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奥斯卡往事丨导言(二)

作者 王云


生长于彩云之南春城昆明,现就职于八闽榕城省属国企。少年时痴迷武侠小说,钟情香港电影,然而走出校门后为了谋生四海漂泊,直到而立成家,工作稳定,方能重拾旧时所好,市井淘碟,陋室赏片,逐渐修成迷影一枚。近年来忧心国产电影之沙河俱下良莠不齐,于是认真研究好莱坞电影,希望发现其独领风骚之秘。今略有心得,希望在拍电影网与影迷朋友共享。以文交友,不亦快哉。


前文回顾:导言(一)



二、电影艺术追本溯源


电影诞生百余年来,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融合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思潮,涌现出众多艺术流派和电影大师。艺术家们为电影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不断丰富电影的表现形式、提升电影的艺术品质,最终使电影成为了现代社会独具魅力的艺术与学科。纵观电影艺术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归纳为早期艺术探索、20年代先锋电影运动、30-40年代好莱坞经典叙事、50-70年代现代电影运动等几个主要阶段。


(一)早期艺术探索:


电影诞生之初,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新奇有趣的玩意儿不过是天桥把式、街头杂耍,就连它的发明者爱迪生与卢米埃尔兄弟也认定电影终将昙花一现迅速消失。但也有一些天才人物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发现了它的价值,那就是电影不但是一种商品可以创造效益形成产业,同时它还与戏剧、文学一样,能够雕刻时光、抒发情感,满足人类的各种审美需求。艺术家可以通过电影发挥无穷无尽的想象,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最早对电影进行艺术探索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有:法国的乔治.梅里爱、路易.费雅德和美国的埃德温.波特、大卫.格里菲斯等,他们可谓电影艺术的先驱。



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 )

1861-1938


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经营着好几家制鞋工厂。梅里爱从小就显露出绘画、表演等方面的才华,青年时又狂热地迷上了魔术。1888年,梅里爱买下了巴黎著名的罗贝尔.乌坦剧院(家道殷实的梅里爱娶了一位荷兰富商的女儿,钱对他来说不在话下)进行魔术表演。梅里爱其实不喜欢登台亮相,他更钟情于在幕后导演魔术并制作各种稀奇古怪的道具。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他们恰巧住在乌坦剧院隔壁。梅里爱对其邻居的发明大感兴趣,他认为电影是最高级的魔术。于是梅里爱多次向卢米埃尔兄弟请求购买活动电影机专利,但都被后者拒绝了。梅里爱只好不远万里前往英国购买了一批电影机并将其拆开认真研究(英国摄影师威廉.弗里斯.格林早在1890年就发明了活动电影机,不过他随后破产未能将其发明投入商用)。


为了拍摄魔术电影,梅里爱花费巨资搭建了规模庞大的摄影棚,并将其魔术剧院改成了电影院。梅里爱在摄影棚中聘用舞台演员进行戏剧与魔术表演,使用布景、道具、服装、化装等手段拍摄影片,并最早进行了停机再拍、快慢镜头、同期配音、胶片上色等电影技术尝试,开创出与卢米埃尔兄弟“捕捉自然”写实手法相对立的魔幻戏剧风格影片。梅里爱也因此被公认为是影史上第一位导演,同时还被誉为电影与文学和戏剧的“主婚人”。


1898年,梅里爱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星电影”(Etoile)公司,并于1903年与百代公司携手打进美国市场,他的影片直接影响了美国的波特、格里菲斯等电影人。但令人遗憾的是,梅里爱始终没能跳出舞台的束缚,他的电影一成不变地将摄影机放在表演者正前方,大多数作品就像银幕上的戏剧或魔术表演,最终被擅用电影语言的美国电影人超越。在观众们厌倦了梅里爱那些千篇一律的魔术表演后,市场逐渐将他抛弃。而梅里爱也成为了影史上第一位因拍摄电影而倾家荡产的人。


梅里爱一生拍摄了约600部作品(当时电影都是1本的长度),后来因债台高筑而不得不将自己的作品拿去抵债。一次当他听说债主竟将他的拷贝拿去做鞋底衬垫时,愤怒绝望的梅里爱一把火烧掉了剩下的拷贝。梅里爱晚年穷途潦倒流落街头,以兜售玩具度过了余生。他去世之后家徒四壁,是法国电影活动家亨利.朗格卢瓦为他办理了后事。在朗格卢瓦和无数热爱梅里爱的影迷努力下,约有400部梅里爱作品被重新发现并妥善保存下来。


