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依恋研究对早期教育的意义

依恋研究对早期教育的意义

发布: 2006-10-31 16:22 | 作者: 黎安林 | 来源: | 查看: 72次

心理学对依恋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从对母婴分离而造成的巨大影响的探讨开始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孤儿院里的儿童数激增。这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虽得到了身体的看护,但却明显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障碍。英国的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在20世纪50年代初,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对此类儿童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亦即开创了研究儿童依恋问题的时代。直到60年代,约翰·鲍尔比对最初几年(0-2岁牛)母婴依恋关系产生的机制、发展的阶段等问题作了多学科角度的研究,创建了儿童早期社会依恋理论框架。随后,玛丽·爱因斯沃斯等人发明了著名的陌生情景测验的研究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儿童早期依恋的问题(依恋类型、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跨文化资料。进入80代以后,关于依恋问题的研究重点有所变化,从婴儿依恋转移到青少年、甚至成人依恋,注重研究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对今后社会性、人格发展的影响及依恋的表征机制等问题。

依恋问题的研究,深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约翰·鲍尔比就曾是佛洛伊德学派的追随者,在研究依恋问题时,才逐渐转变为注重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注重行为与特定的生态小环境紧密相关的“习性学家”。现在,依恋问题倍受心理学家的重视(习性学理论也因此研究而被发展心理学所接受),并受到心理分析、社会学习、认知等多派发展心理学家们的关注。所有这些研究的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依恋问题的认识,给予现代人多方面的思考。

综观依恋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早期教育的重大意义表现在:

一、揭示了依恋的生物、社会功能,特别是早期亲子依恋行为的社会影响及社会意义,提醒人们重视早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同时昭示了早期教育的重心所在

习性学理论认为,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无需学习,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合适的刺激所激起。任何年龄的个体(不仅儿童,也包括成人)都具有一种发展依恋关系的生物学倾向,这与依恋所固有的生物功能密切相关。根据习性学家的解释,依恋是人类的印刻,是个体生存能力的特殊反应。依恋行为系统的生物功能是“保护作用”,在使儿童和成人保持一个可接受的距离中,保护幼小的儿童不受进化环境中有害因素的伤害。

在依恋研究中,人们始终特别关注早期亲子依恋关系即时和长远的社会意义。早期的研究证实,婴幼儿的依恋行为系统可能唤起、激活其他的多个行为系统,而直接影响、决定着其他行为活动的性质和水平——警觉、恐惧或探究、交往;分心地兼顾或全身心地投入。最近的研究得出,依恋这种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成为我们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与早期的亲子依恋有密切关系。成人期的依恋类型形成于童年,早期的依恋关系还与我们的爱情关系有明显的正相关,从最新的研究结果中可有理由地推测,安全依恋型的人也将有较持久的爱情关系。

这些研究成果提醒着人们要重视早期亲子交往,应清醒意识到这一经历、经验的深远影响。忙碌着的初为人父人母者,特别是职业母亲们,要抽出时间、精力给孩子;同时父亲们也要自觉地与孩子多接触,现代依恋研究已证实,孩子不仅会依恋母亲,也会天然地依恋父亲,特别是女孩。这些研究成果同时也昭示着早期教育,特别是6个月—3岁期间的教育的重心应是情感的教育。因为依恋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关系,并且这种情感关系对儿童现在和将来的人际关系,甚至认知、人格的发展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容易形成对人的依恋,可见早期是依恋形成、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外,“儿童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情感是儿童早期生存最重要的工具,儿童藉此获得生存必需的关爱;情感具有在儿童早期认知发生上的动力性,具备着发动、导向、整合的作用。关于这一观点和主张,其实早在约200年前,就由裴斯泰洛齐提出了。作为当代教育学之父的裴斯泰洛齐,在进行心理化教育的探索中,特别重视幼儿教育中情感和亲情的作用,并在《情感教育》一书中,明确表述了这一思想。如今,情感教育问题已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将成为2l世纪的热门话题”。丹尼尔·戈尔曼的一本《Emotional Intalligence(常被译为《情感智商》)成为风靡世界的畅销书。人们现已深切感受到情感智能是生命能量的又一重要参照元素,甚至比智商更重要,它更多决定人们工作、交往、事业的成败和人生的幸福,它将主宰社会的未来。情感学习和教育将是继IQ之后学习、教育的“第二次革命”。而情感教育成为早期教育重心,从早年开始,抓住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会更为有效地培养起情感智能,即能“提高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自我激励,增强移情和同情心”,从而造就出更好适应纷繁多变的未来社会的新人。

二、揭示了母婴建立安全依恋的要素,为家庭实施良好的早期教育指明了路径

以儿童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为基础,多年的研究,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儿童的依恋类型基本上仍可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这三类;安全型依恋在所有国家中所占比例都约是70%,差异只在于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多少。更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发现其影响因素有多方面,如习性学理论重视的婴儿的微笑、抓附、哭、跟随等行为表现;心理分析理论强调的喂食方式、大小便训练的方式和时间;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母婴身体接触的舒适,母婴接触时所提供的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认知理论强调的婴儿必须学会的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和具有的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能力等。但人们讨论最多,认为其中最富决定作用的是母亲养育特征和儿童先天的气质。虽然先天的气质特征、神经类型是现代人还无法控制的,但作为制约父母和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方式、制约父母和其他教养者对儿童作用效果的一个要素,仍是需深刻注意的。托马斯、切斯等人的研究使我们知道了可从以下9个方面来了解儿童的先天气质特征:活动水平、节律性、分心、探究与退缩、适应性、注意广度和持久性、反应的强度、反应性阈限、心境的性质。

