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禽戏里的意象故事



作者:刘嵚



五禽戏相传为华佗所创,流传了近两千年仍然不衰,可见其魅力不凡。


然而看到现今关于五禽戏的介绍,我却感到困惑:随便翻开一篇文本,就开始讲,这个动作对颈椎有好处,那个动作可以锻炼腰部,可是遍历五禽戏的整个过程,当它是无氧运动显然强度不够,当它是有氧运动,时间似乎又太短。以这两种运动的要求来看五禽戏,似乎都有些杯水车薪之感。


那么两千年来人们习练五禽戏的过程中,到底得到了什么呢?似乎内家功夫那种边练习边体验身心,以达到身心渐渐合一的路子是一种可能,不过没有内行人教我,我也不敢多说。不过我学过意象对话,一种对人的原始象征性思维方式的认识方法,我意外地发现,从意象思维的角度,五禽戏背后藏着一个完整身心相舞的故事。

 


身心的原始合一


在老虎那里,似乎没有后文说到的那些身心之间的故事。老虎天生就是身心合一的。作为兽中之王,老虎想伸懒腰就伸(五禽戏第一式,虎举),想去觅食就扑(第二式,虎扑),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并且没有谁可以阻止它,身心之间没有什么可以阻拦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没有去区分身与心的必要。所以,我们在这套功法的一开始就体验了一种合一的状态。这只强大的老虎更像是对一段旅程开端的护佑,我们在体会老虎的状态的时候,可以尽情的享受久违的安全感,把注意力从现实世界的费心营造中拉回来,回到自己的身心,为后来的旅程做一个引子。

 


 

鹿


迅捷灵巧的心灵


我曾经困惑,鹿戏的第一式叫做“鹿拒”,鹿的角真的能够起到拒敌的作用吗?中国的鹿的角并不像苏格兰大马鹿那样巨大有力,真的遇上猛兽,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可是我在练习这个动作的时候,分明感受到了安全感,我渐渐产生了一个假想:鹿角在这里象征的是人的心灵。


人的心灵,或者说思维感受能力,是可以保护自己的。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在心中设想事情的过程,如果想象中会发生危险,就可以想办法规避掉它,这是人的思维对人的保护作用。人们对这种保护作用是有所察觉的,哪怕“头”并不是什么战斗武器,人却会说“硬着头皮顶上去”。


所以,如果这个假说成立的话,我们的身心在鹿戏的时候开始分离,开始用思维来保护自己,而把身体藏在了后面。那么后面的“鹿奔”就好解释了,“鹿奔”的动作也是格外强调鹿角在前方开路,所以它象征的也是思维在驰骋。确实,我们的思维有这样的能力,可以不受身体的限制,而畅游宇内。虽然没有把身体带上,算是不小的缺憾,但很多真正的畅游,也还是从心灵的旅行开始的。在我们身体还很弱小的时候,我们的思绪已经可以迅捷地奔跑到很远的地方,这大概就是我从鹿戏中获得的感受吧。


关于这个假说,还有个意外出现的证据。我在练习五禽戏的时候,正好处于一种身心很不平衡的状态,思维太多,而对身体的体验太少。这种状态下的我,感觉鹿戏特别地做不下去,似乎原本脑子占的比重就大,还要用这只鹿来强调脑子,身体相当的不愿意。后来我自己的这种不平衡渐渐减轻之后,鹿戏也可以做了。我身体的这层意思,也不知我有没有读对。

 


粗重身体的担当

 

(画风突变☉安全感,担当。)

鹿戏做完,一到了熊戏,就让人感叹,这是什么鬼?全然没有“鹿拒”的优雅,“鹿奔”的轻灵,“熊运”的动作几乎就是没有动作,只是身体左右慢慢的晃了几下。要说这有什么锻炼效果,我真是不信。然而回到意象,意义就来了:到了熊这里,安全感又回来了。熊也是山林河谷之间没有谁敢欺负的,所以它才敢于这么笨笨地左右晃几下,全然不需要考虑有什么危险的存在。


与前面的虎戏相比,熊更加地没有目的性,“熊晃”的动作并没有捕食这样的目标,只是像醉汉一样横冲直撞,而不用担心有谁会出来与他为难。所以,这更像是一具太过于有安全感,而不怎么在意头脑的身体。所以,从效果来看(当然是意象上的效果),虎扑可以得食,鹿奔可以行远,熊晃却只能踉踉跄跄行走一段不远的距离。


