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侬电影随笔三题:引擎/意义/别处生活
userphoto

2023.11.03 北京

关注

                 故事的“引擎”          

            ——《中央车站》(《Central  Station》)

                    

                             文/金侬

导演:华特-萨尔斯

主演:菲南妲-蒙坦纳葛罗

  情节就是故事,故事都是编出来的。可怎么编故事,却大有奥妙。《中央车站》的故事编得就很有看头,值得称道。

  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退休老师朵拉在那儿摆了一个摊,专门给人写信。这是影片的开头,虽然故事还没有开始,却已经把我吸引住了。看到那么多陌生的面孔,在向朵拉倾诉,只要你还是一个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人,就不会对此不感兴趣。

  有一天,来了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孩子,她要朵拉给她的丈夫写信。朵拉给她写了一封。过了几天,她又来了,又要朵拉给她写。就在朵拉写完信,她心满意足地牵着孩子过马路的时候,一辆迎面急驶而来的车子把她撞倒了。

  本片的主要情节由此展开。它始于一个“情境”,那便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妈妈突然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十二岁少不知事的孩子。

  这个十二岁的孩子总要生活下去。他如何生活?这是本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了,“情境”就是剧中人物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无疑是情节发展的动力。事实上,本片就在通过情节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即所谓的“情境”也在推着情节往前走。

  朵拉曾经替这个孩子的妈妈写过信,她不可能对睡在中央车站地上的孩子无动于衷,出于同情,她把孩子带回了家。其实,我说“她不可能对睡在地上的孩子无动于衷”这句话,是多少有些武断的。她又怎么不可以对孩子无动于衷呢?难道朵拉必须对这个孩子倾注同情吗?她就是不同情,也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只能认为朵拉所以这么做,是出于她的性格。她就是那样一种看不得有人受苦受难的人。此刻,我们又明白了,一旦“情境”出现,人物性格就是驱使情节前进的发动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物性格无时不体现在关系中。所以,性格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和谐和冲突,便是决定情节发展的节奏和起伏高低、曲折还是顺利的重要参数。

  朵拉带着孩子去找父亲,他们上了车,一开始还聊得挺开心。等到朵拉睡了过去,孩子偷喝了朵拉的酒,发起酒疯,把自己与朵拉非亲非故的真相一揭露出来,朵拉马上就变得心灰意冷了。原先她还想好事做到底,一路把孩子送到家。现在她改主意了,把迷迷糊糊的孩子悄悄留在车上,自己打道回府,不再做好人了。朵拉的这一做法,或者说,情节的这一安排,便是朵拉与孩子性格冲突的结果。

  如此看来,“情境”、性格和人物性格冲突,是情节发展的三大发动机。体现在《中央车站》上,便是这三台发动机马力强劲、性能良好,赛过奔驰、宝马,其故事不好看才怪呢。

  三台发动机共同发力的地方,是朵拉与孩子在餐馆遇到了卡车司机凯撒。

  朵拉扔下孩子想自己回去,不想,精明的孩子却也跟着她下了车。这一下,两个人只好又走到了一起。这时,有人与他们搭讪,这是一个卡车司机。于是,三个人一起上了路。

  卡车司机的出现,便是新的“情境”。当然,这“情境”也必须与性格结合。如果凯撒不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他又怎么会让这一对兜里没几个子儿的老小坐他的车呢?事实上,凯撒确实也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教徒。他对朵拉与孩子好,并没有想到别的什么,但朵拉与孩子却想到了。人小鬼大的孩子时不时提醒凯撒,在里约热内卢,男女双方婚前发生性关系是很正常的。朵拉本是孤独的,遇到这么一个好人,她能不动心?坏就坏在动心上,凯撒给吓跑了。一场可能促成的姻缘从此成了插曲。

又到了需要发动机驱动情节的时候,这时,我已听到了引擎的启动声。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意义   
        

       ——《快节奏》

       文/金侬

  导演:艾里克-斯蒂勒

  主演:梅勒妮-格里菲斯、雷切尔-丽-库克、休-丹茨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一上来就很吸引人。诚如片名《快节奏》,故事的情节发展节奏很快,从第一天到第八天,三个当事人,该死的死了,不该死的,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充满着莫名惊悸。

