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学的思考
   “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了语言具有巨大社会作用。语言是人类为满足表达和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谁都离不开语言的应用。一个人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能够严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说明事物,有条理地描述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现象和种种复杂的关系,这是他良好素养的表现。所以,开设语言文字应用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语文课程的使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提出:“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在“语言文字应用”部分也提出:“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应用与实践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交往的基本需求。因此,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近年的高考也把它作为必考内容纳入考试大纲。
  一、什么是简明、连贯、得体。
  (一)简明。
  何谓简明? “简”即“简洁”,言少意丰,不啰嗦重复,不说多余话。它是指“量”的要求,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明”即“明了”,表述要清晰,明白易懂。它是指“质”的要求,是表达的效果达到最佳,是表达的明晰度达到最高。反之,即是晦涩、有歧义、啰嗦、无条理。
       现代社会里,一切工作,一切活动,都要求快节奏,高效率,运用语言也不例外。用语简明,就是达到运用语言高效率的一个基本条件。用语重复啰嗦,或者表达的意思不明白,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因此,语言表达力求简洁清晰,实际上就是要求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二)连贯。
  所谓“连贯”,是指表达语言时,句子与句子间排列组合符合语言习惯,并且前后衔接畅通,文从字顺,辞意畅达。句子与句子之间应当是逻辑的、有机的联系,如人体的血脉一样是一贯相通的。古人评价文章时要求“文气畅达”“语势贯通”,就是强调语言的连贯。所以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不乱不涩。它特别强思维的条理性、语言的连贯性、语言的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三)得体。
  所谓语言得体,就是指说话或写文章,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做到语言有分寸,恰到好处。《文心雕龙·熔裁》篇中强调“规范本体”,也就是强调文章的内容、语言要得体。
  什么是语言环境呢?语言环境就是说话或写文章时的各种条件,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内部语境,即上下文之间或说话前后之间的内部关系,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要注意思路清晰、连贯,有条有理;因果、假设、条件、递进、目的等各种关系明确。二是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时的各种客观条件。如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的不同,职务、地位、官阶、辈份、文化水平的高低,语言表达的快慢,文体的差异等。语言得体就是在语言表达或交际时要根据这些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使听者或读者感到满意或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一)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简明。
  要想做好“语言表达的简明” ,我们必须加强分析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多读书,培养语感;再次要多练习,熟能生巧;最后在练习与应用中还要归纳一些技巧。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做到语言简洁。
  (1)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不旁生枝节。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抓住要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例:这种笨重的汉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节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抬到宫廷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简牍文书“笨重”,使用“不方便”。首句提出看法,接下去两句用两个事例说明这一看法。文字较简洁,意思很明确。而最后一句是顺着第三句说下来的,并不全是说明“笨重”“不方便”的,因此应把它删去。
  (2)善于概括 ,巧用指代,避免词语简单重复。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可以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要尽量替代,而不必重述原来的内容。比如“昨天市政府下发了《关于道路标牌必须使用规范汉字的通知》,这个通知要求……”,这里的“这个”就替代了“关于道路标牌必须使用规范汉字”这一长短语所表现的内容,用代词代替就简洁多了。
  (3)用语简洁,删除多余,避免冗长。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文字。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法。
  第一,语句中不要出现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比如“他年龄不大,头上却早早谢顶了”这句话中“谢顶”就是指成片的头发脱落这一生理现象,再加上“头顶”就是多余。
  第二,可用可不用的虚词,尽量不用。如“这是一件新毛衣”不必说成“这是一件新的毛衣”。
  第三,根据具体的语境,减少或删除多余信息。例如下面的对话:
  ……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
