑥脑血流量减少;⑦除外脑部肿瘤等疾患。 
发病 
病史 
症状 脑动脉硬化的早期不一定出现症状。症状的出现,一般取决于全脑血的功能状况(如侧支循环)及全身情况(如血压、心脏等)。临床表现主要是慢性进行性脑功能障碍以及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临床上分为三期: 1.无症状期 脑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存在,或者病变不严重,或者循环代偿功能良好,在临床上无症状表现,此时只能称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一般不可称其为“脑动脉硬化症。” 2. 急性期 若急性发病,表现为局灶性缺血性脑血循环障碍“脑卒中”。 3.慢性期即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表现较多,主诉头昏、头痛,头部胀痛、紧缩和压迫感,疼痛常从头顶向枕部放射。体位变化,以及咳嗽、解大便等用力时,症状可有加重。患者伴有乏力、头晕、精神萎缩、嗜睡等;注意力不能集中,注意范围缩小;继续发展可出现对各种刺激产生过敏、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有时表现为欣快,有时则为焦虑、紧张、多疑、恐惧,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淡漠及颓丧、伤感等。自知力常相对地减退,甚至出现营养差,过早衰老,头发变白,早秃等。 4.病情继续发展 可发生脑动脉硬化性痴呆、慢性皮质下脑病、帕金森综合征、假性球麻痹、颅神经麻痹等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 
体征 临床出现多种神经系统体征,如大脑皮层受损出现原始反射(强握反射、吸吮反射等)及高级皮层功能障碍的综合征;锥体束损害引起肢体运动障碍;锥体外系受损而则出现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等,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尿失禁、尿潴留等)、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体征。眼底动脉硬化改变,眼底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动脉变细,反光增强,严重者呈银丝状;有时可见到淡黄色的胆固醇的斑点;动静脉有明显交叉压迫现象;个别病例还可见到视网膜点状出血;或在血管周围有少量渗出等。临床常伴有高血压。 
体检 
电诊断 1、脑电图检查: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脑电图检查,绝大多数患者属正常脑电图,少数病例可见异常。通常的脑电图变化是脑节律变慢在θ波范围。 2、脑血流图检查:对脑动脉硬化患者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近年来采用放射性同位素133氙(133Xe)颈内动脉快速注入,以测定半球脑血流或局部脑血流的方法,提高了脑血流图检查的诊断价值。约有11%的脑动脉硬化患者出现病理性图形。 
影像诊断 1、头颅X线平片检查: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头颅X线平片可见颅内颈内动脉虹吸部或苍白球处钙化,基底部亦可偶见钙化。脑萎缩的患者可见钙化的松果体向下移位。 2、脑动脉造影检查: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显示主动脉异常弯曲或伸长,管腔扩大;具特殊改变表现为动脉管腔不规则,呈“锯齿状”。最常见于颈内动脉虹吸部,偶见于大脑前、中、后动脉部位。 3、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做头颅CT检查,有时可见多数性脑梗塞灶。采用脑超声及多普勒测定可见脑血流量减少。 
实验室诊断 眼底检查:近二分之一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经眼底检查而作出诊断。通常为小动脉迂曲,动脉反光增强而呈银丝状,动脉变细及粗细不均匀,动、静脉交叉压迹存在;严重时静脉血流受阻,局部可见淤滞,水肿及出血;脑动脉硬化严重者,可产生视乳头萎缩。 
血液 血生化测定:患者可有高胆固醇血症,平均胆固醇6.94mmol/L (261.7mg%),胆固醇/磷脂系数升高;呈高β脂蛋白血症。血浆尿酸浓度增高,见于动脉硬化累及外周血管如冠状动脉及颈颅血管时。凝血异常见于慢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0%呈高凝状态,尤在急性脑梗塞期更显著。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溶性纤维素血浆浓度、血小板粘着性均有增高。 
尿 
粪便 
脑脊液 脑脊液常规检查,一般压力不高,有时甚至降低。细胞数正常。生化检查亦无特殊,大多数病例蛋白质在450mg/L以下,氯化物及糖量正常,或有轻微变化。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 神经衰弱、精神疲劳、神经官能症;