  第一天。一个叫杰克的男子与一个叫萨拉的女人缠绵缱绻,沉浸在无穷的柔情蜜情之中。

  杰克比萨拉小,而且是个没有正当职业的男人。这样的男人自然叫人看不起。那个好象跟萨拉也有一腿的马尔多纳就十分地看不起他,总是在电话里称他是“你的小朋友”。

  萨拉干的也不是正当的工作。她是替人充当中间人,贩卖古董。比如,马尔多纳要把一件宝贝卖给古董收藏家沃尔特,萨拉就负责送货交钱。当然,买卖双方少不了要给萨拉佣金。

  第二天。萨拉又替俩人做成了一笔生意。沃尔特很赏识萨拉,他要萨拉单独给他干一单——那是去慕尼黑,从一个老太太手里买一枚纪念章,价钱已经讲定,萨拉此行只要把东西拿回来就是了。

  跟谁干不是干,只要肯出钱就是了。萨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第三天。萨拉要走了,杰克问萨拉上哪儿去,萨拉吱吱唔唔地没有说,只说是去办事,很快就回来。沃尔特要她保密,即使对杰克也不要说,萨拉恪守承诺。

  第四天。萨拉去了慕尼黑,找到老太太,给了钱,拿到了纪念章。萨拉得知,老太太的丈夫最近死了,老太太的生活一下子拮据起来,她卖纪念章是迫不得已的。萨拉听了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当老太太卖了纪念章拿着钱回到寓所,一个蒙面人开枪把她打死,并把钱夺走了。随后,萨拉在火车上也遇到了劫匪,那枚纪念章也被抢走了。

  与此同时,杰克在一家报亭遇到了一个名叫珍妮的姑娘,两个人就像老朋友一样好了起来。

  第五天。萨拉一下火车,就看到了沃尔特。显然,他急于想拿到东西。萨拉只好躲。躲已经躲不过了,一个男人朝她追来,两个人在大街上追逐。幸好一辆飞驰而来的车子撞到了男人,萨拉以此脱身。

  与此同时,杰克与珍妮的感情急速升温,他们已经亲密接触,同床共枕了。萨拉回到家,看到这一幕,心头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珍妮则愤怒地掉头离去。

  第六天。杰克找珍妮解释。他诉苦说,自己跟了萨拉,好象陷入了“她的生活”,失去了自我,他追求珍妮,就是为了找回自我。珍妮感受到杰克的真情,便原谅了他,重新投进了杰克的怀抱。

  与此同时,萨拉从马尔多纳那里得知,沃尔特要萨拉赔偿八万美金,方对此事善罢甘休,否则便要萨拉的脑袋。萨拉急得四处找人借钱。她先找到自己过去的男友,男友不肯借给她。她又找到了与男友生的儿子保罗,保罗倒是有钱,但她却开不了这个口。最后,她只好把实情告诉了杰克,杰克顿时对她温柔起来。原来,杰克在外头搞女人,是怀疑萨拉出去鬼混,没想到她干的是“正事”,他很内疚。

  第七天。杰克想出了一个主意,那便是打劫珍妮的珠宝店。他还像过去一样同珍妮约会。珍妮对他也不防范,晚上当着他的面开密码锁进店,还把珠宝拿出来给杰克看。杰克悄悄记下了密码。

  第八天。杰克带着萨拉去行窃,被珍妮看到了,两人携持珍妮出逃。警察追来,萨拉开枪打死了三名警察,落荒而走。

  他们扔下珍妮,带着珠宝去见马尔多纳。沃尔特也来了。敢情珠宝是假的。马尔多纳正待发怒,沃尔特派的杀手已经将他及其随从击毙。杰克和萨拉想逃离现场,最终也没有躲过沃尔特的子弹……

  情节剧就是这样,为情节而情节,由于要强化情节,人物的性格也就只好服从情节,到头来情节反而将人物的性格削弱了。这样一来,情节成了主宰,观众的眼球完全跟着情节转,等到情节一旦完成,观众眼球的紧张感便马上消除,看过的东西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回忆了。

  我是一个喜欢探讨意义的人。假如情节不能给我意义,我就觉得记住这些情节毫无意义。我知道这世上更多的人是不喜欢探讨意义的,甚至他们觉得越有意义的东西越没劲。也许,他们的这种做法更有意义,但我还是不能像他们那么做。我既然要写下一点什么,就是为了追求意义;要是写下的都是无意义的,那就不要写了;就是写下了,大家也不要看了。

