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_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二)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1、学生作为一个权利主体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

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受《宪法》《婚姻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2、学生的基本特点

本质属性:独立的人、正在发展的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特点:生理发育成熟期提前;思维活跃敏捷,但对学校学习兴趣不高;多元价值观念社会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影响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观;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问题增多。

3、作为教师应该剧本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教师是多种多样角色的统一,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与人格形象的统一。

4、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各自所处的位置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和作用

5、师生关系的意义及对我们应有的启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

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启示:要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6、应该建立怎样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7、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三者的统一体。

8、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9、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示范者;学生的朋友;

10、教师的专业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交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定义:

(1)各抒己见:课程即学科和教材;课程即学科和活动;课程即学习经验。

(2)定义: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质某一们学科。

(3)分类:

根据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4)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学生的身心发展、课程理论

2、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相关原理

(1)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程度。简言之,课程目标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的研究。课程目标的确立关系到整个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

(2)课程设计:狭义:指定某个学程的具体体现。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其结构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教科书设计

(3)课程结构:指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它是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和形成的,是课程目标得以体现并最终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与途径。

类型:

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3)课程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从课程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主要环节。

课程实施的结构:A、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B、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和依据,要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分析了解课程目标,不讲要了解课程的总体目标,还要将其细化为每一门课程的具体目标,体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性、适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以便有效的指导课程实施;C、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特点,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关注这些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意义,教学效果才会更好。D、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主要有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目标、程序、策略、评价等因素构成。E、规划教学单元和课;L、组织教学活动;F、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计划的特征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教师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学校管理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校外环境支持是影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4)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试试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开发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按照泰勒的课程评价的基本看建立: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解说每一个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目标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的过程:确定评价对象,设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运用评价工具广泛地收集课程系统的信息,处理评价资料,做出评价结论。在整个课程评价过程中,最重要有两项工作:一是建立课程评价标准和确定指标体系,二是选定课程评价方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A、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B、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C、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D、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E、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课程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的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利弊

以上几种是课程的实施不同形式

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有几层含义: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一般任务:A、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的意义:A、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B、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C、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概念的主要观点: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认识过程,把握教学的根本和整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过程,不仅科学的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重大方法论意义;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实质上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实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为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概念

(1)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指定的,但两者是由区别的;教学原则是从人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式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教学中的思想性在很大程度生决定于教学中的科学性,而教学的科学性又不能离开教学的思想性;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方法,有力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直观性原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把直观与必要的讲解结合起来;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要充分发挥教育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启发性原则(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好“启发”的条件和关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新型的尊师爱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巩固性原则(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好各种复习,克服遗忘;加强平时以巩固教学为目的的教学训练,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循序渐进原则(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序,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设计好教学的序;组织好学生的序;);因材施教原则(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既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又要面向学生大多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重视教材中系统理论的教学,并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讲练结合,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根据教学需要补充有关的乡土教材);

(2)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发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育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式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大班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实验法、练习法)、小组教学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八章  教学(下)

1、课的类型、课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1)课的类型: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情况下,综合课的结构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3)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等。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或集体教学,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中最早从理论上提出对班级授课制做了概括性论述。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1、班级授课制是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使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年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等方面大致相同,而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授予相同内容。2、班级授课制是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学年分成若干分量平衡、前后连贯而又相对完整匀称的小部分,每一小部分都叫做一“课”。教师依次一课一颗的进行教学。3、每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时间,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表,使各学科交替进行,课与课之间的时间间歇。

2、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

(1)含义: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意义重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些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2)基本特征:整体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层次性,指向性

(3)类型: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性策略

3、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程序

(1)备课:钻研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师要熟悉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了解学生、备教法

(2)上课:

(3)布置、批改作业: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业分量要适当,难以要适度;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和手段;要处理好上课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与后进生的家长密切配合,做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增强他们的信心。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可扩大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源。

(2)缺点:教学内容、标准、进度、程度等固定、划一,难以充分照顾个别差异,致使有潜力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获得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难以真正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另外,过于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也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5、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师生都应做好充分准备(2)教学目标要明确(3)教学内容必须正确(4)教学原则、方法要得当(5)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清晰、生动(6)教学过程要组织得合理而严谨(7)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德育的社会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2)德育影响个体思想、道德、心里等方面的发展(3)德育具有个体享用之功能