梅里爱拍摄了大量神话、魔术、幻想影片,如《贵妇人失踪》、《多头人》、《灰姑娘》、《仙女国》等。如果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梅里爱则为电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1902年,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纳小说拍摄了影史上首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他担任该片导演、编剧、制片和男主角,并且亲自设计服装道具和宣传海报,参与制作特效。这部时长达14分钟的作品当时堪称空前的艺术创举,因为当大多数人还在以电影记录生活时,梅里爱却为观众带来了纯粹的娱乐与梦想,同时通过片中超凡脱俗的视觉效果展现出电影神奇的魔力。该片故事充满奇思妙想,特技也极具新颖创意,例如炮弹形状的飞船、舞动翅膀的仙女、能够化为青烟的土著等等,这些构思都为后世电影人提供了宝贵启迪,开创了科幻电影的先河,梅里爱也因此被称作“科幻电影之父、电影特技之父”。此外,该片使用了停机再拍、多次曝光、渐隐画面、交叉剪辑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堪称早期电影技术百科全书。2012年,好莱坞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以影片《雨果》向这位电影先驱表达崇高的敬意,片中展现了一段由电脑修复的《月球旅行记》之精美画面,令无数影迷抚今追昔、感叹不已。

《月球旅行记》


相关链接----


罗贝尔.乌坦(Robet Houdin1805-1871)

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魔术师,现代大型魔术表演先驱。同时,乌坦还是位著名的发明家,曾改良过白炽灯,发明过闹钟、定时打火机以及一系列魔术专业道具。他兴建的罗贝尔.乌坦魔术剧院现为法国魔术博物馆。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

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其中《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环游地球80天》、《地心游记》等家喻户晓的经典多次被搬上大银幕并广受好评。



路易斯.费雅德(Louis Feuillade)

1874-1925


出生在法国南部小镇鲁纳尔,父母是酿酒工人和虔诚的天主教徒。从军队退役之后,费雅德在家乡从事白酒贸易,业余时间喜爱写诗。父母去世后,费雅德前往巴黎从事记者、编辑等职业。1905年,费雅德进入法国高蒙公司担任著名导演爱丽丝.居伊的助理,之后成为导演。费雅德为高蒙公司拍摄了大量影片,开创了默片时期几乎所有的影片类型,包括喜剧片、历史片、歌舞片、侦探片、伦理片等。费雅德使高蒙公司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电影公司,而法国影片也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1925年费雅德因病去世,随后高蒙公司被法国百代公司兼并,法国电影在全球市场的霸主地位也逐渐被好莱坞影片取代。


费雅德的电影强调舞台布景、场面调度、光线明暗,他也被誉为长镜头与场面调度手法的创始人。同时,费雅德着力在银幕上表现文学与戏剧的现实主义美学,大幅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味,对后来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费雅德一生执导了近700部电影,代表作有系列纪录片《真实生活的场景》、系列侦探片《芳.托马斯》等。后者根据法国作家马塞尔.阿兰与皮埃尔.苏威斯特共同创作的畅销书改编,由法国默片明星罗杰.纳瓦尔主演,是一套以犯罪、血腥、色情为噱头的系列商业片。


费雅德最著名的作品是其1915年拍摄的系列影片《吸血鬼》,该系列由十个松散且互不关联的章节组成,不仅是影史上最早的关于吸血鬼题材的作品,而且开创了系列电影先河,确立了恐怖惊悚电影模式。在该片中,费雅德创新运用了后来被让.雷诺阿、奥森.威尔斯发扬光大的深焦距镜头,展现了许多当时令观众匪夷所思的电影特技,特别是塑造了光彩夺目、正邪难分的吸血女王厄玛.维普(吸血鬼英文单词“Vampires”字母改变顺序后之音译,由法国默片女星珍妮.罗克斯扮演)的形象令人过目难忘。此后,吸血鬼也成为欧美电影中经久不衰的题材无数次被搬上银幕。


相关链接----


爱丽丝.居伊(Alice Guy,1873-1968)

法国著名女导演,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女性导演。最早是法国高蒙公司的女秘书,1896年开始执导影片。从其第一部影片《白菜仙子》开始,至1906年居伊创作了高蒙公司几乎全部作品(直到路易.费雅德接替她),其中包括神怪片《浮士德和摩菲斯特》、喜剧片《吊钟》、剧情片《被流浪汉拐走的男孩》等。1906年,居伊还进行过有声短片(长度约1分钟)的实验。1907年,居伊赴美国成立了法国高蒙公司美国分公司。1910年,她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索拉克斯”并拍摄了70多部中长片,其中包括歌剧片、警匪片、怪诞片等。因为经营不善,居伊的电影公司最终破产,之后她回到法国专职写作。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的女权运动使人们想起这位世界电影的女性先驱,关于居伊的传记与研究风行一时。



