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和释《黄帝内经》四…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阳气,生生之气。天为阳,地为阴,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天阳之气降,与地阴之气交融,赋予万物生机和生命。

人体的生机源于天,孕于地,呼吸吐纳和导引,可使阴阳气血运行、贯通,所以言生气通天。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东、西、南、北、以及上、下)之内,其气九州(汉地九州),九窍(头有眼二、耳二、口一、鼻二,下有前阴、后阴)、五藏、十二节(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天气色玄,深不可测)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释文:

黄帝言:人的生命源于天阳之气,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天地交,则万物生。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在地为九州,在人为九窍、五脏、十二经脉,皆与天阳之气相通。阴阳相生的有五,金、木、水、火、土。其气有三,天气、地气和运气(气血运化的规则,或三阴之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之太阳、少阳、阳明),若违反人体阴阳气血运行的规律,邪气乘虚而入则为患,所以培阳固本是养生的根本。

清阳为天。苍天之气高而远,人的生气与天气相通,清净光明则神清志爽。顺应清净无为,则阳气固守于内,即使有虚邪贼风来犯,亦不受侵害。唯有圣明的人具备这种精神,服食苍天之气,进而得道通神。若违背清净光明,不知节制,过喜过悲,阳气闭塞,卫气不能温养皮肤腠理,则九窍不通,肌肤壅塞,卫气散逸不收,造成自我伤害。这时正气削减,阳虚不固。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场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上而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运行、转动)枢(户枢、门臼、门轴),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清除,退让),大筋(连接在骨内的筋肉)緛(rǔan,缩短)短,小筋(显露于骨外的筋肉)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四肢)相代(交替变换),阳气乃竭。

释文:

阳气像天上的太阳,天气运行失常,太阳不能获得苍天清净光明之气而暗昧不明,于人而言,阳气运行失司,卫阳不固,失其所依而折寿。天阳的运行有太阳光明普照,而人身阳气上行肌肤腠理,卫外固表。在冬日严寒时,应当深居周密的居室,心有所欲而不妄动,若思动开门,风寒入内,猝然受寒而惊,则神气外浮不宁。夏日暑热时,易出汗、烦躁而喘喝,不动则话多,若烦热郁积得不到宣泄,则体热如炭火烧烤,发汗散热乃解。若感受湿邪,湿气裹绕头部,蒙蔽清窍;湿郁转热,又不能清退湿热,则湿热夹杂,伤及气血,筋失荣养,大筋挛缩,小筋受湿热熏蒸,则松懈变长,缩短为拘挛,弛长为痿弱。外邪伤及卫阳之气,荣血凝滞,以致水肿。四肢的阳气、卫气不能宣通,交替懈怠,则阳气枯竭。

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张开,亢盛),精绝,辟积(衣服上的褶裥)于夏,使人煎厥(气逆)。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释文:

阳气贵在清净,阳密乃固,烦劳搅扰阳和之气,则阳气张弛于外,阳气不温养阴精,则精气绝于内,在夏日反复发作,使人煎迫气逆。精气虚,故目盲耳聋;膀胱是州都之官,主诸阳,阳气伤,则坏其腑,以致府不藏精,精气溃溢不止。

怒则伤肝,甚者精气断绝,气逆而阳气不得下降,血瘀上焦心胸之内,气血相薄而患薄厥,甚则呕血。肝伤,血不荣筋,筋伤弛纵,形态萎靡。阳气虚,精气不能濡养周身,出汗则止于身体半侧,久之有偏枯或半身不遂之患。汗出见湿,湿热皮肤之内,则生痤疿。嗜食膏粱厚味,热毒不能自皮厚肉密发出,内生大丁,如肌肤腠理空虚而热毒乘之。之所以发生在足部,是因为足为诸阳之本,本虚,邪毒易趁虚侵袭于下。劳累汗出,易感风寒,寒湿侵犯毛孔,初期为皶,形如米,如针,郁久则为痤,形如酸枣,如豌豆。

原文: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闔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曲)。阳陷为瘘(瘘管、疮脓),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乃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俞穴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阻塞),隔者当写(泄泻),不亟正治,粗(粗俗)乃败之。

释文:

阳气内化精微,养五脏之神,外出则津液生而荣养筋骨。皮腠发泄为开,元府封闭为闔,若开阖不利,则卫阳不固,腠理不密,寒邪侵袭,内陷筋脉而失养,则弯腰、驼背,形若偻俯。阳气不固,邪气内陷,经血凝聚为瘘;寒气留连筋肉腠理,陷于经脉腧穴,阳气虚,郁久入侵脏腑,脏腑失养,神不能内藏,则恐畏,阳陷,寒邪深入则惊骇。阳气不固,营血运行不畅,阴阳不和,寒热相搏,则生痈肿。肺主藏魄,外主皮肤,故言出汗为魄汗。汗出未止,体弱,气消烁,风寒侵袭,腧穴闭合,发而为风疟。

