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逝去的武林》阅读笔记

〔目录〕

《第一章:李仲轩自传》

【第一节:荣辱悲欢事勿追】

《第二章:唐门忆旧》

【第一节:丈夫立身当如此】

【第二节:乃知兵者是凶器】

【第三节:五台雨雪恨难消】

【第四节:总为从前作诗苦】

【第五节:别来几春未还家】

《第三章:尚门忆旧》

【第一节:入门且一笑】

【第二节:师是平淡人】

【第三节:把臂话山河】

【第四节:使我自惊惕】

【第五节:功成无所用】

【第六节:这般清滋味】

【第七节:曹溪一句亡】

【第八节:雕虫丧天真】

【第九节:杀人如剪草】

【第十节:大道如青天】

【第十一节:长剑挂空壁】

【第十二节:我与日月同】

【第十三节:掩泪悲千古】

《第四章:薛门忆旧》

【第一节:世人闻此皆掉头】

【第二节:心亦不能为之哀】

【第三节:处事若大梦】

【第四节:困时动懒腰】

【第五节:欲济苍生忧太晚】

【第六节:薛师楼下花满园,今日竟无一枝在】

《第五章:形意拳》

【第一节: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第二节:一生傲岸苦不谐】

【第三节:万言不值一杯水】

【第四节:仰天大笑听秽语,我辈岂是草木人】

【第五章:君不见,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附录》

【附一:《岳武穆九要》】

【附二:《内功四经》】

<内功经卷一>

<纳卦经卷二>

<神运经卷三>

<地龙经卷四>







《第一章:李仲轩自传》


【第一节:荣辱悲欢事勿追】

1.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锷叫君、刀把叫亲。因为刀是张扬的形状,所以刀鞘叫师,接受老师管束之意。刀头三寸的地方才叫“刀”。人使刀一般用天地,大劈、大砍。而李存义的刀法,用刀尖。

2.动手的人过来,他一发劲打得人直愣愣站住,几秒钟都抬不了脚。这是形意的劈拳劲,一掌兜下去,能把人“钉”在地上。他“钉”了十几个人,就制止了这场武斗,也因此成名。

3.张鸿庆精于赌术,一次作弊时被人捉住了手,说他手里有牌,他说:“你去拿刀,我手里有牌,就把手剁了。”刀拿来,他一张手,牌就没了。可想而知,他的手有多快。手快,脑子就快。

4.按照武林规矩,只要来访的是武林朋友,要供吃管住,临走还要送路费。

5.尚云祥年轻时,求李存义指点。练了趟拳,李存义就笑了:“你练的,是挨打的拳呀。”一比试,李存义没用手,一个跨步就把尚云祥跨倒了。

6.尚师一天到晚总是那么精神,没有一丝疲劳或是稍微神志懈怠的时候。对于这一点,越跟他相处越觉得神奇。

7.我们这一支的师祖是刘奇兰,他的师弟是郭云深。孙禄堂是郭云深的传人,他曾施展腿功,惊吓了民国总理段祺瑞,被多家报纸报道,有盛名。

8.去见薛颠前,唐师怕薛颠不教我,说:“见了薛颠,你就给他磕一个头。”在武林规矩里,磕三个头已经是大礼了。而磕一个头,比磕三个头还大。因为,三个头是用脑门磕的、一个头是用脑顶磕的。“杀人不过头点地”的“头点地”,指的就是这个。要磕得带响,是武林里最重的礼节。

9.蛇行是肩打、鸡形是头打、燕形是足打。

10.武林里讲薛颠“能把自己练没了”,指的是他的猴形。他身法快,比武时照面一晃,就看不住他了。眼里有他,但确定不了他的角度。

11.这次一连教了几天,我离去时,他送给我一本他写的书,名《象形术》。其中的晃法巧妙,他跟我作试手,一晃就倒。回来后,尚师问:“薛颠教了你什么?”我都一一说了。

12.我考虑这场架怎么打。我现在是财政局人员,如果打重了,财政局和捐物处都不好收场。形意拳有个练身法叫“转七星”。我跟他们转七星,手上像狗熊掰棒子似的,抓了帽子就往腋下一别。

13.我想:“我能摘帽子,也能摘脑袋。只要他们想到这点,就会住手。”但他们想不到,掉了帽子还追我。




《第二章:唐门忆旧》


【第一节:丈夫立身当如此】

1.唐维禄喜欢穿白马褂。那天他拿了碗酱面,一边吃一边给我们讲拳。我们几个徒弟都很调皮,一拥而上撞他,想用他手里的酱面,弄脏他的白马褂。他,不用手、不用脚,走了一圈,把我们都撂倒了。

2.形意拳的“肩打”“胯打”“臀打”。这种打法就是一蹭,而不是像出拳似的打出去。“摆胯”“凸肩”“甩屁股”是很难看的,这种近身打法是要蜻蜓点水一般,一闪一闪的。

3.一天,唐师被辆大马车拦住,马车夫是练拳人。车栏上有一个铁环,马车夫用胳膊在铁环上撞了一下,铁环就歪了。他问:“唐师傅,您能再把铁环撞回去吗?”唐师说:“你的胳膊比铁环硬。我就不撞铁环,撞你的胳膊吧!”一撞,车夫连连叫疼,瞅着唐师的胳膊发呆。唐维禄说:“你胳膊撞过来时,我的胳膊拧了一下。说是咱俩撞胳膊,其实是我打你的胳膊。”

4.这一拧不,但要在胳膊上,还要在全身。拧来、拧去,就会发力了。形意拳发力不是直的。

5.因为与尚师年岁相差过大,尚师开始是不收我的,说:“老师傅、小徒弟,以后给人当祖宗呀!”唐师一个劲儿地说:“读书人的孩子,不错。”然后把我的情况讲了一遍,尚云祥觉得我有点血性,就收下了我。很快地举行了拜师仪式,让我立下“学成后不收徒”的誓言。

6.后来我有机会做官,唐师不准,说:“按照古代的规矩,练武之人要有了官府的身份,就不能再入武林了。”

7.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站桩有无穷益处,是练功。

8.打拳也是练功,形意拳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气不是呼吸的,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亮丽,就是气的作用,所谓生机勃勃。至于呼吸的气,叫作“息”,劈拳就是练息。

9.开始练劈拳,要找个开阔地带。犹如人登上高山,视野一开,会禁不住地长呼一口气。在开阔地带,气息容易放开。

10.劈拳的姿势,是手的一探一回,犹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气息,越来越绵长、越来越深远,精力便充沛了。

11.手部动作激发了全身,渐渐感到气息鼓荡,全身毛孔开合。

12.许多人身体都有隐疾,以劈拳练息,可以将其灭于无形。而且人一上了岁数,身体会亏空,就要通过练息将气补足。

13.形意拳自古讲究“拳打卧牛之地”,有个能挪步的地方就练上了,到开阔地打拳只是入门的方便之法。

14.勇气和本领,要报效国家。对于私人恩怨,摆出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最好了。

15.人的性格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都会改善,声音非常悦耳,心思也会变得很缜密。以前老辈拳师不识字,可气质高雅,很有涵养。因为形意拳是内家拳,不但改造人体,还改造心志。


【第二节:乃知兵者是凶器】

1.唐维禄传形意拳严守古法,保留了传统中的几项杂技。名为杂技,因为是打人冷不防的技巧,比如擒拿。

2.用手掌去拿人,叫大小缠丝;用胳膊去拿人,叫野马分鬃;用身子去拿人,叫懒驴卧道。用整个身体去拿人,是形意拳的特点,十拿九稳。

3.俗语讲,“好拿不如赖打”。意为擒拿练得再好,也抵不住一顿乱打。但形意拳的擒拿,是连拿再磕。

4.我的师弟丁志涛是杀猪的屠夫。一天唐师维禄带我去找他,他正干活,将猪脊骨在案板上一磕就软了,骨节散开。唐师拍拍我说:“咱们的擒拿就是这个。”

5.唐师说:“拿是死的、磕是活的。没有拿、只有磕。”表示学擒拿的关键,是学会后续手段,并示范了手法。立下规定,因擒拿易造成伤残,严禁我们用。

6.我家中一位亲戚逝世,葬礼是大场面,办完后我带几个师兄弟去帮忙收拾。我们一干活,把我家人吓坏了。一桩大丧幡,两三下就拆倒了。宁河县都在传这事,唐师听到,握着我们的指头说:“学会了擒拿,不要用来干活。否则养成习惯,伸手就是这个,早晚要伤到你们亲人。”

7.子曰:“吾门有由也,恶言不入于耳。(我徒弟里有子路,别人就不敢说我坏话了。)”我师弟丁志涛,是个极力维护唐师尊严的人。有人对唐师不敬,他是可以拼命的。

8.唐师讲:“形意拳'练法’和'打法’,迥然不同。比如,'练法’要'以身推肩’'以肩推肘’'以肘推手’,直至练到川流不息的程度。而'打法’则先要将手像鞭子一样地甩出去,再'以肘追手’'以肩追肘’'以身追肩’。”说到这里,唐师两手拍了一巴掌,很响。说“用身子拍手,就是'打法’了。”

