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病”要用“心药”治

心病要用心药

                 ——用心理效应预防逆反心理

 

摘要:在教育中,有些学生,你要他这样,他偏那样;你讲纪律的重要性,他偏不遵守纪律;你说常规影响学业,而他认为常规与学业没有关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同某些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极大的关系。逆反心理的产生有主、客观因素,用心理效应去预防逆反心理就是一种很好的措施。

关键词:逆反  特点  原因  对策

一、             逆反心理的特点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服从的心理状态。它的特点:相对稳定性,无论家长、老师说得对与否我一概反对。偏激性,视正面教育为唱高调,视谆谆教导为唠叨,视严格要求为束缚主观性,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不客观。盲目性,缺乏理智的思考,往往只为了反抗而反抗。自我性,对纪律、校规等,认为是防碍自由发展的桎梏。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外部刺激和家庭教育的客观因素,更有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和认识上的因素。

     1、主观因素

     1)心理因素。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高中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由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高中学生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高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生理条件。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特征。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使高中生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但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对于他们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并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高中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逆反心理。

 3)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高中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其认知事物和问题时的偏差太大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如:若对哪一位老师印象不好,那么无论他的话正确与否都一概拒绝。再如,有些高中学生对老师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这种偏激片面看问题的方式,是导致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4)好奇心的驱使。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客观原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父母的一些对社会、工作不满的逆反言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子女。另外提出过高的要求,当子女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于是,恨铁不成钢,在失望阴影的笼罩下向孩子施加压力、恐吓、威胁、打骂现象不断发生。由于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学校要求过高过急。学校没有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和需要,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让学生难以接受。如为杜绝学生早恋,禁止男女生讲话,否则会被处分;为提高教学质量,布置的作业必须全部完成,否则惩罚。学校教育的方法不当。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强调结果,不注重背景、原因、过程的教育,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往往把它上升到很高的理论高度去教育。本想提高学生认识,却使学生认为是唱高调,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处理问题时,采取强制不当的方法。不了解实际,只凭主观想象不分青红皂白地采取过激的措施:如学生犯错,不问原因,当众批评;甚至当学生考不好,就认为学生;犯同样的错,对成绩好的学生一笑了之,对成绩差的学生既检讨、批评,又请家长等等。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产生。学校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如学校教育学生要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抛纸屑,但教育者自己却随地吐痰与抛纸屑,这就使教育失去效度,甚至适得其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往往对反面消极的影响更容易接受。比如,把刻苦学习,认为是不会生活;把努力为人民服务看作是傻瓜,不懂得人生价值;把尊敬师长看成是溜须拍马;把为朋友隐瞒错误认为是够朋友讲义气。总之,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另外还有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

三、用心理效应预防逆反心理

心病要用心药治,任何一种心理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与特点,要防止逆反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从源头和特点上去预防与实施措施。

1、正确运用自己人效应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一般总是和彼此熟悉亲近的人合得来,即当双方均有一种自己人的感觉时,就会有共同的语言。因为是自己人,这样便可以使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交流起来就比较容易。作为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有自己人效应,那教育者的教育就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教育者的要求不会过高过急或不当。教师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理解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师生之间就会架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敞开一扇扇心灵交融的窗口,自己人的效应也就形成了。

2、正确运用暗示效应暗示指的是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因而在自己人效应的基础上,教师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如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可通过介绍不遵守纪律导致的严重后果来说明。这样学生较容易接受,不会产生抗拒的心理。同时暗示是一种很易让人接受的方法,他话中有话,弦外有音,品察其味,领悟其义,旁敲侧击,心有灵犀。用暗示的方法含蓄地批评学生,意在言在,若隐若现让学生展开联想,去体会老师语言中深长的意味,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3、正确运用角色效应一个人在戏剧中扮演某个角色时,总是尽可能使自己的言行体现该角色的要求和特点,而且越像越贴近,效果越好。这就是角色效应。若要让学生眼里飘扬着共产主义旗帜,自己首先心中得树起这面鲜红的旗帜;若让学生无限热爱母亲般的祖国,自己首先须是祖国的赤子;若要学生对理想、知识强烈地追求,自己首先得是知识之海、人生之路的求索者;同时,教师也可以善于利用角色效应的积极作用,用适应的角色来改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如让不守纪律的学生,当纪检委员;让不劳动者,当劳动课小组负责人或劳动委员。这样既让学生自己体会原来想法的不对,然后,他会用角色扮演来转变自己的行为,克服逆反心理。

4、正确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列翁效应即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他倾注心血,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显著的进步。逆反心理具有相对稳定性,要改变首先就要对学生有期望,相信他们能克服,同时还要有耐心、爱心,允许学生在克服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最后才能使学生真正不断进步。

5、正确使用门坎效应门坎效应是英语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罗与弗雷丁1966年在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门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在进行教育时,为了有利于调运学生的积极性,应该给学生制定一个目标,但要将目标分解成若干呈梯级的子目标。学生实现了第一级目标,就通过了门坎,教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再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使学生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6、克服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中,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中犯同样的错,成绩优异表现好的学生班主任一言带过,而学习成绩较差,表现差的学生则受到严厉惩罚。有时,甚至没有辩明事情真相,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错怪学生教师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待学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个指头有长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闻心理学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几种思维障碍
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五个因素(图)
35种心理效应(瓦拉赫效应、登门坎效应……)
试论职校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分析及疏导策略
如何调适青少年逆反心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