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俗西藏史(一百六十二)——康区的族群政权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一期咱们聊的是康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缘关系,这期咱们来简单聊聊康区的族群分布。尤其是唐蕃争霸背景下,康区各个本土势力的基本情况。

需要注意一点,这期和上期一样,都是概括性的描述,因为康区的古代历史部分,存在太多搞不清楚的地方。

在汉藏史料的记载里,康区生活着众多族群,光名字就是好几十个。这些族群分散居住,分布在几乎康区的各个角落。

到了隋末唐初的时候,康区依旧广泛分布着党项、白兰、女国、多弥、西山八国、附国等部族,他们互不统属,各领其地。

由于史料记载的缺乏,我们只能简单描述其中几个比较大,相对比较清晰的族群。

党项迁徙路线

1、党项

党项的名字始见于隋代,在《旧唐书·西戎党项传》里记载,“党项,汉西羌别种也,魏、晋后微甚。周灭宕昌、邓至,而党项始强。其地古析支也,东距松州,西接叶护,南杂春桑、迷桑等羌,北吐谷浑。处山谷崎岖,大抵三千里。”

这段记载里说了几个地点,松州就是四川松潘,“西接叶护”指的是西突厥,位置在新疆以西。“春桑”就是周山,在四川省的金川县。“迷桑”即麦桑,在今四川省阿坝县。吐谷浑在今天青海省的北部。

由此可见,唐朝时期党项人的分布的区域极其广泛,说其地三千里,也不算夸张。

如此之广的分布区域,东西之间出现差异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唐朝人记载上看,似乎是把党项分为两部分。东部的党项势力按照姓氏来划分,西部的党项以地域来划分。

这也隐隐说明,唐朝对东部党项更了解,交往也更多一些。按照唐史的记载,东部的党项部落以姓氏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拔氏、而拓拔氏最为强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党项八部,涉及康区的主要是拓拔氏和细封氏。[1]

作为一个横跨千里的大族群,党项部落本来是一个分隔唐蕃的缓冲地带,如果他们要是能保持强势的话,唐蕃甚至都没机会交手。

但由于他们互不统御的状态,等到吐蕃开始向北扩张以后,生活在西部河源地区的黑党项和生活在阿尼玛卿山的雪山党项,很快就臣服于吐蕃。

而东部这些和唐朝接触更多的党项人,在吐蕃力量的威逼下,不断向东部迁徙。等到吐蕃逼近松州以后,这些党项人请求内附,先是被武则天迁到庆州,也就是甘肃庆阳附近。而后又在吐蕃的继续攻击下,迁到了陕北的银州和夏州。之后这部分党项人建立了西夏王朝,等到蒙古灭西夏以后,一部分党项人南下,迁到了康区东部雅江、道孚、康定三县之间的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木雅西藏。

但是木雅藏族不全是从宁夏迁过来的党项人,在吐蕃东扩的过程中,就有一部分党项人南迁进入了康区。在武周时期,就曾经有一个“大首领曷苏率贵川部与党项种三十万降,(唐朝)后以右玉铃卫将军张玄遇为安抚使,率兵二万迎之”。

这些请求内附的党项人,生活在大渡河流域,应该属于早期南迁的党项部落。

除了这些投奔唐朝的部落以外,其他的党项人都臣服于吐蕃的统治之下,《新唐书》的记载是“地乃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为弥药。”

“弥药”就是“木雅”的同音异写。

2、西山诸羌

唐朝人把岷江、大渡河上游山脉统称为西山,杜甫的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说的就是西山。

可以这么认为,紧贴着成都平原的西山,是唐朝剑南防线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唐军在西山、岷江一线,密布城镇堡垒,在防线的西部还设置了众多的州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位于理县的维州。

在这些州县的外围,就是川西诸羌部落的地盘,这些部落形成了八个比较大的势力范围,史称“西山八国”。

《旧唐书·东女国传》中对“西山八国”的记载为,“邻哥、白狗、逋租、南水、弱水、悉董、清远、咄霸。”

它们的大致位置:最西边的南水国,位于青海班玛县附近;最东边的哥邻国,位于金川县附近;最南边的逋租国,位于小金县附近;最北边的咄霸国,位于红原县南部。[2]