9.比武之前,先要练身子拍手的技巧,将浑身的劲改了。否则比武时,光有功夫、没有速度。不干脆,必败。但身上没有功夫,就妄自练打法,会震伤关节和后脑。所以习拳之初是“打法定勿先上身”。

10.劈拳的练法是劈拳如推山,身上由后向前,一分一分地缓缓而推,推得越吃力越好,如此能长功夫。而劈拳的打法是“劈拳如抡斧”。山民抡斧头劈柴,跟抡鞭子一样,要个脆劲。否则斧头就只能砍进木头里,无法一下劈成两半。

11.一次犯人抢他腰里的枪,都抓到手了,他在犯人脑门上抽了一巴掌,犯人握着枪傻呆呆坐在了地上,一连几天都迷迷糊糊,可能被震成了脑震荡。这是打法,在间不容发的一瞬,以快取胜。


【第三节:五台雨雪恨难消】

1.唐维禄绰号“唐小猴”、孙禄堂绰号“孙猴子”,是说两人皆有翻墙越脊之能。两人并称为“二禄”,谐音为“二鹿”,是说两人皆有夜行三四百里的脚力。

2.唐师来京,为了避免施展腿功惊扰了路人,都是在宁河睡到一更天再动身,天亮时便到了北京,途中还要偷越过几道关卡。

3.唐师总是懒洋洋的,拿着个茶壶一溜达能整天。但他是说比武便比武,非常果敢。他曾击败过一位开宗立派的名家,却不许我们宣扬,这是唐师的武德。他是甘于平淡的人。

4.李存义一生高风亮节,不料晚年陷入无谓的纠纷中。所幸没有失败,保住了名誉。但一个人上了岁数还要天天比武,想起来也是很大的烦恼。

5.形意拳的精要,不是练“视力”“听力”,而是练这份感应。

6.尚师睡觉的时候,在他身边说话走动都没事。可只要一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尚师便挺身醒了。听着神奇,但练形意拳日子久了,一定会出现这一效果。

7.形为所有外在、意为所有内在。

8.唐师一次给徒弟讲拳,心中思索着什么,处于失神的状态。而这徒弟想试唐师的功夫,突然一拳打来。唐师胡乱一拨弄便将他按爬下了,自己还是恍恍惚惚的。这徒弟从地上爬起来,非常高兴,觉得试出了唐师的真功夫。唐师却从此不教他了,对外说:“某某已经超过我啦。”其实,便是将他逐出师门了。师徒间要坦诚相见,当倾心相授时,却还抱着“偷学点什么”的心态,这种人是不堪传授的。否则有了武功,将做下不可收拾的事,反而是害了他。

9.跟李存义比武,不要有后退回旋的打算。只要一退,立刻被追上打倒,退无可退。

10.腿功是桩站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唐维禄的徒弟尤其要走,早晨起来一走便是十里。两手背后,活动着脊椎,或带着点拳意。

11.唐师一次来京,见我在耍判官笔,一下就火了,说:“要跟他(尚云祥)学剑呀!学得到尚云祥的拳,学不到尚云祥的剑,就等于白来了北京。”

12.唐师还讲,人使用棍子是天生的本事,什么人拎着棍子都能去打架。而让他手里握把剑,便手足无措了。由此可见剑法的特殊。

13.在尚门中,学剑是隆重的事情。每天早晨起来要向剑磕头,名为“拜剑”。剑柄便代表老师,所谓“剑在如师在”。

14.小指连通双目,小指紧张会伤目。有的人练形意拳后视力下降,就是握拳时小指太用力了。

15.薛颠是李存义晚年的得意之徒,不料却败在了师兄傅昌荣之手。俩人在一家酒楼上骤然交手,薛颠被一记“回身掌”打下楼去,一摔在地上便站了起来,什么话都没说就走了,一走就没了去向。

16.薛颠与傅昌荣原本交好,俩人借宿在关东营口的一家粮店,临睡前试了试手。傅昌荣突然发力,把薛颠摔了出去,窗框都撞裂了,薛颠深以为耻,便走了。

17.绕着脸盆走一圈,脸盆里的水就旋起来,简直匪夷所思。其实他迈步看似轻却极重,脚一落地便将脸盆里的水震荡起来。

18.薛颠平时像个教书先生,可脸一沉,动起手来如妖似魔,是给形意撑门面的大天才。

19.院子中摆着南瓜。唐师用脚钩过一个,说:“南瓜是死的,人是活的。你有多大力,也打不上薛颠的身。”


【第四节:总为从前作诗苦】

1.形意拳能练到什么程度?唐师跟我打比方说:从悬崖峭壁跳下,快撞到地面时,用手在石壁上一拍,人横着飞出去了,平安无事。与人较量时,一搭手能把对方的劲改了,这个本领算好的。

2.大杆子要挑分量沉的,三人高的,还要有韧性。劲一使在杆子上,杆子活物般自己会颤,越不听使唤就越是好杆子。

3.杆子失控了,会带着人走,这时正好改自己身上的劲,改好了,杆子就在手里稳住了。练杆子跟驯服烈马一个道理,得先让杆子撒野,杆子不听你使唤,反过来还要使唤你,你也不听它使唤。这个过程尽量长,在杆子上求功夫,最后这功夫都能落在自己身上

4.唐师给我们表演过追火车。就是让我们坐一站的火车,唐师说了:“我抄近道追你们啊。”等我们到了,见唐师在火车站等我们呢,摇着扇子,身上没汗。

5.唐师腿快,交手步法是唐传形意的独到处。步法粗分为横纵斜转,要擦地而行。越是脚不离地越能变化,凭空一跳,变化就没了。

6.上身如天、下身如地,这就符合自然了。

7.也别把“上虚下实”理解偏了。站桩时,刻意地把全身重量压在两条腿上,便不对了。“实”是充实有内涵,不是死硬。所以劈拳里的“前脚外撇的大跨步”非常好,能把两条死腿弄活了,把体重转化成活泼的劲。

8.世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了,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

9.比武时,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动作都更容易失控。一受惊,就模仿对手了。

10.练形意的要有自己一套,不去希罕别人。

11.别家打拳,出拳时使劲,呼气越猛、出拳越猛。而形意,不练呼、要练吸。出拳时不使劲,很轻缓地比划出去就行了。这样的动作,必然令呼气很轻缓。而在收拳时,要使劲,吸得猛一点。用动作的“轻出重收”,来自然造成呼吸的“轻呼重吸,长呼短吸”。

12.形意的雷音,在练法上是养生之道,在打法上是一种特殊的呼气法,用于连续战斗。真比武,生死都不管了,哪还顾得上吸气?达不到雷音境界的人,在比武时鼻腔也哼哼,这是强迫自己呼气,没有办法的办法。

13.“练法”和“打法”往往是反的。练的东西,在打时呈现出来一种反面效果,真是恰到好处。


【第五节:别来几春未还家】

1.唐维禄说过:“谁敢说自己会什么呀?形意拳,我就不会。”李老以此为座右铭。说:“在练武上,没有适可而止的事。”

2.形意的腿法一伸即缩,不会摆出个伸小腿的亮相,前腿还是要像蛇形般收拢住。

3.只撇脚不展腿,撇脚的打法,是别住敌人的脚,但也是在擒拿时较从容的情况下使用。情况紧急一拳见生死时,就用不上了。撤前脚的大跨步,主要是练法。

4.每个人刚一练拳的时候,都本能地要找个“窝”,找个自己喜兴的地方练。喜兴这地方,练起来带劲。以后喜兴上哪就在那练,这份喜兴就是在“象形取意”,是人不自觉的行为。

5.人听戏会受感动,在天地万物中也会受感动。有感动就有功夫。一感动,拳架子里头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6.象形取意得含含糊糊,不是想画面,想画面太清楚会上火。模模糊糊地有点意思,一动笔好诗就出来了,这点意思的动力大。到时候,肌肤爽透,比洗热水澡还舒服。

7.“温酒斩华雄”时,华雄收了兵。此时关羽单枪匹马闯进华雄的军营,小兵们没反应过来,觉得刚打完,不知道关羽来干嘛,就没拦。华雄此时已经下了马,关羽骑在马上一刀就把他劈死了,然后趁乱一溜烟出了敌营。过五关斩六将,基本都是瞅个冷子就一刀。赵云七进七出、张飞喝长坂坡,这是血勇。关羽没那么威风,但他的脑子太厉害了,时机把握得真好,能这么省时省力。把他评为武圣的人,太有眼光了。