埃德温.波特(Edwin Porter)

1870-1941


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早年学习机械、当过海员,后来进入爱迪生电影公司后从事过管道安装、摄影师、剪辑、导演等工作。当时美国电影远远落后于欧洲,大多数电影公司都在剽窃、复制欧洲的作品。波特对艺术并不在行,但他熟悉电影的拍摄与剪辑技巧,因此在抄袭模仿方面独具匠心。在仔细研究梅里爱与英国布莱顿学派电影拍摄手法的基础上,波特对电影语言进行了大胆创新。其代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第一部文学经典改编电影,片中第一次使用了字幕提示卡;《邮递员罗曼史》则开启美国叙事电影先河;《一个消防队员的生活》、《火车大劫案》尽管有偷师英国影片《火》、《明目张胆的白日抢劫》之嫌,但还是以其完整的故事结构、流畅的叙事手法、大胆的想象力及平行蒙太奇效果令观众大开眼界,也为日后美国电影发展指明了方向。


1903年,波特自编自导自拍自剪影片《火车大劫案》被誉为美国西部片与强盗片的鼻祖。该片以一则社会新闻为题材,流畅地讲述了一群歹徒抢劫火车的经过。尽管影片只有12分钟,但却因其故事情节完整、摄影与剪辑手法新颖成为影史里程碑。该片中出现了几十个能推动剧情发展的独立场景;摄影上突破了舞台束缚,摄影机甚至移到急速行驶的列车之上(尽管这可能是波特无意识的行为);画面构图有层次、有深度充满戏剧张力;每场戏之间运用平行蒙太奇、快速剪切、转换视角等灵活多变的技术使影片呈现惊险紧张的风格;特别是片尾一名歹徒面向观众持枪射击的特写镜头(这也是最早的电影彩蛋)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震撼不已。该片不仅建立起叙事电影的框架模式,使西部片、强盗片成为最早风行美国的类型片;同时也引起人们对观看电影的极大兴趣(该片在美国和欧洲各地一连放映了3年),促使世界各大城市建立起更多的电影院(美国1905-1908年间兴建了5,000家可容纳数百人的镍币影院,而所有投资影院并购买电影机的人都可获赠该片拷贝一份),对早期电影的蓬勃发展功不可没。此外,该片主要演员吉尔伯特.安德森后来成为好莱坞首位西部明星,他在上百部影片中塑造的牛仔枪手“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罪犯,后来被好莱坞塑造成传奇英雄)可谓家喻户晓。


令人遗憾的是,《火车大劫案》仅仅是波特灵光一现的作品,随后他便在电影界销声匿迹了。1915年,波特开了一家经营摄影设备的公司,但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破产。晚年的他只能依靠维修摄影设备谋生,与电影再无瓜葛。


相关链接----


布莱顿学派

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有据可考的电影流派,因起源于英国海滨城市布莱顿而得名。该学派代表人物包括乔治.史密斯、詹姆士.威廉逊等摄影师,他们反对梅里爱“银幕即舞台”的主张,拒绝在剧场和摄影棚里营造虚幻的电影魔术,而主张像卢米埃尔兄弟那样把镜头对准社会现实,在自然场景中拍摄真实生活片段。在“我把世界摆在你眼前”的口号下,“布莱顿学派”的干将们拍摄了众多历史文献片和带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短片,对世界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提倡以摄影机真实地纪录世界的同时,“布莱顿学派”也大量使用了蒙太奇手法拍摄影片,他们通过画面的有机组合、远景与特写的交替出现等手法使电影具备独具特色的叙事语言,为后来波特、格里菲斯等电影人提供了创作灵感。


镍币影院

1905年,剧院经理人哈利.戴维斯与约翰.哈里斯在芝加哥匹兹堡商业中心将一间空置的商店改成电影放映厅,并取名为Nickel Odeon(希腊语),意为“镍币豪华剧院”。美国首家5美分电影院就这样开张了,并很快取代了爱迪生的“便士拱廊”(Penny Arcades)成为美国人观看电影的主要场所。顾名思义当时的电影票价为1个五美分镍币。



大卫.格里菲斯(David Griffith图7)

