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差生”的认识及转化方法(


拟  搞:李  白   杜兴良


审  稿:侯茂生


主  讲:李  白

对“差生”的认识及转化方法(讲座稿提纲)
(  拟稿  李白  杜兴良      审稿   侯茂生    2006.11.6)

一、对差生的一些认识
一种是“假性差生”、“等级差生”论;另一种是 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理念及扩展。(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总之,对于差生现象与差生本质的认识,我们必须坚持如下几点:
第一,“差生”是个历史的范畴,差生现象与差生本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二,“差生”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与不足,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第三,认识差生必须坚持客观为第一性的观点、长期性观点、质变的观点,不要把主观性、偶然性、间或性因素掺和到关于差生的定性评价中来。
第四,“差生”并不是个相对的不确定的等级范畴,而是个确定的否定性范畴。
二、“差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
(一)差生心理。
1.逆反心理。2.称霸心理。3.猎奇心理。4.模仿心理。5.报复心理。6.模糊心理。7.相容心理。8.虚荣心理。
(二)心理障碍:1.自卑。2.过敏。3.忌讳。4.孤僻。5.幻想。6.顺从。7.发泄。8.退缩。9.推诿。10.冲突。11.文饰。12.退化。13.逆反。14.敌意。15.补偿。16.放弃。
三、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分析
1.教育的原因。2.家庭的原因。3.社会的原因。4.自身的原因。
四、差生的一些转化方法
(一)把握学生个性,注重谈话方式。
1.接近式谈话。2.直接式谈话。3.参照式谈话。4.触动式谈话。5.商讨式谈话。6.发问式谈话。7.布置式谈话。8.鼓励式谈话。9.启发式谈话。10.慰问式谈话。
(二)注重培养差生的学习习惯。
1.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2.培养有错必纠的习惯。3.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4.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把差生转化融于教学各环节之中
(1)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这种信任。(2)记住,对学习后进生来说,必须有一个熟悉材料的过程。(3)必须根据学习后进生原有水平开展工作。(4)反复复习基础知识,是做学习后进生工作的一种方法。(5)不要追求庞杂的教学内容。(6)不应该对做学习后进生的工作作肤浅的理解,问题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7)交往,乃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内容。(8)要学会管理班级。(9)学会引导能力强的学生去教能力差的学生学习。(10)由于学习后进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迟缓,最好从发展直观形象思维入手。
(四)处理好差生转化中的几个关系。
一是表扬与批评的关系。二是严格要求与耐心说服的关系。三是惩前与毖后的关系。
五)转变差生的“六要六不要”。
1.要爱不要恨。2.要教不要训。3.要严不要罚。4.要拉不要推。5.要正不要斜。6.要和不要凶。
(六)后进生转化“四忌”。
1.认识上忌偏见。2.态度上忌冷漠。3.语言上忌讽刺。4.情绪上忌急躁。
(七)面对差生应从关爱开始。
1.从友善开始。2.从赞美着手。3.从得到“是的”开口。4.抓住理解、同情的感情线。5.批评学生之前不妨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6.把“慷慨的赞美”贯穿于整个谈话过程。7、对后进学生的批评要讲究方法。
(八)差生转化应争取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对后进学生的主要优点、长处和缺点评价一致;
二是对后进学生通过教育可以转变的认识一致;
二是根据实际确定的教育目标一致;
四是分阶段提出的具体要求一致;
五是采取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教育原则、态度一致;
六是明确老师和家长在学校、家庭两种场合下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七是建立相互联系,不断总结的制度等等。
五、注重差生团伙的形成与转化
做好差生团伙的转化工作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消除小团伙与教师的对立情绪。2.了解差生团伙活动特征与动态。3.防止差生团伙之间的往来与联系。4.差生团伙往往有极强的团体自豪感和好胜心。5.逐步将差生团伙引向正路。

目    录

一、对差生的一些认识-------------------------------------1

二、“差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5

三、“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分析----------------------------6

四、“差生”的一些转化方法------------------------------10
(一)把握“差生”个性,注重谈话方式
(二)注重培养“差生”的学习习惯
(三)把“差生”转化融于教学各环节之中
(四)处理好“差生”转化中的几个关系
(五)转变“差生”的“六要六不要”
(六)后进生转化“四忌”
(七)面对“差生”应从关爱开始
(八)“差生”转化应争取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五、注重“差生团伙”的形成与转化--------------------17