2.药物中毒(特别是长期服用各种安定药、镇静药、降压药及治疗震颤麻痹药物);
3.进展较慢的颅内占位病变和颅内压增高,如颅内肿瘤、慢性硬膜下血肿、继发性脑积水等;
4.维生素B族缺乏;
5.严重贫血;
6.甲状腺、垂体、肾上腺功能低下;
7.心肺功能障碍,慢性缺氧状态;
8.慢性肝肾疾病所致的肝脑征候群,尿毒症;
9.癌肿及其神经系统并发症;
10.低血糖。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脑电图和脑阻抗血流图有改善。 
预后 脑动脉硬化症预后与病情轻重有关。若早期或病情较轻,治疗护理得当,预后良好。若病性发展出现智能减退、生活不能自理、言语不清或失语、假性球麻痹、巴金森综合征、癫痫发作、脑梗塞;或合并心脏病、严重感染则预后不良。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对脑动脉硬化症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动脉硬化的防治,以及增加脑血供、改善脑循环,对精神与神经症状予以对症处理。
1.降低血脂药物
(1)维生素类:维生素B6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50~200mg/日,静脉注射共20天。大量维生素C0.5~1g/日或维生素B12 500~1000μg/日,肌肉注射,均对类脂质代谢产生有利影响。
(2)氯贝了酯(clofibrate):别名安妥明。口服每次500mg,每日3~4次。此药降甘油三酯作用较强,能减少组织胆固醇沉积降低凝血作用。
(3)烟酸及烟酸肌醇酯:具扩张外周血管及降低胆固醇之作用。烟酸用量:口服50~100mg,每日3次;肌注250mg,每日2~3次;烟酸肌醇酯口服0.2~0.4g,每日3次。
(4)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要成分,常用制剂为亚油酸丸,每次3~5粒,每日3次;大剂量时有消化道反应,胃部不适。此外有心脉乐、益寿宁等。
2.扩血管药物
(1)地巴唑: 20mg,每日3~4次,口服。
(2) 654一2: 10mg,每日3次,口服。
(3)维脑路通:0.1g,每日3次,口服。
(4)盐酸氟桂嗪(西比林): 5mg/片,每晚5~10mg,连服4~8周为一疗程。(5)尼莫地平: 30mg/片,每次一片,每日3次。
(6)潘生丁: 25mg,每次服一片,每日3次。
(7)长效硝酸甘油:每次10mg,每日3~4次。
(8)氢化麦角碱:0.25~2mg,舌下含服,每日2次。
(9)罂粟碱:每次30mg,每日3~4次,口服或肌肉注射。
(10)脑益嗪:每次25~50mg,每日3次,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嗜睡、发疹。
(11)环扁桃酯:别名抗栓丸, 200~400mg,口服,每6~8小时一次,连服6周为一疗程。
(12)抗眩啶片剂: 4mg/片,口服每次1~2片,每日3~4次;注射剂, 2mg/2ml, 4mg/2ml,每日2次,肌肉注射。
(13)脑活素:5~20ml,加生理盐水50~250ml中,缓慢静滴,每日一次。
3.激素治疗 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可用小剂量考的松治疗,每日25~30mg,可使老年人动脉硬化引起的记忆力减退好转,也使之活跃而情绪愉快。对于绝经前期脑动脉硬化的妇女可用小剂量雌激素治疗,对脑动脉硬化症合并有脑缺血或脑梗塞者,可应用固醇类皮质激素。常用地塞米松,每次10~20mg,每日1~2次,静脉滴注。
4.对症治疗 头痛、失眠、烦躁不安患者,可适当选用安神镇静药物,如安定、利眠灵、鲁米那、小剂量的阿斯匹林等药物。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选用氯丙嗪25~50mg,每日3次;或丙咪嗪25mg,每日3次,有心肌梗死者慎用;或多虑平150~300mg/日。对出现锥体束征的患者,可选用东莨菪碱、安坦、左旋多巴等药物治疗。小剂量阿斯匹林可治疗和预防脑动脉硬化症。 
中医治疗 (1)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治法:填精补髓充脑。偏于阴虚者滋阴,偏于阳虚者温阳。
方药:偏于阴虚者左归丸加减。本方重用熟地以填人身阴精之源;辅以枸杞、山萸肉增强滋阴填精之力;鹿龟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补阳,龟板胶滋阴,共奏填精补髓充脑之功;菟丝子配牛膝强腰壮骨,山药滋益脾胃。若虚热较甚者,可加黄柏、知母、地骨皮滋阴清热。偏于阳虚者右归丸加减。本方附子、肉桂加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温补肾中元阳,填精补髓益;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杜仲俱为滋阴填精之品,更加当归补血益精之功,然方中附桂刚燥,不宜久服,可改用巴戟天、仙灵脾等温润之品,以期助阳而不伤阴。若遗精频频,可加芡实、桑螵蛸、复盆予以固肾涩精;若眩晕较甚,无论阴虚、阳虚均可加用龙骨、牡蛎、磁石以潜镇浮阳。
(2)中气不足,气血虚弱:
治法:补气养血益脑