2、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目标及制定依据

(1)德育的概念:狭义的学校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以构建和提升教育对象道德素质、人格品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学校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而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包括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心理素质。

(2)德育的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则德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3)制定依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我国目前的德育包括的内容及选择依据

(1)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思想教育(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的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管道的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选择依据: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选择德育内容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

4、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各个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者及其活动和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四个方面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分析德育过程的结构,即分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方面要素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关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便自觉的组织好德育活动。

(2)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通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5、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为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长期性反复性规律

6、德育的原则、途径、方法

(1)、原则:导向性原则(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疏导原则(讲明道理,疏导理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因材施教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要努力坐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2)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3)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班级及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及班集体的作用

(1)班级: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基础、学生间的交往纽带,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系统

(2)班级管理:班级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方针,遵循班级教育和管理的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制自理。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拟定细则、宣传教育、检查评比、总结奖惩)、平行管理(班主任即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与影响班级,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一种管理方式)、目标管理(在一定的时间内核条件下,对培养什么样的班集体的预定)

(3)班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的作用及工作内容

(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加强各改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需要;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内容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集体一致认同的奋斗目标(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一致,外在目标与内化目标相一致);建立一个有威信的班集体领导核心(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要教育班干部提高自身素质,以加强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强化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班主任要努力使这些规章制度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要使学生坚信,符合规范的行为会得到集体的奖赏,违背规范的行为要受到集体的处罚);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在活动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有三种: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确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结构和监督机制,民主选举班委会,并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民主评优);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设计内容充实、频率较高的交往结构;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4、班级管理的理论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化程度较低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十一章  学生评价

1、评价、教育评价、学生评价的概念

(1)评价: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和见解,对作为客体的人或事所客观具有的正面或负面的价值属性的判断和衡量

(2)教育评价:指在系统地、科学的和全面的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3)学生评价:在系统地、科学的和全面的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评价的功能和类型

(1)功能:导向功能、反馈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

(2)类型:

按评价基准分:相对评价(以评价对象群体中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评价对象与基准对象进行比较,得出这个被评对象相对于基准的位置,或者用某种方法将被评对象排列出等级顺序的评价:适应性强,应用面广;能反映个体的差异)、绝对评价(在被评价对象集合之外,预先确定一个客观对象,将评价对象与该客观化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可以明确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的差距,激励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但是标准很难制定)、个体内差异评价(以被评价对象的过去为基准,与现在相比,或者已被评价对象具有的几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为基准,其他方面于这个方面比较)

    按参与评价的主体划分:自我评价(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有利于全面收集信息,形成准确的判断;有利于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他人评价

    按评价的功能划分:诊断性评价(在某项教育活动进行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的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出鉴定)、形成性评价(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实施教育评价。它具有问题诊断、信息反馈、计划调节的作用)、总结性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学生表现和变化最终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

    按评价对象度量方式划分:定量评价(对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分析以后,在两话的基础上制定出量化标准,按一定的量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定性评价(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对评价对象相识的状态进行特征描述和材料分析之后,确定性的一定标准,按标准进行评价)

    按评价对象的存在状态划分:静态评价(学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对其所进行的评价)、动态评价(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情境序列上,考察学生诸要素的变化结果,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按评价考察的范围来划分:分析评价,综合评价

3、学习评价、品德评价的目标和测评方法

(1)学习评价:也称学力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其学习潜力所进行的评价。

(2)品德评价的目标:

(3)品德评价的测评方法:操行评语法、加减评分法、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模糊综合测评法

4、发展性评价的含义和原则

(1)含义:是以促进教育活动为目的,着重于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条件进程及策略方法的建设性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与教学过程并行;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2)原则:发展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原则、多元化原则

(3)功能: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

5、发展性评价的一般性发展目标

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与促进学生的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新世纪初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它包括了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6、用“多远智能”理论分析学生评价的改革

多元智能理论有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它打破了传统的将智能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何性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它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思考评价问题,对学生评价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策略指导意义。

(1)树立新的智能观和学生观(2)改革课程内容,为学生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3)倡导运用情境化学习评价方法(4)设计适应各学科的多元智能评价方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学案例分析
2012年甘肃教师资格考试试题《教育学》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和答案
山东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教育学考编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