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下长河:花费财政1/10,为何清朝几乎年年治河?罪魁祸首是运河

在大部分时间里,明清中央政府治水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维持运河的畅通,保证漕运的安全。

由于漕运是把东南财赋输送到京师,可以说,国家治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榨取,而不是为了发展生产。

除了像康乾之世及少数时期以外,尽管中央政府在淮北进行过难以计数的治水活动,但对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淮北百姓而言,并不是好事。

1、河水泛滥罪魁祸首——大运河

淮北生态变化的罪魁祸首是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水利专家指出:

“会通既辟,运道完成。河之夺淮自此始。于是运与淮有两不并立之势。然河淮合并,畅出云梯,江北水道,尚不至大坏。运河整理,虽代有变迁,亦不过顾全交通,尚非藉以行水。”

在维持运道、保证漕运这一最高原则下,明、清两代的治河、治淮工作,永远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行为。

而从长期来看,淮北水道越来越紊乱,水利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尤为严峻的是,这种治水方略注定要牺牲淮北地区的利益,以保证国家利益。

尽管清代治水的开支占其财政总收入的10%,并在淮北地区兴建了许多工程,但这些工程仍以保运为首要目标。

清朝顺治至雍正3代共92年中,仅在江苏的淮北地区,中运河的河道变迁达10次,沂水河道变迁6次,睢水河道变迁2次,沭水河道变迁1次。

黄河主河道虽无大的改迁,但减水道变迁达6次。

靳辅治河之后,“溢决变为分减,亦准北人民一痛史也。”

到乾隆时代,黄河河道向北迁徙,向北岸溃溢8次,南岸溃溢12次。嘉、道年间,“黄河迭为患,王营减坝尤易掣动大溜。又淮不涮黄,大河日垫”。

2、淮扬地区上空的利剑——洪泽湖

出于黄利河床处于不断淤高之中,为了保持湖水水位始终高于黄河水位以冲刷黄河泥沙,势必不断地加高洪泽湖大堤,使洪泽湖不断吞噬周边城乡镇市,扩大其面积。

有人认为:

“由于蓄清刷黄从根本上解决不了河口的淤积延伸,而河口的淤积抬高又直接影响到洪泽湖,所以蓄清刷黄的过程实质就是不断抬高湖堤,提高洪泽水位的过程。”

道光十四年(1834)开始担任江南河道总督的麟庆,批评蓄清刷黄之危害,指出:

“蓄清刷黄,治河通义。特今之黄河,底已淤高,故湖水昔存九尺而畅出,今则二丈而不敌,若必强蓄,凤、泗先受其灾,迨蓄极而放,运河难容,势必启高邮五坝,淮扬又罹其患。余主孟子排淮注江之说,只留湖水一丈四尺,以足济运行而止,余则早泄归江。”

洪泽湖本古淮浦县,昔为洪泽镇,洪泽馆,洪泽村,洪泽桥,“地连三郡”。

史称:

“洪泽镇在清河南大河北举,一曰洪泽驿。唐咸通九年,郭厚本率淮南军救泗州,弃洪泽镇不敢进,即此。”

唐人皇甫冉《洪泽棺避见故礼部尚书题诗》云:

“底事洪泽壁,空留黄绢词。年年淮水上,行客不胜悲。”

宋代在此设置馆驿,乃士大夫停骖、商贾辐辏之所。

直到元朝时,其地仍设屯田万户府,《水经注》上记蒗荡渠(即鸿沟),下记射阳湖,却没有言及洪泽湖,说明那时尚无此湖。宋代马仲甫凿龟山以通漕,主要规避淮水之险而不避湖险,表明宋代洪泽湖的规模并不大。

康熙中期,有人访询清河老儒丁生,称其小时(郑清初),淮水和洪泽湖本不相连,并不像当时那样汪洋一片。

康熙五年(1666),黄河在宿迁归仁堤一带决口,黄水经桃源、清河南入泗州,灌淮溢湖,将淮河与洪泽湖并而为一,其时,洪泽湖周围已达300余里。

1855年黄河北徙前,洪泽湖的面积已大到3000平方公里以上(今天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不过2740平方公里),要知道今天的洪泽湖面积才2069平方公里,已较峰值减少了1000平方公里以上,水面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

洪泽湖中既沉有泗州城,被淹沉的其他镇、市、乡、村则更不计其数。

“洪泽一湖,旧系民田,自黄河南徙,淮水停蓄,膏腴之腴产,俱付洪流。”

由于洪泽湖水位不断提高,又在淮河中游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湖泊群。

淮河各支流来水无法顺利汇入淮河,这些来水就在支流与淮河交汇地带、或在附近的一些低洼地带潴水成湖。

其中较大的有焦岗湖、黄湖、殷家湖、沱湖、天井湖、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唐湖、花园湖、女山湖、涧溪湖等。这些湖泊的形成年代大都在18世纪前中期。

