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职妈妈 vs 全托幼儿园
全职妈妈 vs 全托幼儿园 (2007-07-27 17:20:41)

       没打算生孩子时,总有人怂恿我们:“你们俩还不快点儿生?你们的孩子肯定又漂亮又聪明!”

       怀孕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很坚决地预测:“你们的孩子肯定又漂亮又聪明!”

       Sam出生后,每一个见到他的人都惊呼:“这孩子真漂亮啊!”继而断言:“混血儿,肯定特聪明!”

       佟阿姨更是坚定地认为Sam是一个小神童。

       没生孩子时,对有了孩子后生活会起什么变化进行过深入思考,对孩子的相貌秉性倒没有太多期待。

       怀孕时,惟一的盼望是孩子一切都正常,生一个健康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漂亮不漂亮,聪明不聪明,都在其次。

       Sam顺利落地,健康、正常、漂亮、聪明。我浮想联翩,心中小算盘打得噼哩啪啦,想到孩子上学、工作、娶妻、生子,总之我这后半辈子的景象几乎在几秒钟之内演了一整遍,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楚地看见过我后半生的日子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如果你问我:“对Sam最大的期望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我期望他健康、独立、充满爱心地生活一辈子。”

       我不在乎他是不是个天才,即使他是个智障我也一样爱他。

       我也不在乎他将来是否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发财致富。如果能,我当然高兴;如果不能,我也不会给他任何压力和逼迫。我甚至不在乎他将来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快乐,想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他鼓励他。

       我希望他健康,因为我自己曾经备受病痛折磨,深晓健康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健康本身就是幸福来源之一。我拼尽全力坚持母乳喂养,为的是给他的身心一个健康的开端。

       我希望他独立,因为只有独立不依赖他人,对自己的生活承担全部责任,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得真正的自由,也能真正体会幸福的感觉。

       我希望他充满爱心,因为人生苦短,没有什么是特别值得玩儿命追求的,名誉、金钱、地位,等等,皆是过眼云烟,不能给人的心灵带来真正的满足。对人生来说,没有什么比爱更重要了。老作家冰心的一句话,是我的座右铭之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健康、独立、充满爱心,能够保障任何人幸福地生活一辈子。

       我在《和孩子划清界限》中说过,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家一直在钻研究竟什么赋予人类真正的幸福感。尽管各路学派众说纷纭,大家不约而同地承认这样重要的一点:人们梦寐以求的财富、地位、名望等等,仅仅能带来暂时的欢娱;真正给予人们持续而长久的幸福感的,是保障我们祖先生存下来并传宗接代的最最基本的情感关系:爱情、亲情和友情。也就是说,拥有爱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幸福的基础

       自打准备要孩子,我就辞了工作,潜心在家怀孩子生孩子养孩子,并且计划在Sam三周岁之前,不迈出家门去工作。

       为什么?

       因为我舍不得离开孩子。我就这点儿出息,就喜欢待在家里陪孩子玩儿,看着他的可爱模样,心里像灌了蜜似地,一天到晚美不胜收。没有任何事情足以把我从他身边吸引走。

       还因为,儿童心理学家们都说,父母一定要尽早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络,做到充分了解孩子,这样在他成长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培育他。而这种联络是从孩子出生第一天就开始的做母亲的,应当对孩子在婴幼时期,有充分的照顾和情感上的亲密交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情环境,以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地发展。同时,孩子的智慧的发展,也必须自婴儿时期得到父母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关注。因为,婴儿最早的智慧活动,常是倏忽即逝,要靠父母捕捉、发现并演化它。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学龄前是与父母培养亲子感情、建立完全家庭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只有在获得完全的家庭安全感之后,才能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关于婴儿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心理学大师约翰·包尔比通过对母婴的观察和研究,有过突破性的发现。他认为,人类婴儿的依恋敏感期在0岁~5岁期间。英国专家夏佛与爱默森通过观察大批婴儿,将这个敏感期的具体开始时间锁定在7个月。通常是依恋母亲,一旦依恋关系形成,终生不变。包尔比一再强调,没有经历温暖和恒常的依恋关系的幼儿,长大后难于跟其他人形成健康的关系。“婴儿期的母爱对心理健康来说,就像维生素和蛋白质对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母爱是儿童的精神食粮,是他们的心灵氧气。母爱是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的投入与付出。真正的母爱尊重儿童,倾听儿童,理解儿童,鼓励儿童独立,而不是一味的包办和溺爱。

弗洛伊德早就指出,母亲尽心地照料孩子,孩子就能获取一种信任和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将会伴随他一生。反之,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这种满足经常被拖延,他会由于自身的无能为力而哭泣并发怒,长大后变成一个悲观而缺乏信任的成人。弗洛伊德说“神经官能症都是在幼儿期(0~6岁)患上的,尽管其症状可能很久以后才显现出来。一岁之内的经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

