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袁爱玲教授谈女儿的成长》 www.wenku1.com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袁爱玲教授谈女儿的成长” 18年前,在女儿李源1岁8个月时,袁爱玲曾在《学前教育》发表了一篇题为《0一2岁婴儿有着海绵吸水般的知识吸收力》的文章,介绍了她对女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实验的成果、方法和理念。如今,李源已长成一名婷婷玉立的大姑娘,2004年摘得广东省高考英语单科状元的桂冠,同年,以TOEFL665的成绩被美国知名学府康乃尔大学录取。除了“成绩优秀”这一项,细细翻阅李源的履历,你不得不惊叹于她的“全能”:各学科,演讲。写作、乒乓球、网球、游泳,器乐、戏剧表演……每一项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那么,在这些成绩的背后,除了李源个人的努力,家庭又给予了她怎样的教育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刊记者对李源的母亲——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袁爱玲教授进行了采访。

记者:李源从小到大一直非常优秀,作为她的母亲,您对她的成长有没有做过特别的规划?

袁爱玲:特别规划没有,但我一直有一种比较明确的理念,那就是培养孩子要“先紧后松”,这犹如放风筝,在风筝刚放飞的时候要拉紧,飞起来后就可以逐渐放松。在0-6岁期间,尤其是0—3岁阶段,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一定要严格,要特别注重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学前阶段的基础打好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为孩子创设的家庭人文环境则要越来越宽松。因为孩子入学后,学校的学习计划已经比较有系统,学习任务也比较重,如果再给孩子增加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只有这种宽松才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可是我发现目前不少中国家长是颠倒过来的——先松后紧,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而一味纵容,等到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接受管束了,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已经形成,再改造或矫正就要花上数倍的努力,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这种强行矫正也容易使亲子间产生情感的对立。还有一些家长,孩子都上高中了,还要干预孩子的作业,先做哪科,再做哪科,这其实是极不利于锻炼孩子的独立精神和挖掘自我的潜力的,这也是目前许多青少年独立性差的原因之一。 记者:学前期的教育确实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幼教专家,您对女儿的早期教育秉承了怎样的思想呢? 袁爱玲:我对女儿的早期教育,应该是遵循了两个思想。一个思想是在每个发展阶段要抓住关键发展任务,加大培养力度。另一个思想就是一定要全面均衡,不管是学习、体能、艺术等都要能够平衡发展。因为孩子将来想要在某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一定要以高度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孩子的发展好比一座宝塔,底座越宽厚,最后的塔尖才能垒得越高;如果底子很狭窄,塔尖是垒不高的。所以,父母要尽可能地给孩子全面的教育,提供全面的经验、广泛的知识,而不能过早地进行某一方面的特殊教育,使孩子丧失其他发展的可能性。 记者:您在李源1岁8个月时写的一段文字记录了您对她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实验的成果,包括听懂大量的英语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英语

短语,能在世界地图上认识4多个国家等等。这是不是一种刻意的知识记忆训练下的产物,与目前社会上许多家长对孩子盲目灌输各种知识有本质的差别吗?

袁爱玲: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其实,这些知识完全是女儿在不知不觉的娱乐游戏中掌握的。除了你刚才提到的那些可以说是比较显性的成果,我女儿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品质,对阅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概括能力。 而我对女儿进行的潜能开发实验,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美国著名脑科学家、幼儿教育家格伦多曼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美国费城,格伦多曼率领100多名专家开办了“人类智力开发研究所”,用他们的方法教育孩子,普通婴儿到2岁就能认识4000多种事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交流,能读许多书,熟悉世界地图,能形成强烈的求知欲,视学习为生活中最快乐的游戏,等等。他们通过五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从孩子1岁开始教育比从2岁开始容易,从2岁开始教育比从3岁开始容易……从5岁开始教育比从6岁开始容易;人脑并非是自然地生长发育的,它的发育速度能被人为地停止、减慢或加快,若要增进大脑发展潜能,就要增加刺激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充分利用大脑发育的五个通道—看、听、触、嗅、味等感官; 我的早期教育实验并非占用了孩子所有清醒的时间或逼迫孩子超限度地去看、去听,我每天只是利用了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让孩子接受有用的刺激,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婴儿的学习潜力实在太大了,他们能够十分容易地掌握许多东西。我们知道,孩子在清醒时,他们的眼睛每时每刻都在看,耳朵每时每刻都在听,由于年幼,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选择能力,成人提供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看一幅草图与一幅世界名画,对视觉细胞的刺激强度是一样的,听一句骂人的话与听一句美妙的诗对听觉的刺激强度也是一样的,与其让杂乱无章的无用刺激充斥孩子的耳目,为什么不让他们有系统地感受一些良好的、有用的刺激呢?出于这样一种思想,我坚持这样一个原则,给孩子提供的精神食粮一定是最精美的、最有用的。 记者:现在许多家长在孩子升入小学后,会觉得大人和孩子都非常辛苦,您当时有这种感觉吗? 袁爱玲:没有。正是因为有了以前的“教”,才有了以后“不教”的轻松。我女儿入学后可以说一点也不费力,因为她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如果不让她学反而难受,学习新东西、获取新知识后的快乐已成为她内在的需要,成为最快乐的游戏,自学能力也因此而养成,经常是开学初新书一发,一个星期就看完了,很多作业也提前完成,这样就剩下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玩耍和阅读。如果孩子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家长还必须充当“作业警察”,自然会觉得非常辛苦。 当然,目前的幼小衔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什么现在上小学负担重成了全国关注的共同话题?我个人认为,小学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如幼儿园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另外,以知识为本位、把孩子作为学习机器或知识容器的倾向仍比较严重,教师发现学生不感兴趣而走神的情况就埋怨学生,告学生的状,而不去反思自己;更为普遍的情形就是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智力类型、不同学习类型、不同个性特征的孩子。作为教育者,还是应该更多地去研究怎么让孩子学得轻松愉