康熙年间,分布在运河西堤以西的湖泊有汜光湖、白马湖、甓社湖、邵伯湖等17个湖泊。

运西诸湖的形成主要是运河大堤阻拦了淮水入海去路,洪泽湖难以容蓄,迫使湖水向南泛流而形成的。

尽管在宋以前,运西地区就分布着一些湖泊,但直到明代平江伯陈瑄治水后,运西地区才成了水光一片。加筑高家堰后,淮水被阻而南下,直至高邮,导致诸湖不断增大,南北联属,面积广袤。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运西湖群中以宝应湖面积最大。17世纪后,由于“借黄济运”的影响,黄淮内灌,运河成为行水之河,靠近淮河的北部淤积严重,把一直向北倾斜的地势变成向南倾斜。分布在运河以东的有射阳湖、广洋湖、喜雀湖,渌洋糊、淤溪等36个湖泊。

3、淮海地区上空的利剑——微山湖

这些湖泊在过去大都是田庐密布的乡村市镇。

据靳辅所奏:

宋元以前,下河地区原无水患,高邮、宝应诸湖多属田亩。至明朝初年,始被大水漫渰成湖。

靳辅于康熙十七八(1678、1679)等年堵筑清水潭时,在两堤之中挑出洪武(1368一1398)、永乐(1403一1424)、洪熙(1425)以及宋元旧钱,并发现许多日用器皿、砖井、石砌街道等遗迹。

靳辅认为:

“夫以清水潭为高邮最洼最险之处尚系民房,则高宝诸湖等处更可知矣。此被水漫渰之明验也。”

祸因测是明中期“黄河向北之流尽绝,始全徙而南”。运河所经过的鲁西南地区,同样承受着深重的人为灾祸。

明永乐九年(1411),宋礼重开会通河时,昭阳湖周不过10余里,作了80多年的水柜后,便扩大了7倍。到1604年泇河通航后,微山、昭阳、独山、南阳4湖都成了水柜。而从地质结构上,微山等湖并不适合做水柜。

首先,运河进入山东后,河床突然升高,在济宁城附近达到最高点。从济宁向北后,又开始下降。

其次,雍正年间,经岳浚等人测量,微山湖地势要低于运河地势。由于这一致命缺陷,形成了微山湖“进水易,而出水难”的特点,“非甚泛滥,不能放水入运。若湖水涨发,则运河亦已湖满,无需增益”。

相反,“当运河水浅涩之时,湖水先已耗竭,涓滴不能济运”。

但有清一代,中央政府竟坚持不放弃已被证明为毫无用处的蓄水济运方略,致使微山湖蓄水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被淹的农田也越来越多。

1721年夏,康照帝谕九卿等:

“山东运河,全赖众泉蓄泄微山湖,以济漕运。今山山东多开稻田,载湖水上流之泉,以资灌溉。上流既截,湖水自然形所蓄潴,安能济运?…地方官未知水之源流,一任民间藏水灌田,以为爱恤百姓。不知漕运实由此而误也。若不许民间偷截泉水,则湖水易足;湖水既足,不难济运矣。”

康熙的这一最高指示,长期为地方官们不加条件地严格奉行。乾隆年间,微山湖的面积竞达2055平方公里。

4、治河与治湖

上述湖泊中,以洪泽湖与微山湖的治理最难,对淮北的危害也最大。

有人写道:

“微山湖,鲁苏之限也;洪泽湖,皖苏之限也。微山之水不得下,则鲁水无治法;洪泽之水不得下,则皖水无治法。”

如果说洪泽湖是悬在淮扬地区上空的利剑则,那么,微山湖则是悬在淮海地区上空的利剑。

每逢上游水发,下游徐海地区许多地方尽为泽国。

如1935年夏秋,微山湖黄水向苏北各河大肆倾泻,宿迁、邳县、铜山、丰县、沭阳、灌云、东海等地。

“万顷茫茫,运河沿岸房屋,咸为水覆,柴草家具,随水漂浮,居民多在高处搭棚,暂避灾难,孺啼子哭,蹶状极惨”。

这时,山东地区的居民,为了减少本地区的灾患,掘开王胜大堤,邳县数十个村庄,瞬间被冲没无影。

致使苏北2000平方公里、90万人口受灾。

当时有位政府官员指出:

“这次苏北水灾之由来,究竟谁应负其责任?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是江苏政府预防不努力,而是由山东黄河决口,水势太大,政府方面虽用尽力量,也不能完全免除黄水的灾害。…而这次苏北的人民,也能与政府打成一片。”

在中央统一威权丧失的情况下,这种跨地域的水利设施很难得到统筹管理,往往成为地区性的灾源。

(正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河水利史
洪泽湖是怎么形成的,为何归江苏独有?
洪泽有三河、二河,一河去哪了?
中国之最---中国五大淡水湖--中国自驾网
【解说词】话说运河(二十)日出斗金的微山湖
寻访“洪泽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