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宿迁:借助外力发展社会事业 合力构建和谐社会
宿迁:借助外力发展社会事业 合力构建和谐社会

2006-06-03 00:59   中安在线  
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接受采访

  中安在线6月2日讯 5月31日,“富民优先”网络媒体江苏行记者来到宿迁市进行采访。宿迁是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和湖滨新城开发区,总人口526万、面积8555平方公里,分别列江苏省第7位和第4位。建市10年来,宿迁面对“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矛盾多”的基本市情,大力实施“强农富民、工业突破、城镇带动、全面开放、科教兴市”五大战略,围绕“改革开放大突破、经济结构大调整、中心城市大推进、区域发展大跨越”四大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三大结构,大幅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两大收入,举社会之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为抓手,不断开拓创新,奋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逐步驶上了快车道。与建市之初相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24.88亿元增加到386.95亿元,增长了2.1倍;财政总收入由7.68亿元增加到25.85亿元,增长了2.4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3.42亿元增加到13.77亿元,增长了3.0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由19.48亿元增加到269亿元,增长了12.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946元增加到7208元、1993元增加到3839元,分别增长了1.45倍和0.92倍。特别是去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和工业用电量五项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位居第一,推动全市经济跃上了加速发展的新平台。

  一、集主要精力实现工业突破

  近年来,宿迁始终坚持“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主,经济建设以工业突破为主,工业突破以招商引资为主,招商引资以项目进园区为主”的“四为主”思想,聚合更多的人力、财力,打好工业突破的总体战。

  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坚持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坚持年年都是“工业突破年”、“项目推进年”、“招商引资年”,采取全员招商、驻点招商、离岗招商、委托招商等各种形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特别是这几年,宿迁每年市委扩大会和市委工作会的主题都是招商引资、工业突破,会议期间还在全市进行招商引资工业项目观摩,形成工作压力。实行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度,凡是没有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该乡镇和部门的所有干部不得提拔,一把手必须离岗招商,离岗期间仍未完成任务的要离职招商,在完成任务之前不得复岗,以鲜明的目标管理和用人导向,把全市上下的注意力引到招商引资和工业突破上来。2005年,全市共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323个,计划总投资额120.6亿元;竣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5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竣工项目118个,5000万元以上竣工项目10个。同建市之初相比,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从36.13亿元增加到125.2亿元,增长了2.47倍。

  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加强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到去年底,全市各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40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07平方公里,进区项目总数1868个,其中已投产1048个,实现业务总收入85.7亿元、财政收入4.23亿元、工业增加值22亿元,期末从业人员达到10.51万人。2005年,三县两区工业园均被批准为参照省级开发区管理的重点工业园区。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围绕进区企业和招商项目,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重点突破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物流、金融、通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突出抓好“55210”工程,即五大物流中心、五条特色商业街、两大商业购物中心和十大龙头交易市场的建设。2005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3.8亿元,比建市之初的26.74亿元增长了3.26倍。

  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力地加快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建市之初我市三次产业比为47.7:30.8:21.5,2005年已调整为25.6:45:29.4,与全省同构。特别是2002年至2004年间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2002年为34.4:37.3:28.3,实现了二产超一产;2003年为29.7:41.2:29.1,实现了工业超一产;2004年为28.7:42.2:29.1,实现了三产超一产,三年三大步,奠定了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

  二、竭尽全力转移城乡劳动力

  宿迁市是农业大市,农村占大头、农民占多数。我们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缩小农村繁荣农村的思路,一方面向农业之外找出路,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发展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兴办、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另一方面,向农业本身要效益,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农村“一免三补”政策。2005年,全市免征农业税2.5亿元,发放水稻面积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助8700万元。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814万亩调减到2005年末的777.54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87万吨。以实施“八大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年”活动,全市拥有的省级、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6家和80家,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540个,农民经纪人17.3万人。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的原则,大力实施“区域特色产业放大工程”,不断培育壮大优质粮油、蔬菜、畜禽、特种水产生产基地。全市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93.3万亩,泗洪、泗阳的水产和沭阳的花卉已初步形成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200万亩,无公害、绿色农产品327个,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围绕“空中看宿迁,森林盖大地”,持续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2005年末,全市杨树成片林面积165万亩,总株数近2亿株,活立木蓄积量约1000万立方米,均居全省首位。