对“差生”的认识及转化方法

一、对差生的一些认识
加强对“差生现象”的研究以促进对差生的教育和转化,是当前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最实际最紧迫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给教育理论研究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近年来,理论上对“差生现象”和差生的教育已多有探讨,教学实践工作者也在对差生的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如果真正要认识“差生现象”并用行之有效地方法对差生进行教育和转化,还有两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一是理论研究并没有真正揭示和清楚阐明差生的本质及成因,“差生观念”一直是个模糊的凭教师的感觉把握的自由性、主观性很强的经验性的东西;二是差生转变工作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情感软化和消极被动地等待某种契机的出现。正是因为存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才使我们在日益增多的差生面前,在差生的复杂心理面前,工作艰巨却效果甚微,乃至束手无策。
正因如此,对“差生”的界定很多教育专家、学者、教师有不同的观点,比较盛行的有这么两种:
一种是“假性差生”、“等级差生”论:
所谓“假性”,这是从病理学上引进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非器质性病变,如假性近视之类。所谓“假性差生”,指有些“差生”,他们只是偶尔表现出一些差生行为,或者具有某些非差生本质的差生属性,或者是误会、冤枉乃至歪曲而被认为是“差生”的,而并未成为真正的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差生。也就是说这些学生还没有在行为、品德和学业上发生“器质性病变”。
为什么会出现“假性差生”的问题呢?这是因为我们对“差生”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它只是教师的主观的概念,带有教师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价值观念。所以,当一个学生被某位教师或学校领导定性为“差生”的时候,他还并不见得就是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差生(当然也并不排除其中包含了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差生),比如下面这几种情况:
第一,受差生影响,对差生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向”性,和差生玩在一起的。
第二,偶尔表现出某些差生行为,或成绩短时下降的,或学业成绩低劣的。
第三,因偶然情况,和某位教师有对立情绪,并有对立行为的。
第四,因价值观念和教师相悖,而其行为被教师看不惯或不能容忍的。
第五,有实在的客观原因,犯有程度不同的过失行为,其因可恕、其情可怜的。
第六,因某些特殊的心理原因和环境(如明哲保身心理、冒险心理、特殊的兴趣与嗜好、受他人挑唆、引诱、胁迫等),而犯有程度不同的过失的。
第七,因被误会,或因教师的素质与品德的缘故而被挑剔的。
属于以上情况的学生,都可以被视作“假性差生”,而“假性差生”是不可以当作真正的差生看待的。
“等级差生”是指那些在相互的横向比较中被比下来的次于上而处于下的学生,是个不确定的不能孤立存在的范畴。“好”相对“差”而言,“差”相对“好”存在;有的在“此”为“好”,在“彼”却为“差”,有的在“此”为“差”,在“彼”却为“好”,所以“等级差生”因具有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性和性质的活动性,也不是我们所说的“差生”,虽然其中也有可能包含了我们说的那种“差生”。
另一种是 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理念及扩展: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真正被认定的“差生”是很少的。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提到的一位叫费加的学生,费加“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位为“差生”。而正是这位“差生”后来成为一名物理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费加是一位思维尚没有“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学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少能做成功的。’”后来巴甫里克进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前两类“差生”实际并不是“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或天赋暂时没有被教师发现罢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天赋”上的差异。他们往往表现出强列的学习兴趣而成为优秀生;另一些学生的“天赋”则呈“隐性”,由于还没有被发现,再加上教学方法方面的因素,而被判定为“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的天赋被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尚待开发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种学习潜能需要教师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结论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该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教师,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在他看来,就是第三类学生,也不是不可转变的。他说:“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
 他教育的方法:寻找“差生”的“闪光点” 。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在他看来,找出“差生”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在了解“差生”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其类型,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苏霍姆林斯基把“差生”分为“思维尚未觉醒”“隐性天赋”和“学习有困难的”三个类型。对于前两类“差生”来说,就是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和“隐性天赋”。从“差生”的外显性看,对学习不感兴趣,思维迟钝、健忘,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要比医生寻找病因困难得多。医生可以借助X光透视仪器、胃镜、超声波等医疗器械寻找病因,教师凭什么寻找“差生”的的闪光点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足够的耐心”,指导“差生”“到自然旅游”,帮助“差生”找回“自尊”来“沙里淘金”,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他用自己转变“差生”的成功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变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例如,其中有一道题:“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躺下休息,接头就睡着了。调皮的牧羊助手用橡树枝烧成的炭灰,把熟睡人的额头都涂上了黑。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相互嘲笑的。突然,有一个牧羊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些习题使费佳他们倍感兴趣,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
    如果说费佳的闪光点是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发现的,那么,巴甫里克的闪光点则是“到大自然旅游”中找到的。巴甫里克曾被判定为“思维迟钝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有意识地多次带领他和别的学生到田野里和树林里活动。他在文中写道:“一到这种地方,巴甫里克就变得跟在教室里完全不同了。这个‘思维迟钝’的孩子,对我和同学讲了许多他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有趣的事情。“当巴甫里克面对生物展现的一个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他的天赋在这个世界里闪光了。
还有他的一些例子(挽救“困难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这一天,他来到了小学生高里亚的“家庭。”这个“家”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十年徒刑。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学生,”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
  原来,高里亚从上学一个月后,大家就对他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有一次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还有一天,他们班去森林远足考察,他一路上撞这打那。当班主任一位女教师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学生讲解山谷、丘陵、山和冲沟的有关知识时,他走到全体学生面前,做出滑稽动作,还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师旁敲侧击地提醒:“同学们,不能走近冲沟边缘,跌下去很危险!”他突然高声喊到:“我不怕!这个冲沟我滚下去过!”说着就卷起身子滚了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的情况,找来班主任等有关教师共同分析高里亚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亚对自己的行为所抱的态度,是故意装出来的、不自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里亚对人们失去了信心。对他来说,生活中没有任何神圣的、亲切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对教师们思想触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高里亚所以不好,是因为过去只看到他恶劣,放荡的一面,而没有主动关心、挖掘他身上闪光的地方。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在向周围的人对他漠不关心、冷淡无情的态度表示抗议。这样的分析增强了教师们的同情心、关注之情、教育的敏锐性和观察力。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发现这个孩子单独玩耍,好象很随便的样子,他把高里亚请进了生物实验室,要高里亚帮忙挑选苹果树和梨树的优良种子。虽然高里亚装出不屑栽培树苗的样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们两人一起做了两个多种头,直到很累为止。这件事引起了高里亚的极大兴趣,当班主任再次去高里亚家时,已发现他正在施肥栽树。此后班主任老师因势利导,在班级栽树活动中,让高里亚指导别的孩子们。及时的发现和鼓励温暖着这个孩子的心灵。虽然后来高里亚曾多次反复出现不良倾向,老师们却着眼于长善救失,循循善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下,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以后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其他同伴,为集体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亚好像重新变成了另一个人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信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差生”呢?也就是说差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要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差生”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候、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环境对差生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规定。影响和制约差生观念的主要依据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其次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差生观念又总是认识和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就是说,差生是具体的,作为反映差生的观念也必须是具体的,即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差生现象相一致,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较强的稳定性。因此,所谓“差生”,应根据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社会性质来进行规范。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方针规范,即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如有几个方面严重欠缺者,则可被视作差生。
