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鸟朝凤]走进大漠的女子

1938年,樊锦诗出生于北平,正值抗战期间。她亲眼见过炸弹从天而降,也见过日本兵到处肆虐,不当亡国奴、打败日本鬼子对当时的她来说,很有感染力。抗战胜利时,只有7岁的她竟跟大人一样疯了似的庆祝。

抗战结束后,社会风气良好,她一边接受着爱国教育,一边报考了北京大学。进入北大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卷帙浩繁的图书馆,一流师资带来的知识,都是前所未有的。她走进历史系,认真研读起来。

她说:“在那个时代的氛围下,我觉得我们学习就是要报效国家。这个不是大话,我们心里都明白,国家培养了我们;特别是周总理做了一个报告,说七个农民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所以我觉得我们是国家培养的,也确实得报效国家,国家需要我们。”

1962年下半年,是北大毕业前最后一次专题考古实习。她选择来到荒无人烟的大漠——敦煌。实习结束后,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北京,父母非常心疼。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她父亲还为此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是这封信最后被樊锦诗扣了下来。

1963年夏天,北大毕业的她背上行囊,义无反顾跳上了去往大漠深处的火车,不成想一去就是40年。

虽说对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她早有心理准备,但当樊锦诗真正住进莫高窟旁边的破庙之后,才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反差”。那时候敦煌保护研究所只有一部手摇电话,通讯困难。且没有电灯,晚上只能用蜡烛或手电照明。就连厕所都是奢侈品,想上趟厕所都要跑好远的路。

对此,樊锦诗坦诚地说:“说没有犹豫动摇,那是假话。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

半夜里,她见过房梁上的老鼠吱吱叫着掉在自己的被子上,也经历过水土不服带来的煎熬,她也会望着窗外的月亮,思念家乡。但每走过一个石窟,都会使她惊叹:“哎呀,太好了,太美了!”前辈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激励着她,最终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樊锦诗刚来敦煌不久,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1998年,全国掀起“打造跨地区旅游上市公司”热潮,莫高窟成了一块香饽饽,有些部门想将莫高窟捆绑上市。当时樊锦诗坚决反对,即便知道会得罪很多人,她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文物保护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不是我樊锦诗不想让位,你要是做不好,把这份文化遗产毁了怎么办?全世界再没有第二个莫高窟了。”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好祖先的遗产,“如果莫高窟被破坏了,那我就是历史的罪人。

面对敦煌旅游开发的热潮,她一样非常矛盾,敦煌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遗产,应该展示给公众,但是每参观一次,石窟就会受损一次,除了控制参观人数外,她还大胆提出“数字敦煌”的构想。


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壁画这个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这促使樊锦诗考虑要用“数字化”永久地保存敦煌信息。

现在,去敦煌莫高窟参观前,都要前往游客服务中心观看影视画面、虚拟漫游、文物展示等作品,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的人文风貌、历史背景、洞窟构成,然后再由专业导游带入洞窟做进一步的实地参观。

这些都是樊锦诗的提议,“这样做不仅让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详细的文化信息,而且极大地缓解了游客过分集中给莫高窟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

樊锦诗在敦煌研究所工作了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2007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8年12月18日,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17日,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5日,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19年12月6日,获2019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樊锦诗老先生最令人钦佩的不是她获得多少奖项,而是她为了守护千年的文物奉献了一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半个世纪的坚守!“敦煌女儿”想让莫高窟再活1000年……
她是北大才女,25岁抛下恋人远赴大漠,守护敦煌50年,如今是感动中国的国宝
江南姑娘、北大毕业,却坚守大漠为国守宝57载,敦煌女儿更是中华女儿
82岁北大考古学才女,几十年为国护宝:唯有热爱可抵岁月长
25岁北大才女抛下恋人远赴大漠,50年苦守终成“敦煌女王”,还感动了全中国!
北大情侣为守大漠国宝,异地23年终相守:良人需等待,岁月从不负深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