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厦门港】旧时厦门的“赚食人”

     文|胡子


某日手握钢笔书写时,忽然想起家中曾有过一支“英雄”牌铱金笔,那光滑的笔杆面上刻着一组花鸟画,旁边还有几行纪念母亲工作调动的字句,功夫精湛,很美。记忆中那专门雕刻钢笔的摊点,艺匠是一位身着中山装模样斯文的中年男人,常年固守在中山路局口街口的“路脚气”(人行道)上。直立的布质摊面上挂满了各类作品样本供顾客挑选,山水、花鸟、草虫、龙凤惟肖惟妙,草书、楷书刚健有力,还可顺应顾客要求在字画上着色,更显档次。孩提时曾观看过摊主现场演绎,娴熟的刀法在笔杆上游龙走凤,功夫了得,短短几分钟已好似将国画大师的作品浓缩在笔杆上。其乃当时厦门的“江湖一绝”,人皆知之,但不知高人尊姓大名,上世纪60年代末以后再未见其踪影,不知老艺人健在否?技艺可有传承?

沉思片刻,脑海里顿时思绪飞转,在记忆的陈年库存里寻觅旧时那些洒落在老市区各街角巷口,虽无牌号却家喻户晓的小摊贩,追忆着他们“赚吃”(厦门话:营生)的形态与场景。

我家曾住“八市”,营平路中段酱油店门口前的“咖喱陈”小摊,经营者陈友香先生是位归侨,其调制的正宗南洋口味的“咖喱粉”、“沙嗲粉”以及“五香粉”在口感上胜过国营调味品厂一筹,远近闻名。多年的诚信经营使得“咖喱陈”早已立足调味品市场,如今已独树一帜地经营起颇具规模的“厦门陈友香调味品有限公司”了。

在“全福楼”(古营路口)街角处,有一卖烘烤大豆的摊子,其将豆仁浸泡后染成红的、绿的颜色,烘烤后熟豆在小铁笼内“卜卜”地跳响,吸引着过路的孩子们,花几分钱买数十颗边走边嚼,满口皆香。

小摊旁的铺子老板叫“全仔”,专卖各种民间玩具,如:纸面具、木制短枪、关刀、小红缨枪、“干乐”(陀螺)、玻璃珠仔、“葫芦闷”、焰火、元宵花灯、竹板枪配“炮仔籽”(纸质黄色火药粒)、风筝、“风吹捻”等等,夏天则卖蟋蟀,有“黑绒”、“赤金”等“六脚全须”的优良品种以及金龟子,有时还兼卖“加锥螺”,围在小铺前的小朋友各挑所需,低档消费。


小铺前的路旁有一挑担专卖糖花,其手艺可将刚熬热稍冷却的糖糊捏成一个圆哨子插在竹签上,含在嘴上可发出“哔哔”吹响。但随着口内泌出的唾液逐渐将其溶化,便残缺不全成了口含糖片。另一种是“掰糖仔”,能将印有小汤匙模型的糖片完整地掰出小汤匙来者即可获奖,但极少有人能胜出,皆是哄骗小孩获取钱财的伎俩。

紧挨其旁的是捏“小面人”摊点,手艺人耍出的也是江湖一绝,用几块分别染上各种色彩的面团,经其掌上瞬间工夫一番精巧捏制,小乌龟、十二生肖、孙悟空、猪八戒、武松打虎等皆可活灵活现地立在小竹棒上招惹人,这些上乘之作可是大人们哄小孩的最佳物品。

突然间“砰”的一声巨响,对面街角“磅米香”(爆米花)的出炉声吓着了过路行人,驻足观看操作的小朋友早已捂紧双耳防备着,出炉的膨胀食品里(大米、高粱、玉米、米粉)掺点糖精,就是一大堆骗嘴的零食,如今全都被冠名为“垃圾食品”。

菜市场边有一“青草仙”摆摊卖青草药,方圆数街,名声传扬,家中若有伤风感冒、上火、咳嗽、拉痢者,找其说明病情,花几分钱抓一把,诸如:淡竹虾咕草、鸡舌璜鱼腥草、桑枝桑叶、妈草根、五根草、绣球花叶等等,遵其叮嘱煎煮服用,即可药到病除,非常实惠。

二王街及大井脚巷口各有一处“讲古”(说书)场,里头常聚着一些闲汉和老翁在倾听说书匠绘声绘色地讲三国、水浒、说唐、说岳、封神等故事,说到精彩妙之处,手中纸扇一收,惊堂木一拍,故弄玄虚按住不表,一句“请听下回分解”后,开始收取愿续听下一个章回的铜板了。暑天炎热,场内高悬几片用竹叶制成的“竹棚”或用牛皮纸裱糊的长方形大纸板,按一定间隔分别用绳子串起,专请一老妇坐在墙角缓缓拉动,煽出阵阵清风来侍候听客,犹如电风扇。