总之,对于差生现象与差生本质的认识,我们必须坚持如下几点:
第一,“差生”是个历史的范畴,差生现象与差生本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二,“差生”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与不足,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第三,认识差生必须坚持客观为第一性的观点、长期性观点、质变的观点,不要把主观性、偶然性、间或性因素掺和到关于差生的定性评价中来。
第四,“差生”并不是个相对的不确定的等级范畴,而是个确定的否定性范畴。
二、“差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
(一)差生心理。
1.逆反心理。这是一种与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表现为:你越是这样,他偏要那样,故意“对着干”。
2.称霸心理。这是一种为了过分展示自我的变态心理。表现是:企图通过某种手段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中心地位,叫他人“俯首称臣”。
3.猎奇心理。这是一种与生理发展协调的心理。表现为:求知欲的异化,好奇心的变态。
4.模仿心理。特别是对他们所崇敬的人,更是一言一行都要仿效;也喜欢模仿影片中的打斗、抢劫杀人、侮辱妇女等行为。
5.报复心理。这是虚荣心受到损害后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
6.模糊心理。这是由于思想不成熟而导致的一种心理。表现为:良莠不分,好坏不辩,是非不清。往往把冒险当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把亡命之徒的行为当作英雄行为。
7.相容心理。这是由于共同的思想基础而导致的一种心理。表现为:同“类”相容,同“病”相怜,“交叉”感染。差生与好同学难得玩起来,相反,差生与差生容易结成团。
8.虚荣心理。这是一种自尊心发生异化后所产生的心理。如:爱面子,讲排场,摆阔气。
(二)心理障碍:主要是“学习受挫”——“挂红灯”,考分和名次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会使学生产生以下种种心理障碍。
1.自卑。觉得自己笨,抬不起头,学习上信心不足。
2.过敏。生怕被人瞧不起,对别人的轻蔑极其敏感:一句话、一个眼神也会使其猜疑嫉恨,火冒三丈。
3.忌讳。不愿别人提自己的考分,对公布成绩名次尤其反感,并且在学习上讳疾忌医。
4.孤僻。沉默冷漠,抑郁寡合,不懂也不主动请教。
5.幻想。在想象中满足自我,因而上课时常发呆,不知老师所云。
6.顺从。因为怕留级,调皮的学生也会老实听话(尤其在班主任面前),但在老师背后又是一个样,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
7.发泄。用大喊大叫大哄大玩等方法来排遣郁闷,造成学习精力分散。
8.退缩。在学习上降低要求,减少努力,个别学生一到考试就请假。
9.推诿。强调自身学习条件不好,或全怪老师教得不好,却不从主观找原因。
10.冲突。厌学却不得不强迫自己学习;想考出好成绩,却又在别人面前做出贪玩不用功学习的样子。
11.文饰。拿不到高分就说“60分万岁”,在学习上的表现是不花大劲,得过且过;“挂红灯”就说自己本来就不想学,有意上课不大听,作业不大做,生怕人家觉得自己笨。
12.退化。自控能力减弱,上课多动不安,或在书本上手枪大炮猫狗男女地胡写乱画,不注意听讲。当然,这和学习掉队听不懂也有很大关系。
13.逆反。极易与老师情绪对立,拒听劝导,你讲东他偏说西。
14.敌意。焦燥易怒,东揭西戴,损坏公物,打人骂人,扰乱课堂希望大家跟他一样学不好。
15.补偿。学习不行就想通过油嘴滑舌、高谈阔论、顶撞老师、打架闹事、称王称霸、谈恋爱和奇装异服等来显示自己。
16.放弃。丧失学习信心,极度消沉,自暴自弃。
对这些同学,一是要将教学的台阶降到他们能跨上的高度,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扬其他方面的长处,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促使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与自尊;二是引导成绩好的同学不在他们面前显得傲气,同学之间互尊互助。教师尊重差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他们可信赖的朋友;三要注意心理咨询,耐心疏导他们,切忌将心理问题跟思想品德和学习态度简单划等号以及采取粗暴批评和强制压服的方法。
三、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分析
差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弄清差生的成因,有利于教师做好转化工作。
1.教育的原因。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的管理、校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工作方法及态度等,对育人的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学校领导和老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能考上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身上,对大多数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学生违反了纪律,出了问题,无人管或只是敷衍了事。从而造成校风日下,为差生的产生准备了土壤。或班级管理,由于班主任不负责任、思想工作不力、班级管理力度不够、到位督促监管意识差,造成班风差、学风差。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教师只管教书,忽视对人的思想教育,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兴趣、欢乐、苦恼等,了解很少。有时说话缺乏证据,批评主观武断,不仅削弱了思想教育工作,而且加剧了学生的对立情绪,有的由于批评不当,学生与老师争吵,刁难老师,扰乱课堂秩序。有的教师对于差生不敢管教,对他们的错误行为,不敢批评教育,睁只眼闭只眼,撒手不管,有的甚至采取放任态度。有的对差生的思想、缺点、错误,不愿做艰苦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喜欢训人、整人、或用行政处罚,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不能使他们转化为好学生,相反,差生反而越来越多。
有的教师素质较低,方法简单生硬。他们缺少必要的教书育人的专业知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不去主动接近青少年学生,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循循善诱地鼓励他们进步,而是用生硬简单的办法压服、排斥他们,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或者向家长或学校告状。有的在教学上不能透彻理解教材并用良好的方法向学生传授,造成许多人不能接受讲课内容。课后又不能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造成有些学生成绩越来越差。
学校的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即同辈团体),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集体中最为主要的关系,只有维持正常的师生关系,加深彼此间的融合,了解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期望,才有可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合力,完成教学目标;如果二者关系处理不当,师生之间的期望发生矛盾,将会产生一种互为排斥的离心力,从而衍生并增大差等生数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产生师生离心力的主要原因。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恶化了师生关系。不少教师对差等生弃之不管,不能与优等生一视同仁,优等生犯了错误一再宽容,差等生犯了错误有意孤立,或用尖刻的语言批评,教室中设“雅座”,到被遗忘的角落中去,让同学监督,增加差生的心理负担。不容否认,有时采取以上教育方式曾对个别学生起过暂时的积极作用,更多的学生则是由惧怕、压抑过渡到对抗,最后破罐子破摔,干脆来个“不学了”,师生间良好的行为关系遭到破坏,学习就会出现较多困扰,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人需要产生矛盾,特别是师生良好的行为关系遭到破坏之后,由差生组合的同辈团体就会大量涌现。差生在学校中的地位低下,相对地在团体中他们的地位平等,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他们对成员间的坦率程度大大超过了父母和教师,因此由差生组合的这种同辈团体的组合力、凝聚力、持久力非常大。在团体中,成员间更趋于努力实现其选择的目标,他们有着许多不成文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向,更多的是有许多价值标准同学校、家庭、社会的标准相悖,但却具相对权威性。良好的团体关系常成为差生进步动力,产生强有力的力量;不良的团体关系会遏止学习欲望,对学校教育起破坏作用,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勾结校外不法分子,成为犯罪小集团。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地注意差生所在同辈团体中的复杂关系,因势利导,化消极力量为积极力量。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导致差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办学思想不端正,不能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突出地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学生死啃书本,抛弃了一切课外活动,学生身心畸形发展。把较好教师放在重点班,对重点学生重点辅导,而对大部分学生却弃之不管。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着我讲你记,我作你抄,百科全书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完全成了瓶子、罐子、坛子,成为任人摆布的机器。不注重平时的管理,教改难于施行,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被另眼看待,打入“冷宫”,搞“双簧戏”,上边检查来时排练,多次准备,又是老调重弹,久而久之,学生思想僵化,思维呆板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畸形的教育发展当然地要追溯到我国金字塔式的教育结构,层层考试,分数选拔,一考定终身,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人口过多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缺乏教育普及的基础。
还有可能:
由于教师对差生传递期望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良后果:
(1)差生被安排在远离教师的座位上或被安排在一个组里。教师认为差生学得不好,对其放弃。
(2)教学情境中教师很少注意差生(对他们微笑少,与之眼光接触少,或者看了就想生气);相反,课堂出现干扰,教师则是经常向差生望去。
(3)对差生课堂提问少,让其上黑板练习的机会少,认为提问差生很费时间。