8.镇关西是屠夫,鲁智深假装买肉,让镇关西切了一包又一包,先把他累了个半死再打。与人交手就要这么有心计,所有流氓无赖都是这么干的。关羽杀华雄,是投机取巧。但他一个人闯敌营,是大勇;能算出来小兵们心理的盲点,是大智。比鲁智深的档次高多了。但地痞流氓的心计得知道,光有武功还是吃亏,得有脑子。

9.唐维禄为人和气实在,一动手比谁都贼。脑子和眼光胜人一筹,比武就不费劲了。




《第三章:尚门忆旧》


【第一节:入门且一笑】

1.唐维禄在口传形意拳古歌诀时,有“虎豹雷音”一句,并没有详细解释。李仲轩以为是对敌时大喝一声,震撼敌人心神的作用,也就没有多问。

2.唐维禄在教拳时不许发声。一次李仲轩练完拳,趁着一股高兴劲,唱了两句京剧,被唐维禄一顿臭骂,危言说:“练拳就是练一口气,一张口便白费了。而且精气神都在这一口气里,不求化在体内,反而大口唱出去,是在玩命。”

3.李仲轩对唐老师的规矩十分信服,因为有切身体验。形意拳练一会儿后,就能感受到体内气息蒸腾,随意张口确有“泄气”之感。

4.练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转悠几圈自然会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气爽,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习武要有练有化,“收式”与“起式”同样重要,甚至练完后溜达的时间。比练拳还要长。

5.唐维禄说到“虎豹雷音”,李仲轩问:“是吓人用的吧?”唐维禄连忙说不对,而是通过发声来长功夫,这便与唐维禄“练拳不许说话”的规矩违背了。李仲轩就问是何道理,唐维禄说他的师父李存义有言“要想功夫深,需用虎豹雷音接引”。不过得功夫达到一定程度,方能有此妙用。李仲轩追唐维禄的话茬,说:“既然不是一声怒吼,是个练功方法,练功方法总是具体的,还望老师说明。”唐维禄感到很是为难,想了一会,带李仲轩到了宁河的一座寺庙里。见左右无人,在院中悬钟上轻轻敲了一下,悬钟颤响。唐维禄让李仲轩将手按在钟面上,说:“就是这法子。”李仲轩仍然不解,唐维禄说:“李存义老师当初就是这么传给我'虎豹雷音’的,我没有隐瞒你的,是你自己明白不了。”此事就此搁下。

6.其实有一个方法可以治病,正是读书。不过要像小孩上私塾,不要管书上是什么意思,囫囵吞枣地一口气读下去。只要书写得朗朗上口,总会有益身心。但咱们成年人,不比小孩的元气,大声读诵会伤肝。要哼着来读,不必字字清楚,只要读出音节的俯仰就行了。

7.“虎豹雷音”不是练的,想着用它吓敌,尽管去练。练多了伤脑,人会疯癫失常的。

8.练拳到一定程度,骨骼筋肉都已爽利坚实。此时功夫要向身内走,就是要沁进五脏六腑。但这一步很难,就要用发声来接引一下。声音由内向外、劲力由外向内,里应外合一下,功夫方能成就。

9.所谓雷音,也不是打雷的霹雳一声。而是下雨前,天空中隐隐的雷音。似有、似无,却很深沉。


【第二节:师是平淡人】

1.尚蓉蓉的出手很快,跟小孩比划不敢带劲,变招巧妙。她对那帮孩子说:“开始打拳砰砰砰,这不对。砰砰砰之后的东西妙着呢。”我看了一会,知道她得了尚师的武学,这也是我见尚蓉蓉时间最长的一次。

2.尚师不指望女儿与人比武争名声。因为女子天性有股温柔,不像男子比武下得了狠手。所以对付一般练武之人绰绰有余,但在性命相搏时,女人天性上就吃了亏。尚师只是希望她能将自己的武学继承下来,流传后世。

3.我姥爷王燮在八国联军进北京因抵抗被洋人杀害。有人说他是被押到德胜门给点了天灯,其实是砍了头。我母亲说,入葬时没有脑袋,做了个铜头,外界说是做了个金头。

4.尚师、唐师,都是平淡和善的人。见人来了笑脸相迎,令人感到愉快。

5.丁志涛最终自杀而死,他不对别人狠,却对自己太狠。点穴是高功夫人的事,“尚师”“唐师”都能点穴,丁志涛也练到了点穴的程度。一次我和他试手,他一下点在我身上,我觉得身上“腾”的一下,赶紧一抖,算是没有被他点上。

6.武家的药方是一宝,同时也是师承的见证。唐维禄的后人来访我,我将李存义传给唐师的五行丹连并几个药方都写给了他,保证了唐师武学在后人中能够完备传承,算是报了一份师恩。同时,也将薛颠的桩法写给了他。我是就事论事,如果论严格传武,不会这么轻易。

7.薛颠当上国术馆长后,桩功就成了国术馆的早课。站桩容易领悟拳学,薛颠说桩功是方便,这是实在话。

8.比武时顾不上算计谋略,但练武其实是在磨心智。

9.追上敌人容易,身子能追上自己的手,就难了。肩膀为根节,敌人要有作为,肩膀必有征兆。练武人出眼力容易,养成明察秋毫的习惯,就难了。而最难的是冷静,必得练功夫开了智,方能冷静。

10.点穴,不是点得人不能动。而是一动就痛苦,不舍得动。

11.点穴不是点上去的,也不是打上去的,而是撞来的。顺着敌手的劲戳住了,顺手在哪里就是哪里。

12.至于解穴,只要一个人会了点穴,自然就会了解穴。揣摩着点上去的劲,反方向一拍,就解了穴。


【第三节:把臂话山河】

1.严格说来,形意拳古规矩是不准带艺投师的。而且还有个理想说法,师傅和徒弟的年龄最好相差十五岁。

2.体操可以从小练,练拳必须等待十五岁时骨骼基本长成后,才可以练。当然,把武术当体操练的除外,那是没得真正传授,光比划胳膊腿的。

3.之所以不准带艺投师。一是怕别人教过,有别的居心。因为师徒关系的感情很深,好似父子君臣。以带艺投师为名,来为以前的师傅报仇,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二是,一旦学过拳,身上的那股劲就很难改了,再学新拳往往练不纯粹。就算教了,也难教出来,所以收徒弟都要收什么都没练过的白丁。有俗话讲“不怕多能,就怕白丁”,意思是白丁学拳功夫纯,往往厉害。

4.李仲轩老人在讲解尚式形意时,总要先自述曾向唐维禄学拳,表明自己的学拳轨迹。这是武林的礼法,以示不忘本。

5.李仲轩老人说:“尚云祥话不多,对徒弟才话多。尚云祥的话,余味多。”由于时常能有感悟,总觉得自己能破茧而出,感到自己即将对形意拳的认识能有个突破,只是不知契机将会在尚云祥的哪一句话头上。

6.这未知先觉的本事,李仲轩问过尚云祥,尚云祥说:“简单,有人走到你身后,你就回头瞪他,心里也瞪。”李仲轩刚揣摩这道理,尚云祥便问:“'遇敌好似火烧身’,这火是烧在敌人身上,还是烧在自己身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敌人比如作火焰,告诫比武时要出手快,收手也快。应该是烧在敌人身上,但尚云祥说烧在自己身上。

7.李仲轩那次中午去尚云祥家,是在屋里谈的拳。尚云祥坐在木床上,一下抓住李仲轩胳膊,一摇,带动李仲轩整个身体在晃。李仲轩一下子给惊住了,尚云祥就叹了口气:“你是个老实孩子。我这么抓你,就不知道还手呀?”李仲轩学武的时间已有几年,期间也跟人比过武,受到突然袭击,身上自然会有反抗。可是在尚云祥手里像个小孩似的,挣扎了几下,仍由他摇晃。尚云祥放开他后说:“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没劲了,是什么原因呢?什么地方没劲,就烧在什么地方,你是练拳不练根节呀。”

8.在形意拳歌诀中讲到三节,对于上肢,三节是“腕”“肘”“肩”,根节是“肩”。对于下肢,三节是脚脖”“膝盖”“大腿根”,根节是“腿根”。有所谓“三星齐,泰山移”之说。三星就是三节,比喻三节整合,力可移山。李仲轩向唐维禄学拳时,唐维禄回答:“三节是不能练的,你要整个地练拳劲,脑子里不要想三节,否则陷于一处,就练不出功夫了。等练出了功夫,三节就整了。”

9.人身是个整体,想单练根节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练拳时劲力要走(经过)根节。一个“走”字和一个“练”字,差别的确很大。

10.对那些小辈的人,刚开始要把五种拳法都教全了。练上一段时间后,就要总问他们对哪个拳架有感觉。问得多了,逼着他们去体会。如果有感觉,就集中在一个拳架上往深里教,一通方能百通。