1875-1948


默片电影大师,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出生于美国肯塔基,父亲是南北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南军上校,但在他10岁时就去世了。靠姐姐抚养成人的格里菲斯很早就进入社会打工谋生,酷爱文学的他从事过记者、消防员、工人等多种职业,业余时间则笔耕不辍创作了众多小说、剧本与诗歌。1907年,格里菲斯进入爱迪生电影公司充当配角演员,次年他加入了爱迪生电影公司竞争对手比沃格拉夫(Biograph)电影公司并在该公司老板的请求下开始尝试导演工作(当时演员的收入比导演更有保障)。凭借充满悬疑色彩处女作《陶丽历险记》的大获成功,格里菲斯开启了辉煌的导演生涯。1908-1912年,格里菲斯完成了400多部作品(绝大多数都是1本的短片),其中包括西部片、强盗片、喜剧片、歌舞片等。而在拍摄与制作上述影片的过程中,格里菲斯将早期电影出现的各种技巧发扬光大,对电影语言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探索,最终成为默片艺术泰斗。


格里菲斯被喜剧大师卓别林称为“好莱坞所有电影工作者的导师”,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把镜头与场景作为电影时空结构的基本单位与戏剧区别开来,确立起电影叙事基本规则,即全景镜头交代背景、中景镜头推动情节、特写镜头制造高潮;完善了电影语言基本修辞,包括特写、闪回、蒙太奇以及布景、用光等。同时,他还在电影中融入大量自己所钟爱的文学与戏剧表现技巧,注重场景细节描写与人物性格刻划,特别是以狄更斯小说为基础,开创出好莱坞经久不衰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手法,使蒙太奇成为表现电影时空节奏变化的最基本技巧,最终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基础。


1915年,格里菲斯拍摄了影响美国电影发展历史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影片根据美国作家汤玛士.狄克森小说《同族人》改编,围绕美国南北双方两个名门望族痛失亲人的不幸遭遇,真实地再现了南北战争、林肯遇刺、南方黑人当政、3K党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而片尾两对历经波折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则象征着国家再次融合统一。尽管本片以“黑人是国家不团结根源”的种族主义观点来诠释美国历史,上映后更一度引发波士顿、费城等地黑人的暴动,但抛开影片的偏激主题,这部长达3小时的作品不仅以其壮观宏伟的场面、细致真实的布景、惊心动魄的情节、诙谐感人的表演确立起叙事长片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特写镜头、跟踪拍摄、交叉剪辑、交响配乐等创新手法完成了一场电影技术革命。因此,尽管本片票价高达2美元(当时普通电影票价仅为25美分),却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许多观众甚至数月前就排队购票以求一睹为快。本片最终令人震惊地创下了1,000万美元无声影片票房纪录(相当于今天的10亿美元),向那些对电影不屑一顾的戏剧界人士展示出电影工业远大的前景。许多影史专家认为,本片直接导致了好莱坞的崛起(当年身为影院老板的路易斯.梅耶因本片获利100万美元,为后来创建辉煌一时的米高梅帝国创造了条件)。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则说:“《一个国家的诞生》不能因其主张反动而成为烂片,就如同德国电影人莱妮.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一样,它是一部为邪恶申辩的伟大作品。”


1916年,格里菲斯推出其旷世杰作《党同伐异》(片名直译意为“不宽容”),影片由发生在不同时空的四个故事组成,其中《巴比伦陷落》再现了公元前5世纪巴比伦国王贝尔沙撒在狂欢庆功时被波斯王居鲁士乘虚而入导致巴比伦覆灭的历史事件;《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描述了16世纪法王查理九世对异教徒的血腥屠戮;《基督受难》讲述耶稣变水为酒、拯救妓女、十字架受难三段家喻户晓的圣经故事;《母与法》则取材于1914年一起真实案件,讲述一名美国失业工人蒙冤被控谋杀,他的爱人千方百计最终成功将其营救的故事。本片将时间跨度极大且没有因果关联的四个故事交叉并行,主题是告诫世人应宽容博爱,才能体现法制的胜利、文明的进步。

