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定向·诱导

勤动脑       自学·探究

勤动口       讨论·解疑

勤动手       反馈·总结

【说明】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是根据市教育局谷局长在对学校教研工作进行调研、深入课堂听课和国内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教学实际提出的“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框架,由基础教研室汲取“目标教学法”、“洋思经验”、“诱思探究教学论”和魏书生“六步教学法”等优秀教改成果细化而成的。其要义是通过“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四个环节的教与学,促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的提出,旨在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提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还课堂于学生,变“教堂”为“学堂”,变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为师生互动,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愿意学习,能够学会,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从单一思维向复合思维发展,向深度、广度发展,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定向·诱导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结合课程和课型,确定学习目标,并创设学习情境,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定向是“纲”,正确地定向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提出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目标,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定向的总体要求是:

(1)科学性。学习目标的每一个基础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智能开发点,都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为导向,以学科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

(2)指向性。学习目标的要求要明确,要作出具体可行的规定,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

(3)层次性。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认识能力到心智能力,由简单能力到综合能力的训练系列和发展系列,既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与能力的培养规律,又符合教材严密的科学体系和知识组合的序列,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目标的确定,或由教师确定,或由学力强的学生提出,或大家讨论确定。既要确定一篇课文、一个章节、一个单元、甚至一册书的目标,每个课时也都要提出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指向性更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学习的驱动力更易发动。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存在着差异,学习目标既可以包括上述诸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

确定目标“下要保底”,即要努力实现课标和教材提出的基本要求。每个课时的“目标”也不易多,要做到“简洁、明确、可行、有效”。

 还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要确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不能是笼统的“教学目标”,目标的指向性一定要强,其他各环节都要围绕目标展开。

诱导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循循诱导,点明方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2、自学·探究

根据学习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学习,发现问题,充分思考,找出答案。

自学探究环节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教学环节,关系到学习目标能否完成和完成的质量,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养成,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善思、善问,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训练正确的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份自学提纲,以供学生自学时参考(之所以说是“参考”,是因为在自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参考”,就是不束缚学生的思想)。

(2)自学提纲应是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拟订的,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突出教材主体内容、带有指导性和启发性、且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可以通过活页、多媒体、板书、口授等方式下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开通思路,理解课文。提纲的详细程度可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而定。

(3)提纲中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习目标”的要求,还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的(尽可能避免照抄课文就能回答的问题)。

(4)提纲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填空、选择、简答、列表等)。应按照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原则设计。

(5)如果有必要,教师可结合提纲面对全班学生作简要的自学指导谈话。谈话的基本内容是: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对提纲作必要的说明,指出具体的思考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6)学生依据提纲自学,发现问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桌或座位附近的同学小声议论。

(7)教师巡回辅导,及时了解学情,启发点拨,发现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共同启发。在巡回辅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养成善疑、善问、善于分析问题和勇于追根究底的学习习惯。同时,要特别关注中下等学生的自学探究情况和疑难问题,从方法上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8)在训练学生动口时,朗读应引起文科教师的足够重视,应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大量背诵精彩文段。这样做,既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学习内容,体验、感悟课文的价值内涵,又是培养学生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9)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难易程度确定自学时间的长短。

自学探究环节是四个环节中的基础环节,绝对不能虚与应付,走走过场,一带而过,一定要让学生真的去自学,真的去探究。

3、讨论·解疑

经过自学探究,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经小组讨论仍然没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同学答疑。如果个别问题没有学生能够答出,则由教师解答。

此环节是四个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它承接第二个环节,是自学探究的进一步延伸。这个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最佳环节,这个环节处理得越充分,越得当,学生的能力提高得就越快。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请教,主动发言;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探究、矫正、解疑;培养学生勤于动口、善于思考的习惯,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语言表达、善于提问、善于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既然是自学探究的承接和延伸,那么,讨论解疑就应该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讨论什么,解什么疑,不应该由教师说了算,而应该根据具体学情确定。也就是说,这个环节的问题不应该是“预设”的,而应是“生成”的(最多可以是第二个环节“预设”的延伸或引申)。