  “五元。”
  “一夜天?”他冒汗了。
  “是一夜五元。”
   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上城卖油绳,不小心发高烧,被县委书记发现,送到了县委招待所。这是他第二天醒来后去结账时,与服务员小姐的一段对话。对话的语言非常简单,无论是陈奂生还是服务员,把凡是能省略的成分都省去了,只说出对方想知道的信息。
   例如下面的一道题目:
   读下列一则报导,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选自93年高考题)
   科学院举行超对称性和超引力①学术讨论会,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②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  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③。“超对称性”和“超引力”④是七十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⑤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学术⑥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⑦。
   ⑴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可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则完整的报道,有标题,有导语,有主体。一般说来,标题应是导语内容的概括,导语应是主体部分内容的概括。据此,这篇报道的标题概括地叙述了举办单位、会议内容、会议性质,因而①是必须有的,不能删除。导语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概括叙述了会议的目的、举办单位及时间、会议的内容和性质,因而②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因为第一句已经表达了导语该有的内容,再来一句说明会议的内容,便同前一句重复,所以②是必须删除的,否则就显得啰嗦、累赘,而不简明。主体部分首句交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的由来,因而④是不能删除的。因为标题、导语都已经说明会议是“学术”讨论会,所以⑥的“学术”是与上文重复的,可有可无的,应当删除。再看主体部分的⑤。因为上句已经出现了“超对称性”和“超引力”这两个概念,⑤处再一次出现,读来显得重复累赘,但又不能删除。倘使删除,是介绍国内外的什么情况又不明确,因此应该改用指代性词语作复指,如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就会既“简”又“明”。有人认为⑦应该删除,这是不对的。因为它是对这次学会讨论会所取得成绩的评价,没有最后这一分句,报道的主体部分便不完整。
   第四,要避免滥用修饰,滥加形容。有些同学常常有一个错觉,以为好的词语用得越多,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美,其实不然。
   例如:“四化”宏图已经展开,不久的将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不可想象的光辉灿烂的无限广阔的美好景象。
   “不可想象”一般和不好的后果连接,这里用来说“美好景象”,不妥,可删去。后边的三个定语,意思大致相同,放在一起,给人一种造作、堆砌的感觉。至于多余的修饰成分,就更应当避免了。
   再如:两只喜鹊用嘴从远处衔来小柴棒飞到腊树上。
   既是“衔”来,当然是“用嘴”,这个修饰语是多余的。
   第五,要尽量选用一些简便的固定的说法。有些描述性的话或者并列的词语,在语言中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说法,或者可以用某个词语来代替,就要尽量选用那个现成的说法。例如:他们往返一次的飞机票或火车票费由聘方支付。“飞机票或火车票费”可以说成“旅费”,这样既全面,又简明。 汉语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它的许多表达形式就是从简明的原则出发而形成的,像成语、简称、紧缩复句、合说、列举分承等。我们在运用语言时,可以适当选用这些表达形式,使语言达到简明。例如:他不能、不肯、也不看别人的苦处。(老舍《骆驼祥子》)这句话采用合说的形式,很简明。
   2.做到语意明白确定。
   (1)对于口语,要注意重音恰当、停顿合理和避免同音误听。
   重音恰当。在口语中,由于重音的不同,同样的句子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有些词语的不同重音会造成歧义。比如“好好,我想起来了”一句中“起来”重读,表示“我想(站)起来了”;“起来”轻读,表示“我想到了”。
   停顿合理。短语或句子由于结构层次的停顿不同,会产生歧义。比如“演员要演好戏”一句如果停顿不同,意思就大不相同:“演员/要/演/好戏”和 “演员/要/演好/戏”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避免同音误听。由于是口语,人们见不到词语的书面形态,有时免不了对同音词形成误听。如“长期食用这种食物可以致癌”,“致癌”可能被误听为“治癌”。
   (2)对于书面语,一要避免表达不准确、不严密,二要避免晦涩难懂,三要避免歧义,防止误解 。
   书面语要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就要力求文字与事实相符。古语云:“笔下有财产千万,文中有人命关天,字字有是非曲直,句句有忠奷毁誉。”可见语言文字的准确十分重要。
   例如:下面是协议书的一些条款,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条款是(   )
   ①甲乙双方不得终止协议,否则,由终止方负责对方的全部经济损失。
   ②甲方投资装修的房屋将作为不动产,在期限满时移交乙方,不包括室内设备。
   ③甲方向乙方提供的钢瓶 1000只,分三次供完,乙方在甲方货到全付款。
   ④此协议自1996年1月 l日起至1999年12月31日止,有效期3年。期满后,如无其他特殊原因,协议继续有效。
   ⑤由甲方提供周转资金人民币2万元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上题①句“甲乙双方不得终止协议”语意不明,应改为“甲乙任何一方不得单独终止协议”。③句中“乙方在甲方货到全付款”也不明确,是“乙方在甲方货到,全付款”呢,还是“乙方在甲方货到全,付款”呢?这有明显分歧,容易产生纠纷。④句中“有效期”分明是4年,却写成3年;期满后协议能否生效,那是“后话”,可以不写;句中“如无其他特殊原因”句意含混。②⑤句表达准确。严密、无问题,所以正确答案是B。
   有些书面语,由于语句过长,成分复杂,让人一时难以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语言表达还要避免晦涩、冗长、拖沓、混乱,努力做到简洁明快、井井有条。