小巷的拐角处有一家“古册”(小人书)摊,店主将卸下的几块“店窗帮”(商店门板)分别垫高作为座位,供人们(主要是小朋友们)坐着阅读。那时市面上所有“古册”摊都有一个“行价”,一百页以内的是一分钱,超出的则收取两分钱。墙面上张挂着所有“古册”的彩色封面并编上号码作为目录供人选阅。“店窗帮”的缝隙里常常埋伏着数只“麻萨”(臭虫),不时偷袭着被精美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迷住的读者,在你毫无感觉之中把你臀部或大腿的细皮嫩肉叮咬出几个包包来,我孩提时曾多次体验过被侵袭的滋味。

我上学时必经的大元路横贯于开元路与大同路之间,鹭江戏院(原金城戏院)、好清香饭店、厦门邮电局(原电话公司)都坐落其上,路段虽不长,但人流熙攘。南边路口景华轩理发店旁有一老者的担摊专卖土笋冻、花螺、章鱼、烤鱿鱼,长年定点摆在那,一些“拔鹿角”(拉板车)的搬运工、三轮车夫等“路头工”常坐在小凳子上歇脚“瘦图”(厦门话:廉价小酌),没现钱还可赊账,待囊中有了银两再次光临时当场结清,很守信用。放学时路过小摊,闻及阵阵诱人的烤鱿鱼香味,禁不住分泌口水,“饿”意更浓。

几步之遥的“扁食嫂”摊点“名声真套”(厦门话:名声很广),扁食的肉馅及汤头用料都很讲究,慕名而来者众,人气很旺,摊小生意隆。数十年后的今天,“扁食嫂”招牌已注册了商标并被列入厦门名小吃的排名榜。

横竹路口“同英布店”门前的马路边上有一专卖“累鱼”、龟、鳖、田鸡的摊子,虽无商号,但妇孺皆知,光临小摊的顾客一般是家中有重病患者,须食用龟、鳖滋补调养身子,或是刚做手术后需进食“累鱼”以利伤口早日愈合的。小动物们活蹦乱跳地被装在盛着水的大木盆里,上面用铁丝网罩着,既防逃脱又便于购买者选购。


“擦薄饼皮”和做“龟粿”的专业户在老市区有不少家,位居中山路桥亭巷里的那家留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其制作方式和装料的器皿,按现今的说法肯定会被列为“不符合卫生条件”,但店家的功夫十分了得,“擦”的“薄饼皮”既薄又韧,份量足,制作的“龟粿”口感极佳,顾客得提前预定。

工人文化宫后面“出米岩”的清真饭店巷口,有一摊点专卖卤牛肉,特有的口味加上沾了全市唯一的“清真寺”及“清真饭店”的光,小小的摊点常年拥有回头客。

仁安巷口的木屐店,油漆绘画的和白板的木屐挂满墙面,在塑料拖鞋未出世时,大人小孩的脚下皆需登之。夜间深街僻巷里那“得、得、得”的阵阵木屐声,别有一番南国风韵。

沿路往前,在黄厝巷口附近有一集邮摊点,店主是位姓许的老“邮民”,品相极佳的集邮册甚多,我少年刚“入伙”集邮行列时,曾凑过“一笔”省吃俭用的零钱投入该店,买下几张赏心悦目的邮票收藏。

中华电影院旁有一家专卖用相纸拷贝的电影插曲和明星照的小铺,纸面上明星人头还用水彩着色,几分钱一张,我曾买过,欣赏过,但没兴趣收藏。店主的身材肥胖、腿脚残疾,常年拄着拐杖,因而获众人赐予雅号“步枪”。

绿岛餐厅对面有一经营肖像作画的画室,挂着黑白相间的人物肖像画,在当时摄影放大技术尚差的年代,家中若有肖像需放大,都必须光顾此类专业店。店内诸多画像中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厦门首个自行车运动健将“阿惠”的半身画像。记得他是位三轮车工,常年受雇于华侨托儿所专门接送幼儿上下学,职业和苦练成就了他的功名。

中山路中段有条由数级台阶组成的坡道通往定安路,阶首摆着一专门治疗“柱仔籽”(粉刺)、点黑痣的小摊,摊位很小,但摊主凭借其祖传秘技,治愈了无数造访的、以求得一张靓丽脸面的男女。