(4)差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等候他们答完的时间少(因他往往答不对)。
(5)对差生课堂中的失败行为不加容忍,视其为破坏课堂纪律。
(6)答错问题时,批评差生比批评好生多,认为差生捣乱。
(7)答出问题时,表扬好生多于表扬差生,认为差生是碰巧猜出的。
(8)答题不完全时,表扬差生多于表扬好生,认为差生能力低,答到这种地步实属不易。
(9)为差生提供明确、详细的反馈少于为好生提供的。
(10)对差生的学习和努力要求不如好生那么严格。
通过这几种方式,差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以下信息:教师认为自己不行,放弃了自己;教师不会让自己回答问题,即使是让自己回答问题了,也不是真诚地想从自己处得到回答。这样,差生对问题就不努力思考,因为他知道思考要费时间,教师会等得不耐烦,而让其他同学回答;即使自己答对了也不常受到表扬,何况一旦答错还要挨斥责,不如保持沉默。差生的这种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教师的期望:差生不会学得好。教师再把这种期望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差生,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导致差生成绩进一步的下降。相反,良性循环使好生不断进步,差生更差。
2.家庭的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起点,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位教师,他们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思想品德的陶冶,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家庭状况的好坏,家庭教育如何,对于青少年影响很大。从孩子呱呱坠地起,无不受到家庭的影响,家长的个性特征、经济地位、社会背景、职业、抱负、教育方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如家中不关学生的事让学生请假(探亲、酒宴、某亲戚生日等)。
差生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明确,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经常侵占学习时间,久而久之,孩子接受父母熏陶,即使有些学生学习成绩顶不错,但也每况愈下,沦为差生。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也给孩子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们对孩子有求必应,百般娇惯,对生活方面无微不至地关怀,对学习却关心甚少,特别是近几年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人财大气粗,孩子在外面做了错事,也不肯认错,甚至辩解包庇,不能与学校密切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当孩子在家里处于至上独尊的地位时,便恨铁不成钢,但错过教育时机,有的家长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好,但他们不懂教育,不能采取恰如其分的教育方法,相信棍棒之下出人才,似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凝聚在这棍棒子上,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不能引起应有的效益,反而使父子之间的行为关系逐渐对立,随着时间推移、畏缩、逃跑、撒谎诸事随之出现,处于这种压抑状态下的孩子怎能学好呢?
目前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教育子女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五世同居”的大家庭日趋解体,小家庭日益增多,城市妇女普遍就业,双职工家庭已成为城市家庭结构的基本形式。因为家庭结构的变化,削弱了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造成了不良后果。据调查,一般职工早出晚归,工作很忙,教育子女的机会都不多。这些脖子上挂着钥匙、得不到父母的充分关怀、管教的孩子上学之前,放学以后,常常嬉戏街头,游荡于闹市,他们很容易受坏风气的侵蚀,坏朋友的引诱和社会渣滓的教唆而变坏。
农村则表现为父母忙于农活,或外出务工挣钱,对子女上学的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发展,有的家庭把教育问题都依赖于学校,放松了家庭教育。有的家长素质低,自己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回来后,又让他们干这干那,无暇去看书学习。或只盲目安排,缺乏具体指导、督促和检查、评定,导致学生家庭学习流于形式,尽而养成了学习的惰性。
现在社会上夫妻离异现象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后,孩子往往心灵会受到极大创伤,加上有的离异时谁也不愿意承担教育抚养子女的责任,这就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庭夫妻感情不好,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会受到影响。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目前家庭教育中溺爱型和放纵型占很大比重。由于独生子女增多,父母视他们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要做什么让他们做什么,不加管束,不加教育。有的则表现为放任自流,父母忙父母的,孩子忙孩子的,互不过问。
另外,家庭成员不良的品德、行为习惯、胸怀,对孩子也有很大影响。家长对孩子的不良示范、默许、鼓励和纵容往往是孩子在学校造成后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的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社会环境整体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
社会上不良文艺作品的影响。非法出版物充斥市场,这些非法出版物包括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等。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心理重,看了那些带颜色、带刀枪、带棍棒的书刊录像,往往都要想法试一试,一试就会坠入泥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赌博之风、拉关系走后门之风、吃喝之风、腐败之风、浪费之风等等,都会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社会上的不良因素还是很多的,有时教育者苦口婆心的教育成果,一遇上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发,倾刻就会化为乌有。所以,对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不注意。
4.自身的原因。
差生造成差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它诱因所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学习中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大;学习无进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当然,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果”,不过,它们确实在继续使差生向差的方向发展。
四、差生的一些转化方法
(一)把握学生个性,注重谈话方式。
1.接近式谈话。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对学生的错误不是“全盘托出”,而是逐步提出,由浅入深,先谈双方共同的话题,使师生变得亲近,不至于一下子“谈崩”,这种谈话法常对那些缺点较多、自尊心较强、谈话前持有防御心理的人比较合适。
2.直接式谈话。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谈话法常常适用于那些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能正确认识自己,但又不大正视自己缺点错误,持有揣测心理的优等生。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直接了当地指出问题,有理有据的严肃批评,往往会冲破其心理防线,促使其承认错误,从而达到严格要求的目的。
3.参照式谈话。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谈话内容,使学生在参照物的对比下,感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促成自我认识。它常适用于那些盲目性大、变动性大、忽冷忽热、易受感化的学生。
4.触动式谈话。主要适用于那些长期形成了惰性、行动散漫、自我意识浅薄、抱无所谓的态度、不正视自己所犯错误的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应立足于以“情”触动,真诚地通过谈话内容和语调的强刺激,促其醒悟。这种方法要慎用,用得不好,往往会产生负作用,形成师生的对抗性。
5.商讨式谈话。这种谈话主要是教师以商讨问题的口气将学生的不良行为变换角度提出来传递给学生,造成一种平等商讨问题的气氛。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犯有错误尚无悔改之意,认为教师是在“整自己”的反应迅速而脾气暴躁的后进生。
6.发问式谈话。把谈话的内容用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思考中达到自我醒悟、自我认识。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各方面比较成熟、有一定思考接受能力、性格内向的优等生,同时也适用于那些脑筋机灵、敏感好动而又爱做坏事的后进生。
7.布置式谈话。这是一种传达某些信息、交待某项任务的谈话。这种方法适用于品学兼优而又听话的优等生,也适用于那些既顽皮又热爱劳动、有一定自尊心的后进生。使用这种方法常常是先鼓励或表扬,使学生产生喜悦心理,然后再布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得以转变。
8.鼓励式谈话。这是对学生的成绩、优点、长处给予肯定和表扬,或者对学生克服了缺点错误有了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的一种谈话。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扬抑结合,在表扬鼓励之后,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或缺点,鼓励其加以克服,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9.启发式谈话。针对学生的某一问题,在谈话中加以点明,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提高一步。这种谈话适用于那些不善言词,与老师见面后动作拘谨、词不达意、有紧张心理的学生。
10.慰问式谈话。当学生遇到困难、疾病、灾祸等时,老师给予安慰问候和予以帮助所进行的谈话。这种方法常常能够消除某种误解、隔阂、疑虑,使学生产生悔悟心理,感到教师亲切可敬,自己应该对得起老师,从而对自己的缺点有正确的认识并加以改正。
(二)注重培养差生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重视经常对差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教学可结合应用题教学,以一些四化建设中的生动事例说明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好数学与四化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讲一些古人和科学家刻苦学习的故事,或利用班级中认真学习的典型,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端正学习态度。其次,还重视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差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作业干净整齐,作业时看清想好才下笔写,特别注意不要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看清题意,尽量避免因粗心造成的错误,尽量少涂改,做到少用或不用橡皮擦。
2.培养有错必纠的习惯。作业本发下去以后,要求学生首先看看作业中有无错题,对错题要寻找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避免错误对新学知识的影响。