   例如: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2001年高考试题)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这是一道变换句式的题目,通过变换句式,使语言表达更简明。仔细审读原句,我们会发现,原句主脉是“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机器人”;造成原句因较长而欠清楚的症结是:“机器人”的三个定语过于冗长的铺排。修改的主要思路是将原句的三个铺排定语“抽调”出去,另行组句从而使句子简明。
   参考答案:①现在许多国家都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②有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有的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有的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
   在书面语中,由于汉语的某些特性,使得同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容易产生岐义。形成歧义的主要原因有:
   ①多义词造成歧义。一句话中用了多义词,而语境又不足以确认多义词是哪个意思。如:“他好说话”,只要把“好”改成“喜欢”,“好”就消除了歧义。
   ②语境不明造成歧义。如:“我要热饭”,后面再加一句“不要冷饭”,即可消除歧义。
   ③语句结构切分不确定造成歧义。如:“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只需加一标点,成了“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就可以消除歧义。
   ④词语顺序不合理造成歧义。如:“他有一个儿子,在医院工作。”改换一下语序,意思就明确了:“他在医院工作,有一个儿子。”
   ⑤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如:“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这一句表达很不清楚。“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以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以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句中的“他”指代也不明,作为前一义时,可以理为“嘉宾”,作为后一义时,可以理解为“别人”。这个句子可以这样改:这个作为礼品的精致的灯笼,将送给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以改为:这个精致的灯笼是嘉宾准备的礼品,今天谁得分最高将送给谁。这样的修改,意思都是明确的。
   需要注意的是,简明与否不能单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要从语言表达的需要出发,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不能为了简明而影响语意的表达,甚至让人误解。
   (二)怎样做到语言表达连贯。
    1. 保持统一的话题 。
   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要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每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语段的话题一致;每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语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话题前后统一,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
   例:二诸葛老婆追出来,二诸葛把她挡了回去,她还骂个不休。(应将第二分句改为被动句式,删去后一个“她”字。)
   几句话说明一个话题,或几段话表述一个中心,中间不要插人与这一话题或这一中心无关的话。否则意思跳跃或中断,话题转移,影响语言的连贯。
   例如:到今年2月初,原定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这虽然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它的巨大意义是不难理解的。在长达1.6亿多年的中生代,……尤其对了解恐龙在6000多万年前灭绝的原因,更为重要。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因为很有用的研究材料太少了。
   这段话主要是说明研究恐龙蛋化石的重大意义,后边突然插入“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一句,致使话题转移,影响了语言的连贯。
   2. 保持合理的句序。
  思路就是作者思想所走的路,这条思想的路应该是连续不断的,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句子的顺序、段的顺序安排要合理。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事理顺序等。按照这些顺序合理地安排文章,语言才能连贯。一般说来,记叙文多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说明文多以空间或程序为顺序,议论文以事理为顺序。句的安排、段的安排都应该考虑这些相关的顺序。   
   例如:这就好比一个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是圆脸,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胖是瘦,最后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
   这句话不符合事理顺序,将“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胖是瘦”移至“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之后。
   3. 语言衔接要紧密。
 注意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也是保持话语连贯的一个重要条件。要使语言前后衔接紧密,可以采用下列一些方法。
