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家:忽视2岁前婴儿情绪,后果严重。培养高情商宝宝做好3点

“宝宝真是太难带了!前一分钟还玩得好好的,下一分钟就不理我,我再逗他,他哇哇大哭。”

“之前保姆带得好好的,现在却特别粘我们,不肯给保姆抱。”

“有时候无端端发脾气,感觉他越大脾气越坏。”

“宝宝到底想要什么?”

表妹在微信上跟我“大吐苦水”,诉说她家8个月宝宝种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喜怒哀乐,隔着手机屏幕,我感受着她的无奈与懊恼。

带过孩子的都知道,2岁前的宝宝已经能表达各种情绪信号,如高兴、悲伤、恐惧、愤怒等等,但父母不一定能捕捉到信号传递的需求,所以宝宝只能继续各种“闹”,父母则是满满的“挫”。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2岁前的宝宝,英国塔维斯托克诊所的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变化

他们在《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中指出,这个阶段,父母最应该花力气的事,是关注宝宝的情绪。

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认为,婴儿的情绪,是一套预装好的程序,需要在父母的协作下进行系统升级。

研究者发现,婴儿的情绪发展在其社会关系、探索环境和发现自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就提出了0-2岁宝宝的心理冲突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和“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父母在这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婴儿情绪发展的需求,协助其获得基本信任感和自主性。

先来看看0-2岁宝宝情绪发展的时间线

心理学家研究最多的是四种情绪,这是在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情绪,即高兴、愤怒、悲伤、恐惧(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喜怒哀惧”)。

①高兴

6-10周的婴儿,能够对着人脸微笑,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社交微笑”。

3~4个月,婴儿开始大笑。比如在和父母躲猫猫游戏时,他们会咯咯大笑。

6个月左右,婴儿面对熟悉的人,会经常微笑和大笑。

10-12个月,婴儿开始根据环境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笑容。比如,在回应父母亲切的“宝宝你好吗?”,他们会露出明显的“嘴角上扬”的微笑,在对一个友善的陌生人则表现出淡淡的笑,在玩刺激性游戏时会“张嘴”笑。

②愤怒和悲伤

从4个月开始,婴儿会表现出“愤怒”。比如,把婴儿喜欢的东西拿走、限制住婴儿的手脚、强制婴儿睡觉或是妈妈稍微离开一会,他们就会发脾气。

4个月-2岁阶段,婴儿的愤怒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是因为随着婴儿认知和动作的发展,他用“愤怒”来学习控制自己或别人的行动。比如愤怒能促使父母来减缓自己的不适,在分离情境中,使他们不会很快又离开。

婴儿在疼痛、东西被拿走或短暂分离时会表现出悲伤,但一般情况下,悲伤的发生要比愤怒少一些。

③恐惧

婴儿7个月以后,开始出现恐惧。比如刚学会爬的婴儿在床上会表现出对“高”的恐惧,会谨慎地不靠近床沿。还有,当给婴儿一个新玩具,他会犹豫。一岁的婴儿会先看妈妈的反应,如果妈妈脸上是微笑,他们会爬过去探个究竟,如果妈妈脸上带有惊恐,他们就会停住,不再继续探索。

最常见的是婴儿和学步儿面对不熟悉的成人时,会表现出谨慎、害怕的情绪,这种反应在心理学上叫“陌生人焦虑”。

恐惧会使刚具有行动能力的婴儿把探索环境的驱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当感到害怕时,婴儿会把熟悉的养育者(一般是妈妈)作为“安全基地”,或作为探索的出发点,闯入周围环境中,然后又返回来寻求情感支持。

④自我意识的情感

除了上述“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外,1岁半后,学步儿会出现一种比较高级的情感,比如内疚、羞愧、尴尬和自豪等。这些情感可能会伤害或增强人的自我感,因而被称为“自我意识的情感”。

18~24个月的孩子越来越把自己看成一个唯一的、独特的个体。感到羞愧和尴尬时,他们会垂下眼皮,低着头,用手捂脸。

当伤害了别人或想改正自己的错误时,他会感到内疚。比如,一个22个月大的孩子把他从同伴那抢来的玩具还给别人时,会拍拍那个伤心的同伴。

2岁前宝宝会这样进行情绪学习和自我调节

为什么心理学家说婴儿的情绪是一套预装好的程序?因为从很早开始,婴儿就表现出很强的情绪学习以及萌发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①观察和模仿