【第四节:使我自惊惕】

1.尚云祥有脚裂砖石的绝技。施展过几回,从此便落下“铁脚佛”的名号。但尚云祥对这个称呼很不喜,认为是“年轻时得的,只能吓唬外行”。

2.李仲轩拜尚云祥时,尚云祥已是个老人了,慈眉善目非常平和。他先教站桩,名“浑圆桩”,就是两脚平行站立,双手胸前一抱。

3.在尚云祥面前站了一会后,尚云祥说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话:“你抱过女人没有?”但是这句令人大窘的话,却使李仲轩隐隐约约有所感悟,浑身一松,尚云祥说:“对了。”

4.可以将铁球握在手中,在胸前划圆,眼神要跟上。能调周身气血。

5.尚云祥还有一种训练叫“转七星”,就是在院子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曲线,钉上七个木桩,让人绕着桩子打拳。打什么拳他不管,就是让门人体会群斗时,四面八方来敌的处境,关键在步法。至于绕这七个桩子该用什么步法,他也不管,甚至还说插桩子也可以不按照北斗七星,随便什么形状都行。

6.尚云祥说,八卦就是教人“送”。八卦像推磨,凡推过磨的人都知道,要想将谷物磨得细腻,直愣愣地推肯定不行。手上的那股劲,得把磨杆“送”出去,送得“平、圆、悠、远”,还要送出一股向下的碾劲。这股另有的劲叫做“留”。

7.李仲轩当年对于腿法的用劲感到很困惑,总觉得腿一踢,浑身的劲便不“整”了。而且觉得腿击除了富有隐蔽性外,速度和灵活都比不上手。尚云祥回答:“腿击法是身法的发挥,所以练腿先练身。”

8.薛颠有一次表演,抬了条长凳放在中央,打第一拳时他在条凳的左边,打第二拳时他已到了条凳的右边。他是以极快的速度在瞬间钻过条凳的,眼力稍差的人,看不清他具体的动作。观者皆震惊,这形同鬼魅的身法,交手时根本无法招架。有几个想跟他比武的人就退了。

9.尚云祥解释:“形意是内家拳,练的是精气神,练功的时候应该把精气神含住。但很多拳师都在练打人,将精气神提起来,一发劲都发出去了,还能不短命?不明白动静有别,身体当然出毛病。”

10.打太极要带点形意的充沛、打形意要带点太极的含蓄。

11.曾有一个徒弟,难以克服比武时的心神慌乱。听到佛法中有“定力”之说,就向尚云祥问起,尚云祥说:“定力就是修养。”

12.练武先要神闲气定,能够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练拳贵在一个“灵”字,拳要越来越灵,心也要越来越灵。练功时不能有一丝的杀气,搏击的技能是临敌时自然勃发。造作杀心去练拳,人容易陷于愚昧。

13.李仲轩老人对尚云祥的记忆是:“尚云祥没有一般练武人身上,逼人的气势。但双眼清亮,一举一动都显得悠然自得,令人自然升起崇敬之心。这种特殊的气质,是因为他的拳法能涵养身心。”


【第五节:功成无所用】

1.唐维禄教拳遵循古法,要在没人的地方教。树林里都不行,必须周围有墙,完全与外界隔离,不准第三双眼看。

2.李存义当国术馆馆长时,一天有个人背着口大铁锅来了,将锅往地上一放,跳到锅沿上打了套拳。可想其换步该有多快,腿功了得。

3.李仲轩拜师尚云祥后,询问尚云祥:“唐师只让我一个人练,不能让人看见,说是古法,这是什么道理?”尚云祥回答:“没什么道理,不搞得规矩大点,你们这帮小年轻就不好好学了。”

4.李仲轩便省悟到昼夜练法截然不同。白日练眼、晚上养眼,都是提神的方法。形意拳的关键在于神气。

5.练武的人喜欢看别人打拳,不见得在琢磨。如同写书法的人喜欢看别人写字。即便是看小孩写字,见笔墨行在纸上,也觉得是一种享受。

6.“太极如摸鱼”,要如手探到水里般,慢慢而移。太极推手正如摸鱼般要用手“听”,练拳时也要有水中摸鱼的劲。有这么一点意念,就能练出功夫来了。

7.“八卦如推磨”,除了向前推,还要推出向下的碾劲。八卦掌一迈步要有两股劲,随时转化,明白了这两股劲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数为何千变万化。

8.李仲轩当时对古拳谱“消息全凭后脚蹬”有了领会,正在揣摩全身整体发力的技巧,打拳频频发力,很是刚猛。尚云祥打断他,说:“动手可以这样,练拳不是这样。”

9.他说练形意拳时,要如捉虾般,出手的时候很轻快。收手的时候,手上要带着“东西”回来。这“轻出重收”四字便是练拳的口诀,千金不易。

10.你不是喜欢发力吗?功夫上了后背才能真发力。有人来袭,狗熊蹭痒痒般浑身一颤,对手就出去了(震倒了)。

11.在回家的路上,尚云祥说:“古人讲:'武者不祥’。练武人太容易陷进是非中,还不如不学武。就算学了,也最好一辈子默默无闻。有一分名气,便多一分烦恼。小孩想打就打,打完就没事了,不是挺令人向往的吗?”


【第六节:这般清滋味】

1.在形上讲,有的武术爱好者,一听到“尚式形意”,首先认为在架势上肯定有很大不同,纠缠在“前脚是直的还是歪的?后手是抱在腰前还是跟在肘后?”一类问题上。固然,之所以为尚式形意,招法上肯定有独到处,但那不是关键,它是尚老师练武多年自然形成的。绝不是为了开一派,为了有别而有别。平衡匀称是人体的本能,对老架势改得再离谱,打多了也会像模像样。如果这样就算开一派,岂不成了玩笑?

2.尚老师的名言是“练功不练拳、用劲不用力”,不去探讨架势背后的道理。眼光局限在架势里,就是刻舟求剑。

3.有人从力学角度分析尚式形意的架势,认为改动是为了发力更为合理。或是根据尚老师的体型,认为变招是为了适合矮胖人。此说或许有它的道理,可惜尚式形意用劲不用力,从力学上分析,是错动了脑筋。

4.而且凡形意拳,一个姿势都有“练法”“打法”“演法”三种变化。书本上没有,只有拜师后,才能知道周全。书上所谓的固定套路,往往是“打法”“练法”“演法”混淆在一起,凑成一套。以它去比较尚式形意的异同,又如何能识别得清楚?

5.拳谱上讲的“消息”,不是以后脚去蹬力,消息是关于劲的消息。正如经络,西洋仪器在人体上找不出实据,劲也不能以肌肉的伸张来测度。后腿一蹬,大腿肌肉的力气,利用人体的合理构造,通过关节层层加重,传导到拳头上。这是力学,用它并不能确切说清武术。

6.当一个人,妄图以体重打人时,人体构造也能将力量分散。任你后脚猛蹬,也蹬不出太多东西。

7.劲就好比一个网兜,将一堆散桔子似的人体拎起来砸出去。人的体重就不会贬值,而且还能赚到加速度的便宜,打出超出体重的力量。

8.“明劲”,明字除了明确,还有明白之意,是要入“体会劲”,拳力增大是这一阶段的必然效果。暗劲是要人由明转暗,淡忘对劲的体会,让其成为一种自然反应。化劲是收放自如。

9.练明劲有个巧方法,要在转折处求之。五行拳不是练拳,而在练五种不同的劲,所以每一种拳的转身姿势都不同。转身姿势是为了劲而设立的,多练练转身,对领悟劲有帮助。

10.以前有传闻说,孙禄堂在教徒弟时,碰到了说劲难的问题,就用形意的劲比划太极拳,以图对徒弟有启发。后来自己也觉得有趣,就此创立了孙式太极拳。

11.造作意念,毁人不浅。以前的拳师由于没有文化,在没有得到名师指点的情况下,看到拳谱上的形容词,就以为是口诀。如见到“四两拨千斤”,以为要在力学上取巧,有了贼心,就练不出功夫来了。现在有武术爱好者受气功影响,打拳时,自作主张地加入好多意念。练桩功要“双手捧起整个大海”,大海有多重?这样想,只能让精神无故紧张,常此以往,会短寿的。

12.尚老师总是要求徒弟多读书,说文化人学拳快,一个练武的要比一个书生还文质彬彬,才是真练武的。古书里的上将军,多是一副书生样。练武的也一样,一天到晚只知剑拔弩张,练不出上乘功夫。因为拳谱上许多意会的东西,文人一看便懂,武人反而难了。

13.尚老师便是个很随和的人,面若凝脂,皮肤非常之好,没有一般练武人皱眉瞪眼的习惯动作。只是如果有人走到他身后,他扭头瞥一眼,令人害怕。

14.形意拳之意,比如画家随手,构图笔墨并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下笔便意趣盎然,这才是意境。先于形象、先于想象,如下雨前,迎风而来的一点潮气,似有非有。晓得意境如此,方能练尚式形意。


【第七节:曹溪一句亡】

1.学拳讲究悟性,不用给整套理论。给个话头,一句话就悟进去了,什么都能明白。这一点与禅宗相似。

2.练拳并不等于比武。功夫好相当于一个人有家产,比武相当于会不会投资。从功夫好到善比武,还得要一番苦悟。

3.唐师一天手里抬着东西,身边有人一个趔趄,唐师没法用手扶他,情急之下,用胯拱了他一下,那人没摔倒。唐师也悟了,从此比武得心应手。

4.光有功夫还不够,掌握了比武的窍门,方能有此效果。

5.我的第二位师傅尚云祥,是个所学非常杂的人,什么拳他一看就明白底细,瞒不住他,有时用别的拳参照着讲解形意。

6.照理说,如果得不到口诀,光看看架势,是明白不了的,但见了尚师,就知道世上的确有能“偷拳”的人。当然,这是他有了形意的一门深入,悟出来了,所以能触类旁通。

7.一般人练八卦,都容易把八卦练“贼”了。其实八卦掌是雄赳赳的,关键要从“双换掌”这一招里练出来,因为这一招容易体会出“劲力周全”四字。

8.尚师讲,程廷华打八卦,劲力浑身鼓荡,感觉不到他在打,只感到他在动。大蟒蛇从头到尾都蹭着劲,才能爬动得起来。这种威势,又怎是打拳踹脚所能比的?

