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人李世民。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杨广的一次北巡,征调了二十万男丁修筑长城。看到这雄关漫道,规模宏大的长城,隋炀帝不禁志得意满,于是洋洋洒洒地写下千古名篇《饮马长城窟行》。

魏征在《隋书·文学转序》中特别提到了这首诗,“虽意在骄淫,而文无浮荡”,22年后,又一位皇帝写下《饮马长城窟行》,相似的风格,熟悉的文笔,两人却在历史上形成了声誉上的巨大差距。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颇以隋末天下乱局为殷鉴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获知名将李靖率领大军一举扫除东突厥对内陆侵扰的大捷后,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即兴仿隋炀帝的同题,写下了属于自己的《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与杨广版本不同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到诗歌的“取景地”现场借景抒情,全诗也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却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全过程,且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和宫廷诗的艳丽——在诗史上,这首诗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

下面说说这位叫李世民的唐代诗人。


李世民18岁那年,是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值隋末天下纷纭,群雄逐鹿中原,时任太原留守李渊于晋阳起兵,李世民随军出征。大军迅速南下、西进,于当年11月占领隋都城长安,控扼渭水流域。当时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甘肃,有兵号称三十万。薛举趁李渊初进长安,立足未稳,即派薛仁杲率兵攻打长安西路要塞扶风。

当此之际,李世民毅然请缨杀敌,一举击破薛仁杲。而第二年(公元618年),却在浅水原之战中被薛举击败,这是李世民征战生涯中少有的一次败仗。后来薛举病死,李世民终于折樜城大破薛军,薛仁杲投降,甘肃并入唐境。这次与薛举之战,是新兴的唐政权剪除异己,统一天下之初的重要战役。

多年后,已是太平盛世,李世民故地重游,站在当年殊死决战的战场上,抚今追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昔日战地已盛开朵朵黄花,如今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李世民深感欣慰。


李世民早年在秦王府过的都是刀头舐血的日子。要么在战场中马革裹尸,要么在战功中成就自己。少年英雄最终在一场场的胜利中,无限接近那个如坐针毡的宝座。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渊下诏李世民率军征讨洛阳的王世充。唐军将洛阳团团包围,王世充向夏王窦建德求救,后者率兵十万增援。三大势力集结虎牢关,一场决定北方中原局势的大决战终于爆发。最终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进而洛阳的王世充也被翦灭。此役李世民一举平定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唐朝版图基础。

这年,李世民23岁。

在得胜凯旋、回师关中的路上,李世民在马背上思考着人生,憧憬着未来:这几年的南征北战、生灵涂炭,到底是为了什么?天下与万民的和平安宁何时才能实现?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李世民【还陕述怀】

在这首诗中,他得到了最佳的答案: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是为了济世救民,而非争名邀功;战争残酷无情,难免流血牺牲,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天下一统、百姓平宁,“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这一目标就在眼前啊!

入城献捷的年轻秦王李世民,身披熠熠生辉的黄金战甲,意气风发;齐王李元吉以及李世绩等二十位大将紧随其后;再后面是铁骑万匹、甲兵三万,威武雄壮,昂首列队而过;队伍的前后还有鼓吹乐队,演奏着《秦王破阵曲》;王世充、窦建德被关在囚车内,与缴获的战利品悉数献于太庙;父亲李渊特设天策上将一职策封李世民。但是,军功显赫的他,却自此陷入功高盖主、兄弟相争的险境,危机四伏......

玄武门事变因此爆发。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他从此很少在战场策马奔驰,演绎着另一种“孤城闭”。大臣们在朝堂上常常犯颜逆鳞进谏,他甚至起过杀心,最后还是憋了回去;还被文德皇后长孙氏进谏,当然他也不舒服,最终只能选择接受。

英雄的暮年也人老多情。史载有一次褚遂良给李世民读书,读到他出生时的情景,自然回忆起童年的时光,不禁泪水涟涟。也许他清楚,那种在父母庇护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场景永远不再了。

所以,每日在长安太极宫里,他望着城楼宫阙,对于自己的功绩颇为满意——这也是另一种慰藉。

他写下了一组《帝京篇十首》,全组诗用华丽的语言描绘长安城的壮美奢华。虽然多是写景,但他还是在组诗的最后一首里阐述了他的治国理念:“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是的,正因为他的自我约束、勤政爱民,以自己的“孤城闭”,换得天下百姓的“清平乐”,“贞观之治”方名垂青史。


他也曾给人写过诗,准确地说是“赐”。

当年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实质是一群“鹰派”文人策划怂恿,由一群武人打手执行操作的一场政变,不过最后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人物却是一位叫萧瑀的大臣——面对政变已成定局的态势,李渊听从了萧瑀的建议,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传位于他。

贞观年间,萧瑀六任宰相,六次罢相,归根结底是他过于耿直——大起大落从来都是历史上直男的家常。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萧瑀被封为“特进”,参预政事,李世民有感于他的忠直,赐了一首诗给他,这就是著名的《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李世民【赠萧瑀】

这首诗大多数人都会朗诵第一句,以至于成为千古名句。其实并非李世民首创。“疾风知劲草”一句,出自《后汉书·王霸传》,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而“板荡识诚臣”却是李世民自创的佳对,“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讽刺了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

全诗没有任何华丽词汇的修饰,没有佶屈聱牙的晦涩生僻,恐怕连孩童都能读得懂。实际上,直白的诗句后却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经验,更是寄托他对天下臣民的期望。

除了萧瑀,他还给魏征、房玄龄、来济写过诗,是对挚友离别或故去的思念。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近百首诗作中,从未给他挚爱的文德皇后长孙氏题过诗,也许对于这位曾经的硬汉、英雄的君王,面对最敬重的爱人,是不足以用诗歌来抒发思念的——他有另一种思念方式,他常常登高,远眺昭陵,也成为了一尊“望妻石”。


李世民,因其文治武功,在逝世后被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在诸如“贞观之治”“圣主明君”“从谏如流”“天可汗”这样的光环之下,写诗的“诗人”头衔对于他来说,显得颇为珍贵却鲜被世人提及,但康熙帝在《全唐诗》序中写道:“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唐太宗)实有以启之焉”——以此,纪念一位叫李世民的诗人,纪念那盛唐的贞观长歌。

作者:邹凯

本文来自投稿,为菊斋原创文章欢迎个人扩散、转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则天一生心狠手辣,临终前却对一人念念不忘,特意下诏为他平反
揭秘:唐高祖李渊是如何统一中原的?
投降李渊的各路反王,恐怕没有不后悔的
杨广饮马长城窟行鉴赏 杨广当了几年皇帝
话隋唐48|带两千人就去攻城,19岁的李世民是自信还是冲动?
唐朝统一战争:李世民打遍天下无敌手,百分之八十的功劳都是他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