“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过了原有的思路和教学设计;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按部就班缺乏活力,就会流失很多的人文气息和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新的发展。所以,重视“生成”,善于利用“生成”,就能够激活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就可能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以及视界的敞亮,并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2)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习惯的最主要的形式。通过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互相帮助、和谐发展的群体;也能发挥优秀生帮助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教师无力顾全所有学生课堂学习的困难。 

小组讨论要适度。对那些通过自学能够自行探究的问题,就不必讨论。所要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是有一定思维强度的问题,一定要是重点、难点、关键点、疑惑点、课文的空白点,这样才能使讨论具有实在的意义,达到讨论的目的。

(3)要注重讨论解疑的方法的研究。

为鼓励学生认真讨论解疑,积极发言,大胆提问,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采用积分制: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设计一个积分表。

积分办法:各小组成员每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得1分;各小组成员每答对一个问题得1分,答错或答不出不得分(或扣1分)。

答题方法:提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不能总是让举手的学生发言,而应面向全体学生(或以中下等学生发言为主),也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所以,答题的方法应该是:①教师提问举手的学生;②教师提问不举手的学生(提问时不要冷落学困生);③教师指名某小组派代表回答(各组代表应该轮流做);④小组之间相互提问;⑤由提出问题的小组指名某小组回答,如一时答不出,可允许该小组讨论1分钟后再回答,若该小组仍答不出来,可转给别的小组或者要求提出问题的小组回答。

这种方法运用得好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4)要研究提问的方式,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疑难处、隐蔽处和精妙处都应该设计提问。钱梦龙先生说:“讲课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问的艺术,是启发的关键。”

提问要有序。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识顺序,循序而问,步步深入。前后颠倒、信口而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提问的内容要有度。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的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导向性:提问具有引导学生思维向某个方面发展延伸的特点。

②确切性:提问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问题要准确、清晰。

③系统性:提问不能随意,不能繁杂、凌乱,问题的主次、频度、组合要有整体的布局。

④层次性:提问要井井有条,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而远,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

⑤灵活性:提问要适时适当,随机应变,不要被预设束缚住手脚,要善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或者生成新的设问。

⑥语言要有启发性。提问应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提问语言既要顾及学科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提问表达要准确、精炼,用符号语言提问要辅以适当的解释。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出问题后适当的停顿便于学生思考,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本人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几秒钟的等待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不可掉以轻心。

(5)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集》)“读思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美国的布鲁巴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问是融语言、感情于一体的信息交流,应该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包括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明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感情融洽。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是要实行课堂民主,让学生“敢问”。课堂上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要认识到学生尚属不成熟个体,所以,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个哪怕是低级幼稚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中的合理部分并给予肯定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问的积极性。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思维通常是由情景引导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

三是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四是适时科学评价,使学生“乐问”。利用积极科学的评价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得好的,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问出错的,表扬其提问的勇气。还可以开展提问比赛,看哪个人或小组提的问题多。

五是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多问”。提出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必须通过思考才能完成,而思考则需要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6)教师的讲解要以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和讨论解疑的情况为依据,以诱导、激励、点拨为主,主要讲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讲解要适量、精要、画龙点睛。放手不够,是本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些学生能够自行思考探究的问题,甚至是学生已经回答了的问题,老师还要讲,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思维强度(教师讲解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就浅了),更不利于“勤动脑”习惯的养成。

4、反馈·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当堂作业(或当堂检测),反馈并总结课堂学习结果,以巩固知识,形成运用能力和勤于动手的习惯,实现课始揭示的学习目标。

当堂作业(或当堂检测)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回忆、总结课内的学习重点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巩固积累。对作业中反馈出的问题,教师要做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解疑,通过教师导向性信息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究、总结,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最终形成和优化知识的网络与结构。

编制作业或检测题时须注意:

(1)对应检测,凡所设学习目标都应编制相应的作业或试题。

(2)合理布局,知识覆盖面要大,重点要突出,题的代表性要强。

(3)反馈要及时。有两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结果第一组的学习成绩最好,第三组最差。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的成绩稳步上升。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学习者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4)难易要适度。知识过于简单,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过于复杂,学生也会因无法接受而提不起兴趣。