《一个国家的诞生》海报


本片是格里菲斯为回应对《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种种攻击而创作的又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影片投资高达200万美元(是《一个国家的诞生》的4倍),片中以假乱真的古巴比伦城墙与皇宫令观众瞠目结舌,调动16,000名群众演员的纪录则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令好莱坞同行无法望其项背。除了豪华的布景服装、演员阵容,导演在摄影、剪辑等方面也别具匠心,高达40米的移动摄影平台、红黄蓝绿胶片混搭等先进技术均堪称史无前例的创新。不过,因影片革命性的叙事风格过于超前,加上 4小时的片长也令当时的观众无法接受,最终遭致票房惨败(后来分成上下集上映也无济于事),格里菲斯也自此负债累累、一蹶不振。本片直至20年代后才重新得到电影界的认可,特别是在苏联一连放映了十年,片中的大场面拍摄手法、蒙太奇技巧被爱森斯坦等电影艺术家反复研究借鉴,最终开创出电影蒙太奇基本理论。影评家一致认为:本片首次把几个时空相距遥远的事件组织在同一部电影里,丰富发展了蒙太奇技巧,打破了戏剧三一律,确立了电影与其他艺术的根本区别,即“时空转换的自由”,堪称电影史上不朽的丰碑。这部堪比贝多芬交响乐的史诗影片几乎入选全世界所有电影学院教科书,而片中由蒙太奇制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手法也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不变套路至今仍吸引着无数观众。


格里菲斯不仅将电影由低级、肤浅的娱乐上升为高雅、纯粹的艺术,还为好莱坞电影工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顶尖人才,如著名导演麦克.塞内特、托马斯.英斯、埃里克.斯特罗海姆、拉乌尔.沃尔什、伍迪.范.戴克、托德.勃朗宁等都曾是他的助手或同事,而著名影星玛丽.壁克馥、莉莲.吉许、梅.玛什、莱昂内尔.巴里摩尔等也因他指点获益良多。1919年,格里菲斯与卓别林、玛丽.壁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夫妇共同创建联美电影公司,希望摆脱大制片厂的控制独立创作。可惜公司成立之后他却鲜有佳作问世,最终逐渐被观众遗忘。1948年,酗酒成习的格里菲斯因为脑溢血黯然离世,享年73岁。代表作还有《残花泪》、《走向东方》、《两孤儿》、《贝斯利亚女王》、《林肯1930》等影史佳作。


相关链接----


3K党

又称白色联盟或隐形帝国。3K即Ku Klux Klan,Ku-Klux源自希腊文KuKloo,意为集会,Klan意为种族。它是美国一个奉行白人至上主义的民间组织,也是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种族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南北战争结束不久的1865年12月,由六个南方军队的老兵最先发起,组织成员通常带着鬼怪面具对黑人实施暴力伤害。该组织至今仍自诩为是以保护白人女性为己任的隐形帝国,因此《一个国家的诞生》也被称作《一个隐形帝国的诞生》。


罗杰.艾伯特(Roger Joseph Ebert,1942-2013)

美国著名影评人,1967年开始在《芝加哥太阳报》刊登电影评论专栏,90年代后在网上发布评论。同时,他主持的电视节目《艾伯特电影评论》闻名遐迩。艾伯特电影评论在美国和全球被超过200家报纸发表,他撰写了超过15本电影专著。1975年,艾伯特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此外,艾伯特的电视节目也在全球播放,并曾获得过艾美奖(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提名。2005年,艾伯特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得到一颗星,成为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影评人。


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02-2003)

30年代德国著名电影人。出生于柏林富裕家庭的里芬斯塔尔早年曾是享誉欧洲的默片女星,1932年她自导自演影片《蓝光》广受好评,从此开始了导演生涯。纳粹上台后,希特勒盛情邀请她拍摄了宣传影片《意志的胜利》和关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奥林匹亚》,两部作品在场面调度、镜头运用、后期剪辑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尝试,被公认为影史上最杰出的纪录片之一。

二战结束后,里芬斯塔尔作为纳粹宣传骨干被捕入狱,她在监狱中度过了4年时光,还一度被关进精神病院。1952年,里芬斯塔尔重获自由,她试图重新进入电影界工作(此时曾为纳粹工作过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音乐家赫伯特.卡拉扬等人都已恢复了正常生活)但却受到欧美多数电影公司的抵制,她只好自筹资金拍摄了一些关于非洲风土民情的纪录片。1973年,71岁的里芬斯塔尔参加潜水训练成为一名出色的水下摄影师,随后她出版的《珊瑚花园》、《水下奇观》等摄影专著也畅销一时。2002年,这位名动一时的纪录片大师以101岁高龄寿终正寝。


三一律

西方关于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最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推行。它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即要求一出戏剧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景,情节服从于同一主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电影发展历史
【片单】120年电影史:黑白片就看这20部
电影成为艺术:世界无声电影的探索
中外艺术史要略5.2——外国电影(一篇文了解外国电影史)
世界电影史-(完整版)
他可能是比格里菲斯,更伟大的早期导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