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生前是钱塘名妓,身后却成了千古文人的梦中女神。

唐代宗大历年间,刚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国家,元气大伤。这一日,久居长安的韩翃,执着友人的手,依依惜别。王少府这一走,想是不会再回来了吧!

离别的情绪,却激发了韩翃的灵感,想到杭州美景,离愁别绪顿消。韩翃提笔写下一首诗:

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富春。

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鱼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

——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

一千年后,久居随园的袁枚,兴之所至,刻了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章。某日,一位尚书大人路过随园,向袁枚索要诗集。袁枚一时兴起,在诗集上盖了“钱塘苏小是乡亲”这一方印。

尚书大人见此,大声斥责。开始袁枚一再赔礼道歉,可尚书大人不依不饶。于是,袁枚正色道:

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今日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苏小,不复知有公也!

苏小小,何许人也?

钱塘名倡

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里,收录了一首《钱塘苏小歌》: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西陵者,即今杭州北山路与孤山相连的西泠桥畔,后人改“陵”为“泠”,有西泠桥勾连北山路与孤山,后又有西泠印社横空出世。而所有这一切,都始于这首《钱塘苏小歌》。

但对于苏小小的身世,却莫衷一是。

唐人所编的《吴地记》说“嘉兴县前有晋妓苏小小墓”,则苏小小当为东晋时人,而到了北宋初年的《乐府广题》里,苏小小却成了“钱唐名倡(娼)也。盖南齐时人”。

嘉兴境内并没有什么苏小小墓,反倒是西湖边,有钱塘名妓长眠。因此,大家都愿意相信,苏小小乃是南齐时的钱塘名妓。当然,对于一介女流(还是青楼女子),后人不会太过在意她生活的年代。

不过,《钱塘苏小歌》虽只二十字,却曲折婉转,郎情妾意,跃然纸上。在西陵的松柏之下,富家公子与青楼才女结百年之好,真是一番诗情画意。

然而,既是富家公子,须守礼教之大防,与青楼女子相恋,实为世家大忌。后世文人细玩至此,敷衍出几段锦衣薄幸、始乱终弃的故事来。

唐人独爱钱塘苏小

唐代的杭州,因为白居易的到来,声名远播。白太守爱极了钱塘风物、西湖景致,所到之处,留诗题记,不亦乐乎。

对于孤山侧近的那个衣冠冢,白太守自然知道,在他心目中,苏小小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早就超越了娼妓的身份,甚至可以与忠义之士伍子胥相提并论。

白居易游春之际,写下一首《钱塘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居易《钱塘春望》

苏小小的西陵,藏着杭州最好的春天。在白居易眼里,江南最美不过苏杭,而苏杭的美人,无过西施与苏小。在《杨柳枝》里,白太守就把苏小小比作西施,足见欣慕之情: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白居易《杨柳枝》

在白太守的想象中,苏小小有情有义,比之西施,恐怕还要更胜一筹。

到了唐代,坊间开始流传苏小小的故事:当朝宰相的公子阮郁,游玩至钱塘,偶遇西陵下的苏小小。两人一见钟情,小小还专门写下“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的句子,以明心志。可当朝宰相怎可不顾礼教之大防,遂严令阮郁回京。阮郁不得已,抛下苏小小,回到了宰相府邸。

对于阮郁,苏小小是动了真情的,她日夜盼望阮郎归来,以至于茶饭不思,日渐憔悴。阮郁在京城,自有他的锦绣前程,钱塘是不会再回来的了。苏小小望眼欲穿,始终等不来阮郁的回心转意,一下子病倒了。弥留之际,小小向身边人道别,“惟愿埋骨西泠”。小小去后,曾受其资助的书生鲍仁,为官赴任,出资将苏小小葬于西泠桥畔。

可怜一代名妓,香消玉殒,而她心中的那位阮郎,始终没有再回来。唐人张祜,纵情声色,流连诗酒。性情孤傲的张祜,听说了苏小小的故事,感念至深,一连写下了三首《苏小小歌》:

车轮不可遮,马足不可绊。

长怨十字街,使郎心四散。

新人千里去,故人千里来。

剪刀横眼底,方觉泪难裁。

登山不愁峻,涉海不愁深。

中擘庭前枣,教郎见赤心。

——张祜《苏小小歌》

而另一位才子——李贺,一生游走在苦闷与孤寂之间,以焦思苦吟为务。他也听到了苏小小的故事,但他写的却不是“歌”,而是《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李贺《墓》