  我觉得这片子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告诉大家游戏必须服从规则;二是提醒大家,出于爱的帮助有时更危险,它会使人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萨拉当中间人当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想起要去给沃尔特单干?萨拉改变了游戏规则,她于是中了圈套。杰克与萨拉处得好好的,突然又搞上了珍妮,这便有了抢劫珠宝店这一档子事,最后什么也没捞着,反而丢了性命。杰克同样吃了违反游戏规则的苦头。

  杰克出于爱帮萨拉抢珠宝店,萨拉明知凶多吉少,但心里仍感到暖洋洋的,甚至觉得这次行动是见证爱情。许多事一旦打上爱情的幌子,即使杀人放火,当事人也认定崇高伟大。于是,不正当的行为变正当了,本来哆哆嗦嗦、胆战心惊不敢干的事,也光明磊落地去完成,这种心理暗示是何等地害人!

  珍妮这个人物不得了。她先是迅速把杰克迷倒,而后又不动声色地让杰克他们盗走假珠宝,最后店老板一问,她竟说自己忘了锁门,从此,把这件事推脱得干干净净。她明知珠宝是假的,却不说明真相,难道她是想报复杰克这个薄情郎?在这个人物身上,我还真有点儿搞不清她的意义了。

毕竟,这还是一部情节剧!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别处的生活

      ——《苹果酒屋的规则》

(《The  Cider  House Rules》 亦名《总有骄阳》)

                 文/金侬

导演:拉塞-哈尔斯特伦

主演:托比-马奎尔、迈克尔-凯恩

获得2000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最佳编剧奖及最佳影片、导演、艺术指导、剪辑、原创音乐五项提名

“生活在别处”,这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诗,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用这句诗命名了他的一部小说。这句诗对于那些人到中年,已经现实得满脑子只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来讲,是一句诗;对于那些二十郎当,血气方刚,满脑子充满着奇思怪想,野心大得一个人就能征服世界的毛头小伙儿来讲,这句话岂止是诗,简直就是他们的理想、抱负和追求。那个年龄段的人最热衷的就是“舍近求远”——近边的生活是无聊的,远处外面的世界才精彩;生活在别处!

  现在来看我们的主人公荷马,他就是一个一心想到别处生活的家伙。还是让我跟您从头讲讲这小子的事儿吧。

  在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小镇,有一家孤儿院,专门收留那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黎治医生是这家孤儿院的院长,荷马便是这家孤儿院的孤儿。他刚生下来不久,就有人看中了他,把他接出了孤儿院。可是,当那对决意收养他的夫妻把他领回家后,却发现他不会哭,便怀疑他有病,就把他送了回来。不久又有人看中了他,这次领养人怕他不出声,便使劲打他的屁股,从此他便大哭不止。于是,他又被怀疑有病,复又被送了回来。只有黎治医生相信,他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从此,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备受黎治医生的关心和爱护,及至长大成人,黎治医生又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医术,使他在没有上过任何正规学校的情况下,有良好的教养和娴熟的医术。

  然而,就像这家孤儿院里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被人领养一样,荷马尽管有一个父亲般爱护他的长辈,他还是不甘心永远留下,还是渴望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他内心的躁动当然逃脱不了院长的眼睛,黎治便时不时拿出一张X光片子,警告他心脏有问题,不要想得太多。

  影片开头的近四十分钟,场景基本就集中在孤儿院,集中在那些孤儿们身上,还有便是荷马内心狂野,黎治不断对他进行安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四十分钟表现的人和事虽然也生动精彩,但毕竟场景缺少变化,作为观众的我似乎也很有些不满足了。其实,依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观众,内心也都充满着狂野的激情,他们欣赏戏剧、电影,何尝不是寻找一种可以宣泄的合理渠道?当这种渠道一旦堵塞,观众怎会满意?