9.脱离开那些歌诀,他们不经意说的话,才是自己真正的体会。非常真切,往往比古传歌诀还要好。

10.学拳之悟,不是悟古歌诀,也不是悟老师的口诀。而是借着口诀,有了契机,悟出产生歌诀的东西。


【第八节:雕虫丧天真】

1.旧时候学武,讲拳的多、说功的少,习到拳的是学生、习到功的是徒弟。学到形意的桩功很难,不愿意传,让你一站,说点“放松”一类的话,就不管了。

2.有的时候师徒感情太好了,也不行。规矩越大越能教出徒弟来,人跟人关系一密切,就缺乏教学的那种刺激性了。拳不是讲的,要靠刺激,少了这份敏感,就什么都教不出来了。

3.孙禄堂的腿功,是新闻事件。他和段祺瑞坐敞篷汽车,逆风而行,车速很快。那人头上戴着巴拿马草帽,被风吹走。孙禄堂跳下车追到草帽后再回汽车,司机还没意识到有人跳车,他就已经回到车上。此事当时有几家报纸报导。

4.唐师所传的桩功,有一个要点,时常浑身抖一抖。传说狗熊冬眠的时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同样,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

5.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张出,再很慢很沉着地缩回,带动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气息在丹田中来去。这个方法,可以壮阳,肾虚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另外打拳也要这样,出拳时肚子微微顶一下、收拳时肚子微微敛一下,好像是第三个拳头。多出了一个肚子,不局限在两只手上,三点成面,劲就容易整了。

6.站桩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时,按摩一下尾椎,就会缓解。从尾椎一节一节脊骨顶上去,直到后脑,脊椎自然会反弓、脑袋自然会后仰、两手自然会高抬,然后下巴向前一钩,手按下,脊椎骨一节一节退下来。如此反复练习,会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条大龙,它有了劲力,比武时方能有“神变”。

7.一次我站桩,尚云祥问我:“你抱过女人没有?”我就明白了。这个“抱”字,不是两条胳膊使劲,而是抱进怀里,整个身体都要迎上去。这是对站桩“拿劲”的比喻,拿住这个劲,一站就能滋养人。

8.形意是用身体“想”,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与禅的“言下顿悟”相似。等身体有了悟性,听到一句话就有反应。就像马挨了一鞭子,体能立刻勃发出来了


【第九节:杀人如剪草】

1.广收门徒,往往就会出现“教拳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的情况。

2.禅宗宣扬“以心传心”,就是这个道理。要打到学生心里去,一下子激发他,“以口传口”是不行的。

3.那时,民族危机、国外侵略,武术界的口号叫“强国强种”,希望能为国出力,训练部队上阵杀敌。所以许多拳种在教授时一切趋于简化,向往能一教七八百人,一蹴而就,速成。

4.尚云祥很爱国,盼望国家打胜仗。教形意拳时,企图一说,听的人转身上战场,就能用上。

5.李存义本身就亲自上战场,当国术馆长时一直琢磨形意拳的军体化和速成法。尚云祥延续李存义的道路,接着向这方面尝试,晚期所教的拳,有了简化的倾向。

6.禅宗有“话头”,就是突然一句话把人整个思维都打乱,就开悟了。这个“话头”从书上看,没有用,得真人对真人地冲突。尚式形意也有这种“给句话”。这句话本身,可能有意义、可能也没意义,就是为了刺激。

7.一个军人上了几次战场,对于实战肯定比常人领悟得多。但形意拳的打法,是经过了近两百年,几代人上万次比武积累出来的经验,比一个人几次实战的经验肯定要高超。确实有道理,所以能让那个军官一下子就折服了。

8.也正是因为那军官自身有体会,所以一点就透。说给练了十年形意拳的人听,可能都没这效果。不过形意拳的打法,属于用。其中窍门说上十分钟,就都说清楚了,不是功夫,只能说是技巧。

9.如何让功夫迅速上身,一下子教会许多人?前辈拳师忧国忧民,是在很费心地想这个问题,不是造个“速成”的幌子骗钱。我可以肯定地说,功夫是不能速成的,能速成的是打法。没有功夫、只有打法,也就只能欺负欺负普通人,上不了台面。

10.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练太极拳,要像煮中药似的,让药性慢慢发挥,功夫最终才能有大的成就。形意拳犹如炼钢似的,一开始要猛火急烧,把铁矿杂质都去掉,所以得猛练。

11.强盛很容易,但要小心“盛极而衰”。强盛了之后,不知调养,精气神会如江河奔流般地消耗。练武是强身,但往往练武之人会短寿,一过壮年衰老得厉害。

12.形意拳是“炼拳”。修炼,要与精气神发生作用。所以形意拳能变化人的气质,将威武变文雅、将文雅变威武。

13.武德为什么重要?因为一个人有谦逊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练得很好。一个好勇斗狠的人,往往头脑都比较简单,越来越缺乏灵气,是练不出功夫的。

14.好勇斗狠这种人,老师也不会教的,说一句:“脑子什么也别想啊。”就什么也不管了,你也没法责问,因为有“内家拳的要领是放松与自然”作幌子。这都是老师不愿教的回避法,说些貌似有理的话,哄得你乐呵呵地走了。

15.武术的传承是不讲情面的,不是关系越好教得越多,许多拳师连自己儿子都不传的。你的人品,连老师都赞成你,当然会教你了。

16.一个人有了这种内在的修养,心思就会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师选徒弟,主要看他的气质是不是清爽。混混沌沌,就说明他心理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身体患上了隐疾。眼光没有一点慈悲,只会凶巴巴地瞪人,可能现在打架厉害,但看他将来,无不是患病早亡。

17.以前科举,就是几本书,哪都能借到,不用费钱。而练武得吃好喝好,把自己养好了,而且要提供老师的食宿,把老师供养好了,因为练武必须得身教,师徒最好生活一段时间,所以费钱。

18.日本人信佛,但跟中国不大一样,好像是被砍了头就不能去极乐世界。那时的日本人不怕死,就怕被砍头,所以拜佛就是求这个。隔着种族,他们的心理很让我们费解。

19.他们要让尚云祥教拳,当时尚云祥刚写了本拳论,他们就说要印刷成小册子,在日军中派发。尚云祥一口拒绝,那本拳论也就藏了起来,几十年过去,可能丢失了,没传下来。

20.日本人总来劝说,每次都很有礼貌,后来突然翻脸了,抓了尚云祥几个徒弟(好像是四个),他们都没能回来。当时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抓他们,不是为了威胁尚云祥,而是退而求其次,师父不教让徒弟教。这四个人到了日本人的榻榻米上,脚下一用力,榻榻米都碎了。日本人觉得真是“铁脚”,应该是尚云祥的看家本领,就让教这个。他们一教,伤筋震骨的,学的日本人腿都出了毛病,严重的下肢瘫痪。一怒之下,就把这四个人给害死了。


【第十节:大道如青天】

1.把魔境的好处全得了,所有甜头都吃了,也就没有了魔境。形意拳对人脑开发大,培育智能。人上了岁数练,也很好,把脑子练出境界,方能延寿。

2.师傅就是你的心态,告诉你:“要当好汉。没事,这么办。”一句话就救了命。师徒感情好,是师傅对徒弟生命的参与太大了,徒弟对师傅有依恋。师徒强于父子。

3.拜师傅,就是当自己动摇时,找个能给自己做主的人。人是太容易动摇了,世上没几个天生的好汉。

4.师傅是宝,师傅不赶、徒弟不走。没师傅了,师兄弟就得扶持,唐维禄便总找尚云祥相互印证。他俩说话很严肃的,两个不是学文的人,说出的话高深极了。两个平时不大说话的人,这时候也就有了口才。外人听不懂,也不让听。

