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仲景论风湿之二: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金匮要略原文: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陈修园曰:湿家之为病.(湿盛于外者.阳必郁于内.湿盛于外.则)一身尽疼.(阳郁于内.则)发热.(湿热郁于肌肉之间.则)身色如(烟之)熏黄(而带黑)也.上节言湿邪痹于内.而不能化热。此节言湿邪郁于内而发于外,化热而为黄也。

曹颖甫曰:此证实则恶寒,继而发热,重则湿热蕴蒸,而身色晦暗熏黄,湿痹小便不利证,随病者体温进退,若热胜则化燥,水胜则化寒。

胡希恕:此为湿入阳明而发黄,详见黄疸。湿热在里一般有两种:热盛而为阳黄,如茵陈蒿汤;湿胜则为阴行,如茵陈五苓散证。

以上已家注解说明,湿家之病,病位都在肌服与筋骨之间,属于太阳病“系在太阴”的状态,如果没有通过发汗、利小便排除,必然湿热内郁而体外发黄,此提示为湿在里之症候,所以一般根据湿热互结的程度,区别判断。

如果表现为阳黄(热胜化燥),就用茵陈篙汤治疗;如果水气盛,则用茵陈五苓散治疗。

茵陈篙汤方

《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注解:《说文解字》云:剂,齐也。从刀从齐。《尔雅·释言》云:剂,翦齐也。“还”,有罢歇,止息的意思。“浆”,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结合现代医学来看,“但头汗出”可能是颈部交感神经因胆红素刺激而兴奋,由此表现为头部汗多。“渴引水浆”也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唾液分泌较少且为黏液成分,因此,病人希望喝一些酸性的饮料来解渴。“小便不利”是体液充斥于外周并有继发的肾脏排泄机能障碍所致。阳明病,发热汗出则热随汗越于外,故不发黄疸。若只头汗出而身无汗,小便不利,且渴欲饮水者,则必使热和湿瘀于里,故必发黄,宜以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论》第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注解:”伤寒七八日”言其病从外感而来,当为病毒性肝炎的黄疸前期。“身黄如橘子色”,是用形象的语言来揭示疾病的特征,说的是黄疸期。黄疸时病人的肤色常常提示黄疸的病因。通常皮肤呈现浅柠檬色者多属溶血性黄疸;呈现金黄色或橘黄色者多为肝炎所致的黄疸;暗黄色或黄绿色者常见于长期阻塞性黄疸,是由于部分胆红素转化为胆绿素所致(叶传蕙主编《诊断学基础》)。

可见,茵陈蒿汤所主应该属于黄疸型肝炎。“小便不利”的解释同上。“腹微满”可能为肝脾肿大所致的压迫症状,不大可能是腹水表现。总的来看,本条讲的应当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黄疸期。伤寒七八日,常为病传阳明的时期。身黄如橘子色,谓一身尽黄,其色鲜明如橘子皮那样,为多热的阳黄。小便不利、腹微满。为水不下行,此亦热与湿瘀的黄疸证,宜以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3条: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描述的谷疸久久发黄,其为慢性黄疸可知,此与胆汁性肝硬化的先寒热腹痛,食后饱胀,小便短黄,持续性、渐进性的黄疸加深极相近似。并用茵陈蒿汤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伤寒论汤证新编》)。

“食即头眩”如何看待?正常人在进食时,体内可产生多肽类因子、生长激素抑制因子和胰岛素等物质,使腹腔脏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有利于消化吸收食物。但同时全身血压、血糖却呈降低趋势。对于此种变化,机体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如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等)代偿性地维持血压、血糖的正常水平。因此正常人没有不适。但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人,肝脏诸多机能下降,机体的代偿能力不足,进食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调节血压和血糖,导致大脑供糖、供氧不足而出现“食即头眩”。

心脏和大脑一样,都是人体重要器官,对缺血、缺氧和缺糖(低血糖)都是高度敏感。当心脏出现供血、供氧和供糖不足时,则表现为“心胸不安”。“心胸不安”应该和“食即头眩”连在一起读,断句为“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谷疸初作,亦似外感而发寒热。因里有湿热,故不欲食,食则助湿动热,故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而为谷疸,宜以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18克) 栀子十四枚(15克)(劈)  大黄二两(6克去皮)

茵陈蒿汤方后说:“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这是服药后的反应,是胆红素从小便排出的观察记录。先有小便增多,然后才有皮肤与巩膜黄疸的消退。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茵陈蒿汤的作用仅仅就是利尿退黄?盛国荣认为本方疗效的产生不仅在于利尿方面,应该考虑到贝柯夫皮层内脏相关学说,因为胆汁分泌和排出的机能是由大脑皮层调节的茵陈蒿汤之能排泄胆色素,促进机体的解毒作用,必然是由于刺激体内感受器,依反射形式唤起大脑皮层加强对肝脏机能的调节来完成的......(《伤寒论汤证新编》)

“一宿腹减”,最有可能是针对“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这条经文来说的。其他两条没有腹满的指示,“一宿腹减”显得突兀。《古本康平伤寒论》把“小便当利”列为正文,而“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则表现为嵌注之文,恐为后人所加。

古代名医关于该方的论点

尤在泾:谷疸为阳明瘀郁之症。阳明既郁,营卫之源壅而不利,则作寒热;健运之机窒而不用,则为不食,食入则适以助湿热而增逆满,为头眩、心胸不安而已。茵陈、栀子、大黄,苦寒通泄,使湿热从小便出也。(《金匮要略心典》)

吴谦:伤寒七八日,身黄色明、小便不利,其腹微满,此里热深也。故以茵陈蒿治疸病者为君,佐以大黄,使以栀子,令湿热从大小二便泻出,则身黄腹满,自可除矣。(《医宗金鉴》)

樊天徒:本方所主虽有腹满便秘症,但腹虽满而不必,便秘亦不是必具证。假使腹胀满而大便实者,陶节庵的茵陈将军汤(即本方加积、朴、苓、甘四味)似较为得力。(《伤寒论方解》)

茵陈蒿汤有两条经文谈到“小便不利”。对于一些表现为“小便不利”的肾脏疾病,即使没有黄疸也可以使用本方。大冢敬节在《汉方诊疗三十年》中即有用本方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精彩记述。


茵陈五苓散方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五苓散,无论是有水逆、小便不利、发热啊,都是五苓散证,再有脉浮而有黄,发生黄疸,那么这个用五苓散加茵陈蒿就行了,脉浮、发热、小便不利、消渴、或者水逆等等,这个五苓散证很清楚,很多了。合乎五苓散证而发黄,我们可以用茵陈五苓散。

综上所述,茵陈蒿汤和茵陈五苓散虽然一般被认为用来治疗黄疸,但该方实际上是应用于古人所谓“瘀热在里”状态的方剂,以口渴、小便不利、尿色赤褐、便秘、胸内苦闷和腹部膨满为指征,并不以黄疸为必须的存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茵陈蒿汤治黄疸机理】茵陈蒿汤出自《...
茵陈蒿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 道医网
“寒降热湿”方
79.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003)
【名医与经方】矢数道明:茵陈蒿汤 日本汉方临床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