如果和唐朝设置的州县相对应,你就会发现,西山八国与唐朝州县的控制区有部分重叠。

比如说,唐朝在天宝八年(749)设置的保宁都督府,位置在阿坝州的马尔康附近,已经深入西山八国的腹地。

这恰恰说明,在唐蕃争霸的背景下,西山八国位置的重要性。

就拿马尔康来说,它处在东西走向的梭磨河谷之中。现在的梭磨河看起来不咋起眼,但它在唐朝时期可是一条交通要道。

梭磨河发源于四川红原县的壤口乡,上游河道从西北向东南流,在鹧鸪山附近,折向西流,最终汇入大渡河的上源——脚木足河

就在梭磨河的转折处,翻过鹧鸪山口,顺着杂谷脑河向下,就是重镇维州,过维州再走三十公里,就是岷江。

这条古道在唐人的记载中,被称为滴博岭路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会州总管崔仲方征川西羌,走的就是这条路。[3]

但反过来说,吐蕃军队川北草原南下,一样可以顺着河谷,一直打到维州城。[4]

但这条通道必须要经过邻哥、白狗、咄霸三国的控制区。这就是西山八国的价值所在,所以唐蕃两国都对这些势力展开过拉拢和打击。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川西诸羌确实出现了反复摇摆的情况。

在吐蕃势力尚未到来之前,诸羌基本都是跟着唐朝混。但随着吐蕃势力到来,大量诸羌倒向了吐蕃,成为吐蕃进攻剑南的向导和前锋。可随着战争的持续,诸羌势力又重新倒向了唐朝。

《旧唐书东女国传》里记载,唐德宗的贞元九年七月,西山八国和东女国的国王带着部众,向剑南节度使韦皋请求内附。在他们的配合下,唐军在川西打出团灭蕃军的战绩。

这种左右摇摆的状态,让吐蕃极为恼火,给川西诸羌送个“两头羌”的外号。

3、东女国

之前我们讲过青藏高原上的女国,从现在已经知道的情况看,从川西开始到西藏的阿里,存在一个漫长的女国带。由于古代人对地理的不了解,《隋书》和《新唐书·东女国传》将东西两个女国混为一谈,基本已经是学界的定论。

对于东女国的描述,以《旧唐书·东女国传》的记载为可信,也基本上得以确定。[5]

在《旧唐书》的记载中,“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户四万余众,胜兵万余人,散在山谷间。”

从这个记载可知,东女国的范围东边靠近茂县(茂州)、雅安(雅州),但西边的延伸到哪里不是很清楚。记载中提到了女王所居之地为“康延川”,有学者认为在今天的昌都,似乎过于靠西了。倒是“中有弱水南流”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川西的“弱水”指的是大渡河的上游,不但流经东女国,也流经西山八国中的几个。

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比较主流的观点是“东女国”的位置在今天四川嘉绒西藏,也即是唐史中“嘉良夷”的所在地。

说起东女国,就不能不说说嘉绒藏族,“嘉绒”或“嘉莫绒”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女王谷”。

嘉绒藏族生活的地区,在地域上属于康巴西藏,但嘉绒藏语和藏语的康方言有很大区别,更接近卫藏方言。或者说的更准确一点,是更接近西藏西部的方言。

有的学者认为嘉绒藏语跟拉达克、巴蒂斯塔的方言比较接近。

有意思的是在《安多政教史》里记载,东女国的王族是属于象雄系统的部族,所以称其国主为“象雄勃兰之王”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地区,确实也保留很多象雄的痕迹。

比如当地历来盛行本教,其境内墨尔多神山(本教的著名神山)和雍仲拉顶寺在本教中享有崇高地位,嘉绒地方也被视为本教的“东方圣地”

另外,嘉绒地区的土司传说,还将其来源地直接指向了象雄和西藏琼部。

按传说的描述,这个“琼部”位于拉萨西北,距拉萨十八日程。该地古代有三十九族,人口很多,因地贫瘩而迁至康北与四川西北者甚众,后渐繁衍,遂占有现在的广大地区。

才让太老师认为,丁青县为中心的地区,古称“琼部”(亦作“琼布”)。此地恰好有本教的著名寺院——孜珠寺,它背后的那座神山,就叫以琼布六峰山

从象雄迁来的琼氏,在丁青地区落脚,然后不断繁衍,最后又继续东迁,广泛分部于安多南部和康区各地。

孜珠寺

再有一点,嘉绒西藏的碉楼异常发达,有“千碉之乡”的美誉。

石硕老师在梳理汉文史料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条记载,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描述川西北族群的时候,写到“冉駹[máng]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

“邛笼”按文献描述是“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很显然就是川西的碉楼,这也是汉文史籍中对碉楼最早的记载。但“邛笼”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始终不太清楚。

