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实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实录
绍兴一中 阮玲
  第一教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大家有没有预习?
  生(齐声):没有。
  师:我们先朗读全文,要求大家读准字音。
  (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师:我们来疏通文句。第一句什么意思?
  生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
  师:好。根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
  生2:啊?这么大年纪还读书啊?
  生3:同学间年纪差这么多啊?
  师:哎,怎么这么大年纪还读书?这个问题我们等会儿可以讨论。谁能说说学生顺序为什么这么排?
  生4:从大到小。
  师:对,孔子有“长幼有序”的思想。你再看“侍”是什么意思?这里又可以看出什么内涵来?
  生5:“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这里还说明是学生陪老师。
  师:对,这里也写出了这些人的师生关系。下一句写了什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翻译第二句并讨论孔子的教学意图与教学思想)
  生6:孔子希望学生不要有顾虑。
  生7:孔子了解学生平时有怀才不遇的情绪,这里体现了孔子的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因材施教的思想。
  师:
我读到了一个教育家所具有的一种平等的教学思想,
读到了一个教育家对学生的充分理解,
读到了他在情景中设计问题进行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我还联想到了孔子所主张的“入仕”的思想,他要求我们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还主张我们读书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说:“学而优则仕”,主张“仁政” 主张“以礼治国”。(投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而优则仕” “以礼治国”。)
  下一句谁来翻译?
  (一名学生翻译子路的言志内容,然后谈起子路的性格。)
  生8:子路很有个性,直率、能干、有抱负。
  生9:子路很自负,他故意把自己想治理的国家说得那么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才能。
  生10:当时是春秋时期,国家有内忧外患也是很平常的,子路描述的国家的形势是有可能的。
  师:为何强调“有勇”?
  生11:有勇可以抵御外患。
  师:“知方”呢?
  生11:可以使国人精诚团结,同舟共济,共渡灾患,然后一致对外。
  师:那么,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子路是个这样的人?
  生11:这里还真的体现了子路的水平,子路能够根据国情提出治国方针。像个军事家。
  师:感觉不错。记得《论语》中孔子对子路有过这样的评价:“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管理该国军事)。”可见子路确有军事才能。
  生12:孔子没说子路能“知方”。
  师:对,可见——
  生12:子路可能说大话。
  师:有可能。现在请同学翻译冉有的述志内容,并讨论冉有的性格。
  (学生翻译并讨论)
  师:与子路的性格进行对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我再补充介绍一下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评价: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评价冉有是“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为宰也。”又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生13:冉有不如子路,无论是对自我的评价还是老师的评价都证明了一点。
  生14:子路率直、主动,未经老师点名,自己主动发言。而冉有是老师点名才站起来说的,他性格比较内向。
  生15:冉有说自己能管理方圆六七十的地方以后,可能觉得自己把话说大了才改口,退到管理方圆五六十的地方了。
  生16:冉有说自己只能“足民”,礼乐之事要等君子,说明他很谦逊。
  师: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为什么孔子先骂冉有,而不骂子路?
  生16:孔子可能认为子路擅长管理军事,而且不懂礼法,而冉有的性格谨慎谦让,更懂得礼法,对季氏将伐颛臾一时应该竭力劝阻。
  生15:孔子可能对冉有更失望。
  师:你们怎么看这两种性格?
  生17:现在的社会,像冉有那样过分谦和会失去很多机会。
  生16:像子路那样太露锋芒,也会对自己不利。
  师:我们来看看公西华,谁来翻译?
  (学生翻译公西华的志向,并讨论公西华的性格。)
  师:请大家思考:公西华也很谦虚,冉有也很谦虚。他们的谦虚是否一样?
  生18:不一样,公西华的谦虚是礼节上的谦虚,而冉有的谦虚是性格上的谦虚。
  师:为什么?
  生18:公西华年纪最小,他在曾皙尚未发言的情况下,不可能发言。
  生19:老师点名之后,他不说自己能做什么,而说自己愿意学习。说自己愿意当个小相,而作为一个可以主持祭祀仪式和会盟诸侯的外交官,不娴熟礼仪,不善于应对辞令,是不行的。
  生20:礼仪比一般的军事管理、经济管理要难得多。也许他最厉害。
  师:孔子对公西华也有一个评价:“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论语》中还有公西华代孔子处理政事的记载。同学们对公西华形象的认识是很准确的。下课。下节课继续讲点的性格和志向。
 