风为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顺苍天清净之气,则肌肤腠理密固,正气存内,虽有暴烈的风邪、邪毒,亦不能为害,这是因为遵循四季养生之道的缘故。病久不治则传变,阴阳、上下不能交通,医生水平高超也无能为力。故病邪蓄积阳分而病死的,是阴阳不能交会,应当清泄阳邪,若不采用此正治之法急泻之,是庸医败事的行径。

原文: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卫气、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释文:

阳气昼日主外,平晓卫气生,日中阳气盛,傍晚阳气渐虚,卫气收敛,毛孔闭塞。所以日暮阳气虚,阴气渐生,阳气收敛以拒虚邪,此时不宜劳动筋骨,清净而躲避室外雾气露水袭扰,违背这三个时间段的行为,扰筋骨则伤精耗气,见雾露则寒湿侵袭,阳气不得清净,形体受外邪困扰而劳困衰薄。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急、频数)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簿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上首五官的七窍,下方的二阴)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合同,脊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和调,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人受天地之气以立命)如故。风客淫气(阴阳之乱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水或酒),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腰为肾之府,肾主骨)。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生发)无秋(收获),若冬(藏纳)无夏(生长)。因而合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释文:

岐伯言:阴者,营血,藏五脏之精,不断为阳气提供补给;阳者,卫气,主卫外而稳固经脉腠理中的营血。阳气盛,阴气虚,津液不能及时补充阳气,则经脉气血运行急迫;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过盛则弃衣欲走,登高而歌。五脏藏精,九窍内属于五脏,若阴盛阳虚,营血与阳气相争,阴寒盛则九窍不通。故此圣明的人顺应阴阳变化的规律,阳气养筋,阴精充实经脉,坚固骨髓,气血运行舒畅。如此则内外阴阳调和,邪祟不侵,耳聪目明,真气独立如常。若阴阳失衡,卫气不固,风邪趁乱而入,且风木通肝气,肝藏血,邪入肝而伤精。食纳过饱,肠胃横满不化,筋脉失养,食腐郁积阳明大肠而患痔疮。过饮酒水,肺气不能宣降,水津不能布散,以致气逆而上。精气已伤,又强力行房事,伤精耗气而伤肾,肾功能受损,腰脊骨败坏。

阴阳交会、调和的关键,是阳气密藏于内而不妄泄,精气随之固守于内,不会随意损耗。阴阳失调,就像庄稼有春生,却无秋收,有种子储存却不能生长,以致有始无终,没有收获。圣明的人注重阴阳调和。假如阳气亢盛妄行,不能密固,则损耗精气;阴阳平和,阳气密固,则身心健康,不受邪气侵扰;阴阳分离,精气散逸不化,则非病即亡。

原文:

因于露(暴露或露水)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地之湿气),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释文:

阳气卫外不固,风寒湿邪趁虚而入,正邪相争而生寒热。春主肝主木,感受风邪,邪气留连不去,且肝木胜脾土,以致水谷不化,患洞泄。夏天炎热,感受暑湿,不能发散除湿,热邪内蕴,气逆于上,延缓到秋燥季节,发作为咳疟。秋主肺主金,湿邪郁久转为湿热,火乘肺金,患咳疟;湿邪为患,下先受之,小筋弛长,弛长为萎,故患痿厥。冬季感受寒邪而不发,寒邪伏藏为伤寒,至春阳生发时随之而出,寒热相薄,患温病。四时风寒暑湿之气,以及六淫之邪伤人,使五脏之气失调。

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殃)。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乃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释文:

五脏主藏精,饮食五味,藏于肠胃,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五脏为五神脏,宫是五神的宫舍。五味资生五脏,过则伤。故此味过酸,肝多津液,肝木盛,木克土,脾土亏,脾胃不能化痰湿。肾主骨,味过咸,肾气伤,则骨劳气伤,肌肉失养则短缩,水邪克火,心气抑制。味过甘,脾气伤,脾胃运化不利,子乘母,则心闷、喘满,脾土亢盛,伤肾水,故面色黑,肾气失调。苦生心,味过苦,则心气盛而乘子,脾阴失去濡养,胃阳不能传化水谷,胃气厚腻胀满。辛生肺,味过辛,肺金偏盛,克肝木,肝主筋,故筋脉松懈无力;辛味散发,过盛则伤精耗气,精神散逸。

所以养生防病要谨慎调和五味,不可偏盛,肾骨正、肝筋柔、肺心气血通畅、脾之腠理密固。只有这样才能培元固本,精气充盈于内,阳气密固于外,尊此调养之法,可以生气通天,颐养天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生篇(十四)养生文献——《黄帝内经》、《论语》、《养生延命录》、《万氏家传养生四要》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 浅析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五十句 浅释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五十句!
黄帝内经养生格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