  二是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和“四全”工程,在全市组织大规模的职业培训。2003年,宿迁市开始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对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学的学生实行100%培训、100%内转外输就业,解决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04年,又开始实施“四全”工程,即对城乡劳动力进行全员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全员转化,解决存量劳动力就业问题,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城乡每个劳动力都能基本掌握1项以上劳动技能和技术,全市新增就业40万人,在外务工人数稳定在100万人左右,实现劳动力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零散型向集团型转变,打响宿迁劳务输出特色品牌。至2005年底,全市在外务工人数达102.9万人,劳务收入总额突破75亿元。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为实现劳动力转化提供有力保障。宿迁提出,要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办教育,像办普通教育那样大办职业教育,像创办工业园区那样大办职教园区。建立了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对全社会的职业培训机构实行“以奖代投”,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至2005年底,全市发展年培训千人以上的培训机构23个,拥有各类培训机构249个,年培训能力达10万人以上。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定单”培训,做到需要什么工种就培训什么工种,劳动力愿学习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行培训补贴与培训就业率挂钩制度,推行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切实提高培训就业率。建立健全劳务中介机构,所有乡镇都建立了两家以上劳务中介机构,全市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已达232家,输出规模在千人以上的劳务公司已达36家。

  三、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

  淮宿分设后,长期积累的中心城市资产全都留在了淮安市,而留给新兴宿迁市的则是零基础、零起点、零起步。建市初的1996年,宿迁的中心城市仅是一个夹在古黄河和运河之间13平方公里、14万人口的苏北小县城,全市城市化率仅为12.5%,交通、通信、网络等市政设施基础落后,整个中心城市连下水道也没有。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宿迁市按照“打开通道、拉大框架、扩大载体、富集要素”的要求,大力实施“北扩西进南拓东延”和“引湖纳山”战略,举社会之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35万人,城市化率提高到35%。

  一是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品位。始终坚持前瞻性、科学性、特色性的原则,要求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施工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管理经营精心、精细、精品。我们把“生态宿迁,绿色家园”作为城市品牌进行打造,把具有400平方公里的清清骆马湖引进城市变成城边湖,把省级嶂山森林公园纳入城市变成城中园,规划了穿越主城区的京杭大运河风光带、古黄河风光带。同时,坚持“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黑线”五线管理理念,深化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推行城镇规划公示制度,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由专家和群众来评判,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障规划实施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民主性。

  二是加快城市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宿迁紧紧抓住全省交通建设“挥师北上”的机遇,大力度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京沪高速、宁宿徐高速和徐宿淮高速公路、新长铁路宿迁段、运河“五桥”、通湖大道、环湖大道、开发区大道、宿沭一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水务建设投资15亿元,重点实施了奎濉河治理工程,骆马湖、中运河、古黄河城区段综合治理等一大批流域性、区域性工程。共完成电网建设投资20亿元,建成500千伏双泗变电所等一大批电力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5%,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平方米,顺利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三是严格城市管理,塑造城市形象。宿迁在全国首创了“棋盘式”管理办法,对城市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时段定人定岗,将管理执法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部位,着力抓好市容环卫、城市绿化、门头广告、施工噪音、公共设施保护等方面的执法管理,达到了“长效管理、永久保洁、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效果。去年又开始对市区所有沿街门头广告统一换成霓虹灯和铝塑板,杜绝了门头广告五花八门、杂乱无章、破旧不堪的现象,全面实现规范整齐配亮化的目标,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的净化、亮化和美化水平。目前,宿迁市正在大张旗鼓地开展精品城市创建,努力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建市10周年。

  四、借助外力发展社会事业

  宿迁是在四个县基础上组建的新建市,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规模小、起点低,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建市以来,虽然我们竭尽全力发展社会事业,每年安排的预算内社会事业经费都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50%以上,但由于投资主体单一、权责不清、机制不活,也只能做到保吃饭,难以保发展。到2000年,全市共有危旧校舍122万平方米,需要3.8亿元资金来改造,连九年制义务教育都勉为其难;高中入学率仅为54%,比全省低20个百分点。全市124家乡镇医院2/3有危房,非卫技人员占了40%,有2/3乡镇医院工资不能正常发放;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只有8家。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不从制度体制创新上想办法,老百姓根本无法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和教育。为此,宿迁大胆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制度创新,提出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分开、事业性质与产业性质分开、竞争性领域与非竞争性领域分开、经济性与社会性分开的原则,让民营资本和外来资金进入社会事业中可以推向市场的领域,政府集中精力和财力办好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教育上,宿迁实行“一保三放开”,即政府确保义务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到目前,全市新增民资教育投入14.2亿元,新办民办教育机构498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8.51%,位居苏北五市第一。卫生上,宿迁实行了管办公开、医卫分离、医药分离、医防分设“四分模式”,政府管好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交给社会资金来办。通过改革,全市卫生总资产由改革前1999年的4.95亿元增长到17.78亿元,增长了259%,卫生资源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连续数年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宿迁市连续5年医疗服务价格保持平稳,并有所下降,为全省最低,初步解决了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五、不遗余力优化发展软环境