3.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有的差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课堂作业布置后不马上动笔,东摸西看,浪费时间,别人已经做了几题,他还在找笔找纸,一点紧迫感也没有。往往时间到了,还有好几题未做,因此,成绩总上不去。为了使他们克服这个坏习惯,要严格训练他们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他们作业一布置,立即动笔做。经过反复的重点指导训练后,有这种毛病的差生逐渐加快了作业速度。形成习惯后,他们在测验、考试中也能按时完成,成绩跟着提高了。
4.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往往是因贪玩或不懂,为了应付而抄袭作业。针对这些情况,除了要他们重新做作业外,还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作业和玩耍的关系,同时,每节课都注意掌握他们学习的情况,及时辅导,并鼓励他们不懂要敢问,对有进步的,及时在班上进行表扬。
(三)把差生转化融于教学各环节之中
(1)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这种信任。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
(2)记住,对学习后进生来说,必须有一个熟悉材料的过程。不要催促他,要学会等待,直至学生取得成功。
(3)必须根据学习后进生原有水平开展工作。要知道,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也将分化,分成能力较强、一般和较差三种。学习能力较强的接受得最快,学习一开始很快得到进步;中等程度的则会努力追赶能力较强的;较差的则需要不断给予帮助。
(4)反复复习基础知识,是做学习后进生工作的一种方法。要知道,没有孤立的一堂课,每堂课都是前次学习的延续,都会对学习的深入起一定作用。如果教师从15—20节课所包含的课题中能选出主要的问题,那么,随着每天的复习,所有学生最终均能掌握这些问题。
(5)不要追求庞杂的教学内容。要善于选择主要的东西,讲述它,复习并巩固之。
(6)不应该对做学习后进生的工作作肤浅的理解,问题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在教这些学生的过程中,他们的记忆力、逻辑性、思维力、情绪、情感、学习兴趣在不断发展,他们的一般学习技能和习惯在得到培养。教育学习后进生的方法也应随着学生发展情况的变化而作相应调整。
(7)交往,乃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内容。如不与学习后进生开展交往,就不可能收到教学效果。
(8)要学会管理班级。教师讲述教学内容时,学生都应注意听讲,不要书写。叙述一部分材料后,立即着手巩固,让学生记下,然后再转入后一部分学习材料。学生在课堂的活动形式应该丰富多彩,譬如,用3、4分钟时间让学片认真听说;2、3分钟巩固、复述已讲的主要内容;3、4分钟从黑板上抄写等等。这一切可用全班展示和独立作业等方式加以充实。
(9)学会引导能力强的学生去教能力差的学生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三个方面均能得益:优秀生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后进生能真正从事学习,而教师则取得了帮助学得最差的学生的时机。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练习,这种做法收效最差。要学会将全班教学的组织形式与个别帮助每个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此方式展开教学过程。
(10)由于学习后进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迟缓,最好从发展直观形象思维入手。应当从业已学过的材料中去寻求这种直观形象。要把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包括音乐、诗歌、图画、滑板、形象化表演等)引进授课之中,它们将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学习兴趣。
除了这些基本准则外,还有另外一些要求。如:你还没有教会学生时,就不要给他评分。要记住,总有一些学生(为数不多),他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东西,此时别用分数伤害他们的人格。要学会就每一个课题都设计各种作业,既有简单的又有复杂的作业。不必担心采用复现法——对后进生来说,在发展的开始阶段,这种方法是创造性的,因为它可使这些学生发现主要问题,将知识系统化,按公式进行复习,随后,复现法的作用就将逐渐减小。“差生”比其他任何人都应该弄清,为什么他们现在需要采用这种方法,要学会使每节课上采用的措施都事出有因。应当使“差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布置同一类型的习题,最好的方法是:一部分习题让学生与老师一起解答,另一部分与全班一起完成,再有一部分则让每人独立完成;随着学生信心的确立,这种习题的份量要逐渐减少。在解答具体习题时,我们还应该指导学习方法:善于口头回答、独立解题和钻研书本等。学习教材时,应采用小步子前进的方式,每学一小部分即进行复述,明确已讲过的东西,解答有关问题等以求得巩固;学完2—3部分内容后,即采用简短复述的方式把它们联系起来。需要训练学生倾听叙述,学会复述等等。为“差生”上课时,课的结构应当包含:教师饶有趣味的叙述,学生自己复述,做运用性练习。别担心离题,要善于讲述精彩的、有趣的和对学生说来是至关重要的内容,然后再回到课题上。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口述,在学生想表达时,别打断他,别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置之不理。要从学生的书写、运算和阅读速度出发,根据他们掌握所需的时间而进行讲述、听写和提问,别让他们来不及思考。
对于最差的学生说来,上补习课是必不可少的。在补课时,教师采用这些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概括地讲解4—5课时中的基础教材,并求得巩固。随后他们回到自己班内,教师开始为大家讲解这类教材,此时,已经听过一遍的“差生”,就成为教师的主要助手。这样,教师就能在较高程度上阐述所学材料了。
普通教育属普及教育。从童年起,该有多少孩子的性格被扭曲,有多少孩子的命运遭到了挫折啊!一个人一生中的许多事取决于学校教育。如果老师十分赞赏低年级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益的建议和取得的成绩,那就意味着这个孩子将在一生保持成功者的形象,在他困难的时刻,老师的这种情感将会支持他。反之,如果儿童在学校是屡遭失败的、不被喜爱的,那么,由这种不公正态度带来的苦恼也将伴随他终生。
让我们多动脑筋,思考问题,不要在孩子身上打上标记——这个行,那个不行。让我们牢记这一规律:孩子永远是聪明的,我们必将找到能够使这些初看起来桀骜不驯的学习后进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秘诀。
(四)处理好差生转化中的几个关系。
教师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应遵循唯物辩证的观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表扬与批评的关系。差生经常处于“被告”地位,他们经常看到的是老师和同学的白眼,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丧失了进取心,对批评特别是公开批评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对差生应以表扬为主,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以激起他们希望与进取的火花。要以批评为辅,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的批评。在批评时应慎重,做到适时,适度。适时:应在差生具有正常心态的情况下进行,切忌不要在他们失去理智的情况下“火上浇油”;适度:批评应循序渐进,切忌批评的失真。
二是严格要求与耐心说服的关系。差生的缺点与不足较多,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差生的转变。但严格要求应考虑差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即根据差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不断提高对差生的要求,逐步到位。切不可操之过急。两者关系应是耐心说服基础上的严格要求,在严格要求指导下的耐心说服。
三是惩前与毖后的关系。教育差生应始终立足于教育、转化的基点上。要转化差生,就应使他们对以前的缺点与不足有正确的认识,引以为鉴,以防止重蹈覆辙。所以,惩前不是目的,只是为了毖后;毖后才是惩前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惩前,才有利于毖后,只有毖后,惩前才有实际意义。惩前要力求使差生心悦诚服,这就容易取得良好的毖后效果。
(五)转变差生的“六要六不要”。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会有优生和差生。转化差生是班务工作、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部分,要把它做得卓有成效,必须做到六要六不要。
1.要爱不要恨。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对待差生,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人格威望及其对学生的真挚热爱和期望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情的温度提高到差生思想的“熔点”,使师生的感情熔炼在一起,促使差生转变。憎恨、厌弃、冷若冰霜只能使差生愈益走向歧途。
2.要教不要训。对中差生要从正面教育入手,以理服人,讲究教育过程中的艺术性,把耐心说服和必要的纪律约束结合起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训斥、谩骂、讽刺、挖苦的简单方法只能使效果适得其反。
3.要严不要罚。严,不是苛刻。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严格要求;对其缺点错误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严格与尊重相结合,激起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其成为一种积极的鼓舞力量。用变相体罚方法来整治学生,即使你有恨铁不成钢之心学生也不会有丝毫感激之情。其结果学生只会以逆反心理相报。
4.要拉不要推。差生的转变不是做一、二次工作就能见效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耐心的教育。要善于发现差生、细微进步、反复抓、抓反复。切忌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拉一把“回头是岸”,推一把“万丈深渊”。
5.要正不要斜。老师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任何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得意门生”,不轻视差生,懂得人总是在发展变化,差生中也可能出人才的哲理。
6.要和不要凶。平易近人,满腔热情易被学生接受,也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感化作用。有些老师可亲不足,可畏有余,摆老师的架子,居高临下,用高压的方法制服对方。这种方法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激化矛盾。
不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要想做好差生的转变工作,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思想修养,探索最佳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六)后进生转化“四忌”。
后进是与先进相对而言的。一个班四五十、六七十名学生中,总会有几个比较后进的学生。后进生虽然为数不多,但转化工作难度较大。在做后进生转化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认识上忌偏见。有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后进生常存在偏见,总认为他们“一无是处”,甚至“不可救药”。这样,很容易使后进生感到前途渺茫,因而自暴自弃。因为当他们发觉老师对自己存在偏见,总是用老眼光来看待自己时,就往往丧失自尊心和上进心,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先进学生并非完美无缺,后进生也不是一无是处。后进生虽然毛病多些,但只要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他们,善于发掘他们身上闪光的火花,并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刷掉身上的污垢,那么,后进学生是可以转化为先进学生的。
