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白比他大二十岁,却称其为叔叔,此人太牛,竟敢和神仙做交易

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自甲骨而至金石文,西周时期,周宣王作大篆,为天下之统文。

尔后,大周王室衰微,犬戎攻打镐京,国家危亡之时,秦国率军救援,西周都城镐京并入秦国,大篆一并被秦所接纳。起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六合,拓边疆,平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秦始皇推崇法家。比起主张恢复旧礼,崇尚仁义的儒家,法家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

秦朝建立伊始,嬴政尚不足40岁,《史记》里借尉缭之口,如此描述秦始皇:秦王长了一副高鼻梁,长眼睛,挚鸟样的胸部,豺狼般的声音,少仁义却有虎狼之心,穷困时谦卑待人,得志后又能轻易吞灭别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嬴政年富力强,注重实际,办事高效。新王朝建立后,他废分封,行郡县,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掀翻一个旧世界,打造一个新帝国。

他统一天下,将篆书作为天下正统,这里边有相当的深意,他是想告诉天下人,大周的文字与基业,是由秦传承的。

所谓,“器清则视明”,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进一步整理文字,改定字体,新的字体被称作“小篆”。

秦国的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几个字便是李斯所书。

传国玺印文:向巨源本。图源网络。

李斯生卒年不详,他大概比秦始皇大20余岁,临近花甲之年,开创一种全新的文字,单就凭这一点,他也足够青史留名。

但小篆还是过于繁琐,秦始皇批阅奏章时,也会觉得很累,于是简单高效的隶书,渐渐成为主流。

小篆逐步失去实用价值,除了碑铭篆额或者古器落款,再难见其身影。世间再也没有出现,书写小篆的名家,达千年之久。承

古代名门望族的子嗣,成年以后,或存匡扶宇宙之心,或思报效国家之道。还有一些人,无意于政治,钟情于某种失传的技艺。

李阳冰就属于最后那类人。他大概出生于唐开元年间,他的家族是一个望族,按照唐代学者窦皋《述书赋》的表述:“通家世业,赵郡李君。”

李阳冰是赵郡人,李氏家族世代荣显,据说,他们的始祖,乃是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家中子弟素有好学之风,家族中的为官者,并不乏其人。

有如此家世,加上受过系统的教育,李阳冰若想入朝为官,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

实际上,李阳冰在弱冠之年,即开始了仕途之路,他从小小的县令开始做起。

但书法才是他真正的兴趣。早在当官之前,李阳冰遍访名家,开始了书法学习之旅。

张旭便是他的老师之一。张旭被后世称作“草圣”,他擅长草书,挥毫泼墨时,落笔如云烟,走笔似龙蛇。

李阳冰钟情的却是小篆,两人似乎没有交集。但高超的书法家却以为,于书法之技,不同的字体,最后总能殊途同归。

张旭并没有教授李阳冰很具体的技艺,只是教会他四个字:师法自然。

篆书起自先秦,属于古文字,想要书写之,务必熟识之。

在绛州龙兴寺,留存了一座古碑,名曰《碧落碑》。石碑上所记载的文字,良莠不齐,颇为怪异:绝佳之字,有玉篆风味,不失先秦之韵;绝不佳之字,形体怪诞,卑俗可笑。

龙兴寺碧落碑。图源网络。

李阳冰前往观摩,看得如痴如醉,徘徊数日不肯离去。寻常学子看一眼但觉艰深晦涩,便会知难而退。李阳冰谙熟小篆法规,才能独得其妙,宁愿寝卧于石碑之下,也不愿轻易离开。

李阳冰的篆书之旅,总是充满奇遇。他先是学习李斯的《峄山碑》,后来竟找寻到孔子的笔迹。古代先贤书写的篆书,变化开合,如龙似虎,劲利豪爽,风行雨集。

峄山碑。图源网络。

汲取、吸纳、继承、发展。李阳冰用几十年的光阴,终于学有所成。沉寂千年的篆书,因他而复生。

李阳冰很是兴奋,也极满足,想必李斯看到他写的字,也会含笑九泉。他是千年以来,李斯书法的唯一传人。

李阳冰也不无骄傲地说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

他这话说的很狂,却也很中肯。转

李阳冰对做官不太感兴趣,纵观其一生,他所担任的官位也不高。而且,只要不开心了,李阳冰干脆辞官不做,过起隐居的生活。

仿佛,做官是他主流生活之外,一个小小的转折与插曲。

但是,李阳冰做事认真,很有父母官的意识,只要为官一任,他必定尽职尽责。

大约40岁那年,李阳冰开始担任缙云县令。他在任职期间,尤其重视教育。

缙云县城有座孔子庙,历经八十余年的风霜雨雪,早已破旧不堪,李阳冰到任后,主持修建庙宇,他还专门撰写文章,记载此事,可惜文字早已失传。

李阳冰做县令的第二年,缙云遭遇旱灾,从七月开始,持续了四十余日,老天爷没有降下一滴雨水。

李阳冰带领合州百姓,躬身向神灵求雨。在城隍庙前,他慨然与神约定:“五日之内,天若不雨,将焚其庙。”

