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减负工作中几种倾向的思考

减负工作中几种倾向的思考

许多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升学率成为基础教育中众多学校关注的重心。在学校,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主要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指标。这种片面的唯分数至上和升学导向使基础教育逐渐陷入了误区,分数成了确定成败得失的唯一标准。于是大量的课时没有间隙,无数的作业铺天盖地。为了消除应试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减轻学生的沉重负担,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在国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面的干预下,通过各教育机构的努力,学生的负担已大大减轻,同时还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在目前的基础教育工作中,许多地方由于多种原因,在对待学生负担的问题上,出现了几种值得思考的倾向;第一,轻视知识的作用,过分强调创新能力;第二,减少作业甚至抛弃作业成为一种时尚;第三,考试成为一种禁忌、一个贬义词。在这些倾向支配的环境中,很多学校的领导、教师束手无策、无所适从。基础教育因而陷入了一种表面极为繁荣其实非常混乱的状态。

一、知识是否真的没用

人们发现,基础教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很多知识过分地偏、难、繁、旧,在实践中没有多大意义;而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愈来愈快,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逐渐从拥有知识的数量转移到是否拥有创新能力。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得出“知识无用”的结论?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知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般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知识是进行智育的基础,而智育对基础教育的意义非同寻常。《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不难看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而智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它为其他各育即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提供科学的知识和智力的基础。例如,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其中,作为道德知识、道德认识的“知”是德育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就必须向他们讲授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施以科学的教育,阐明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是由人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高度发达的综合表现。而这种综合的高度发展,显然离不开必要的知识储备。关于知识和能力哪个更为重要的争论由来已久。18世纪至19世纪,各教育学派借鉴吸收心理学的知识,形成了形式教育观和实质教育观。形式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课程的价值以其能否发展学生的能力及其适用性的大小来评估。教学的原则、方式与方法应以心理官能发展的秩序和特征为依据。实质教育观反对形式教育只重视知识的训练价值,反对单纯通过某种知识去训练儿童某种官能的方法。认为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的记忆力、判断力等各种能力。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的身心对社会的实际生活产生广泛的适应性,为他们的完美生活做准备。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内核,不过,都过分地偏执一端。其实,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知识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同时,学习知识的过程,对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具备一定的能力,是有效学习知识的必要条件,较高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知识的效率,更可以提高学习知识的效果。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协调统一的。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能力,能力的提高又更加有益于知识的吸收。同理,创新能力也不能脱离知识凭空产生。牛顿看见苹果落向地面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千千万万的人都曾看见枯叶落地、雨雪飘零,为什么只有牛顿经过思考发现了这个理论?不能说其他人就不善于思考和创新,牛顿与他们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他有着极为丰富的相应的知识背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发展能力。粗暴地把知识和能力割裂与对立起来而单纯地强调能力的发展显然是不科学的,片面地认为“知识无用”显然是错误的。

二、作业是否真的越少越好

作业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独立从事的学习活动。为了应付考试,众多的教师和家长把孩子淹没在题海中。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身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扭曲。所以作业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许多部门想方设法甚至出台各种规章制度来限制作业的数量。“作业越少越代表素质教育的精神”已成为很多人的信条。但该种看法以偏概全,在理论上有不妥之处,在实践层面上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经过精心设计的作业,能够向儿童的好奇心挑战,可以给学生充分地鞭策。通过对学生的适度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与教师的要求还相差多少。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实行有效的控制,以便强化或改进学习行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数学学习中,教师结合课本典型例题,适时适度地配置题组辅导教学,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系统,克思维定势之短,扬思维定势之长。

作业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的。该类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从现代认知理论来看,知识信息可以在长时记忆中得到永久的存储,但由于人们的学习不可能停止下来,人脑也处于不断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状态,学习材料之间会产生干扰作用。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出现头脑中的某些信息难以提取的状况,也就是说会发生遗忘现象。遗忘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保持。著名的艾宾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为了防止遗忘,可以设计多种作业方法来训练和巩固。其中过度学习和合理复习不失为两种有效的方法。过度学习是指所学材料达到刚刚成诵后的附加学习。有关研究认为,一般情况过度学习在50%左右效果最好。例如某篇课文你读了十遍后会背诵了,那么你最好再背五遍。合理地安排复习的时间和方法,也可以很好地克服遗忘的现象。根据有关的研究结果发现,学习后的前几天遗忘发生很快,以后则逐渐变慢,因此合理的复习方法是在学习之后的当天最好复习一次以后复习间隔逐渐变大。研究表明,复习的方式也是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分散复习要优于集中复习。经过精心设计的各种课堂和课后作业,是克服遗忘、提高学习效果不可或缺的手段。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形成智力技能。智力技能就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练习是促使程序性知识向智力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练习形式要多样化,注意举一反三,练习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掌握知识的要求,适量适当符合认知规律的作业对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至为关键。不做一定的作业,不可能做到融会贯通。片面地确定作业的数量甚至限制作业的数量是不科学的。当然,作业练习的设计要符合教育的规律,要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形成。作业量的多少要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情况,以能否达到教学的目标为依据。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在作业的问题上采取极端的限制做法。

三、考试是否真的有害无益

考试是学校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遭到众多人的厌恶,许多地方明文规定对基础教育中的考试严加限制。那么,考试真的是有害无益吗?

教育评价是对事实教育的成效和价值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判断。其目的是为了鉴定教育工作的效果,或为进一步完善、改进教育工作,促使受教育者更好更全面地发展。教育评价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建设性措施;是加强学校科学管理,实现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

考试是教育评价体系中一种最常用、最被学校和社会认可的对学校教学的评价手段。它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收集数据,对教学活动的质量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1)对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评价教学双方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做的较好,需要巩固和发扬;哪些方面较薄弱,有待改进与提高。从而提供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双方的活动,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2)对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教学双方的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的标准、达到标准的程度,对不同的被评价对象彼此之间达到既定标准上的差别进行鉴别,区分优良,评出等级,并据此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出各种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考试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缺少考试。由于考试客观上评价教学过程的质量,任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双方也都客观地追求着考试的好的评价,在此意义上重视考试、重视考试分数无可厚非。当考试的评价内容与方法是科学的和全面的并与教育目的相一致的时候,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引导着教学双方朝着教育目的前进。迄今为止,在全世界的教育领域内,考试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选拔的工具,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考试不是造成应试教育的原因,取消考试也不是进行教育改革的科学态度。关键是考试的设计要符合教育的规律,有利于整个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儿童的健康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探索
浅谈学生个性差异和差异教学
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教育减负的真谛
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学语录
技术类学校专业理论课的形成性评价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