  就在观众开始不满意的时候,剧情发生了转机。孤儿院来了一对夫妇,男的叫华利,女的叫甘蒂,他们也是来给孤儿院送弃婴的。也许是投缘吧,华利与荷马很快成了朋友,而甘蒂也喜欢荷马,荷马于是向黎治提出要跟他们走。可以想见,黎治听到荷马要走,他是多么痛苦。这位孤儿院院长苦心给荷马设计的人生之路——留下来做他的接班人,就这样轻易被荷马否定了。这否定对黎治来说甚至是毁灭了他的希望,他把一切都寄托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但这个年轻人却辜负了他,他对这个年轻人十几年的抚养、教育、栽培,就这样付之东流……

  这一段剧情其实也在提醒那些热衷于替下一代设计人生的家长:框定儿女的人生,这是一件多么一厢情愿的事!由此给家长带来的,也许更多的是失落和绝望。

  荷马走了,剧情也随之峰回路转,将观众带到了另外的场景,别样的生活。

  华利种植了一个苹果园,荷马便给华利打工。苹果园里还有若干工人,荷马无疑是工人中最有文化的。有文化的人在没文化的人当中,反差就形成了。有了反差便有了冲突,有了冲突当然就有了戏。这是剧情发展的第一层。第二层,身为飞行员的华利回到部队去了,甘蒂与荷马自然更加亲近,少不得两个人慢慢就做了越轨的事,苹果园的工人对此也有觉察。

  荷花继续在苹果园收获着苹果,收获着爱情,但孤儿院那边却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动:黎治受到了董事会的指责,他很难继续再当孤儿院的院长了。尽管荷马已经抛弃了他和孤儿院,但黎治依然牵挂着这个苦命的孤儿,他伪造了荷马的学历,目的是让董事会相信荷马可以成为他的继承者。董事会批准了黎治的推荐,但荷马就是不肯回来。黎治直觉地猜到:荷马陷入了爱情。知子莫若父,作为荷马养父的黎治对荷马作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再一次证明黎治在荷马身上倾注的心血。

  这期间苹果园相继发生了两件事:一是路士与女儿露丝发生关系,导致女儿怀孕;二是华利坠机,下身瘫痪。

  路士与女儿露丝乱伦,导致了露丝怀孕,荷马作为医生挺身而出,为露丝接生,黎治在荷马身上下的功夫没有白费。接下来的事便很让人伤感。路士为自己的行为忏悔,他想安抚女儿,结果女儿反以为他又要图谋不轨,便拿刀刺伤了父亲。路士不但不去医院救治,反而自残,弥留之际,还要大家告诉警察,他是自杀,与女儿无关。人毕竟不同于兽,人性在关键的时候,便会发出兽性全然没有的光彩。荷马眼睁睁看着路士死去,深受触动。

  华利的噩耗传来,沉迷在与荷马婚外恋中的甘蒂十分伤心,这使荷马看到了甘蒂情欲和反叛的另一面:善良和责任。华利健康的时候,甘蒂使荷马同等地得到了爱情;现在华利瘫痪了,他已经与荷马不平等了,甘蒂便放弃爱情,选择同情,甘蒂是个好女人。荷马也是善良的,他只好选择离开。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影片开头的那一辆火车,缓缓驶进缅因州的那个小镇,荷马又回来了。没有人要他回来,甚至满心不愿意他离开孤儿院的黎治医生也已命赴黄泉,再也给他写不了信了,但荷马终究还是回来了。出去的荷马与回来的荷马,虽然是同一个人,但这个人对生活的看法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前一个荷马即使留在孤儿院,那也是黎治意志的化身,而不是他对生活的自主选择;后一个荷马即使再出去,他也会像信鸽一样飞回来,因为,回到孤儿院是他给自己找到的人生定位,是他自己作出的人生抉择。

  影片最后还给观众解开了一个悬念,那便是荷马的心脏其实根本没有毛病,那是黎治医生为了怕他服兵役故意捏造的。黎治院长对荷马如此呵护,也许感动了上帝,来自天国的一缕灵光指引荷马又重回孤儿院。这一下,这位老人也当安眠九泉了。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插图:金侬书法小品近作三幅

  题图:金侬书王维诗局部

关于金侬:

本名张扬,书法落款名金侬,常用笔名废墨。

非著名书法家、影评人,记者,资深媒体人,小说家,编剧。

  中国文联编审,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评委,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会员,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民盟书画院会员,中国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书画院会员,清华附中特聘专家级书法教师,文化部老年大学特聘书法教授,原《大众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更多资讯,可搜寻头条百科金侬词条,百度一下金侬书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春如何不迷茫?最值得年轻人阅读的作家其实是他!
总有骄阳
美国【爱很复杂】中文字幕
《加勒比海盗5》内地档期未定,先来看海量剧照过过瘾
“你的年龄,是我喜欢的原因之一”
这绝对是最神奇的穿越电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