4个月左右,当婴儿注视父母、微笑着发出声音时,他们希望父母也能做出反应。在和父母的种种“交流”中,宝宝逐渐意识到情绪表达的范围。

5个月时,婴儿会把父母的面部表情以及声音中的情绪匹配起来,随着他们理解他人意图和专注力的提高,婴儿逐渐发展出一套因果关系图:即在面对什么样的人和情境时,父母会以什么样的情绪表现做出反应。

9-12个月时,婴儿将了解到"共享情绪"。例如,当他把摔坏的玩具拿给爸爸,听到爸爸说:“哦,它坏了。你很难过吧。”这样,婴儿就能慢慢理解,爸爸体会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之前,当父母通过声音、表情和身体语言回应孩子的情绪时,婴儿仅仅是在学习如何表达情绪。大约从9个月开始,婴儿才能理解,他人可以和自己有着同样的感受和想法。

1岁半左右,婴儿开始懂得,别人的情绪反应与自己的情绪反应可能是不同的。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14个月和18个月的孩子看花椰菜和曲奇饼,做出喜欢其中一种而讨厌另一种食物的表情,然后请这些孩子来一起吃花椰菜和曲奇饼。14个月的孩子总把自己喜欢的食物递给成人,不管成人是否喜欢。而18个月的孩子无论自己喜欢哪种食物,都能递给成人喜欢的食物。

②情绪自我调节

情绪自我调节是指把情绪强度调整到恰当的水平,以达到某一目的。这种调节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是自发的,二是必须付出努力。

很多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宝宝是通过"间歇地参与或退出与他人的互动"来实现情绪自我调节的。

刚开始,婴儿的情绪调节能力有限。比如,外界刺激过多时,宝宝会通过咧嘴或寻求吮吸来缓解紧张感。当他们主动离开不愉快的刺激后,如仍未能消除紧张感,他们就会哭泣,寻求父母的安慰。

有时,父母在逗宝宝玩时,前一分钟,小家伙还能专注地回应大人,下一分钟,他却看向别处,即使大人继续逗他也不回应。有些父母没法理解婴儿的这种多变,心理学家说,这是婴儿正在学习如何平静下来。研究人员发现,婴儿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如果接收到的刺激过多,他可能会感到心跳加快,进入一种难以承受的生理状态,迫切地需要休息,所以他会从互动中退出。

随着大脑前额叶的快速发育,婴儿对刺激的耐受力会逐渐增强。1周岁后,能爬会走的婴儿能主动接近或离开各种情境,调节情绪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婴儿期就显示出了明显的个体差异,到了幼儿期,它会进一步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可以说,2岁前宝宝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其自主性、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

忽视宝宝的情绪信号会怎样?

①"无表情实验"

BBC关于0-2岁宝宝的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有一个"无表情实验":

妈妈突然不与宝宝互动,不管宝宝怎么努力,妈妈都面无表情,不给宝宝任何回应。

宝宝不断尝试各种办法来主动开启与妈妈的"对话",在得不到妈妈的任何回应后,他们崩溃大哭。

实验表明:与父母相处时,婴儿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一直尝试着与父母在情感上联系,让父母与自己玩耍。如研究员格迪博士所说:"成长为快乐与自信的人,需要亲密关系与温暖。"

②父母有消极情绪或抑郁

如果父母长时间不回应婴儿,或者以消极情绪与婴儿相处,会对婴儿有影响吗?有心理学家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抑郁的妈妈对婴儿造成的影响,答案令人忧心:

与抑郁的妈妈相处后,婴儿身上也会表现出忧郁、愤怒和烦躁不安等情绪。他们活力不够,与他人互动少、对周围环境的参与程度较低。如果妈妈的抑郁症状持续一年以上,孩子就会在成长和发育中出现持久的障碍。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3-6个月时,母亲的抑郁症对婴儿神经系统发育造成的影响最大。研究人员对两组3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一组的妈妈患抑郁症),他们在这些孩子身上没发现什么差异。但在6个月时的跟踪实验中,他们发现妈妈未患抑郁症的孩子会咿咿呀呀地说话,而妈妈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则不爱表达,神经系统功能的测试分数也较低。

尽管实验结果令人沮丧,但心理学家后续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受到母亲抑郁症影响的婴儿在与托儿所的老师以及未患抑郁症的父亲相处后,情况有好转。

③需要警惕的"假性自体"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有些父母热衷的给婴儿做各种训练和立规矩,比如早早训练婴儿排便、定时喂奶等等,这些事对婴儿无益,干预了他们的成长,结果还可能出现“假性自体”。

“假性自体”是指一个人外表看起来特别听话守规矩,总是顺着别人的意愿行事,讨人喜欢,但这不是真实的他,只是他的面具。这样的人没有创造力和内在生命力,如《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

父母需要做些什么?

