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疫后,城市和农村人居理念会发生根本性“革命”

大难必大治,大治必有大变革。

2020年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我国建国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的、范围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公共卫生事件。且是发生在我国正处于“去杠杆”“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不但会促使我们的政策、产业发生根本性变革,且也必然冲击我们固有的思想体系、认知观念和行为范式,还将重整我们的人居理念系统和行为系统。

一、城市究竟是“大”还是“小”好?

城市究竟是“大”还是“小”一直是学界、政界讨论课题。大城市便于公共资源集中配置和高效利用,“城市大、人口多、发展快”,经济效益很快就能体现政绩。这些要素一直冲击人们的神经,并努力沿着这一方向发展。但也有认为城市过大反而不利于管控的观点。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日本东京人口已达3700万,重庆3075万,我国2019年人口上千万的就有16座。城市如此发展,这与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2007年的主张不谋而合。他认为,中国应当建立多达20座50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他的理由是:人口的集中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广泛劳动分工,使得就业机会、人均收入比中小城市高。且垃圾处理和城市污染等都能得到集中有效的处理,从而缓解环境恶化。但一些城市研究专家却认为,一座城市人口的最佳规模,介于200万-500万之间,也是最符合规模经济的。

这次疫情核心区在武汉爆发,也是一座16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疫情的出现,再次给城市“大”与“小”提出了真正的,不仅仅只是讨论而是直接选择实施并落在实处的时代命题。

二、疫情促使人们思考“人居公共资源”

疫情突袭,直接对我们的产业经济、社会规则及人居公共资源产生巨大冲击,尤其是对人居周边环境、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思考,不断冲击人们的神经和观念。长期以来,人们均以“城市中心价值论”为人居选择的“头条”,但随着疫情袭击,“城市中心价值论”虽崴然不动,大量农村人涌向城市,从村里到镇里,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省会城市,从省会到一二三线城市,甚至直接跳级,这一度让“中心城市”不堪负荷,于是才有城市扩容,“城市副中心”“卫星城市”等概念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其热度一度不下明星。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过去三十年,城市建设飞速,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短时间内越来越多人口涌向城市,现在全国约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一些大城市人口超千万人。城市居民开始思考生活质量,城市越来越拥挤,人口越来越多,环境污染与交通拥堵。城市不断向周围扩展蔓延。

但随着这次疫情的出现,人们对其自身的认知,已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就其内在而言,小区环境、户型大小、公共配套等已然成了关注的焦点;其外部,小区附近教育资源不再一家独大,关注公共医疗保障获得巨大提升。人居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已发生了根本性异变。

三、人居理念的时代冲击与变迁

“孟母三迁”,一般意义上人们只认为是为了教育。但在时代变革中,足足有了三千多岁的这句话,早已注入了新内涵:城市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其规划得好不好、合不合理、周围环境,教育、医疗等资源配套,能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等要素,均已成为其新内涵。

无疑,城市化给我们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作出了不朽贡献。也深度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范式,以及人们的人居理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从此看出,从改革开放伊始,经济基础直接改变人居理念。并引来无数专家学者的研究与探索。如对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城市人居环境、社区人居环境、小城镇人居环境、古城镇人居环境和人居环境评价等的探索研究,并引领着城市发展紧紧围绕规划——建筑——园林'三位一体'、人与自然协调、人本主义趋向、重视传统思想体系、应用高新技术、科学与艺术融合。.

这直接导致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大发展快车道。从2000左右开始,我国城市化就呈现了史上最大的土地开发、城市扩容、人员迁徙,给我国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中心城市论”“城市群论”等人居理念。并引领人们“居住在最发达的城市”成了时代最强音。因为,最发达城市,就意味着教育、经济、交通等公共资源的集中,人居福利就能实现最大化。但随着2020新冠病毒疫情的发生,这些观念,将发生历史性改变。

四、疫情下城市人居理念的“冲击”与“变革”

冲击来源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变革,则是因为顺应这种改变的改变。在一轻冲击下,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情感、需求,已然提上了“再认识”日程。有以下几点思考。

01.城市中心论的溃败

威·柯珀说过一句话:“城市是各种行业的中心。”没错,这也是人们选择城市的原动力。同样,《世界是和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也直言不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四个要素:基础设施、教育、政府和好的环境,而中国在前三个方面做得很好,不过环境是个灾难。

虽这句话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但多少说明了我们在城市化道路上依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没有这次疫情发生,或许我们的城市化会创造更多奇迹,但可惜的是,我国城市刚起步不久,就遇到了这场核原子一样的巨大冲击波。

这次疫情中,病毒传播迅速、交通阻断、社会恐慌、小区关闭,人们蜗居在家中,就是一座座小小的孤岛。“从门到窗是七步”“从窗到门也是七步”,这样的人居无异于“坐牢”,由此不得不促使人们改变此前觉得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的人居观念。这会直接导致我们当前崇尚的“城市中心论”的迅速溃败,新城市观不但会提上政府决策部门的案牍,也会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着力点。