方药:归脾汤加减。本方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当归甘温养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安神益脑;远志交通心肾、宁心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滋腻碍胃。如此则气血得复,眩晕自止,若偏于血虚者,可加用熟地、阿胶、枸杞以助补血之功。
(3)阴阳失调,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清脑。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以天麻、钩藤、石决明为平肝熄风眩晕之要;黄芩、山栀清热泻火,使肝风肝火平熄;益母草利水,牛膝下行,杜仲、桑寄生补肝益肾,夜交藤、茯神以养心安神。方中可加用菊花,白蒺藜、夏枯草,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功。若肝火较盛者,可加龙胆草清肝火。
(4)脾肺气虚,痰浊中阻: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熄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化痰熄风而止眩晕,二药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治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姜枣调理脾胃,使痰消风熄,眩晕自愈。若眩晕甚者且呕吐频频,可加代赭石、胆南星、竹茹镇逆止呕。
(5)瘀血内停,脉络阻滞:
治法:活血祛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通窍止眩晕;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麝香香窜开窍,使诸药入病所,大枣调理脾胃,防理血之品损伤中气,姜酒辛散,以助活血祛瘀之功。本方中可酌加其他活血药及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地龙搜剔之品,更增活血通窍之力。若兼寒邪阻络,可加用桂枝,细辛温经通络。治法与治则:中医治疗本病采用扶正补肾、填精补脑、平肝潜阳、化痰降浊、活血化瘀通达脑脉,虚实相兼,标本兼顾治疗方法。 
中药 根据病情选用人参归脾丸、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杞菊地黄丸、人参鹿茸丸。每服1丸,日服2次。 
针灸 (1)体针,取百会、四神聪、合谷、神门、三阴交、足三里、
太冲、背部心、脾、肝、肾愈穴。
(2)耳针:取神门、皮质下、枕、心、肾、脾、肝。可针刺,可贴敷。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脑动脉硬化症是一种中老年渐进性发病,因此辨证分型治疗为主,若有高血脂、高血压、小卒中时可采加用西药对症治疗。非药物疗法不失为很好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以加强和巩固本病的疗效。
治疗参考:
1.脑动脉硬化症初期,表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候群,中医以补肾益髓,健脾化痰,养血安神为主,以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复方丹参片等为主治疗。配合西药对症治疗。
2. 病情发展、发生痴呆,治以补肾活血、益智化痰开窍为主,采用生晒参、何首乌、生地、菖蒲、郁金、远志、五味子、丹参为主方。
3.若肝肾不足、元气耗损,出现假性延髓麻痹、痉搐等症,治以滋肾柔肝、养血熄风定搐,采用天麻钩藤饮、羚羊钩藤汤等进行治疗。总之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总的预后比较差,因此本病应用采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减少合并症为中老年人造福。 
护理 
康复 
预防 ①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劳累,生活起居规律化,适当参加文体活动。②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③低脂饮食,应用适当蛋白质,限制动物脂肪和含胆固醇较多食物,饮食清淡不要过咸。多食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餐不宜过饱,忌烟酒。 
历史考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颈动脉硬化的饮食调节
颈动脉硬化及治疗
有关高血压的知识
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
动脉硬化的病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其治疗方法
动脉硬化与寿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