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回顾】早期识别危重症:休克

作者:吴东 陈嘉林

本文刊于: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01): 7-8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区慢性疾病的增多,全科医生也时常遇到危重急症,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心源性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消化道大出血等。危重症来势凶,变化快,往往需要转诊至中心医院治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就束手无策。须知,早期干预是提高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前提,没有社区医生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处置,危重症患者即使得到了转运,也可能延误了病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

早期识别和正确判断危重症的关键是对病理生理学的理解。以休克为例,该症是指体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灌注减少,从而引发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病理过程。就实质而言,休克就是由循环衰竭造成的细胞缺氧。为了便于理解休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类比:心脏相当于一个维持血流运转的“血泵”,体循环系统则是一个血流从左心向右心流淌的通路。将该通路的血流量(心排血量)类比为电流,将血流在通路中遇到的阻力(体循环阻力)类比为电阻,参照电流和电阻的欧姆定律,就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左右心室压力差(电压)=心排血量(电流)×体循环阻力(电阻)

由于右心的压力通常远低于左心,而我们经常测量的血压与左心室压力相差不大,因此将“左右心室压力差”简化成血压,同时考虑到血压的波动性而取其平均值,从而得出:

平均动脉压(MBP)=心排血量(CO)× 体循环阻力(SVR)

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休克的病因机制和处理原则。

一、休克与低血压的关系

少数医生认为休克就是低血压,血压不低就不是休克。这种看法不仅片面,而且错误。血压是人体最重要的灌注指标,一定的血压是维持器官灌注的前提。因此,每当发生循环障碍时,人体总是要通过各种机制努力维持血压相对稳定。我们知道,心排血量是心脏每搏排血量(SV)和心率(HR)的乘积。当SV下降时,人体将提高心率,以维持心排血量不变;如果单纯提高心率不足以维持心排血量,人体将被迫收缩体循环血管以提高SVR,从而努力抵消心排血量下降的影响。这种以牺牲次要器官灌注为代价,来维持重要脏器(心脏和大脑)血供的代偿机制,是人体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丢车保帅”的策略。按照器官重要性的次序,最先被“牺牲”的是皮肤和肾脏,最后受影响的才是大脑和心脏。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血压下降之前会有心率增快,随着出血量的不断增加,又会逐渐出现皮肤湿冷和尿量减少。只有当出血量过多,上述代偿措施不足以抵消血容量明显下降时,血压才会下降,才会现神志改变(脑灌注异常)等严重表现。因此,早期休克往往并无低血压,低血压常常是休克较为晚期的表现,认为休克等于低血压的错误观念很可能会延误诊治。相比于血压下降,我们更应该关注其他灌注指标,例如心率、皮温、黏膜、尿量等。有条件的话还应进行动脉血气检查,原因在于休克造成组织灌注减少时,细胞会因缺氧而被迫进行无氧代谢,易产生乳酸酸中毒。当然上述指标也有例外,例如某些老年人以及平素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休克患者可能心率并无加快;发热患者即使休克皮温也无降低;当有渗透性利尿(例如酮症酸中毒)等因素时,患者即使血容量严重不足也可能尿量并无减少。因此,想要正确判断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需要全面分析临床表现,综合判断,而非拘泥于某一项指标的异常,更不能将休克等同于低血压。

二、SVR下降导致的休克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引起循环障碍的始动因素无外乎心排血量下降或SVR下降。我们先讨论SVR下降导致的休克。其病因包括:①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炎性介质(例如感染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造成体循环血管严重舒张;②血管舒张因子灭活障碍,见于肝功能衰竭;③糖皮质激素缺乏致使儿茶酚胺失效,例如肾上腺危象;④ 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常见于外伤后脊髓源性休克。无论是上述哪种疾病,均导致外周血管舒张,毛细血管床开放和血管通透性增加,此时血管内容量可向血管外转移,造成血容量相对不足,SVR明显降低。这类因血管舒张造成循环阻力下降,血容量重新分布的休克被统称为“分布性休克”,其中以感染性休克最为常见。

假设我们在社区接诊一位因大叶性肺炎而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根据上述分析,由于SVR下降,机体需要通过增加心排血量才能维持血压相对稳定,因此患者常有脉搏洪大和心率增快。治疗关键在于:①尽快控制肺部感染灶,需及时、足量、正确地应用抗生素治疗;②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由于血管内容量大量向血管外转移,为此常需大量补液。经过充分补液血压仍不能维持者,则需要血管活性药物(升压药)以收缩外周血管,提高SVR,常用药物有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在充分补液的基础上再应用升压药物,否则会加重组织灌注障碍和细胞缺氧,造成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甚至死亡。

三、心排血量下降导致的休克

心排血量是SV和心率的乘积。单纯心率变化造成心排血量下降者,往往是严重的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此类疾病可通过心电图确诊,一般不难发现。而SV下降又可分为心脏前负荷不足、后负荷过高和心肌收缩力不足三类病因。打个比方,如果把心脏看成一辆汽车,那么前负荷就是油箱,缺少燃油的汽车肯定无法正常行驶;后负荷则是路面状况,总是爬陡坡(后负荷高)的汽车行驶必然受到阻碍;心肌收缩力则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发动机故障时汽车不仅行驶受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熄火(心脏骤停)。具体到疾病,心脏前负荷下降可见于消化道出血、严重腹泻、中暑等疾病。这类疾病导致血容量绝对丢失,又称为“低容量性休克”,治疗关键在于充分补充容量并设法阻止容量继续丢失。心脏后负荷过高见于张力性气胸、肺栓塞、心脏压塞等急症,这类由于循环通路存在机械性梗阻而造成的休克称为“梗阻性休克,”治疗原则在于及时减压,让心脏充分舒张。心肌收缩力不足则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肌病变,这类由于心脏泵功能衰竭导致的休克称为“心源性休克”,治疗重点在于尽可能恢复心肌功能。急性心肌梗死之所以要强调尽快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重建心肌血供,着眼点即在于此。与分布性休克不同,上述三类休克均造成心排血量下降,根据前述血流动力学公式,必然伴有SVR的代偿性增加,即外周血管收缩,故患者可有皮温减低、黏膜干燥、尿量减少甚至神志改变等表现。

以上是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的一点粗浅分析,难免挂一漏万。休克是常见的危重症,正确治疗需要全面的医学知识和适当的危重病学训练,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血流动力学原理,理解了休克和低血压的关系以及休克的四分类法及其诊治原则,全科医生也一样可以早期正确识别休克患者,并给予有力的初步干预,为提高后续治疗的成功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香园论坛
从西医生理学说说高血压的中医靶向问题
急救车二十种常备药品剂量、作用及不良反应
急救车常备药品知识点总结
心梗后维持血压:何时该用多巴胺,何时去甲肾?
急诊值班必备之抗休克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