   (1)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关联词语可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也可以连接句子或段落。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语言连接紧密,语意表达连贯。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的第四部分是恰当使用关联词语的典范;既有连接分句的,如“我在十八日早晨,……;下午便得至噩耗,……;而刘和珍君竟在遇害者之列”,“我向来是……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也有连接句子的,如“我在十八日早晨,……。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还有一具,……。而且又证明着,……”;还有连接段落的,如用“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来连接四、五部分。
   (2)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所谓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包括序数词、表示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词、同一词语、同义词语、代词、同义句子等。恰当使用这类词语或句子,可以使语言前后贯通,语意自然顺畅。例如: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例句开始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接着三段衔接上一段结尾,分别用设问句开头,相近的意思,相同的句式,将三个段落巧妙地衔接在一起。
   (3)适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从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一个事件转到另一个事件,一个场面转到另一个场面等等,需要适当使用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或段落,以避免文章生涩、不流畅。例如: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大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
   例句前边有四段是批判“送去主义”的,这一段先总结上文,结束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正面提出“拿来主义”,这样就把前后两个意思自然而然地连接了起来。
   4. 语言的句式、节奏和语音的和谐。
   句式的统一,语句节奏和声调的巧妙组合,常常能使语句更加连贯紧凑。
   例1:(1998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进。他身材魁伟,(a.粗黑的眉毛  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  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 a ② a     B.① a ② b    C.① b ② a    D.① b ② b
   此题考查语言连贯问题,侧重句式相同方面,句①中“身材魁伟”“两颊深陷”均是主谓结构,应选择其结构形式相同的b;句②中“不论……”均是按类并列,所以应讨论如何分类才恰当,自然是b。因此,此题答案为D。
   例2:“世界屋脊”上的冰峰、雪岭、大漠、草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数不清的珍禽异兽,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容。
   画线词语两两相对,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在后,这是一条规律。描写对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读起来很顺畅。
   例3: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本题中的(1)句,“每逢”为六字句,若选①,“置身山顶”是四字句,“俯瞰槐榆丹枫”又是六字句,显得参差杂乱,极不平稳;若选②,两个六字句相对,接下来是四个四字句。不仅句式对称,而且“瞰”与“览”也押韵。所以第(1)句应该选②。(2)句“远眺”与“近看”形成对称,后面各跟三个四字句。但从押韵上看,若选③,韵脚是“抱”“翠”“水”“茂”,显然读起来不大和谐;若选④,韵脚字成了“抱”“绕”“水”“茂”,韵脚和谐自然,表达流畅自如。选③显然没有选④更好。这样,只有D项最符合题干的要求。
   5. 情调要和谐。
   每一段文字,作者都会有自己要表达的意境,而且前后的情调要和谐,要一致。例如对于写景的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分;气氛,有热烈、凄清之分;态度上或褒或贬、或喜或悲。这一切,在同一文字里前后都应该保持和谐一致。
   例:                 ,巍峨挺秀的秦岭消没在浓雾里,田堰层叠的南塬,模糊了,美丽如锦的渭河平原也骤然变得丑陋而苍老。
   A、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浓云。
   B、在夕阳的辉映下,满天彩云飘动。
   答案是A。因为语境中的意境是暗淡的、丑陋而灰黄的,因此选项中就不能是色彩鲜艳的、明亮的,感情基调就不能是昂扬乐观的。
   (三)怎样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古人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谈既能促进事业发展,生活如意,也能伤害别人,招来灾祸。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杨澜一次在主持晚会时不慎被绊倒,全场一片哗然,这对一个主持人来说是再尴尬不过的事了,只见她从容站起,拾起话筒面带微笑对观众说:“谢谢大家,是你们的热情让我倾倒!” 现场观众立即报以热烈掌声。某饭店,老先生生日宴会。老友热情地点歌祝贺。掌声响过,歌声骤起,“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顿时主人容颜大变!尽管及时制止了乐曲继续演奏,但是,整个现场的气氛已十分尴尬。
   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通俗地说,所谓得体就是根据需要说相应的话。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1. 正确使用谦敬词语。
   好些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1)敬辞。敬辞是含恭敬语意的词。在与人的交往中,用敬辞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敬佩、感谢,或请求对方做什么,或为对方做什么等。常见的敬辞有以下几种:
   ①来往语。指双方互相走动所用的敬辞。如“光临”“莅临”“惠临”:多用于对方到自己这一方来。“惠顾”:请多照顾;多用于商店售货员对顾客的客气话。“恭候”:多指自己等待对方到来的恭敬态度;如“恭候大驾光临”。“造府”“拜访”“拜见”:多用于自己到对方那里去。“拜望”:探望对方。“拜辞”:告别对方。等等。