白太守笔下春藏柳色的苏小家,在李贺的眼里,却只有一幅“西陵下,风吹雨”的景象,仿佛小小对于自己身世的抗争,最后只落得个凄清、孤冷的结局……

想象中的苏小小

随着故事的流传,“钱塘名妓”苏小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那些所谓鸿儒高士,即使在社会品格上无可指摘,但却压抑着自己与他人的本性。

而故事中的苏小小,敢爱敢恨,他有着对美、对爱最执着的追求。故事中的苏小小,是那样地可爱,她不再压抑自己的天性,不再执守清规戒律。

五代初年的罗隐,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当他回到杭州,路过苏小小墓时,压抑不住心中的悲愤,借《苏小小墓》来抒发内心的感慨:

魂兮槜李城,犹未有人耕。

好月当年事,残花触处情。

向谁曾艳冶,随分得声名。

应侍吴王宴,兰桡暗送迎。

——罗隐《苏小小墓

由五代入宋,苏小小的故事,继续流传。和大多数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凄清孤寂的苏小小,被赋予了更多的色彩,这些色彩,使苏小小的身世不再如此灰暗。

北宋中期,司马槱知杭州,忽一日,夜梦一钱塘女子。临别之际,女子唱诵一曲《黄金缕》。梦醒之后,司马槱赶紧记下这阕《黄金缕》:

妾本钱塘江上住。

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

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司马槱《黄金缕》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不再满足于苏小小的故事,就连与其相关的文学作品,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传说色彩。司马槱卒于杭州知州任上,民间便倾向于认为,司马太守,这是去见苏小小了啊!

在北宋末年陆蒙老的《苏小小墓》中,苏小小的死,开始有了一层神话的色彩:

瑶台归去鹤空还,一曲霓裳落世间。

秋雨几番黄叶落,朝云应欠到香山。

——陆蒙老《苏小小墓》

苏小小并不是普通的凡人,而是谪落人间的仙女,此番归去,自是重回瑶台仙境。小小之死,可叹,而又不必替她难过了!

钱塘苏小是乡亲

由宋入元,杭州由全国首都,下降为区域行政中心,而苏小小,也由故事的主角,转变为景点相关的人物。

元代杨维桢极爱西湖,他笔下的《西湖竹枝词》,没有了苏小小凄恻哀婉的故事,却多了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的景致:

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

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

——杨维桢《西湖竹枝词》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同样大爱苏小小墓边的湖光山色。明代昭庆寺与苏小小墓,几步之遥,汤大师身在昭庆寺,心却在苏小小墓:

晓风疏雨带云阴,翠黛轻衫湖水心。

一曲渭城底春色,西泠桥畔落花深。

——汤显祖《昭庆寺》

到了清代,苏小小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大诗人朱彝尊眼里的苏小小,已不再是“西陵下,风吹雨”的形象,而更符合《梁祝》里祝英台求学时的轻松景象。朱彝尊过《苏小小墓》时,以轻快地笔调,记下了脑中浮现的场景:

小溪澄,小桥横,

小小坟前松柏声。

碧云停,碧云停,

凝想往时,

香车油壁轻。

溪流飞遍红襟鸟,

桥头生遍红心草。

雨初晴,雨初晴,

寒食落花,青骢不忍行。

——朱彝尊《苏小小墓》

自南朝至于清代,多少文人为苏小小倾注笔墨,而每个人心中的苏小小,却又迥然相异,可谓是“一百个文人笔下,便有一百个苏小小”。

这位钱塘名妓,早已超越时空,虽然只是故事中的人物,却成为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象征,成为文人墨客倾诉自我的一个门径……

注:
钱塘,唐代避国号之讳改“唐”为“塘”,今天一般作“钱塘”。《玉台新咏》里本作“钱唐苏小歌”,文中一律写作“钱塘”以符合今日习惯。

作者:李二先生

工科硕士,酷爱文史与码字,曾通读先秦诸子,多次在文史类征文比赛中获奖。作为杭州土著,对杭州周边的人文历史比较熟悉,希望能用理性的文字,与更多的人分享传统文化的精华。

本文来自投稿,为菊斋原创文章。欢迎个人扩散、转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少词,写不尽,钱塘苏小小
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柳如是最出色的一首诗,致敬钱塘苏小小
苏小小|凄风苦雨,幽兰啼泪,何时有人归?
历史人物:千古绝色
孤山的文人时代
【子木原创】读书之八关于钱塘苏小小的诗词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