直到唐朝初年,唐高宗之子李贤给《后汉书》做注,才对“邛笼”一词的含义作了明确解释,称:“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

需要要注意,这地方用的“雕”,不是碉楼的碉,而是指猛禽的雕。

两种史料和在一起看,“邛笼”应该是这个词的读音,而“雕”是这个词的含义。[6]

另外,“邛笼”的读音与藏语“琼窿”的发音完全相同。

藏语“琼窿”的“琼”也是指一种神鸟,“隆”指地方,合起来就是“鹏鸟之地”的意思。而在川西也有一个“邛笼”,二者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读石硕老师的论文《川西北嘉绒藏人与象雄琼氏渊源关系探讨》,有很详细的分析,比我讲得更细。

另外东女国跟西山八国中的哥邻国,可能也还有点关系。

在《旧唐书·东女国传》里记载,“(东女国)有女官,曰'高霸’,平议国事。”

这个叫“高霸”的女官,有学者认为就是汉文史籍所写的哥邻。

哥邻王族的父系为董氏,《旧唐书·东女国传》在写到西山八国请求内附时,明确记载哥邻国王名叫董卧庭

而哥邻王室的母族“哥氏”,可能就是东女国的女官“高霸”,其地位相当于宰相。

由此推测,东女国和西山八国中的哥邻国,可能存在隶属关系。这样一来东女国就可能由两部份构成,女王控制着大金川地区,以大金川上游为中心的西山八国,则是由臣服于东女王的哥邻所控制。

东女国内立大小二王的规定,可能就不是为了立储,而是派驻到西山八国,以便加强控制。[7]

4、附国

附国是个争议很大的国家,争议的焦点就是,它到底是不是吐蕃。

早在1946年,岑仲勉先生就提出了“附国就是吐蕃”的观点,然后任乃强先生认为不是。

之后很多学者,包括石泰安、汤开建、杨嘉铭、石硕、陈宗祥、李宗俊、孙尔康、唐景福、叶拉太等各位先生,都曾撰文阐述自己观点。

直到2020年李宗俊教授还撰文认为,附国就是吐蕃,只不过属于吐蕃的早期记载,之后就通用吐蕃的名字了。[8]

2022年,妥超群教授又写文章认为,附国就是苏毗。[9]

总而言之,就是分成了两派:

一部分学者认为附国在康区,并不是吐蕃;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附国就是吐蕃的早期别名。

上次我在讲《唐蕃百年战争的结构与转折》的时候,也有一个兄弟问到了附国是不是吐蕃的问题。因为我之前没仔细看过《隋书》、《北史》的原文,当时也没仔细回答。

借这个机会,咱们把附国拿出来讲一讲。

先来看《隋书》的记载,“附国者,蜀郡西北二千徐里,即汉之西南夷也。有嘉良夷,即其东部,……其国南北八百里,东西千五百里,无城栅,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碟而居,以避其患。

……死后时年而大葬,其葬必集亲宾,杀马动至数十匹。……土宜出小麦、青稞。

大业四年,其王遣使素福等八人入朝。

明年,又遣其弟子宜林率嘉良夷六十人朝贡。

……嘉良有水,阔六七十丈,附国有水,阔百余丈,并南流,用皮为舟而济。

……附国南有薄缘夷,风俗亦同。西有女国。其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

《北史》里的记载与《隋书》略同,其中特别说了这么几句,“其土高,气候凉,多风少雨,宜小麦、青稞。山出金、银、铜、多白雄。”

由于《北史》写成的年代晚于《隋书》,可能部分内容抄了《隋书》记载。

如果把记载和吐蕃相对,还真是有些地方能对上。

比如,附国西有女国,吐蕃西边确实有个女国,也就是西女国。另外,“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党项确实在吐蕃东北面。

再有就是“地势高、气候凉、土生小麦、青稞、山多金、银”,“垒石而居”的风俗,也很吐蕃相似。

“死后时年而大葬”,这个也比较接近。我们之前讲过吐蕃葬俗,吐蕃有停灵三年,而后大葬的风俗。

另外,附国在汉文史料里的记载也很有意思,《隋书》、《北史》有专门的附国传,但《旧唐书》里没有附国传,有的老师在文章里提到《新唐书》有附国传,我是真的没找到,不知道是版本的问题,还是什么其他问题。

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横跨千里的大国,在隋朝的时候还曾经遣使长安,到了唐朝突然就没了。