   ②问候语。寻问对方用的敬辞。如“贵庚”:问对方的年龄。“高龄”:问老年人的年龄。“芳龄”:问青年女子的岁数。“芳名”:问青年女子的姓名。“大名”:问一般人的姓名等。
   ③请求语。请求对方帮助的敬辞。如“仰仗”:依靠、依赖。“劳驾”:请别人做事或让路。“斧正”、“雅正”:请人修改文章或指点失误。“惠存”:请保存;多用于送人书籍、照片等物而题的上款。“赏光”: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赏脸”: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敬望”:敬请希望。“赐教”:请对方指点。“拜托”:托人办事等。
   ④服务语。愿意为对方做事的敬辞。如“效力”、“效劳”:为对方做事尽全力,不辞劳苦。“效命”、“效死”:尽力服务,不惜牺牲生命。“肝脑涂地”:表示为人效力愿意牺牲生命。“ 荣膺”:光荣地接受或承当任务等。
   ⑤赞颂语。对他人的行为、品质、名气等方面的钦佩、敬重等的敬辞。如“如雷贯耳”:形容对方的名声之大。“高论”:指对方见解高明的言论。“拜服”:佩服之极。“拜读”:读对方的作品。“洗耳恭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久抑”:仰慕已久。“翘楚”:喻杰出的人材。再如“玉照”、“荣幸”、“壁谢”、“蓬荜生辉”等。
   (2)谦辞。谦辞是含谦虚口气的词。如“刍议”:表明自己的议论肤浅。“愚意”、“鄙意”:均指自己的想法。“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忝列”:表示身居某部门,才疏识浅,辱没他人。“舍下”、“舍间”、“寒舍”、“敝舍”等:均指自己的住处。“厕身”:参与某部门工作,自觉有愧。“不才”:指自己没有才能。“错爱”:感谢对方的爱护。“辱临”:承蒙;表示因自己而使对方受辱。“拙著”、“拙作”:自己的著作、文章。“拙见”:自己的见解。“拙笔”: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荆”:旧时称自己的妻子。“承乏”:表示所任职位因一时没有适当的人选,只好暂时由自己充任等。
   (3)婉辞。婉辞指委婉之言,有些话不便明说,就需用含蓄、委婉、迂回的方式来表达。如“后事”:指丧事。“作古”:去世。“寿衣”:装殓死人的衣服。“木头”:棺材。“打搅”:接受别人招待。“富态”:身体胖。等等。
   2.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能准确严密地表达对事物的感情态度。要注意的是,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褒贬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语境中,也就是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时,褒义可变成贬义,贬义可变成褒义,用这种说反语的方法起到讽刺作用。
   如:“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四百万元;但为革命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清贫》)
   句中的“伟人们”本是褒义词,这里不是指真正的伟人们,而是讽刺国民党那些贪官污吏,变成了贬义词。
   3. 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或叙述事件,或说明事理,或描述现象,或抒发感情,等等。因此,在说话或写作之前,先要明确目的。
   语言的表达要适合表达目的的要求,是说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决定了语言得体的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有的放矢。说“我们班全体同学要求自己都很严格,上个月没有一个人迟到”,和“我们班连×××同学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上个月没有一个人迟到”,基本事实可能完全一样,但效果完全不同。前者适用于表扬,后者则有指责味道。所以运用语言必须有明确的目的,然后根据目的需要,采用恰当说法。否则就不得体。
   4. 看准对象,讲究分寸。
   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也有听或读的一方。因此,说写者就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个小朋友读过老作家冰心不少文章,很敬重她。有一次见到她,这个小朋友问:“冰心奶奶,您今年几岁了?”“几岁”是问小孩子的话,用问小孩子的话来询问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奶奶,不得体。如果说成“您多大年纪了”,就比较得体了。
   交际对象有身份、经历、文化背景等具体因素。在运用语言作文交际时,应该切合实际。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地位,根据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去表情达意,既要做到言为心声,又要避免千人一言,让人闻其言而知其人,突出鲜明的个性特色从前有个秀才到集市上去买柴,他对挑柴的客气地说:“荷薪者过来。”挑夫只听懂了“过来”二个字,就过去了。秀才又问:“价钱几何?”挑夫只听懂“价钱”二个字,就开了个价。秀才于是讨价还价了:“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这回挑夫怎么也听不懂,于是挑起柴走了。 说话人要注意听话人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
   5. 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场合,即交际环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有关对象身份、职业、地位、教养、性格,以及对象之间(还有听读者与说写者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如果不注意交际的场合、对象、气氛等信口开河,往往达不到交际目的,甚至招致不良后果。反之,根据具体的场合、对象而选择的理智的、充满内涵和智慧的语言,往往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场合,既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构成的总体氛围,也指交际当时的自然情景和社会情景。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所谓"因境设辞”,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据说,一位不怀好意的西方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时老低着头,而西方人却昂着头走路?”周总理作了巧妙回答。下列四个选取哪一项符合周总理的回答?