在建立母婴安全依恋中,作为第一任老师的年轻母亲、父亲们最需注意和最能发挥作用的该是养育子女的特征。玛丽·爱因斯沃斯等人从长时期的家庭观察中,发现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在敏感性——非敏感性、接受性——拒绝性、合作性—一—干预性、易接近性———忽视这四个方面的得分均高;克拉克——斯坦怀特验证性地从反应性、积极情感的表达;社会性刺激这三个维度评价母亲的行为,得到同样的结果。据此,满怀希望的年轻父母们在面对极具可塑性的一代新人时应注意:(1)从内心,从心灵深处,不仅是理智层面,更多应是情感上接纳、喜欢、钟爱自己的孩子。不论他()的到来是否在计划之内,;是正常,还是有缺陷;是男,还是女;是大眼睛,还是塌鼻梁;是“容易护理的”,抑或“困难的”、“慢慢活跃起来的”,都应激发出亲情,让孩子沐浴在母爱、父爱的光辉中,受到爱的滋润。(2)对孩子保持敏感。孩子的啼哭、吸吮、喊叫、笑、抓握、咿呀学语、身体接近、偎依、跟随、话语都是他们表达一定情绪、要求的表现,年轻的父母们,特别是母亲们,要对此有所反应,更高的要求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景,理性地作出分析、判断,随后迅速做出适度的反应,如即时满足、延迟满足或不予满足。(3)多与孩子充满感情地接近、接触。这可以是目光的、身体的接近,更多的应是皮肤的接触。与此同时,应多对孩子微笑、逗引、说话,或模仿孩子的发音、动作、话语,而不应是履行公事式的,或换尿布,或塞奶瓶。这种积极的情感表达,丰富的社会性刺激,能使儿童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获得被承认、被尊重的感受,满足迅速发展的好奇心的需要,从而产生稳定的安全感。

三、揭示了母婴安全分离的环境因素,为早期社会教育机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实施良好的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与母亲分离,对人类而言,是整个生命期间最具冲击性的生活事件之一。即使是6个月大的儿童;也会明显地表现出分离焦虑和悲伤反应,经历着分离的反抗、失望、超脱或重新适应这三个界限分明的阶段。但人类必然地要从家庭中走出,进人更为广阔的社会中去。早期的依恋研究较多地认为,在儿童还未能独立活动之前(具体年龄阶段未见详细说明,但一般推论为1岁左右),母亲就外出工作,儿童交由保姆、亲友照看或入托等,具有破坏性结果。现在的实验研究和实际情况分析则表明,母婴可以在任何时间安全分离(但不是绝对的长期分离)。在瑞士进行的一项研究甚至还表明,婴儿若越早接受高品质的托儿服务,则他们612年后上小学或中学时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会越好。能否实现安全分离?现代较一致的认为,关键是托儿机构环境因素的质量如何。

以哈维斯为代表的母婴安全分离的研究者们,对此环境因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一个高品质的托儿环境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照顾者与儿童的比例要合理(每个成人分别负责照顾13个婴儿,14个幼儿,18个学前儿童)(2)照顾者要有亲切、和蔼的态度,能满足儿童引人注意的需求;(3)工作人员离职的情况要少,以使儿童对成人伙伴熟悉而觉得舒服;(4)游戏和活动要能适合儿童的年龄;(5)工作人员愿意(最好是渴望)将儿童的各种发育情况告诉父母。”但目前研究者们更普遍地认为,照看者的敏感性和稳定性才是高品质环境因素的主要特征,而不仅仅在于照看人的数量。因此,作为早期社会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应该:(1)愿意、善于观察儿童;会和儿童“玩”在一起;(2)对儿童的各种声音、动作、表情有高度的敏感,并能适度反应;(3)尝试从儿童的感受出发理解、接纳、欣赏儿童;(4)尝试在与儿童的交往中,激发出母性、父性的特征,更加关爱幼小生命;(5)吏进一步尝试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形成对未来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提升儿童教育的水平。此外,笔者认为,在我国,早期社会教育机构中的管理者和国家有关部门、有关师资培训机构,应注意:“在目前幼儿园、托儿所大转制,“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和儿童教育服务”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和增强早期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2)针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特点,加强对教师教育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如学会观察儿童、提供适合儿童年龄的材料和玩具、组织合适的游戏、利用家庭和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等,而非传统的只重艺术技能的学习。

依恋问题半个世纪的研究,得到了很多科学的结论,对早期教育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李玫瑾)
关于早期教育与幼儿性格的培养的问题
诺贝尔奖得主呼吁:早期教育应重视“非认知能力”
试论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面向儿童全面发展的早期教育
儿童丰富的早期教育有助于其公平意识的形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