然而,熊戏作为整个五禽戏居正中的部分,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狂奔的思绪,总需要一个躯体来寄放的。那只灵巧的鹿,一开始就象征着用思绪将身体藏起来,然后思绪的狂奔,身体的缺席,这背后隐藏的是对身体的不自信,以及对“真身”一旦现世所可能出现的危险的恐惧。这种不自信的解药,正是熊这身笨重而无所畏惧的躯体。它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不需要灵巧,不需要躲闪,不需要答对正确的题,踏在正确的石头上,只是粗重地存在着,哪怕笨拙,哪怕丑陋,却安如山峦。


感受这头笨重的大熊的力量,就像感受“泰山石敢当”一样,感受的是那种不论对错美丑都一应承担下来的担当。有这样的担当在中间支撑着,繁华盛景才有所寄附。

 


身心相遇,即有所得

 

经历了鹿象征的纯粹的精神,熊象征的纯粹的身躯,身心需要在一个地方相遇。在什么地方相遇好呢?猴子确实是个好选择,猴子最像人,人类那样的学习整合能力,猴子多少也能会一点。所以,有了五禽戏动作幅度最小“猿提”,和幅度最大的“猿摘”。


猿提,双手合拢“上提”到喉咙部位,然后左顾右盼。介绍的书上常常在这里加一句,这个动作可以锻炼颈椎。那么“提”的动作就是画蛇添足了吗?我带着这个困惑体会,发现这里真正“提”的,恐怕不只是手,还是心。一只猴子静静地在那里左看看右看看,其实是提着心想着事情呢。


然后就有了“猿摘”,顾盼之后,跨上一大步,精准的“摘到了树上的果子”。猿猴这样精确控制身体的能力确实是五禽中间的独一份。为什么猿猴能做到呢?自然因为它有比别人聪明的脑子。所以,前面“猿提”的静思没有白思考。《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猿戏的两个动作几乎复现了这段文字。好动的猴子静了下来,动了脑筋思考,于是真的得到了——它爱吃的果子。


在猿戏这里,身与心既有了分化,又有了很好的合作。有了身体的容器,才能安宁的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指挥身体完成复杂的动作,而实现这样的动作,又有赖身体的执行。作为一个凡人,能让身心各自发挥优长,又能让它们相互合作,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状态了。

 


身心合一,羽化飞升

 

人在现实中不能像鸟一样飞翔,但“羽化飞升”却是道家修行者的修行愿望。五禽戏关于鸟的动作不再像鹿戏一样总是把身体藏在后面,而是大大方方地张开双臂,想象自己真的长出了翅膀。身与心在猿戏的时候相遇,却仍然分得出彼此,一个动作在思考(猿提),一个动作在行动(猿摘),而在鸟戏这里,每个动作都有身体的大量参与,象征着身心已经没有那么多隔阂。

也许在我们心中,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最便捷的方式也是长出翅膀飞过去吧,所以,鸟的动作也象征着心与身的紧密无碍的结合。可惜我的修行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所以能体会到的只有这些了。

 



每天跟着视频练习,我的动作比一开始标准了一些,十几分钟的五禽戏,居然也开始稍稍流汗了。五禽戏的每个动作的象征性意义是否真如前文所说,我们找不到华佗本人,自然也无从可考。只是,依从中国文化的法诸自然、天人合一的性格,我个人相信,五禽戏中很有可能有它的象征性含义,只不过未必是我所说的这一套象征系统罢了。不过,不论是否为作者本意,这样的意象性体验都是有意义的。


在现代社会的机器一般的生活节奏下,我们太容易把自己活成一块机器零件,借着五禽戏这十几分钟的机会,我们可以有机会体验一下虎的安全感,鹿的轻灵,熊的无畏,猴的慎思笃行,鸟的畅行无碍,甚至还可能把这些特质带到生活中,让我们从机器一样的紧张中重新松弛下来,寻回飞禽走兽的原始力量。


这样去理解五禽戏,还是挺值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千多年来,终于有人探寻出华佗五禽戏中的秘密
华佗五禽戏,照着漫画练!
五禽戏的招式动作(组图)
华佗五禽戏教学视频
像虎跳,像鸟飞,华佗的五禽戏
千古秘传的五禽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