   A.因为中国人谦虚,而西方人目中无人,自以为了不起。B.因为中国人习惯于冲刺,而西方人习惯靠在椅背上休息。C.中国人富有人情味,走路时要和熟人打扫呼,所以要低头看前面。D.因为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
   四个选项,A项回答不礼貌。B项不合实情,片面。C面只回答了一方,也有些片面。只有D项既形象又含有深意,不失国格也不是目中无人,恰到好处。
   场合有种种不同,或悲痛,或欢乐;或正式,或随意;或紧张繁忙,或轻松愉快,等等。不同的场合,对语言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说来,在悲痛的场合,应该严肃、庄重,不能尽说些无关痛痒的笑话;在欢乐的场合,应该轻松、愉快,不能尽唠叨自己的苦恼、不满,如此等等。这是交际的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的制约。如;
   有这样一件事,李工程师夫妇为他们的日本国好朋友举办家宴。席间,日本太太非常客气地说:“李太太这样文雅,和我们日本女人一样,不像是中国人。”
   试想,听了日本太太“非常客气”地说了如此失体不当的话,李太太该怎样说才好呢?如果说成:“太太也很文雅,您的先生也很文雅,都和我们中国人一样,不像日本人。”如此你“酸”地来,我“辣”地去,这家宴还能办成?友好关系还能持续?或者来句“谦虚”的:“太太过奖了,我哪能比得上你们日本女人!”这就有失尊严了。所以李太太一愣后,说的是“太太说出了一个事实,中日的文明是同源的,中国的文明哺育了日本”。这句话说得含蓄得体,深富涵养,符合交际场合,使日本太太听了知道自己的谈吐有失妥当,歉然地一笑,但又不感到尴尬。
   此外,还要利用特定的场合,学会“因境设辞”。曾经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年春天,他去拜访一位久未见面的老同学。那天,天气特别好,连绵的阴雨过后,艳阳高照,春光融融。老同学打开门,看见是他,高兴地说:“嗬,老朋友,你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阳光!”这句话借助时令天气,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对客人到来的喜悦和欢迎之情,可谓恰到好处。又如: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曹禺《雷雨》)
   周萍是鲁侍萍的儿子,但是在那个场合母却不能认子,因此虽然情之所至她几次险些吐出真情,但都恰到好处地及时转到了别处。转折的成功,就是充分利用了她的另一个儿子被打的具体情境。
   6.把握语体,用语准确 。
   语体,是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的语文体式。分别起来,有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种。口头语体包括一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又有几种主要的变体,如公文事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郑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又如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常常使用长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头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变式句、省略句等。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要做到量体裁衣。文艺文体讲究生动形象,应用文体讲究准确、严密、平实。具体说来,新闻简洁、扼要,概括性强。广播稿、演讲辞要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词。广告语言要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合同措辞严密,表述清晰。颁布政令要庄重严肃,有分寸。请示申请要委婉平和。批评、表扬要持之有据。讣告严肃郑重而沉郁。贺辞热情。寿礼庄重等等。
   如一九九二年全国卷第20题:下面一段文字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请写出这四处的序号。
  自从 a 我省西部 b 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c 以来,本市各界 d 对震灾 e 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 f 活动,捐款累计 g 己逾100万元之巨 h 。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 i 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 j 到了灾区 k 。
   本题答案应是e、f、h、i,“震灾”是专业术语。“赈灾”是书面语,“逾”是文言词语,这三外都不符合广播稿通俗、口语化的要求,应分别改为“受灾”、“救灾”、“超过”。“之巨”是文言词语,在此处又是多余的,应删去。i处的概念不清,让人不明白。应改成“捐款××元”、“捐衣服××件”、“物品××件”比较妥当。
   此外,在应用文有些文体中,往往习惯使用某些文言词语,如“兹将”、“业经”、“悉”、“特此”、“逾”、“尚”、“鉴于”、“届时”、“为荷”、“缄”、“莅临”等,一定要弄清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正确地使用它们——
   “兹将”:现在将……;多用在公文的正文开头,如介绍信等。“业经”;已经;用于公文的正文之中。“悉”:都。“特此”:表示为某件事特别通知,如公告等。“逾”:超过。“尚:还。“鉴于”:觉察到,考虑到;多用于对人物的评介的正文的结尾。“届时”:到时候。“为荷”:承受恩惠;多用在书信中表客气。“缄”:封闭;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后。“莅临”:来到;多用于贵宾来临。
   7.要学会面陈和转述。