02.城市孤独破解迫在眉睫

城市是最热闹的,但城市却是最孤独的。因要求土地高效利用,城市人居房屋不得不摒弃乡野“接地气”的自然布局。且城市人口均来自四面八方,人们互不招呼,彼此陌生,甚至彼此不信任,所以城市的确是孤独的。对此,安妮宝贝也慨叹:“城市愈大,就愈感到孤独。而平淡无奇的城市,是一面平静的湖水,轻轻淹没期求。”这次疫情尤其较为突出,人们足不出户,只能丈夫看着妻子,妻子看着丈夫,一家人彼此相看,纷纷发出“孤独与寂寞遥遥相望,却人道是,何处才是快乐的家”的哀叹。由此,城市孤独症也必将成为人们从新审视的问题。

03.城市更需要“天人合一”

对人居环境的再认识、再考究、再选择,必将成为人们选择人居的重点。本次疫情基本认同发源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这是一个距离居民区、铁路交通距离较近的一个民生服务市场,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民生服务市场,爆发了全人类的公共卫生危机。由此,人们已经认识到人居环境的重要性,比如城市规划和城市布局的合理性等,一如贝聿铭所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帕特里克认为的:“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还有咱王阳明先生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等,再次成为人们反思的要点,也必将促使人们行为意识发生根本性改变。

05.社区荣耀就是我的“王者”

本次疫情一个重要层面就是社区治理。在武汉重灾区,社区的得力帮助与协调,成为人们第一时间的“救命稻草”,因为涉及面十分广泛,涉及人数千万余,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大面积爆发疫情,且突然间“网格化管理”,社区就是居民的“王者”——一切都要由社区说了算。社区的功用与地位空前上升。因为,一旦得病,你还得由社区逐级上报并获得医疗资源;即使不得病,你的行为范式也得由社区统一规范,并还要绝对遵从。

此时,社区也如伯德格所说:“社区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所组成。”说明居民已经和社区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凯文·林奇却倒出了他们的心声:“每一个社区都应该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尽可能地自治。”这就对人们提出一个新领地:“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区及其社区群体?”

06.“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

俄国艺术家、钢琴师鲁宾斯坦说道:“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咋一听上去,还颇具浪漫情调,但这句话还不仅如此,它道出的是人们对城市生活、城市设施配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一座城市除了满足物质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能满足精神需求。因此,疫情过后,人们会慎重对待诸如小区环境之外的配套,包括地段、人文环境、健身馆、文化馆等文体设施。甚至于,如果城市不能提供谢谢元素,相当一部分人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还会趋向于别墅、洋房等改善性需求,以便自己打造,以满足自身需求。

07.“智慧城市”元素需求与“植入”

“智慧元素”得以全面提升。本次疫情,以家庭为单位,或者说以住房为单位,均被隔离成“孤岛”,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获得为界信息,均只能通过信息技术。因此,疫情后,人们对智慧城市的需求更甚,公共资源配置也将趋同于这一趋势。“云生活”“云服务”“云办公”“云世界”等新方式将得到广泛普及,甚至还有家庭式的“云生态”需求,比如空气净化、水净化等;此外,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将搭上“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的新标签,以此推进社会文明、居家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共同进步。

五、对农村人居理念受到的冲击

农村是净土,这是当前我国发展到第二大经济体的基本共识。因为,发展的伴生物“污染”,这是人类工业化必须付出的代价。尽管这次疫情农村也受到了广泛波及,但这种波及,于农村而言,恰恰将其更深入地推入人们视野,使人们在原本基本忽略的时候,再次认识倒农村的真正价值。因为此时此刻,农村是最安全的,地大物博,地广人稀,空气新鲜,山川秀丽,且“隔离就隔离”,“隔离了也接地气。”一如《礼记·乐记》说的那样:“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本次疫情的爆发,使我国广大农村除了“天地之和”外,更多的是“天地之序也”。不但使农村人有了史上最瞩目的荣耀,且还直接将“城市文明”拍得无比灰暗。农村人居价值逐渐凸显。

六、农村人居环境提上议事日程

事实上,农村人居环境也在发生着本质变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党和国家早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次疫情爆发,直接将农村环境建设、卫生建设提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如为达到预防疫情传播的目的,对农村垃圾整治、厕所建设、文明的生活方式、不随地吐痰、家畜家禽管理等公共资源的配置,将极大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且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司长何斌及公开表示过:“目前正在组织各地扎实推进。一是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二是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三是全面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四是着力引导农民养成卫生习惯。充分说明,农村人居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使“城市文明”的习惯在乡村“生根发芽”,重塑乡村人居形象。

七、“城市到农村”将成新风尚

不要忘记,相比起数千年的农村文明,人类的城市文明只有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更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本人或我们不远的祖先都来自农村。本次疫情爆发,使我们再次寻思自己“根”在哪里的问题。阿根廷当代作家贝尔纳多·科尔顿说过:“你要想出名而不愿了解世界,就居住在乡村。”这位同志道出了农村闭塞、孤陋寡闻的现实,但也说明居住在乡村与“出名”的时尚生活并不矛盾。再加之城市聚集人口越来越多,人们返璞归真的意识越来越浓。在交通、信息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前提下,人们“从城市到农村”的人居观念会越来越强烈。因为,随着城市越来越发展,高节奏、高污染、交通堵塞、公共资源不足等“城市病”的日益凸显,回归农村,已成了比较光明的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疫”:公共卫生安全与规划应对
城乡融合人居与乡村振兴之路
仇保兴:坚守健康城镇化五类底线
仇保兴谈城镇化:不要把钢筋水泥放错地方
雅居乐陈卓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改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 重点城市垃圾分类覆盖率近7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