快。虽然知识是转化为智力的一条腿,但这个转化不能简单理解成像大米煮成米饭一样简单,只有教育者教得科学,学习者学得主动积极,知识转化为智力的比率才会高。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应在强调探究性学习、主体性学习这些方面还要加大力度。

记者:李源的外语非常好,中学时取得过亚太地区英语竞赛二等奖,广州市中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校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等成绩,并赴美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有没有为她额外地上过外语辅导班? 袁爱玲:我想这与我对她从小进行的一点英语启蒙教育有关。在她1岁4个月的时候,之所以教她一些英语口语,是出于想验证一下格仑多曼的“孩子到两岁时能听懂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的想法。我在孩子开始认识物体的阶段,尽量地用双语说出她所看到的物体或情境,例如指着灯我告诉她“灯light”,指着杯子告诉她“杯子cup”。这样几次后,问她杯子,她会指,问她cup,她也能指,并没有难易之分。难怪研究语言发展的专家说,婴儿是世界公民。这样一直到小学三年级学校开设了英语课。虽然中断了几年,但我发现,孩子学得似乎比其他孩子轻松,所以不要以为孩子学过的东西都忘了,其实在大脑里都留有痕迹。所以我现在一直倡导和研究全语言教育,就是从女儿身上进一步证明了,“婴幼儿是学习语言的天才”和“婴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这样的论断,希望更多的孩子受益。

记者:李源的发展可以说一直非常顺利,她有没有受到过一些挫折呢?

袁爱玲:挫折大大小小肯定是有一些的,最大的一次挫折应该是在高二那年,出了一次车祸,被一辆卡车迎面相撞后,又拖出去了7.6米。当时看着女儿满脸是血,我心疼得顿足大哭,她却艰难地睁开双眼安慰我:“妈妈,我没事。”所幸的是,那次车祸没有伤筋动骨,只是外伤和轻微脑震荡。女儿住院一个多月,她在自己的日记里还写道:“恨不得把睡觉的地方都搬到图书馆。”我女儿的独立性也非常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如此。从她6岁上小学开始就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没有在她的课业上督促检查和陪读,包括去美国上大学,也都是她自己的主意。她从上高中起就开始浏览各个大学的网站,浏览完国内的重点大学再浏览国外的名校,高二那年突然提出要直接考美国的大学,从考TOEFL到去香港SAT,再到办理各种出国手续,都是她自己去办,最后到踏上去美国的旅程也没有让我们送行。

记者:在李源身上,您有没有觉得有一些让您感到遗憾的地方? 袁爱玲:说到遗憾,有一点。可能是她太独立了,她对父母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样依恋。其实我倒希望她在情感上依恋我们一些,或是更亲密一些。

记者:作为一名成功的母亲,也作为一名幼教专家,您能不能给其他家长提一些忠告或建议?

袁爱玲:我们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是成才,而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因此我的建议主要有两条,一是要抓住宝贵的0—6岁学前期,科学而充分地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要为孩子多播撒一些科学的种子,说不定哪天哪棵种子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但如果不播种就永远不会有发芽的机会;二是除了开发孩子的智力,还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性格特征,两者必须协调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智力与非智力品质两翼都发达,孩子才能在蓝天上翱翔得更高、更远。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享?年薪过百万的女儿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家长都好好学学!
1952年的幼儿教育海报:如何给孩子好的教育
?1952年的幼儿教育海报 如何给孩子好的教育
什么是家长眼中妥妥的“好幼儿园”?
1952年的幼儿教育海报 如何给孩子好的教育
书藏方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