   当面陈述和请人转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恰当运用。面陈,要根据双方的关系,把陈述的内容讲清就行,这种表达方式简单一些。
   请人代转,涉及第三人,不仅叙述角度变了,时间、地点、称代等因素也变了。这种表达方式复杂一些,必须考虑变化了的各因素的恰当表述。
   例: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2004年高考 江苏卷)
   材料:①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 ②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 ③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 ④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    ①     ②     ③     ④
   解析:转换的要点:①“徐凡”后应加称呼,不能介绍性别。 ②“系”、“后起之秀”必须转换,可以转换为“是”、“研究专家”等。 ③“作者身世”应转换为“曹雪芹的身世”或“《红楼梦》作者身世”,“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 ④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三、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学的基本原则。
   1.教学的实践性。语言表达教学必须以实践为主要途径,让学生面对具体的语言对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悟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因此它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教学过程。
   2.选材的现实性。教学的语言素材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一是中学生使用的材料,从学生作文中、黑报中、教科书中找原始素材;二是从社会使用语言中搜寻材料,广播、报纸、广告、期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及其他用语场合,这很具有社会性。内容涉及新闻、广告、演讲和其他实用文以及文学作品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语言表达教学的终极目标。
   3.教师的示范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教学用语和生活用语,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4.教学的全息化。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三者往往是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做到语言的连贯,必定也体现了简明和得体,所以在教学中,要综合考虑三者的关系,做到教学的全息化。
   四、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时间滞后。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作为专题教学一般安排在高三高考复习,平时只是零敲碎打,不利于学生在高一高二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有突击应试之嫌。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积累浸淫的过程。那么在什么时间、如何安排这一专题教学才是合理的呢?
   2.缺少语法和逻辑常识的支持。目前的语文课程大大淡化了语法和逻辑知识,在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会涉及语法和逻辑常识。语言表达的教学需不需要语法和逻辑常识的支持呢?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各种滥用语言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是粗暴地使用语言。各种不规范的生造词语和引用外来语言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对语言的规范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怎样减少和克服这些负面影响,让语言表达教学更多地在生活中起到正面作用呢?
   4.文学作品的影响。文学语言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创造性,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体裁追求语言的独特性,往往要打破语言规则,对语言进行变形和重组,这与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是有矛盾的。在教学中怎样区分二者的不同,怎样把二者之间的矛盾统一起来呢?
 
 主要参考资料:
   《简明.连贯.得体—中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训练》(作者: 章熊 语文出版社 1999-08出版)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主编 王荣生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第一节 简明
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问题课程」第4讲 语言文字运用:怎样做到语言的简明 连贯 得体
语言生动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总结1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