2.态度上忌冷漠。一般来说,后进生特别是有较严重缺点错误的后进生,由于曾多次受到批评(甚至处分),因此往往精神不振作,犹如伤了元气的病人。这样的后进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新生、理解、信任、温暖和友谊。如果对他们态度冷漠,或爱理不理,或放任自流,或多方歧视,这就犹如在快熄灭的火上再烧上一勺水,使后进生心灵受到更深的创伤。如果班主任有父母心、兄长情,关心爱护他们,主动接近他们,同他们说心里话,给他们以温暖、信任和鼓励,那么,后进生就会打开闭锁的心灵,倾听老师的教诲,从而逐步树立起自信心,焕发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3.语言上忌讽刺。有的班主任认为和后进生没有什么好说的,要么炮弹出膛式的训斥一顿,要么冷言冷语地讥讽一番,要么不耐烦地三言两语打发了之。这样做,必然加深后进生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心理隔膜。我国有句古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后进生有了进步,即使是小小进步,都应当给以真诚的赞扬和鼓励;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则应当以诚恳的态度,满腔热情,循循善诱,耐心说理,点燃其心灵的火花。否则,只能使问题复杂化,把事情弄得更棘手。
4.情绪上忌急躁。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能企求一两句话或几次谈心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也还可能出现反复,经验证明,后进生的思想转变是个复杂过程,有的后进生往往改正了一个缺点,接着又出现一个毛病,所以,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欲速则不达,应该有信心和耐心。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有句至理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同样的道理,我们做班主任的、科任教师的,如果给后进生以深情的关注,贴心的爱抚,有趣的引导,不倦的教诲,就像“水的载歌载舞”一样,那么,后进生的思想是会转化过来的。
(七)面对差生应从关爱开始。
1.从友善开始。实际生活中,不少教师对差生或大发脾气,或说些极不中听的话,甚至挖苦、辱骂。这种作法是极不妥当的。如果你想要学生接受你的意见,就必须使他相信你是善意的、你是他可以信赖的人,他才会敞开心扉,跟你说知心话。因此,找差生交谈,一定要以一种友善的方式开始。例如,可以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他整理一下衣服,招呼他坐下,然后说:“我们扯一扯”、“我们聊一聊”等,给谈话创设一个和谐的气氛,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
2.从赞美着手。我们找差生交谈,常常是在发现差生有了过失之后,因此,交谈切忌开门见山,可以先对他的长处赞扬一番,然后进行实质性的交谈。
3.从得到“是的”开口。“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要求坚持到底。”他的整个组织一内分泌、神经、肌肉一全部凝聚成一种抗拒的状态。而当一个人说“是”时,就没有这种收缩现象产生,其身体组织就呈前进、接受和开放的态度。我们在与差生交谈时,一定要考虑怎样一开始就让学生回答“是的,是的”。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开口的第一个字是“是”的话,谈话则可以继续下去,否则是无法进行的。
4.抓住理解、同情的感情线。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因此,当我们和差生交谈时,一定要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切的理解与同情。从一个学生不成文的作文里,教师了解到她的家庭:爸爸只会打牌、赌博,回家后就打妈妈。这些无疑地给这位同学的心灵带来很深的创伤。教师每次找她谈话,都先给她以同情,问她的近况,称赞她的母亲是一位能吃苦的人。然后再向她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使她体贴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爱心。
5.批评学生之前不妨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批改学生的练习,发现一个同学写得糟透了。教师便从自己几天前的一堂语文课为赶任务而板书字迹不工整一事说起,承认自己也有书写不认真的时候。这个同学听了教师的谈话,诚恳地说:“昨天,我一心想赶快做完作业去打乒乓球,就写得很乱。我保证以后认真写好作业。”谈话就这样愉快地结束了。
6.把“慷慨的赞美”贯穿于整个谈话过程。一个人的能力会在批评下萎缩,而在鼓励下绽放花朵。所以,我们要学会慷慨地赞美,并把它贯穿于整个谈话过程之中。
除了这些方法之外,在和差生交谈中,还可以采用“间接地提醒他注意自己的错误,让他保住面子”等方法。
7、对后进学生的批评要讲究方法。批评和表扬作为两种互为补充的方法,对教育学生具有同样的作用。表扬是通过对人的正确思想和良好行为的肯定,提倡和鼓励而进行的一种正面积极的教育,是发现美倡导美的教育形式;批评则是通过对不正确的思想和不良行为进行揭露评判,从而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制止错误的一种强化教育手段。后进学生大部分是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的发生者,为了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我们要经常用批评这种教育手段,但是要讲究方法。
①批评要准确。
一是要有确凿的事实;
二是实事求是地划分错误的责任界限;
三是分清错误的性质、影响大小;
四是分析犯错误时的心理状态与环境,作出符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判断。
②批评的情感。后进学生是懂道理的,但懂道理和接受道理、按道理办事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缩短距离要靠情感疏通。情可以“以人心换人心”,理可以“以理服人心”。只有“亲其师”,才能“善其道”,进而“乐其道”。除了错误性质严重影响极大或带有严重不良倾向的时候,需要使学生认识到犯错误的严重程度和后果,让心灵得到猛烈震颤,更好地接受教训终止错误行为而必须动怒以外,一般地就要避免动怒、呵斥、连株式的批评。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体罚、变相体罚。
③表扬性批评。后进学生也有闪光的思想和好的行为表现,可以通过对后进学生自身的优点的表扬来暗示他本身的错误。如有的学生打架,他有时又能劝解制止别的同学打架,这说明这位学生有正义感,如果表扬他这一举动就可以暗示他改正打架的错误,使他在愉快的心境中接受正面教育。
④要注意批评的场合、时间和使用的语言。
(八)差生转化应争取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教育转化后进学生特别需要家长的配合。
一是对后进学生的主要优点、长处和缺点评价一致;
二是对后进学生通过教育可以转变的认识一致;
二是根据实际确定的教育目标一致;
四是分阶段提出的具体要求一致;
五是采取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教育原则、态度一致;
六是明确老师和家长在学校、家庭两种场合下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七是建立相互联系,不断总结的制度等等。
还可采用家访、开家长会、建立书面联系卡、成立家长委员会,从整体上进行系列教育,提高家长育人素质等都是争取家长配合的好形式、好方法。
五、注重差生团伙的形成与转化
在许多班级中,差生并非总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会或多或少,若隐若现地组成一些小团伙。而这些小团伙对学校或班级工作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大于单个差生,是我们教育工作中一个相当不利的因素。对团伙的转化工作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
差生团伙一般在玩乐的基础上结成。这种纯粹以一时的外在情感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小团体,虽然其密切程度随距离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在许多场合中,他们也很容易采取一致的态度和行动,对班级集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差生之所以喜欢凑成一伙,是因为他们往往都在班级里受到老师不同程度的批评,有过自尊心受损伤的经历。在学业方面的不成功,又加剧了他们内心的自卑、不安与紧张。为了缓解这种内外的精神压力,他们就产生了寻找理解自己、尊重自己或与自己有着某种共同之处的伙伴。
在许多班级中,往往在正式集体中地位越低的差生,在其团伙中地位越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班级集体中那些因学业、纪律等方面受到老师和同学们评价越低的差生其渴望外界尊重、满足自尊的需要就越强烈。为了追求尊重和理解,他们会采取一些更出格、更越轨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意志和力量。
差生团伙的形成,使其成员产生了归属感和自信感。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近似的情况,使他们不更为落后于班级同学而焦虑和自卑。差生之间的聚合,又增强了他们与外界抗衡及应付挑战的力量。一些小小的矛盾,有时会在同伙的鼓励和怂恿下,演变成激烈的冲突。在班级中,一旦某个差生成员受到老师批评,他们便会“群起而攻之”,造成整个班级的混乱。若某一成员因教育所转化,则往往会因同伙的冷嘲讽而故态复萌。
总之,差生团伙的存在,不仅对其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形成障碍,也会严重影响班级集体的学习与工作,有时甚至会出现邪气占上风的现象。
做好差生团伙的转化工作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消除小团伙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许多教师对差生团伙采取在班级集体中孤立、打击、分散或放任、回避的做法。这就使得差生团体与教师及班级集体更疏远,情绪更具对抗性,而团伙成员之间则有可能更加靠拢。因此,要努力做好转化的工作,使团伙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影响。教师应对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有时甚至要更亲近、更关心差生,以消除差生团伙的敌意与戒备,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人格与感情也同样受到教师的尊重,并未因自身在各方面落后而在班级中受到歧视。差生团伙重感情,往往因此而投桃报李,主动地亲近教师,向班级集体靠拢。
2.了解差生团伙活动特征与动态。教师除了要对差生的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外,还要熟悉其团伙特有的活动方式和行为特征,抓紧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防止事态的进一步严重化。
3.防止差生团伙之间的往来与联系。学校中发生的许多重大问题,往往是不同班级差生团伙之间或差生团伙与社会不良少年相互纠缠而引起的。解决这类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制止他们之间的联系往来。尽量地切断来自社会的各方面不良影响,以利于缩小范围、加强教育,促使转化,也可以避免他们滑向犯罪的边缘。
4.差生团伙往往有极强的团体自豪感和好胜心。因此组织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抗衡性活动,或将一些艰巨的任务以挑战的方式向他们提出,以激励他们主动承担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能满足他们的好胜心。然后抓住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将充沛的精力和能量用到学习上。
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表面差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其自尊心既强又敏感。贸然对之进行严厉训斥,会使他们因顾一时面子而竭力抗争,拒绝接收正确意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意念戏剧化、感情化的方法来淡化他们情感上的抵触。
5.逐步将差生团伙引向正路。差生团伙毕竟不同于社会上的流氓团伙,不能采取强制的行政或法律措施予以打击、分化。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各样正当高尚的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团伙成员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的集体观念和意识,明确行为正确与错误的界限。同时经常注意诱导他们将团体的互助精神与争先欲望转移到学习上来。