这也是有些老师认为附国是吐蕃早期记载的一个理由。

但这些证据是不是可以断定附国就是吐蕃,似乎还有点单薄。

因为《隋书》的记载里确实有相似的证据,但也有相悖的证据。

比如,隋书在说附国的时候,一共只有七百多个字,但里面就有三次提到了嘉良夷。

这说明嘉良夷对附国很重要,而且附国遣使隋朝的时候,还曾带着嘉良夷一起入朝。

对于嘉良夷的地望,学术界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应该在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地区。[10]

要是这个地理判定没错的话,那附国就是吐蕃的论述就很难成立了。

另外,《隋书》里还提到了附国的水文特征,“嘉良有水,阔六七十丈,附国有水,阔百余丈,并南流,用皮为舟而济。”

也就是说,嘉良夷和附国都有大河向南流,而且河道很宽。

我们上期说过,中国的大江大河基本都是东西走向,只有康区的江河南北走向的特别多。

这种能在史料里提及的大河,肯定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河流。

大、小金川地区的大渡河上游是从北向南流,再向西一点炉霍的鲜水河从北向南流,再西边新龙县的雅砻江,还是从北向南流。

而吐蕃境内最大的雅鲁藏布江,恰恰是从西向东流。

大概是基于嘉良夷的位置与河道的判断,目前认为附国不是吐蕃的学者,对附国位置的判断,基本上集中在康区的甘孜、炉霍、德格附近。

最逗的内容还有一点,写隋书这哥们也不知道是个吃货,还是咋的,居然在这么重要的文献里,写了这么一句“水有嘉鱼,长四尺而鳞细。”

意思是说,附国的江里有一种很好的鱼,四尺长,而是细鳞。这种细鳞鱼,一般是生活在冷水中,长得很慢,但味道鲜美。我在康区的时候,就是吃过这种细鳞鱼。

如果吐蕃是附国的话,他写这个干嘛?

吐蕃又不吃鱼!

除了上述这些,在康区数得上名字的族群政权,还有多弥和白狼。

受篇幅所限,我们就简单说几句。

多弥在《新唐书》的记载为,“多弥,亦西羌族,役属吐蕃,号南磨

滨犁牛河,土多黄金。”

在敦煌藏文文献里有“702年,在南磨之董忠木召开盟会,制定治理苏毗茹之大法令”的记载。估计此时多弥已经纳入了吐蕃的行政版图。另外敦煌文献里还谈到,“南磨”地方产坚韧刀剑,技术含量颇高。

关于多弥所处地域的判定,主要基于其毗邻苏毗和濒临“犁牛河”。

“犁牛河”是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古名,这样说来多弥的位置,大致应在四川德格至白玉附近的长江沿线。

至于白狼国,现在也就大概知道,在南到巴塘,北至白玉附近。有一个说法是这个族群起源于犬戎,从青海果洛附近南迁到康区中部居住。也就是说,白狼人很可能是属于古羌人的一支。

以上就是康区的主要族群政权,但肯定不是全部,这些不过是史料里相对比较清楚的部分。这些政权很早就出现在康区崇山峻岭之间,互不统御,各自为政。等到了吐蕃极速扩展的时代,它们正好处在唐蕃博弈的最前线,于是在一会儿东风压倒西风,一会儿西风压倒东风的环境里,川西诸羌也被迫不停的做出选择。

这也是川西羌的悲哀,唐蕃两方的实力太强了,他们实在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

下一期我们就来讲讲,唐朝对康区的经营,以及吐蕃疆域的东扩。

参考书目:

[1][3][7]、《七至九世纪川西高原部族考》_李敬洵;

[2]、《西山八国新考》_杨铭;

[4]、《唐代剑南道研究——以政治地理与戌防体系为中心》_陈乐保;

[5][10]、《前吐蕃时期多康西藏藏系部族》_叶拉太;

[6]、《川西北嘉绒藏人与象雄琼氏渊源关系探讨》_石硕;

[8]、《<隋书·附国传>与早期吐蕃史相关问题》_李宗俊、梁雨昕;

[9]、《犏牛国考:苏毗与附国新论》_妥超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羌族的族源及历史]探寻氐羌族的历史轨迹论文
党项人,从哪里来?
《西夏王》摘抄:在大唐的怀抱中<党项羌见证唐蕃间的如歌岁月>5
通俗西藏史(二十一)——青藏高原上的女儿国(上)
五胡十六国之氐人的前世今生
他开创的王朝存在190年,在二十四史中却没有位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