  第二教时:
  (学生朗读全文)
  (教师复述了第一堂课讨论的要点)
  师:下面我们继续讨论点的志向和性格。谁先翻译一下?
  (学生翻译曾皙的志向,并讨论曾皙的性格。)
  师:请用一个词表达对曾皙情趣的理解。
  生21:悠闲自得。
  生22:闲云野鹤。
  生23:淡泊、平和。
  生24:潇洒。
  生25:崇尚自由。
  生26:不追求功名。
  师:这与孔子对弟子“出仕”的主张是不是矛盾?怎么理解孔子的'我与点也’?
  生27:这是曾皙做了县官以后与欧阳修一样与民同乐的景象。
  师:这里与欧阳修的情况一样不一样?
  生28:欧阳修是被贬官以后重修醉翁亭时所作。
  生29:醉翁亭没有重修,重修的是岳阳楼。
  生30:这是“齐天下”后出现的太平盛世的景象。
  生31:曾皙表示自己不能管理国家,这平和淡泊正符合孔子谦和守礼的要求。
  生32:因为要沐浴,又要到祭坛上吹风,还要咏,估计是在举行仪式,也是一种礼,也与孔子主张的礼教是一致的。
  生33:人总有入世的一面,也有出世的一面,孔子也曾想有所作为,积极入仕,但由于战乱,志向不能实现,痛苦之后,希望自己能够过悠闲的世外桃源的的生活,曾皙的理想刚好表达了孔子自己的理想……
  师:“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又叹,赞的是什么?叹的又是什么?
  生34:只有一个学生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平天下的理想,其他学生都没有达到孔子的教育要求,所以孔子只好叹息,同时又赞美曾皙能领会孔子的教育理想。
  生35:因为当时春秋时代是战乱时代,所以要叹,而只有曾皙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
  生36: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叹,因为曾皙描绘的景象太美了,所以要赞。
  生37: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生38: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
  师:他们中有的年纪很大了,为什么还要读书?
  生40:为了“独善其身”,为了“修身”。
  师:讲的合情合理。哪位同学翻译一下孔子的点评?
  (学生翻译并讨论孔子的点评)
  师:孔子对其余三子究竟如何点评?
  生41:孔子首先肯定了“三子”谈了自己的志向,提出了治国原则是礼,然后对子路的不让作了批评,对冉有的谦和和公西华的才华作了肯定。
  师: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围绕了什么样的政治主张讨论志向?讲明理由。
  生42:以“孔子问志、四子述志、孔子评志”为线索,围绕“为国以礼”的主张论志:子路的“知方”,冉有的“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的“端章甫,愿为小相”曾皙的礼乐之治下的太平盛世……
  师:课后请大家诵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下课。
  
 
  设计意图及点评:
 
  告知一些相关的知识,企图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成对孔子思想的发现。
 
  言语形式决定言语内容,咬文嚼字永远是发现文意的重要途径。
 
  理论上讲,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越丰富,越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对文本的理解就越到位,所发现的文意也越丰富。我试图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机会,介绍一些孔子的相关知识,或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的有关孔子的记忆。
 
  这个学生能够以“同情的理解”态度阅读并参与讨论值得肯定,方法值得其他学生借鉴,应予以肯定。
 
  语言就是人本身,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品味,不仅可以了解人物语言的意思,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的存在。这也是一种文意的发现吧。
 
  引导学生关注两者的性格,试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意味。
 
  提及已学知识,试图让学生联系旧知识,进一步丰富对人物的感受。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进行价值引导。但没让展开,怕离开文本太远,上成德育课。
 
  此处可见,原有的生活经验积累越是丰富,学生所发现的文意也越丰富。
   “用一个词表达自己对文意的发现”的要求可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比“一句化表达、一段话表达”要求低,学生可以做到。
  学生在发现文意的交流中出现的错误,可以让其他学生发现错误并修正错误。没有急于否定错误或纠正错误。
 
  显然,这个同学的发言是受了前面几个同学发言的启发的。可见,生生互动的课堂中,文意发现还有一个途径,即同学间的相互启发。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思路结和文章主题有个整体把握。

  思考与感受:
  1、 文意发现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曾经上文言文,教学重点往往安排文言现象:实词、虚词、词法、句法等等。做了课题以后,觉得文言文也一样要让学生进行文意的发现,而不仅仅是文言现象的掌握。曾经的课上完后,感受常常是:学生上文言文没精神,觉得文言文枯燥。现在,无论是学生还是我都已渐渐走进这种探究文意、发现文意的讨论式教学,而且许多时候是兴致勃勃。
  文意发现教学的研究使我发现:文言文教学不能只讲文言现象。文言文这种言语形式与现代文的言语形式一样,背后都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甚至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人。文言现象固然要学,它是一座桥梁,可以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相识、沟通、对话、交流,从而促成视界的融合,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智慧。然而文言文教学绝不能止于文言现象的教学。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彼岸,而不是桥梁本身。况且,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一个自足体,它有自己独立而鲜活的生命,它充满了独特而丰富的意味。止于文言现象的文言文教学其实始终只引领学生站在文本的外围,而没有走进文本的内部。从文意发现出发的教学,不仅可以在趣味盎然的文意探寻中不知不觉地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更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文中或文后的形象、体会他们的情绪,触摸他们的思想,从而拓宽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心胸、拓宽自己的笔墨。
  文言文中实施文意发现教学,重现文言文课堂生气,回归文言文教学本原。
  2、文意发现的途径。
  学生如何通过阅读发现文意、获得文意?从理论上讲需要两个条件:一 、学生需要有与文本相适应的前理解,或者说期待视野,包括一定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情绪准备、审美能力、欣赏倾向等等;二、学生与文本需要进行相互作用,学生诉诸想象、产生感知、唤起情感、进行审美判断、审美玩味,对文本产生创造力: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学生与文本形成了主体间关系。
  那么,如果学生的前理解(即现有水平),与文本产生较大的落差,无法与文本相适应,以致于探寻不到文意,发现不了文意,怎么办?
  通过以上课例的实验和反思,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形态下,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文意:
  1、为补充学生背景知识的缺乏,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告知一些相关知识或补充周边文本(我参考并借用了翁德森的《赤橙黄绿 各呈其色——谈〈论语·侍坐章)以对话表现人物个性的艺术》的相关知识),让文本与相关知识或周边文本发生联系,让相关知识或周边文本成为该文本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发现文意,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
  2、为补充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充分交流探寻、发现的结果,在交流中,引起共鸣和碰撞,共享知识和经验,纠正偏差和错误,获得发现和感悟,还能使文本逐渐与学生实际发生联系,从而使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3、 为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相互作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容易引起学生认知冲突问题,学生通过对文本深层次的感受、理解、思考,能够进一步发现文意,接受文意或者质疑文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人一生,不是虚度?
微教研 | 教师应该一直走在阅读经典的路上
【共读】《论语》先进篇第二十二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观点!观点!(39)信息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