  在市场机制日益完善的今天,环境就是品牌,品牌就是效益。秉承这样的理念,近几年,宿迁竭力改善服务,使该市的软环境日益优化,比较优势日益彰显。去年6月,在浙商论坛2005年峰会上,宿迁被评为“中国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一是全力打造快捷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以整风的精神和“三讲”的办法,在全社会各行各业全面开展永不竣工的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环境、政策扶持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法制管理环境和人文道德环境。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外商投资、私营个体经济和房地产开发”的“五条龙”并联审批制度,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证、一条龙服务、全天候运转。对所有审批项目、审批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时限、申报材料、收费标准等全部公开,做到“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事、在承诺日办结”。对招商引资企业,宿迁实行全程代办,无偿代理,项目投产以后继续实行终身跟踪服务,企业家只要管好自己围墙内的事,其它事情都由我们负责。

  二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去年,宿迁市对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第三次大幅度清理,市权范围内仅保留审批事项11项,核准事项49项,告之承诺10项,收费项目由原来的317项减少到270项,其中涉及园区内工业企业的只有49项,年收费总额下降13%,其中涉及工业企业收费下降30%,使我市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最少、标准最低、收费总额最小。

  三是积极营造优越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宿迁作为特殊区域给予重点扶持,是江苏唯一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宿迁市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更加灵活的改革举措加快发展”,并在《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继续加大对苏北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宿迁的扶持,下更大力气帮助宿迁实现突破。”省委、省政府给予宿迁特殊的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宿迁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有省里的坚实扶持和支持,宿迁市不仅在所得税方面给予客商最大的优惠,而且在增值税方面也实行了特殊的政策,凡外商投资宿迁经济开发区的工业生产性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前2年由开发区财政全额奖励,后3年奖励其留成部分的50%。同时,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享受全省最优政策,形成了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向宿迁富集的“洼地”效应。

  六、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尽管难度很大,但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帮助下,还努力做到统筹兼顾,有所作为。

  一是保证教师工资发放。全市共有财政供养的教职工5.8万,每年教师工资支出达7.2亿元。在省里大力支持下,去年省里补助了2.06亿元,并进入基数,解决了困扰我市多年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省标工资发放问题。

  二是农村低保全面实施。宿迁市农村低保制度于2005年上半年正式启动,纳入保障范围的农村低保对象达11.5万人,到目前为止共发放低保资金4047.9万元。

  三是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省里对二级路按45万元/公里补助,三级路按15万元/公路补助,四级路按15万元/公里补助。省里对我市的补助标准,2005年起三级路从15万元/公里调整到25万元/公里,从2006年起又调整到30万元/公里。同时,从2006年起,将宿迁市农村公路四级路作为试验路建设,取消二灰碎石,降低成本。至2005年未,全市累计建成通车里程3681公里,完成全市第一轮2003-2007年计划任务的69%,累计完成投资14.05亿元。

  四是搞好农村改水工作。省政府下达宿迁市2005年改水任务农村受益人口为36万,并以25元/人给予补助。去年全市共投入改水资金3693.2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900万元,市、县(区)财政投入911.5万元,群众自筹经费1646.3万元,社会各界捐资及其它235.4万元。

  五是加大草危房改造工作力度。从1997-2005年,宿迁市草危房改造计划数为17.8万户,实际改建17.9万户,其中2005年省下达计划数为14435户,实际改建数14747户。省里对草危房的改造,从1997年起,每改造一户补助300元,逐年增加,到2005年每改造一户补助3000-5000元。

  六是认真做好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2005年全市参保农民341.1万人,参保率88%,共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1.67亿元,其中省补7315万元。全市累计补偿金额为1.16亿元,累计补偿343.6万人次,个人最高补偿金额达3万元。

  七是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建市以来,宿迁市累计投入15.5亿元,其中省补助1.28亿元,共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331.3万平方米。省里在我市进行“六有”和“校校通”工程试点,整个工程投资3.43亿元,其中省补1亿元。

  八是扶助五保户。目前,全市纳入五保供养的人员达到2.2万人,集中供养6800人。大力推进“关爱工程”建设,去年全市共完成农村敬老院改扩建70家,省里共补助1864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九是保证离休干部“两费”。全市离休干部2916人,省对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

  十是解决农村困难学生“两免一补”。省里安排宿迁市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名额105205人,名额占全省16.8%,其中小学66165人、初中39040人。另外,补助宿迁市职教助学金477万元,占全省11.9%。

  十一是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补助。今年宿迁市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7000人,按每人50元/月发放生活补贴,省财政原则上按80%补助,县区配套20%。去年省补助343万元,今年将补助400万元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北狂飙小城,逆袭南方经济特区
宿迁市国土资源局三个文明建设结硕果
江苏沭阳"全民招商"法院妇联都要考核 被指穷折腾
市委书记魏国强、市长王天琦致全体市民的感谢信
宿迁高铁(动车)开通后,忧思录之一“人口外流与人才流失”
宿迁市博物馆——博物馆之旅(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