思明南路妙香饭店对面的“路脚气”上,时常有一位身材消瘦的老汉席地蹲坐,其侧面地上铺着的一段黑布上用黑线抽弄两个由红色和蓝色纸片制作的“卡通偶”,由其手中抽动的黑线控制“卡通偶”,随着口中念的:“黑的起来,红的倒下去”不停地做着跳跃翻滚的动作,由于底垫与纱线同是黑色,让临摊观者视觉产生模糊,以为“卡通偶”是自动的。据说由于老汉那句每日逢人必念的生意话在“文革”初期被视为反动的言论,致使他惨遭厄运无辜受到批斗。


“后路头”(今思明南路“中华城”)的“路脚气”上,专卖“油葱糖”、“告饼”(夹料馅饼)小吃的挑担每日摆在那儿,担主是位身材粗壮戴墨镜的老人。用一小张“薄饼皮”卷着“油葱糖”和“菜头酸”、芫荽、芥末,味道好极了。另一样是将“北仔饼”(烧饼)切开一大口,将“贡糖”、“菜头酸”、芫荽、蒜蓉辣椒酱一起“告”(填夹)在里头,趁热嚼食,满嘴香甜。

周宝巷口“路脚气”上一面墙上挂着“代书”两字招牌的摊子,是那个年代替人书写家书的一种行当。招牌上注明中英文代书,桌台上备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梳着发髻的老太太正对着“代书”的摊主小声口授家书内容,摊主工整的毛笔字,将客人表述的事宜在印着红线条行间的毛边纸上疾书,展现一手“好字目”(好字体),不知老太太“孝念”(思念)的是旅居南洋发达的游子还是内陆贫困辛劳的亲戚。接纳此类生意的摊点在老城区内有多处,摊主的职业操守极佳,丝毫不会将客人的隐私泄漏张扬。

台光街临思明南路口的石阶下有个专营“糊纸轿”的小铺。按照厦门的旧俗,家中若有人“过身”(亡故),未“出山”(出殡)前须在宅门口边上摆放一顶纸做的小抬轿,示意有丧事,由此就有了城内仅此一家的“糊纸轿”专业户。上世纪60年代移风易俗破“四旧”断了其生路,店家只得与时俱进的改行另谋生计。

海口(鹭江道)的“北仔张”是位专治外伤、脓仓和根除鸡眼的江湖郎中,其摊位是社会贫苦阶层的疾病患者常光顾之处,就摆在鹭江道邮局的门前。理着光头的张氏是位“北贡”(北方人),操一口半生不熟的北方腔闽南话,因此众人赐其大号为“北仔张”。据说张先生曾是位“国军”军医,超常规的医术颇精且收费低廉,为人随和深得“过水”(指与厦门一水之隔的龙海、港尾、浮宫、白水营和海沧东屿)一带农民兄弟的赞赏,众口言传妙手回春的活广告使得其“医”缘甚好,如今上了年纪的人都能忆出其音容相貌。

“一条龙”(鹭江道与开元路口交汇段)的“路脚气”边上,汤圆摊、芋粿炸摊、扁食摊、炒粿条摊、煎包仔摊、北仔饼摊、蚵仔粥、面线糊摊、煸豆干、烤番薯摊、炸枣和马花炸摊一列摆开,各展其秀。由于临近周边数个码头,上下船的旅客、搬运工、三轮车夫和过路市民光顾者颇多,因此该路段财气甚旺。


隔海相望的鼓浪屿不仅风景秀丽,传统的摊点也不少。龙头路小巷口的“林记鱼丸”、街心公园旁的“叶氏麻糍”、龙头路街角的“黄胜记”(黄金香)的肉松、肉干等让岛民们如数家珍。摊主的后人现皆已将前辈的技艺传承,原汁原味的成为观光客必临的“老字号”。

岛上乌埭路曾有过一户专营“扛轿”生意的人家,幼时每每从路口走过,都能瞧见骑楼屋檐下吊挂着一顶木轿子。岛上历来无交通工具,腿脚不利索的老叟老太出门,都会花些小钱请它代步,尤其方便。后来,这顶木轿子被高挂闲置N年,因为那个年代将其视为专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奢侈品而被打入冷宫,“挂”以待毙。

时过境迁,老城区里曾有过的“旧时的赚食人”可能是最不起眼的阶层,在市区街面上各角落里都曾留存有他们营生的踪迹。小摊贩们用“铁肩”和巧手艰辛地维系着全家人的生计,传承着最“古早味”的经典之作,以及最淳朴的闽南市井文化,增添了百姓生活中的缤纷色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厦门小吃
厦门旅游攻略
街头便民摊渐行渐远
路边不起眼的小摊卖“秘制美食”,生意好到让别的摊主眼红
赶集
在人行道上摆摊按摩?柳州这些扰民生意让人大跌眼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