果不其然,至第五日,天上乌云密布,大雨像约定好了一般,如期而至。

李阳冰也信守承诺,他将神灵之位,迁移到风水更好的山巅,并且专门写文章,以小篆书之,让人刻石碑,立于西山之巅。

这篇名为《缙云县城城隍神记》的文章,寥寥八十六字,但因其书法雄奇飞动,成了绝世名作。

当地的百姓,也把石碑传为神物。据说,凡是走海路的客商,只要带上石碑的拓片,便可以抵御飓风的侵袭。

百姓于是将“城隍庙碑”改为“风神碑”,来石碑处拓片的人太多,久而久之,“风神碑”竟然残缺断裂。经过继任者的抢救发掘,新的石碑终于重见天日,这又是后话。

李阳冰风神碑拓片。图源网络。

李阳冰极爱这方水土,他辞官后的隐居之地,最后也选在缙云。

他隐居的山,叫作洼尊山,人民感念其恩德,遂将山名改为“吏隐山”。

除了书法名家的头衔,李阳冰在诗词方面,也有相当高深的造诣。他曾在吏隐山筑“忘归台”,并且写铭记,刻石碑,以示留念之意:

叠嶂回抱,中心翠微。隔山见川,沟塍如棋。

环溪石林,春迷四时。曲成吏隐,可以忘归。

——李阳冰《忘归台铭》

李阳冰的隐士生活,过得悠闲潇洒。诸位从他的诗文,便可感受其怡然之情,虽经千年,令人犹向往之:

阮客身何在,仙云洞口横。

人间不到处,今日此中行。

——李阳冰 《阮客旧居》

李阳冰潜心书法,也终于有所心得,他将所思所想,汇成一文,名曰《上李大夫论古篆书》。

开篇头一句,李阳冰写道:“志在古篆,殆三十年。”

后世的王国维,曾有言曰:“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同理,怎样的艰辛才能成就一名书法家呢?王羲之用满池的黑水回答我们,李阳冰用轻描淡写的“殆三十年”告诉我们答案。合

李阳冰有很多著名的朋友,譬如颜真卿,在制作《颜氏家庙碑》时,他自己书写正文,邀请李阳冰篆额,时人将二人的书法,谓之曰“双绝”。

也有很多人赞美李阳冰的书法,那些赞歌中,李白写得最豪迈,也最肉麻。

李白如此写道:“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这几句诗句,节选自李太白的著名长诗《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从题目中可知,李白称呼李阳冰为“从叔”。该诗作于公元761年,此时李白已是六十一岁的老人——他大概比李阳冰年长二十余岁,却要称呼对方为叔叔。

晚年的李白,生活很是凄凉。年少之时,他曾经“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也曾视金钱如粪土,豪迈地写出过“千金散尽还复来”。

现实却告诉他,千金散尽,真的就不再来了。

公元761年,李阳冰在当涂任县令,李白从金陵至当涂,前来看望。李阳冰对诗仙之名,仰慕已久,两人相谈甚欢。

临近分别之时,李白欲言又止,最后作《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中写道:“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

李白的意思是,朋友知道我要远行,纷纷解囊相赠,但朋友送的钱真的不够,好比舀一斗水去浇鲸鱼。

原来,骄傲如李白者,在现实面前,竟也如此没有尊严,只是诗人的文笔太美,所以一切才显得那么自然。

李阳冰给了对方,最大的尊严,他充分了解到李白的处境,为其安置住所,真诚以待。

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将自己的诗稿,托付给李阳冰。

李阳冰没有辜负李白,他不负所托,整理了十卷《李白草堂集》,并且亲自作序。该书是第一部关于李白的诗集,单从这点看,李阳冰可谓功不可没。

经历起承转合,所有的故事,都收获最完美的结局:李白迎接最好的归宿;其诗歌最终得以保存;沉寂千年的小篆,也重新复苏。

请诸位谨记,成就所有完美的幕后导演,叫作,李阳冰。

作者:老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  李阳冰  
李阳冰及其书法地位
历代文人书法之廿八 中唐三李
唐代小篆艺术分析
李阳冰
唐代篆书最高成就的李阳冰铁线篆《千字文》【珍藏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