5.练武人容易单纯,要打抱不平,眼里不掺沙子。《聊斋》讲了世上复杂的事,欺诈奸盗,看看,便知道事情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6.薛颠读《易》是有原因的。薛颠的程度,我不敢推测,神鬼难知。

7.要珍惜时光,真正练进拳里去。得点智慧,人生就有了改观。

8.形意的桩功是站着练的,床上也有桩。躺在床上用两脚打劈拳,不真动,感觉上动着就行了。打劈拳时,要吸着手心,同样,脚心也吸着。第二天站着打拳,感觉会全然不同,有了如犁行的味道。人整片整片地行进,飘然匀实。形意的劲道妙在脚心。

9.平躺时,呼吸不顺畅,马上一侧卧,气一下顺到脚。在床上辗转反侧,是在练呼吸。会了床上的桩,也就会了溜达。

10.功夫到了季节,自然会有雷音,不能管它,只能由着它。从身子深处出来了,等着它再落下来,不能管,管了会炸肺。


【第十一节:长剑挂空壁】

1.形意拳的内功从何开始?说出来惹人笑话,从大小便开始。

2.我一个师兄外五行的架子很刚猛,结果唐师笑话他,说:“挨打的拳,练拐了。”这句话也是从李存义来的。李存义一看到别人练的不对路子,就这么说。

3.挨打的拳,一是打法不灵,光会动蛮力,别人找对了击打你的方向,一下就把你甩出去了。二是光在肌肉上长功夫了,不会在五脏六腑长功夫。那么功夫还是虚的。就好像窗户纸,好像有个门面,其实一捅就破。打这种人,一两下就能把他捅趴下。

4.人很难体会五脏六腑的,先要在大小便的时候“闭五行”,即“闭目”“咬牙”“耳内敛”“鼻静气”“脑静思”。

5.醒后先不要急于起床,闭一会五行,就是形意拳的长寿之法。我有九旬之寿仍可以有吃大鱼大肉的胃口,这就是闭五行的功效。希望读者先从闭五行中,找到一点内功的味道。

6.每回唱戏演员们都是一身汗。他们演文戏时没有多少运动量也是一身汗。这一身汗是怎么来的?是发声发出来的。

7.尚师家中挂枪,他有一把刀,说:“这刀吃过鬼子的血”。唐师对我说过:“当年,你尚师傅可是把洋人一场好宰!”

8.“李存义”“尚云祥”杀洋人,是杀一场就躲几天,所幸没有发生意外。拿日本使馆的人开了杀戒,后来是白种人也杀。李存义的刀法用刀尖,也等于是剑法。

9.六部,就是上下左右前后。练形意拳的剑法,可不只是一根剑呀!方方面面都要有东西的!形意拳的刀剑都用尖,但并不只是一个尖。形意拳又叫六合拳,六合就是四维上下。还要练出隐藏的剑尖,一遇非常,可以八面出锋。

10.假想有个泥巴小人,镶在远处的风景里。只是略具人形,有个大概的胳膊腿,但是要有五官,有五官就有灵气。

这个泥巴小人悬在半空,它的眼睛和你的眼睛是平齐的。你睁闭眼都可以,只要动上心思,让这个泥巴小人打起拳来。打起拳来,连泥带水的。这块泥巴,时而黏腻、时而松滑。这是做白日梦,小人是假的。但你又能感到泥巴,由黏腻变松滑、由松滑变黏腻,又很真。这便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了,假亦真来真亦假。形意拳是“有感而发,随感即应”,练出了初步的劲道后,要赶紧往“敏感”转化,否则便练偏了。泥巴小人是敏感的练法。

11.在拔剑的时候有一点讲究。拔剑的瞬间,要感受到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周身都在听附近的动静。能听得远,当然更好。

12.六部剑如老道作法,将剑探到空中,上下左右前后地慢慢划动。那个泥巴小人,此时要黏在剑尖上,要想着它比你敏感十倍,探测着周围。如此这般地划圈,泥巴小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变成了块翡翠,晶莹透亮。再继续划圈,在剑尖上的翡翠小人,转瞬间变成了一星剑光,剑光鲜亮润泽,随着剑的划动,在剑脊上来回滑动。持续一段时间,如果附近没有动静,剑光就是流畅地来回滑动,如果略有动静,剑光如同人的脉搏般,会很轻微地跳一下。如果周围的动静异常,不管远近,剑光都一下出去了。心思不要跟着剑光走,只要用整个身体去听剑光的回声,就行了。

13.练此剑法,要像小孩做游戏般,郑重其事。女孩给布娃娃看病,能在布料上摸出心跳来;男孩扛木头枪,能扛出钢管的重量来。六部剑太怪了,不好理解,只当是个游戏吧。

14.一、泥巴小人在剑尖上,很黏,甩也甩不掉。转剑时要时不时地两膝一顿,看看能不能把它震掉,两膝一顿,是半步崩的样子,结果任你怎么震也震不掉。二、翡翠小人在剑尖上,很滑,太容易掉了。转剑时要时不时地调调手腕,以免掉下来,紧急时,手腕子要抖的,是转环崩的样子,结果有惊无险,就算掉了,也要能把它在半空中捞起来。三、剑挂在墙上,自然地倾斜,犹如北斗七星斜挂在天上。挂好剑后,自身就成了北极星,是七星的中心,不管走到哪里,墙上的剑都要跟着你转。有时能带动挂剑的整面墙一块转,有时只是剑转。


【第十二节:我与日月同】

1.王献之在写字时,王羲之从后面过来,猛地抓他的笔杆,竟然没有抓动,王羲之就说这个儿子掌握了书道的秘密。书法握笔,指头在笔杆上使力,反而使不出力量来。手心要像握着一个鸡蛋,下笔时催动这个虚运出来的鸡蛋,字方能力透纸背,如有神助。不是说王献之写字死扣笔杆,几根指头是抵不住王羲之奋力一拔的力量的,而是说王献之手心虚运出一个形,这个形有了实感,手中的笔别人就拉扯不走了。

2.轻重诀是力感、水火诀是气感。力感调对了,才可敏感到气,此时的气才可用。调不好力感,便只有乱气错觉。

3.不要死扣外形,死于形下。由外在形体求内在精神,是刻舟求剑;由内在精神通达外在形体,是一步登天。

4.练形意一掌劈出,不能仅止于掌上,要力所能及地放出去,这是“意大于形”,是形意拳正常的练法。

5.诗人观风景,会有名句自然涌上心头。其实人与风景之间没联系,无直接作用,但人可以感悟风景。形意拳是天成的一片风景,要体察它,不能练它。拳是我练出来的?错!拳是碰到的,冷不丁发现的,意外相逢的,而且永远天外有天。

6.书法写在纸上,是有迹可循的,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无迹可循的拳?这不是玄谈,是最基本的拳理,是我们的起点。

7.形意进入了高功夫,必定慈眉善目。什么是慈悲?这个人感知了天命,思维和常人拉开了距离。什么是悟性?悟性就是感天知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贯通在自己身上。

8.形意拳到了高级阶段,没有具体功法了,都是谈天说地。唐师不识字,生活范围窄,但一谈起拳来,也是天南地北的。令人感到很奇怪,他怎么知道的?但他就是知道了。

9.形意拳不是人教的,是天教的。我下象棋总能赢,别人说我算路深。其实我一步都不算,全是想当然,这是练形意拳得来的益处。


【第十三节:掩泪悲千古】

1.李仲轩后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比他们那一代要娇嫩,至十六岁骨骼仍未坚实。所以不要练得过勤,否则伤身。说:“七八岁开始练童子功的,是学唱戏的。”

2.说练武后连说话都不许,否则元气奔泻,人会早衰早亡的,更何况唱戏。

3.李仲轩当年对我说:“之所以教你练拳,是觉得你学武的热忱不会持续多久,就先暂且教教。”现今回想起来,他的晚年极其落拓寂寞,可能只是想借着教小孩来给自己找点生活乐趣。

4.李老说先前唐维禄教的也是这股横劲。唐维禄曾比喻:“如果和别人比试撞胳膊,他直着撞来,你在相撞的时候,将胳膊转一下,他就会叫疼。”这是个力学原理。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相撞了,而是以一个抛物线打在对手的胳膊上。学会了这个抛物线,浑身都是拳头。这种遍布周身的抛物线,便是形意拳的横劲。

5.尚云祥嘱咐李仲轩:“你要学会在脑子里练拳。得闲时稍一比划,功夫就上身了。”

6.李仲轩老师当时扶着桌子站立,让我拿一根筷子刺他。不管我从哪个方向刺去,他总能用他手里的筷子,点在我的腕子上。后来忘了他是病人,我刺扎的动作越来越快,但不管有多快他还是能打中笔者的手腕,而且他的动作还是慢慢的。