 


 
 


 


拟  搞:李  白   杜兴良


审  稿:侯茂生


主  讲:李  白

对“差生”的认识及转化方法(讲座稿提纲)
(  拟稿  李白  杜兴良      审稿   侯茂生    2006.11.6)

一、对差生的一些认识
一种是“假性差生”、“等级差生”论;另一种是 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理念及扩展。(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总之,对于差生现象与差生本质的认识,我们必须坚持如下几点:
第一,“差生”是个历史的范畴,差生现象与差生本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二,“差生”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与不足,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第三,认识差生必须坚持客观为第一性的观点、长期性观点、质变的观点,不要把主观性、偶然性、间或性因素掺和到关于差生的定性评价中来。
第四,“差生”并不是个相对的不确定的等级范畴,而是个确定的否定性范畴。
二、“差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
(一)差生心理。
1.逆反心理。2.称霸心理。3.猎奇心理。4.模仿心理。5.报复心理。6.模糊心理。7.相容心理。8.虚荣心理。
(二)心理障碍:1.自卑。2.过敏。3.忌讳。4.孤僻。5.幻想。6.顺从。7.发泄。8.退缩。9.推诿。10.冲突。11.文饰。12.退化。13.逆反。14.敌意。15.补偿。16.放弃。
三、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分析
1.教育的原因。2.家庭的原因。3.社会的原因。4.自身的原因。
四、差生的一些转化方法
(一)把握学生个性,注重谈话方式。
1.接近式谈话。2.直接式谈话。3.参照式谈话。4.触动式谈话。5.商讨式谈话。6.发问式谈话。7.布置式谈话。8.鼓励式谈话。9.启发式谈话。10.慰问式谈话。
(二)注重培养差生的学习习惯。
1.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2.培养有错必纠的习惯。3.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4.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把差生转化融于教学各环节之中
(1)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这种信任。(2)记住,对学习后进生来说,必须有一个熟悉材料的过程。(3)必须根据学习后进生原有水平开展工作。(4)反复复习基础知识,是做学习后进生工作的一种方法。(5)不要追求庞杂的教学内容。(6)不应该对做学习后进生的工作作肤浅的理解,问题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7)交往,乃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内容。(8)要学会管理班级。(9)学会引导能力强的学生去教能力差的学生学习。(10)由于学习后进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迟缓,最好从发展直观形象思维入手。
(四)处理好差生转化中的几个关系。
一是表扬与批评的关系。二是严格要求与耐心说服的关系。三是惩前与毖后的关系。
五)转变差生的“六要六不要”。
1.要爱不要恨。2.要教不要训。3.要严不要罚。4.要拉不要推。5.要正不要斜。6.要和不要凶。
(六)后进生转化“四忌”。
1.认识上忌偏见。2.态度上忌冷漠。3.语言上忌讽刺。4.情绪上忌急躁。
(七)面对差生应从关爱开始。
1.从友善开始。2.从赞美着手。3.从得到“是的”开口。4.抓住理解、同情的感情线。5.批评学生之前不妨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6.把“慷慨的赞美”贯穿于整个谈话过程。7、对后进学生的批评要讲究方法。
(八)差生转化应争取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对后进学生的主要优点、长处和缺点评价一致;
二是对后进学生通过教育可以转变的认识一致;
二是根据实际确定的教育目标一致;
四是分阶段提出的具体要求一致;
五是采取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教育原则、态度一致;
六是明确老师和家长在学校、家庭两种场合下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七是建立相互联系,不断总结的制度等等。
五、注重差生团伙的形成与转化
做好差生团伙的转化工作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消除小团伙与教师的对立情绪。2.了解差生团伙活动特征与动态。3.防止差生团伙之间的往来与联系。4.差生团伙往往有极强的团体自豪感和好胜心。5.逐步将差生团伙引向正路。

目    录

一、对差生的一些认识-------------------------------------1

二、“差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5

三、“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分析----------------------------6

四、“差生”的一些转化方法------------------------------10
(一)把握“差生”个性,注重谈话方式
(二)注重培养“差生”的学习习惯
(三)把“差生”转化融于教学各环节之中
(四)处理好“差生”转化中的几个关系
(五)转变“差生”的“六要六不要”
(六)后进生转化“四忌”
(七)面对“差生”应从关爱开始
(八)“差生”转化应争取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五、注重“差生团伙”的形成与转化--------------------17