幼儿时期缺乏母爱的孩子,内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们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往往一辈子感到自卑、抑郁和愤怒。他们缺乏爱的能力,不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无论是友情、爱情和亲情。他们感觉不到世界是安全的,而是经常处于一种惶恐不安的状态,既不能信任自己、也不能信任任何人,这种心态对于他们来说非常痛苦。他们也最容易做出反社会行为,最容易犯罪。一句话,缺乏母爱的孩子,一辈子不会感觉快乐,也不会幸福。

       出于这样的考虑,我选择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与他朝夕相处,一方面熟知他的成长过程,充分了解他的思想感情,掌握他的脾气秉性,为今后成功地教养培育他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培养我们之间的感情依恋,培养他对父母的信任,给他以完完全全的家庭安全感,让他知道,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永远在他身边,第一个给他鼓励、安慰和支持,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安全感使他获得自信心,由此自信心他最终可获得独立。

       通往幸福的道路,是用自信心和安全感这两样心理因素铺就的。

       我母亲四年前去世了,我婆婆远在新西兰,西方文化中并没有老人帮助儿媳养育第三代的传统。即使家里有老人,我也不会叫她们来替我看孩子。我推崇这样的观点:既然生下孩子,就要自己养,这是做母亲不容推卸的责任和权利。一个真正得到过母爱的孩子,才会培养出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才会懂得真正去爱别人。所以,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放弃几年工作,完全是值得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亲手抚养孩子,怎能了解他的脾气秉性思想情感和爱好?不了解他的一切,怎能有效地教导他?不亲手抚养孩子,孩子怎会亲近你信任你?不信任你,他凭什么要听你的话?

       再说,我根本不认为我在为孩子做出任何“牺牲”。自Sam出生以来,我从抚养他的过程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与丰富的知识,我更加透彻地了解生命、了解生活、了解这个世界。我与他相处的每一天,都是我们生命中的惟一,都令我无比地珍惜。孩子给予我的,任何其他事物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成为母亲给了我最丰富的人生教育,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扇大门,将我带入了难以描述的美丽世界,让我迅速地成熟成长。做母亲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体验,我深深地感谢我的孩子。做母亲虽然辛劳,但是我的收获却远远超过了付出。

       做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重要的职业,它需要最高深的学问、最坚韧的耐心、最深沉的真爱。由于目前人们对这份职业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导致很多妈妈自己看不起自己,觉得仅仅用母亲来定位自己,是一种贬低。我对这种心态感到非常遗憾。同时,有了这种心态,最容易埋怨孩子耽误了自己,这其实是让孩子承担对母亲生活质量的责任,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其不公允的。

       很多母亲面临家庭和事业之间的选择时感到万分痛苦,这其实是她们内心恐惧的一种体现。她们缺乏一种坚定的自信,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害怕被社会遗忘、害怕被丈夫抛弃。带着这样的心态,即使做了全职妈妈,也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因为她特别害怕孩子独立后不需要自己时的那种失落感,她会拼命补偿这种失落,从而溺爱、包办孩子,让孩子不独立,离开妈妈就无法生存。

       如果我们把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当做一种“牺牲”,把自己摆放到一个“烈士”的地位,怨天尤人,甚至期待孩子对我们感恩戴德、顺从并且报答,那么我们就不是真正地爱孩子,我们也不配当父母。
       Sam两岁半左右,我将他送进著名教育家孙瑞雪在我们小区开办的儿童之家。在集体里,孩子学会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培养他的社交能力与技巧,并开始适当的初级教育。在那之前,我已经开始了自由职业,为诸家大型育儿和时尚类杂志撰写文章,为张元和徐静蕾等导演制作电影英语字幕,也开始写书,并且逐渐地成长为一名儿童心理和教育专家。

       在Sam出生之前,我就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无论工作多忙,孩子一定要每天回家来和爸爸妈妈共度时光,交流感情和思想,在家里的床上睡觉。我绝对、绝对、绝对不会在任何情况下,考虑把孩子送进全托幼儿园。

       令我惊讶的是,居然有那么多人问过我:“孩子上幼儿园了吗?是全托吧?”我一概没好气儿地回答他们:“我才不会把孩子送进孤儿院呢!”的确,在我心目中,全托幼儿园和孤儿院相差无几。

       全托幼儿园可算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样东西,在欧美早已不见其踪影。问到任何把孩子扔进全托的家长,全托有什么好处,他们几乎会异口同声理直气壮地回答你:“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真是这样吗?欧美国家没有全托幼儿园,他们的孩子也都很独立,而且其独立能力远远超出中国孩子。可见全托没有什么优势,日托或在家里成长的孩子照样学得会独立。再说,对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应该担负主要责任,而不是把孩子推给什么机构,自己逃避掉。

       西方对此问题早有研究,也早有定论。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而这创伤的程度,根据包尔比的观察,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他们无一例外感到被父母遗弃、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不要自己了。有些经历全托的孩子表面上活泼开朗,实际内心极度孤独自卑。全托的负面影响,不一定马上能看出来,而是往往要等到成年之后才显露,是一颗埋藏极深的定时炸弹。

