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 出 迷 雾

        

              ——对“生活化数学”误区的思考

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普及全国,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些全新理念像阵阵清风吹进校园,渗透到师生心田。让数学回归生活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常常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和尝试。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学科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种教学的观念,它不可能解决学科教学改革中的所有问题,在我们对学科教学生活化获得更深层次的注解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所产生的困惑和局限,以避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不必要的偏差,避免使教学走进误区。

一、“数学味”淡泊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超越。新课程强调数学生活化,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数学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可以说,数学课堂是“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和谐共存。数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构建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经验背景的联系,而不是生活素材的简单介入。

在“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上安排一次切割活动,如让学生分月饼 、吃月饼或分西瓜、吃西瓜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数学生活化”就值得怀疑。因为学生在切月饼或西瓜时,他们的数学思考已经淹没在月饼、西瓜等色香味所引起的其它想象之中,而把“平均”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

其实,“生活经验”的激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些行为、实验操作或图片去激活。不论用什么方式,作为教师,始终要把“经验”作为关注点,而不能沉湎于情境的细节之中。同时,对“生活经验”还要进行整理与分析,哪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哪些是阻碍学生学习的,而不是盲目地激活。不要因关注“生活味”而忽略了本质的“数学化”过程。

   二、课堂教学形式化

部分教师片面理解“生活化”的含义,为了追求“生活化”的教学,而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数学课堂布置得和现实生活完全或十分相象。如一节低年级的“分类”教学: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有教师在教室摆放了六、七个高大漂亮的货物架,货物架又分为若干层,每层上则布满了许多饮料、面包、足球、玩具等琳琅满目的商品,教室严然成了一个小超市。整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可谓不高,跑上跑下好不热闹,教师也忙得不亦乎。但仔细想想,这实际上是一种“作秀”,不具有借鉴价值,平时上课教师无法把一种现实的东西搬到课堂上来。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否非要让学生身于现实生活或情景之中呢?回答是否定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不仅不能等同于数学,生活搬进课堂应该进行“数学化”的处理,“生活化”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或工具,应当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简单方便,而不能让其成为教学的负担和累赘。试想,每节数学课都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数学老师将会累成什么样子。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操作简易的话,我们最好能把学生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习材料虚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学习材料的现实性,但绝不是生活现实的平移或翻版。我们积极倡导学科课堂的生活化,但同时我们反对把生活化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追求。

有教师在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时先让学号是23的两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两侧,然后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站在2号学生的一侧,是3的倍数的学生站在另一侧。教师一声令下,好几十个学生纷拥而上,你推我挤,好不容易站好了位置,还有很多位学生一会儿从左侧奔到右侧,再从右侧奔到左侧,最后选择站在了讲台中间。老师从质疑讲台中间的学生着手,从而揭示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从表面上看,教师已经考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材料的选择也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联系,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会用“23倍”“34倍”等数学语言来表示61224这些数的。这个生活情境的导入,人为修饰的味道浓,未能较好的体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一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在有趣和热闹背后,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现实意义,他们仅是“画饼充饥”而已。

既然“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也要经历以下过程: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因此“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结合,首先要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化情境,尤其是要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避免人工化和虚幻化倾向。

四、教学方法套路化

许多数学课都有这样的现象:先创设一个所谓的“生活化情境”,再钓鱼般地引出问题,然后将“生活”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数学问题,把数学的生活化变成了“生活+习题”的简单组合。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不少老师会引入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参与新内容的学习,如:天线宝宝、蓝猫淘气……由于这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形象的引入,课堂气氛往往能一下活跃起来,但教师在后继教学中往往会这样设计:“×××想考考小朋友,比比谁聪明,好不好?”在学生异口同声说“好”的基础上,老师的教学模式便成了 “卡通人物+计算内容”。这样的教学其实质是搞了一个生活的包装,忽略了“生活”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打着 “数学生活化”的旗号,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

 

总之,我们应正确领会、实践新课程理念,走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他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引导他们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生活的眼光审视数学,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小公倍数的案例与反思--张丹的blog
小学数学论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概念教学的三注重
【转载】《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最小公倍数(一)教案
大王送教下乡教学设计、说课、评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