《第四章:薛门忆旧》


【第一节:世人闻此皆掉头】

1.李仲轩学拳时,正是薛颠名声最响的时代,他继承了李存义公开比武的作风。担任国术馆馆长期间,缔造了形意拳的隆盛声势,在我们晚辈的形意拳子弟心目中,是天神般的大人物。

2.薛颠身法快如鬼魅,深得变幻之奇。平时像个教书先生,可脸色一沉便令人胆寒,煞气非常重。他那份心理强度,别人一照面就弱了。

3.此番复出,薛颠显得很是知书达理,接人待物客客套套,可是又令人有点捉摸不透。他在一次有许多武林人士的集会上,突然表演了一手功夫,不是打拳,只是在挪步,跟跳舞似的在大厅逛了一圈,但将所有人惊住了,因为他的身体展示出了野兽般的协调敏锐,异常旺盛的精气神,当时就有人议论薛颠的武功达到神变的程度。

4.桩法是动的,只不过动得极慢,外人看不出来。


【第二节:心亦不能为之哀】

1.当时武林公认,薛颠确是世外高人所传,因为一搭手就体会出他的东西特殊。老辈的武师讲究串东西,相互学,见面就问有何新发现。一搭手就彼此有了底,说“晚了”就表示输了一筹。

2.薛颠是一搭人手,就告诉别人:“你晚了。”别人还没反应过来,再搭。薛颠做得明确点,别人就自己说:“晚了,是晚了。”

3.那个时代因为有这种风气,每个人的份量大家都清楚,所以没有自吹自擂的事。甚至不用搭手,聊两句就行,不是能聊出什么,而是两人坐在一块,彼此身上就有了感觉,能敏感到对方功夫的程度。

4.高功夫的人之间不用比武,也无法比武。一旦动手,都不敢留余地,没有将人弹开一说,手上的劲碰到哪就扎进去,必出人命。

5.练武者要能容人,但不能受辱,这是原则。薛颠脾气很好,但自尊心强。受了辱,天塌了也不管。

6.练武的心思怎么动?练拳时,好象对面有人,每一手都像实发,是像实发而又非。

7.自己要多安排几个假想的对手,慢慢地练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觉是以极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其他人还盯着你呢。不要想着正式比武,要想着遭人暗算。

8.跟高手比武,精神一亢奋就觉得有种东西兴旺起来,这就是力了丹田。

9.人眼光散了干什么都没劲,站桩要眼毒,不是做出一副狠巴巴的样子,老虎盯着猎物时伺机而动的状态这也不对,因为太紧张。要不紧不慢方为功。肌肉紧张也出不了功夫、精神紧张也出不了功夫,站桩时肌肉与精神都要“软中硬”。眼神要能放于虚空,就合适了。


【第三节:处事若大梦】

1.薛颠的象形术有“飞、云、摇、晃、旋”五法。

2.形意拳是一条直线打下去,而象形术走一二步便转身了,练转身就是在练身法。

3.说拳先说武德,武德是练武人的救命草。没武德伤害他人是一方面,更糟糕的是,会把自己弄得家破人亡。

4.练武的人不迷信,说话讲信用,说出来就算话。还不能有脾气,武艺要教给不使性子的人。练武人都不生气,尚云祥便一点脾气没有,只是有时练武入了迷,他用脑子练拳,吃饭走路都是这个,别人从背后走来,他一返身就是打人的气势。但他一下能醒过来,从没伤过人。

5.有人问唐师:“形意拳的内功是什么?”唐师回答得特别好,他说:“形意拳就是内功。”

6.国术馆在薛颠时代,吸纳了许多文化人。薛颠把《象形术》一书写出来后,请他徒弟朋友中的文化人斟酌词句。此书用语极其准确,既有境界又实在,千锤百炼,确是国术馆的经典。

7.薛颠写书准确,武功也是求准确。他气质老成,有股令人不得不服的劲,干什么都显得很有耐心。

8.首重神气,眼神不对就什么都错了。他教徒弟管眼神,身子步法要跟着眼神走。他说,比武是一刹那就出事,一刹那手脚搁的都是地方,就赢了。所以他校正学员拳架极其严格,不能有分毫之差,说:“平时找不着毛病,动手找不着空隙。”

9.薛颠的手到徒弟身上,就变打为摔了,把人摔出去,又一下捞起来,在他手里不会受伤。做徒弟的被他吓几次,反应能力都有所提高。

10.猴形的力就是一发即缩,飞法就是练习瞬间收力,收得快,发出去就更快了。以飞法,可以窥见薛颠比武速度的一丝奥秘。

11.就像形意劈拳叫“劈抓”,不但要劈出去,还要抓回来。能抓回来的才叫劈拳,因为有个回旋劲。一去不回头的拳,打不了人。

12.摇法沉厚,贴身摔人,与飞法相续,由轻灵变粘重。习者玩味日久,遍体皆活。


【第四节:困时动懒腰】

1.薛颠是我见面就磕头硬拜出来的老师,他当上国术馆长后走了文士的路线,接人待物彬彬有礼

2.之所以用坏刀子,因为手腕僵,刀子入肉后一较死劲,就崩了。只有腕子活了,才伤不了刀子。同样的道理,形意拳一出手,身上是活的。不是一个劲,多股劲团在一起,如此方能游刃有余。

3.平时总爆发着练拳,拳头抡得越猛,劲越单薄。竹篮打水一场空,练不出功夫。

4.团长一拳打来,尚师身子一迎,团长就后背贴了墙。尚师还跟他开玩笑,说:“我能回敬你一拳吗?”团长连忙说:“我打您,我都成这样了,您要打我,我不就完了吗?”说了服软的话,这团长就走了,以后再没来过。

5.形意拳是扑着身子打人,犹如虎豹,窜出去一丈是这个势头,略微一动也是这个势头。


【第五节:欲济苍生忧太晚】

1.晃法,不是“左右摇晃”的晃,而是“虚晃一枪”的晃。

2.五行是拳母,一辈子离不开,上手就受益。将五行拳的小动作都学到,方能出形意的功夫。

3.练拳,既不是练重、也不是练轻,而是练一个能轻能重的东西。比如象形术飞法轻灵,一挑即撤,摇法沉厚,贴身摔人。但飞法一挑,碰上就是重创,从摇法里可以打出很快的拳头。

4.由于金禄总在光绪父亲奕譞面前说郭功夫高,出狱后,奕譞就让郭云深教他,郭云深来时给王爷磕了头,就说:“我这拳是拜师磕着头学来的,我不能磕着头教出去。”

5.崩拳比武最方便,伸手就是。“崩拳如箭,发中同时”,这份利索是高东西,没法练,修为到了才能有。

6.尚云祥说:“练得多,还得知道的广,最要紧得有个独门的。”

7.练拳得找机缘,找出个怎么练怎么上瘾的拳架,一猛子扎进去。练的时候一通百通,比武的时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降人。别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觉得委屈,这才是形意拳。

8.一个是前手压住对方,扯带得后手锥子似地撵进去。另一个是,前手一晃,你就撞在他后手上了,变魔术一般。不是障眼法,而是他换了身形。


【第六节:薛师楼下花满园,今日竟无一枝在】

1.“飞、云、摇、晃、旋”这五个字,便可令人受益,因为将比武的要点拣出来了。知道如何比武,练武也就有了方向。

2.练拳要有老师看着,否则对自己越来越满意,麻烦就大了。

3.我一见薛颠打拳,就感慨上了:“这才是科班出身练形意拳的。”他的功架太标准了,可想他在练武的初始阶段下了多大功夫。

4.拳劲起自腰劲,只有头虚顶了,腰里才生力。站桩首先是为了生腰力。脊椎别扭,什么都生不了。

5.八卦掌走偏门,一下就抢到人侧面。

6.尚师临敌有分辨之明,不管别人如何转,尚师一进身就踩在人大边上,别人就说:“这老爷子,脑子了不得。”




《第五章:形意拳》


【第一节: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1.武艺是以气用力、道艺是以神用气,更高一筹。形意拳是道艺,想不明白,是当然的。这是高东西,只能练明白。

2.形意拳要用神,神是自然的、意是做作的。先从做作到自然,作了意还要入神。

3.武艺练气、道艺练神。从力气上出来的功夫,不会有这种如水流的感应。从神上出来的功夫,是如水流。没有这种感应,就没有身法的神奇,光会换步还不是形意拳的身法。

4.发之于外谓之形、含之于内谓之意。

5.含之于内的意,可发之于外;发之于外的形,可含之于内。如此,方为形意拳。

6.形意拳先教“行劲”,行对了劲,也就找着了身法。象形术先教身法,晃对了身法,也就找着了劲。象形术晃法是在找劲,能找着自己的劲,也就能找着别人的劲,碰上就倒。

7.姜维文武双全,对诸葛亮说:“丞相,文我不如你、武你不如我。”诸葛亮就与他比大枪,结果姜维败了。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贤者无所不能,一看就会、一会就精。

