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演义》是怎么美化曹操的(二)


王沈的《魏书》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为袁绍写了讨伐曹操的檄文。曹操正患头风卧病在床,读到檄文时,猛然坐起,说:“此愈我疾病。”等到曹操攻取邺城后,抓住陈琳,对他说:“你为袁绍写檄文,列举我的罪名也就是了,何必牵连到我的父亲、祖上呢?”陈琳说:“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话自然是表示,我只是个工具人,本来我是袁绍的箭矢,现在也可以是你的。曹操爱惜陈琳的才华,也就既往不咎了。

《三国演义》照录了个故事。

陈琳的檄文确实是第一流的手笔。“壮有骨鲠”而文采粲然,痛骂曹操的短处又极其精准恶毒,仿佛庞大的仪仗队舞起绚烂的刀花炫人耳目,同时暗藏的弩手又射出一支支致命的利箭。

但曹操的应对,更是高明至极。读了这段记述,使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一是曹操的宽容惜才,二是陈琳的檄文使用了一些株连亲族的下作手法。而很容易忽视掉的一点则是:陈琳列举的曹操的罪行,许多都是事实。

所以曹操问:“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真是好一招斗转星移,陈琳檄文里那么凌厉的攻势,轻轻巧巧被消于无形。

檄文除了罗列曹操的种种暴行外,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彰显了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篇文章当然强调了袁绍对曹操的大恩大德,而“收罗英雄,弃瑕取用”“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之类的话则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袁绍曾给予曹操很多支持,在当时并不是秘密,以至于袁绍在痛骂曹操是个人渣的同时,也必须向人解释,自己当初为什么会对这个人渣那么好。

王沈的《魏书》是大力美化曹操的著作,《三国志·武帝纪》作为全书第一篇,陈寿对曹操也做了尽可能正面的描述。这两份文献也承认,曹操一向与袁绍关系密切,但是强调,曹操一向表现出高于袁绍的见识,并很早就在心里与袁绍划清界限。

袁绍与何进图谋诛杀宦官,想召董卓进京的时候,《魏书》称,曹操当时就表示了反对,并预言了何进、袁绍一定会失败。

曹操本是宦官之后,在这个剑拔弩张的敏感时刻,发表如此言论只怕立刻会被认为立场有问题。曹操固然性格通脱,是否中二到这等地步,实在令人怀疑。所以即使是陈寿,也没敢采信这个说法。——当然,《三国演义》对此深信不疑。

到初平元年,袁绍策划立幽州牧刘虞做皇帝。陈寿说,曹操拒绝参与这个计划;《魏书》更称,曹操给袁绍写了大义凛然的信,并称“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俨然已经分道扬镳。袁绍又向曹操展示一颗玉印,显然,这是皇权的信物。陈寿称曹操笑着回避了这个问题,并内心对袁绍感到厌恶;《魏书》中曹操再次大义凛然,说面对袁绍一再的篡位企图,曹操“益不直绍,图诛灭之”,曹操越来越认为袁绍不是个东西,开始图谋除掉袁绍了。

——顺带一提,这个最热衷为曹操唱赞歌的《魏书》作者王沈,先是曹爽的掾属后来又投靠司马氏,也就是向司马昭告密,导致高贵乡公曹髦被杀的关键人物之一。

和热情维护曹操的王沈不同,陈寿总是试图在字里行间传达出复杂一点信息。后来,立场不那么鲜明的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则放手引用各种不同观点的资料。结果综合各种零零碎碎的记录,可以发现事实与《魏书》的说法刚好相反,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开始,袁绍至少有五次给曹操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援。

前面介绍曹操的崛起之路的时候,已经多少提到一些,这里再综合一说:

第一次是初平元年(190)三月,曹操孤军西进讨伐董卓,结果全军尽没,之后招兵买马,又连遭挫折。只得“进屯河内”,实际上就是投奔在那里的讨董盟主袁绍。

第二次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秋,曹操在东郡一带击破黑山军十余万,“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实际上曹操在兵力上可能也得到了袁绍的支持。这是曹操第一次拥有自己控制的一块地盘。