①首先,给孩子积极关注和回应。

研究证明,如果父母善于“阅读”宝宝的情绪线索并给予回应,宝宝就较少哭闹,探索环境的兴趣更强。所以,对孩子的情绪较敏感的父母更善于培养孩子的情商

如果等到婴儿大发脾气才去抚慰,会强化他的痛苦。如果父母不善于调节婴儿的压力体验,经常处于应激状态的脑结构就不能正常发育,会导致婴儿容易焦虑、冲动、调节情绪的能力减弱

心理学家建议,父母可以通过和婴儿玩游戏的方法来增强情感交流,从简单的模仿婴儿的行为开始,和宝宝进行"模仿式对话"。比如,妈妈看到宝宝吐舌头,也学着他吐舌头;宝宝笑也学他笑。还可以重复一些简单的短句,做一些温柔、有节奏感的动作。比如边作出挠痒痒的动作边说:"注意了,妈妈要来挠你痒痒了。"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婴儿熟悉游戏流程,学会预测你下一步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婴儿的互动游戏中,父母需要给婴儿留出“休息时间”。把握好游戏节奏,给婴儿的刚刚好的刺激,当然这需要通过反复实践来调整。当婴儿真正乐在其中时,他会以微笑、咯咯笑、尖叫等来回应父母,最终和父母达成一种充满爱与互动的积极联结,同时也增强了婴儿对刺激的耐受力。

②其次,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

这是在帮孩子解决“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让孩子获得对父母的基本信任感。

9-12个月时,婴儿对父母的离开会出现分离焦虑,父母要安抚婴儿的情绪,这时即使是一句安慰,对婴儿来说也是有效果的。但要注意的是,宝宝会在父母身上寻找情感提示,所以父母在离开时不要表现出焦虑或害怕,以免把消极情绪传递给宝宝。

为了研究父母和婴儿之间的情感联结状况。心理学家观察了1岁大的婴儿在被陌生人照顾时,对父母离开后又回来的反应。结果发现:

  • 情感上感觉安全的孩子,当父母回来时会有点小情绪,经父母安慰后很快能恢复愉快,和父母交流融洽。
  • 情感上感觉不安全的孩子,当父母回来时,大致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表现:第一种是回避型,孩子无视回来的父母,表现如常。当父母试着安慰孩子时,他会推开父母,表现出抗拒。另一种是焦虑型,当父母回来时,孩子抱着父母又哭又闹,情绪强烈难哄。

如果孩子有这两种情感上不安全的表现,那说明你给他的情感支持还不够,你需要对他付出更多的关注和爱。

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是孩子情绪世界中的"安全基地"。婴儿能够去自由探索,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可以从这个基地寻求支持。情感上感觉安全的孩子,也就获得了基本信任感。

③最后,为孩子做好“社会参照”工作。

这主要是协助孩子从“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的心理冲突中获得自主性。

当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了安全的情感联结后,婴儿会向父母寻求“社会参照”,即面对不确定情境时,主动地从可信赖的人那里寻求情绪信息。

父母可以利用社交参照教孩子怎样对日常事件做出反应。比如当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显得很放松,或者给了这位客人一个拥抱,那么婴儿就会得到提示:这位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这就是一次良好的社交参照,能指导婴儿应对“陌生人焦虑”。

社交参照使幼儿不再只是对别人的情绪信号做出反应,他们还能应用这些信号揣摩别人的内心状态和偏好,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获得自主性。

随着孩子的成长,到2岁末,他的“自我意识的情感”会越来越多,这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何时该感到自豪、羞愧或自责的引导。比如,“看,你能开动小汽车了,做得很棒!”“你把裙子掀开,羞羞啊!”父母要注意多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性的引导,这样才能增强而非伤害孩子的自我感。比如,在父母良好社会参照指引下的多多,14个月时,他用积木搭好房子后,高兴地把它推倒了,但在2岁时,他叫住了妈妈,自豪地指着自己搭的房子给妈妈看。

总之,对于父母和孩子而言,婴儿期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和尝试的过程。虽然婴儿的情绪变化无常,但只要父母细心观察,耐心回应,他们与孩子的情绪交流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你还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好带,一切朝着令人欢欣的方向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全感来自对父母的依恋
孩子的身体和脑袋,先培养哪个更重要?
“孩子还小,有什么好互动的?”家长的回应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父母的这5个行为,很容易破坏0-3岁宝宝的安全感,要避开
有同情心的孩子更优秀,长大更孝顺,家长从婴儿期就要开始培养
如何帮孩子建立安全依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