8.不能自悟自修,只会跟着师傅,今天听个好东西、明天听个好东西。好东西是听不完的,这样没出路。

9.大部分佛经都是阿难写的,他跟着释伽牟尼,今天听个好东西、明天听个好东西。结果释伽一死,释伽的徒弟里,只有他一个人没能成就。


【第二节:一生傲岸苦不谐】

1.形意拳的劲道叫翻浪劲,海浪反反复复,跌宕起伏。猴子一警惕,立刻缩身,危机一到,可向四方弹起。不懂得蹲身起身,就练不出翻浪劲。

2.薛颠是在猴形里出的功夫。他一米八几的个子,缩身一小团。所以别人说,薛颠能把自己练没了。

3.形意拳的根本是敏感,有人上战场杀得敏感了,有点风吹草动脖梗子就一激灵。

4.飞法在生活中常人也总用,比如过年时放鞭炮,点炮信子时,拿着香头的胳膊上的那种感觉,就是飞法。没这个拳意,不成功夫。

5.内劲是虎、身法是龙,功力足还要智慧深。只能力胜是俗手、还能智取是高人。走在人偏门上,等于欺负人。

6.形意拳功夫在脚下,劲是自下而上的。就算是一掌劈下去,效果也是把对手连根掀了。

7.练武人要仗义,但更要明是非。仗义得糊涂,一是会被人利用,二是仗义了这个人,就害了那个人,往往拖累的是自己家人。

8.少年时崇尚侠义,结果为人处事的分寸感不好。我一辈子买东西没跟人还过价,事情做了就不后悔,其实心里也明白其中是有得失的。后辈的习武者,要吸取我的教训。


【第三节:万言不值一杯水】

1.旧时代练武人时兴访人,练成了就四处走,谁出名就找谁,上门就打架,败了学两招、胜了立刻走。

2.有个壮武师,访到一个老头。老头说:“我多大岁数了,比不了。”壮武师非要比。这时有个人挑了两桶水过来,老头说:“那就比吧,可你得容我喝口水。”拦住了挑水人,没想到老头一喝就喝了一桶水,壮武师看呆了。老头猛一张口,一口水把壮武师喷倒在地。

3.评剧名角高月楼,在舞台上表演这个。他在台下也表演,一口水能喷出去很远。离他一步距离,挨他一口水,等于挨一个小拳头。

4.尚云祥到程廷华家拜年,坐在八仙桌后,很隐蔽地用肚子一拱。尚师的劲道刚将桌子催动,程廷华的手就拍上了桌子,然后两人去院里试上了。有人说:“程廷华通了灵。”那是赞叹程廷华的敏感。

5.屈腿蹲身,能生力,犹如野兽一咬东西尾巴就炸开,尾椎子会吃惊。眼睛在正面,人在眼前做事,前身人人都不迟钝,只有后身敏感了,才能快人一筹。

6.浑圆桩是以眼神站桩,两眼要望上高瞟。练武先练眼,眼能生神,所以是练武先练神。人爬上山顶,累得疲惫不堪,但目光一远眺,身上就轻松。浑圆桩是这个原理。

7.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眼神就是这个灵犀。久站磨炼筋骨,但只坚实了筋骨,等于没有站桩。眼神和肉体的关系,是浑圆桩要体味的东西。有了灵犀,才能有生机。冬天过去大地回春,生机一起,土里都是香的。抓把土,粒粒都是活的。站桩也要把自己站活了。

8.尚师为人的精细,是他会摆脸色。什么事不合心,嘴上不说,脸上一沉,别人就知道自己错了。脸色摆得是时候是地方,不是光吓人。

9.尚云祥那时常晚上一个人住在国术馆。国术馆在河北公园里,只要国术馆亮着灯,公园里的地痞流氓就不敢活动了。薛颠不是神,但也镇住了一片地方。

10.练武人不信仙不信佛,就信一个善恶有报。尊重师长,可以学到好东西,帮助别人,可以增长豪情,气概不凡,心智就提高了。这都是善报。


【第四节:仰天大笑听秽语,我辈岂是草木人】

1.练拳时不要刻意呼吸,不要大呼大吸。开始练拳要像“夜行贼”“捕食猫”一样屏住呼吸,能如此小心,心也就静下来了。然后随着打拳打开了,要在拳里找呼吸,找着的呼吸是很灵活的,比逆呼吸要精细,身体更能受用。

2.练拳的时候,一切要应着拳来,什么都在拳里找。不能把静坐时的呼吸法,硬加到拳里。

3.当年尚师跟程廷华相互绕着试手,身法中含着五行连环拳,并没有被程廷华绕到了。可见,五行连环拳与转七星,是一体的。老辈人的形意拳,注重偏门攻防上的闪展腾挪。

4.走八卦单换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扑、一手后兜,将这个架子维持住,两手不要再动。在圈子上,内脚直走、外脚内拐,这样就走成了圆圈。劈拳前扑后兜时,隐含着向左右的撑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将这隐含的劲撑圆了。

5.走八卦练的是浑身的完整,手势不动,要以身动手。内脚直走,身子前进,架子就有了向前扑的劲;外脚内拐,身子侧转,手臂就有了向外撸的劲。

6.练单换掌看似两手不动,其实劲力在不断地翻腾,一比武就有了招。

7.有人练八卦转一会,就头晕目眩,这是光蹬身子了。八卦圈不是脚脖子转出来的,而是头领出来。头首先要虚顶,只有虚顶了才能转动灵活,头微一侧转,整个身子就得调过来。这个圈子是一侧一侧走出来的,所以偏门攻防的意识就养成了。

8.老辈人经验深,看看神色、看看行动,就能衡量出一个人的武功处于何等层次,不必比武。尚师不和别人一块练功夫,自己成就自己,我没见过他推手。比武是很慎重的事,连人都没看仔细,就伸手让人搭,薛颠不是这样的潦草人。

9.虽然他死后背负着“拳霸”的恶誉,但活着时,一直享有盛名。如果有败绩发生,定会轰动全国。别人可以在天津发展,是薛颠能容人,不可将此视为击败薛颠的证据。在天津的武术家多了,难道他们全都打败了薛颠,才能呆在天津?这是不了解老辈的人品。


【第五章:君不见,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1.不着相,无踪无影的,才能打着人。显架子、显功夫,就被人打了。

2.形意比武发力时,只在碰到对手身上的瞬间,手才握紧。同样的道理,只在打倒敌人的一瞬间,才露真形。

3.练了拳,一天到晚身上显着架子,这是妖气十足。唐维禄怎么瞅都是个老农民,只在与人交手时两眼才来光。见着了唐师的神采,也就被他打倒了。

4.两强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斗拳就是斗脑子。薛颠说:“形意,以意打人为妙。”




《附录》


【附一:《岳武穆九要》】

1.器,上而通乎道;技,精而入乎神。

5.形意之用,器也、技也;形意之体,道也、神也。

6.器、技,常人可习而至;道、神,大圣独得而明。

7.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

8.击之不离、牵之不散,上思动而下为随、下思动而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中节动而上下和。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

9.宜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累;宜无不动,左右前后,概无循倍犹豫之部。

10.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等躐、不可急遽,历阶以升,循序而进。而后,官骸肢节自能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结。

11.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统言为气,分言为阴阳。

12.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

13.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顾可忽乎哉!

14.气有所发,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

15.拳者,即捶以言势、即势以言气。

16.心为火而性炎上、肝为木而形曲直,脾为土而势乃敦厚,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

17.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

18.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19.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

20.手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而不前也,故膊贵于进也。

21.身法为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22.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括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有扑捉之形。当进则进,弹其身而勇往直冲;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伏敛。

23.时而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

24.机关在眼、变通在心。

25.今夫五官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

26.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无以操变化之妙。

27.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为之催逼,不期然而然、莫之驱而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也。


【附二:《内功四经》】

<内功经卷一>

1.内功之传,脉胳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

2.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嘆无垠。

3.下收穀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收者,慎气谢也。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妙。

4.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张开,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5.通,劲之连也;透,骨之速也。

6.穿,劲之连也;贴,劲之络也。

7.松,劲之渔;悍,劲之萃。

8.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9.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撑胯、提胸以下腰。

10.提頦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11.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一口气,但吸气时须默想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手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閭,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復始,从乎天地,迴圈之理也。

<纳卦经卷二>

1.头项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静厚载物。

2.真手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

3.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4.肩背要宜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襠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

5.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

6.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

7.高步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理也。

<神运经卷三>

1.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

2.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

3.纵横者,劲之横竪;飞腾者,气之深微。

4.击敌者,“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

5.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6.纵横者,肋中形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

7.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即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动。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

7.山不汗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

8.善于神动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

9.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

<地龙经卷四>

1.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经地,强固精明。

2.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踪、伸曲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

3.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

4.远则追击、近则接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仲轩拳术精要
薛颠传形意拾遗
李仲轩《逝去的武林》
李仲轩谈内家拳 金字金句
「逝去的武林」破解中华武学之五形意拳是蛇形
形意传灯摘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