       全托惟一的“好处”就是解脱父母,不必承担每天照顾孩子的辛劳。全托不是基于孩子的需要,而是满足家长的需要,是把家长的利益置于孩子的利益之上,是一种极端自私的选择。

       有些送孩子全托的父母会以工作太忙为理由。这可能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一种惯性思维吧,有些人把为了事业牺牲家庭当做一件平常事,甚至对它高唱赞歌。而在欧美国家,父母亲手养育子女才是天经地义。为了工作牺牲孩子,不但是一件说不出口的羞耻事,而且在有些地方,可能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下一代的社会,是不会荒唐地讴歌为了事业而牺牲孩子这种自私行为的。

       说实在的,如果事业比孩子重要,我们可以选择不生育孩子。即使有其他人帮助,母亲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是不可取代的。妈妈对事业勤奋和执著到了无暇顾及孩子的地步,这种“身教”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妈妈的事业比我重要,我对妈妈来说不够重要。”孩子会因此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母亲牺牲了孩子换来的事业辉煌,不会给孩子任何激励,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卑微感。

       也有些父母说他们忙,是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安逸的生活。殊不知,孩子最最需要的不是物质的优越,而是父母的怀抱。每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奢华。

       无论哪一种文化,每个孩子的最大需求都一样:每天并且经常得到父母的爱抚。任何全托幼儿园的老师都无法做到给每个孩子足够的个人关注,更弗提亲密的身体接触。

       西尔斯夫妇在《训导手册》里指出:婴幼儿成长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在婴孩期被满足的要求会逐渐消失,而未被满足的要求不会自行消失,而是在孩子的感情生活上留下一个空洞,日后会以“分离病”的形式再回来。

       孩子需要有要求:孩子的依赖性是成长过程中自然、合适而且必需的一部分。一个未到时候就被迫独立的孩子缺失需求的阶段。要是小孩子不能有要求,谁还会有?要是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谁会呢?如果他的要求在婴孩期没有被满足,在他长大之后,看到他采用什么人或东西来满足这部分要求,你会追悔莫及。

       得不到父母亲吻、拥抱的孩子会产生皮肤饥渴,会变得焦虑、封闭、愤怒、冷漠,或者富有攻击性和冒险性,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尤其在成年后,会变得格外嫉妒心重、害怕失去爱情、黏附依赖甚至纠缠与他们关系亲密的人。大凡犯罪之人,细究其童年,多半都曾被父母冷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

       正确建立亲子训导关系的最佳途径是让孩子自动脱离父母,而不是父母硬将孩子与自己分离开。孩子的独立应该顺其自然,而不是家长督促或采用什么手段。

       听孩子的。

       跟丈夫讲全托,说很多家长认为全托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他冷笑一声:“全托惟一能‘培养’的是不信任感,是让孩子对最应该亲密的爸爸妈妈产生不信任。”

       美国《新闻周刊》驻北京记者,一位育有两个幼小女儿还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的中国妈妈,在听到全托一词后,激动得大喊:“全托是罪恶的!是不道德的!是摧残孩子心灵的!”

       我身边有很多外国妈妈,不少人有两三个孩子,她们也不都是全职妈妈,有的甚至是大型公司的高级人员,工作繁忙。听说中国有全托幼儿园,一律感到不可理喻。她们问,中国有老人帮助带孩子的传统,请保姆也很便宜,而且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为什么还要把孩子送走?自己不愿养孩子为什么还要生? 

       2001年5月底,江西南昌一所幼儿园失火,由于保育员的失职,造成15个幼儿的死亡。看到这篇报道后,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全托的罪孽啊!”如果这些孩子当天晚上睡在爸爸妈妈身旁,他们宝贵的生命就不会这么轻易丧失。这个惨痛的教训,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没有一个送全托的家长,真正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看过这个问题。

       2000年9月,蔡瑛又找到我,请我去“半边天”节目做嘉宾,谈全托问题。在制作节目时,蔡瑛们到一家幼儿园采访全托的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表示不愿意上全托,愿意每天回家。问他们为什么,一位小男孩脱口而出:“家里有床!”

       看到这里,我哗一下笑出来:幼儿园没有床吗?但是在孩子心目中,只有自己家里的床,才真正算数。

       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对于父母的一生来说十分短暂,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影响他的一生。有什么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暂时放到一边的?又有什么比抚养孩子更重要的事情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母爱如何残忍地“杀”了她?(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我的“慈母心”竟然成了阻碍孩子走向独立的绊脚石
母爱
【成熟的父母,承受得了孩子长大后的“抛弃”;独立的孩子,流着泪也要离开可以依赖的父母】
涂磊:母爱的目的是分离,分离的越彻底,母爱越极致
脑瘫外卖小哥一句话感动7亿人:检验一份母爱是否优质,就看这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