第三次是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黄巾百万涌入兖州,杀死兖州刺史刘岱。《武帝纪》称:兖州官员“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但实际上,曹操能成为一州之主,也离不开袁绍的支持。

刘岱一死,各方势力都盯上了兖州这块肥肉。公孙瓒任命自己的部下单经为兖州刺史,朝廷则任命京兆名士金尚为兖州刺史,加上曹操,同时出现了三位兖州刺史。

朝廷虽然被李傕把持,但皇帝总是皇帝,金尚这个兖州刺史的合法性可说完爆曹操,而金尚又得到了袁术的支持,在袁术军的武装护送下进入兖州,他背后的军事力量也并不弱。

那么,曹操是怎么在兖州刺史的位子上坐稳的呢?《三国志·袁术传》讲得清楚:“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他败于曹操和袁绍的联手。

至于公孙瓒任命的单经,他当时与陶谦、刘备等人合作,这事陈寿直接写在了《武帝纪》里:“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第四次是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为报父仇,讨伐徐州之战,“绍使(朱)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

第五次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张邈、陈宫等人策应,吕布突袭兖州,杀得曹操几乎无立锥之地。幸亏袁绍出兵支援,才重新站稳脚跟。没有袁绍,曹操就只能和袁术、吕布、公孙瓒等人并列,成为汉末群雄中被早早淘汰的一员。

而就在两年之后,曹操做了最犯袁绍之忌的事,迎接汉献帝,借皇权来压袁绍这个盟主,终于到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一举翻盘。

也就是说,曹操可以说是袁绍一手扶植起来的力量,最终他却消灭了袁绍,这是汉末乱世最大规模的一次反噬。

吕布号称“轻于去就”,但丁原、董卓,对他的恩义本来就有限;刘备也多次改换门庭,但不论公孙瓒、曹操、还是袁绍、刘表,都没有让刘备进入自己的权力核心,刘备离去,自然更难有太多可指责的地方(与刘璋的关系例外)。只有曹操,亲手葬送了给自己恩惠最多的人。

西方文学史上,卢梭提供了一类样本:通过夸张自己的某些罪恶,来掩盖自己真正的罪恶。曹操喜欢表现得通脱敢言无所顾忌,但实际上他有自己不能面对的内心隐秘。

所以在曹魏的官方叙事当中,袁绍和曹操关系,被尽可能地抹去或者歪曲。曹操智谋百出又洒脱豪迈,“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不愧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以至于有人把总是能拒绝一切正确的建议,戏称为“袁本初定律”。

《三国演义》的作者,根本没有注意到陈寿、裴松之煞费苦心留下来的蛛丝马迹,实际上完全接受了曹魏这套官方叙事。

自己到底有没有辜负别人,曹操留下了两处极有名的言论。

一处是误杀吕伯奢一家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一来这条记录十分可疑,二来曹操说话时的心情是“凄怆”,也就是意外发生后的自我安慰,显然他其实并不愿意做对不起人的事。

一处是曹操临终之前,他想起了自己的原配丁夫人。丁夫人把曹操的长子曹昂(字子脩)抚养长大,后来曹昂在征张绣的时候遇难,丁夫人愤然回到娘家,一直没有原谅曹操。弥留之际的曹操说:

“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我一生问心无愧,没有什么对不起别人的地方。但如果人死后有灵,子脩问我:“我妈妈在哪里?”我该怎么回答他呢?

这话说得是何等的至情至性,真使人觉得,他这一生,除丁夫人外没有对不起任何人。

这两句名言,《三国演义》忽略了后一处而保留了前一处,但删除了曹操凄怆的状态,而把那句台词改为极为浮夸的:“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问题是,按照《三国演义》的叙事,曹操有特别对不起哪个对他有大恩的人吗?

把自己说得特别坏,可其实又并不这么坏,果然,这是个可爱的人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从天子任命到表奏天子,袁绍打头,大家伙跟上,东汉不为汉
千古檄文之《为袁绍檄豫州文》(又名《讨曹操檄》)(文白对照)
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只有曹操笑到最后!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起兵时只是袁绍的“鹰犬爪牙”
63、三国十八路诸侯都有谁?
《三国演义》卷尾诗之误——钟教授答疑信箱(十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