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拟作业或检测题。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鼓励学生或个人或小组编制一份作业或检测题。学生的自拟题,总是出一些自己理解掌握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优等生也许会出一些思考性、创造性方面的题目,中等生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在自己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出一些变换角度的综合性的题目,学困生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方面的题目,学习小组编制的作业或检测题则可能是这几方面的综合。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精挑汇编,组织学生全面练习。这样,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当然,让学生编制作业或检测题,也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加强方法的指导。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它既要看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又要看完成了哪些目标,掌握了哪种方法。它应该是全课主要内容的浓缩和概括;提出的问题得到阶段性的结论;展开的思路得到相对的集中;师生的教学活动得到阶段性的成果。课堂总结的水平,将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总结会起到画龙点睛、统摄全课、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

⑴以教师为主的总结方式:

①对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梳理、概括,使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系统、整体的印象。

②结合本节课内容,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或为下节课埋下伏笔的问题,以引起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③结合本节课内容,把其中的某个或某些问题拓深或延伸,以拓展学生视野,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④布置作业,并结合本节课内容进行提示。

⑵以学生为主的总结方式:

①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地大声复述本节课内容。

②请一位同学总结本节课内容,大家订正。

③分小组讨论,然后推荐学生代表发言总结。

④通过游戏或竞赛,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总结所学内容。

⑶师生配合的总结方式:

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总结知识要点;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并总结知识要点;学生相互提问,复述所学知识,总结知识要点。

②预先让学生对某一单元或章节进行小结,形式不限。教师通过查阅,选出部分学生在全班进行小结,教师再给予评价和修正补充。这种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梳理、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及时检测,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总结,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教师还要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听课时作好笔记,自学时精学精练,复习时多写多算,实验时动手操作,课余时尝试小制作,小发明,引导学生处理好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关系。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既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助于知识信息的处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定向·诱导”控制信息的接收范围,排除学习重点之外的干扰性知识;“自学·探究”是主动接收信息的过程;“讨论·解疑”是信息的多向传递,保证信息的正常流通与传输;“反馈·总结”是对本课时所接收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强化。四个环节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在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中进行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脑、口、手活动的载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学无定法而要得法,有模式而不惟模式。有模式,就是说每节课都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通过教师引导,千方百计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并在认知子过程中,遵循四个层次的要素,实现学习目标。

不惟模式,指的是教学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可以根据课型、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等不同情况,在四个环节的具体运用上形成多样的变化,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与风格。如以“定向”为主的计划课,以“自学”为主的自学课,以“解疑”为主的讨论课,以“勤动口”为主的论辩课,以“勤动手”为主的实验操作课,以“反馈”、“归纳总结”为主的自测课等等。当然,专题课,如作文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也要尝试运用本教学法,并探索出实用有效的专题训练的方法。

我们还要注重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三勤四环节”的学习方法。不仅实验教师要熟练掌握四个环节的操作方法,更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教会他们运用的方法。(1)要给学生讲清各个环节的作用,使用这些环节去学习的益处(就像一个人长个儿,不知不觉就长高了;运用这些环节去学习,不知不觉就进步了)。(2)一开始要尽量地一招一式地练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不要怕反复,反复得多了就熟练了,“洋思经验”和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就是相同模式的不断反复,熟了才能生巧,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教学方法的落实,课堂教学的能力,取决于备课的认真程度。只有精心备课,吃透教材,了解学情,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到的问题了然于胸,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探究解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备课时,除了要备教材、备目标、备提问、备板书、备练习、备学生等等之外,还应尽量做到“五有”:脑中有“纲”——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熟悉所教年级、所教科目的具体要求,又要了解相邻两个年级的教学要求;胸中有“本”——要深入地解读文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披文入情”,才能“情动而辞发”地进行教学预设;目中有“人”——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心中有“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要有所预料和掌握;手中有“法”——要因课、因学生制宜,设计好教法和学法。

实验出名师。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的实验过程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既要对本教学法进行整体研究,又要对各个环节进行分解探究,还要注意收集实验资料,注重总结积累,提炼研究成果,不断探讨、矫正和完善“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今后的实验和推广提供经验和教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有效实施五环节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目标导向教学法基本操作模式简介
《小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培养研究》结题报告┃小课题研究报告
质疑能力的培养
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学习考察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