对“差生”的认识及转化方法

一、对差生的一些认识
加强对“差生现象”的研究以促进对差生的教育和转化,是当前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最实际最紧迫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给教育理论研究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近年来,理论上对“差生现象”和差生的教育已多有探讨,教学实践工作者也在对差生的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如果真正要认识“差生现象”并用行之有效地方法对差生进行教育和转化,还有两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一是理论研究并没有真正揭示和清楚阐明差生的本质及成因,“差生观念”一直是个模糊的凭教师的感觉把握的自由性、主观性很强的经验性的东西;二是差生转变工作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情感软化和消极被动地等待某种契机的出现。正是因为存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才使我们在日益增多的差生面前,在差生的复杂心理面前,工作艰巨却效果甚微,乃至束手无策。
正因如此,对“差生”的界定很多教育专家、学者、教师有不同的观点,比较盛行的有这么两种:
一种是“假性差生”、“等级差生”论:
所谓“假性”,这是从病理学上引进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非器质性病变,如假性近视之类。所谓“假性差生”,指有些“差生”,他们只是偶尔表现出一些差生行为,或者具有某些非差生本质的差生属性,或者是误会、冤枉乃至歪曲而被认为是“差生”的,而并未成为真正的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差生。也就是说这些学生还没有在行为、品德和学业上发生“器质性病变”。
为什么会出现“假性差生”的问题呢?这是因为我们对“差生”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它只是教师的主观的概念,带有教师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价值观念。所以,当一个学生被某位教师或学校领导定性为“差生”的时候,他还并不见得就是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差生(当然也并不排除其中包含了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差生),比如下面这几种情况:
第一,受差生影响,对差生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向”性,和差生玩在一起的。
第二,偶尔表现出某些差生行为,或成绩短时下降的,或学业成绩低劣的。
第三,因偶然情况,和某位教师有对立情绪,并有对立行为的。
第四,因价值观念和教师相悖,而其行为被教师看不惯或不能容忍的。
第五,有实在的客观原因,犯有程度不同的过失行为,其因可恕、其情可怜的。
第六,因某些特殊的心理原因和环境(如明哲保身心理、冒险心理、特殊的兴趣与嗜好、受他人挑唆、引诱、胁迫等),而犯有程度不同的过失的。
第七,因被误会,或因教师的素质与品德的缘故而被挑剔的。
属于以上情况的学生,都可以被视作“假性差生”,而“假性差生”是不可以当作真正的差生看待的。
“等级差生”是指那些在相互的横向比较中被比下来的次于上而处于下的学生,是个不确定的不能孤立存在的范畴。“好”相对“差”而言,“差”相对“好”存在;有的在“此”为“好”,在“彼”却为“差”,有的在“此”为“差”,在“彼”却为“好”,所以“等级差生”因具有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性和性质的活动性,也不是我们所说的“差生”,虽然其中也有可能包含了我们说的那种“差生”。
另一种是 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理念及扩展: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真正被认定的“差生”是很少的。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提到的一位叫费加的学生,费加“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位为“差生”。而正是这位“差生”后来成为一名物理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费加是一位思维尚没有“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学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少能做成功的。’”后来巴甫里克进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前两类“差生”实际并不是“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或天赋暂时没有被教师发现罢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天赋”上的差异。他们往往表现出强列的学习兴趣而成为优秀生;另一些学生的“天赋”则呈“隐性”,由于还没有被发现,再加上教学方法方面的因素,而被判定为“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的天赋被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尚待开发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种学习潜能需要教师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结论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该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教师,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在他看来,就是第三类学生,也不是不可转变的。他说:“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
 他教育的方法:寻找“差生”的“闪光点” 。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在他看来,找出“差生”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在了解“差生”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其类型,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苏霍姆林斯基把“差生”分为“思维尚未觉醒”“隐性天赋”和“学习有困难的”三个类型。对于前两类“差生”来说,就是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和“隐性天赋”。从“差生”的外显性看,对学习不感兴趣,思维迟钝、健忘,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要比医生寻找病因困难得多。医生可以借助X光透视仪器、胃镜、超声波等医疗器械寻找病因,教师凭什么寻找“差生”的的闪光点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足够的耐心”,指导“差生”“到自然旅游”,帮助“差生”找回“自尊”来“沙里淘金”,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他用自己转变“差生”的成功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变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例如,其中有一道题:“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躺下休息,接头就睡着了。调皮的牧羊助手用橡树枝烧成的炭灰,把熟睡人的额头都涂上了黑。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相互嘲笑的。突然,有一个牧羊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些习题使费佳他们倍感兴趣,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
    如果说费佳的闪光点是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发现的,那么,巴甫里克的闪光点则是“到大自然旅游”中找到的。巴甫里克曾被判定为“思维迟钝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有意识地多次带领他和别的学生到田野里和树林里活动。他在文中写道:“一到这种地方,巴甫里克就变得跟在教室里完全不同了。这个‘思维迟钝’的孩子,对我和同学讲了许多他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有趣的事情。“当巴甫里克面对生物展现的一个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他的天赋在这个世界里闪光了。
还有他的一些例子(挽救“困难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这一天,他来到了小学生高里亚的“家庭。”这个“家”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十年徒刑。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学生,”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
  原来,高里亚从上学一个月后,大家就对他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有一次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还有一天,他们班去森林远足考察,他一路上撞这打那。当班主任一位女教师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学生讲解山谷、丘陵、山和冲沟的有关知识时,他走到全体学生面前,做出滑稽动作,还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师旁敲侧击地提醒:“同学们,不能走近冲沟边缘,跌下去很危险!”他突然高声喊到:“我不怕!这个冲沟我滚下去过!”说着就卷起身子滚了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的情况,找来班主任等有关教师共同分析高里亚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亚对自己的行为所抱的态度,是故意装出来的、不自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里亚对人们失去了信心。对他来说,生活中没有任何神圣的、亲切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对教师们思想触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高里亚所以不好,是因为过去只看到他恶劣,放荡的一面,而没有主动关心、挖掘他身上闪光的地方。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在向周围的人对他漠不关心、冷淡无情的态度表示抗议。这样的分析增强了教师们的同情心、关注之情、教育的敏锐性和观察力。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发现这个孩子单独玩耍,好象很随便的样子,他把高里亚请进了生物实验室,要高里亚帮忙挑选苹果树和梨树的优良种子。虽然高里亚装出不屑栽培树苗的样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们两人一起做了两个多种头,直到很累为止。这件事引起了高里亚的极大兴趣,当班主任再次去高里亚家时,已发现他正在施肥栽树。此后班主任老师因势利导,在班级栽树活动中,让高里亚指导别的孩子们。及时的发现和鼓励温暖着这个孩子的心灵。虽然后来高里亚曾多次反复出现不良倾向,老师们却着眼于长善救失,循循善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下,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以后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其他同伴,为集体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亚好像重新变成了另一个人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信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差生”呢?也就是说差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要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差生”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候、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环境对差生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规定。影响和制约差生观念的主要依据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其次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差生观念又总是认识和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就是说,差生是具体的,作为反映差生的观念也必须是具体的,即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差生现象相一致,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较强的稳定性。因此,所谓“差生”,应根据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社会性质来进行规范。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方针规范,即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如有几个方面严重欠缺者,则可被视作差生。
总之,对于差生现象与差生本质的认识,我们必须坚持如下几点:
第一,“差生”是个历史的范畴,差生现象与差生本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二,“差生”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与不足,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第三,认识差生必须坚持客观为第一性的观点、长期性观点、质变的观点,不要把主观性、偶然性、间或性因素掺和到关于差生的定性评价中来。
第四,“差生”并不是个相对的不确定的等级范畴,而是个确定的否定性范畴。
二、“差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
(一)差生心理。
1.逆反心理。这是一种与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表现为:你越是这样,他偏要那样,故意“对着干”。
2.称霸心理。这是一种为了过分展示自我的变态心理。表现是:企图通过某种手段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中心地位,叫他人“俯首称臣”。
3.猎奇心理。这是一种与生理发展协调的心理。表现为:求知欲的异化,好奇心的变态。
4.模仿心理。特别是对他们所崇敬的人,更是一言一行都要仿效;也喜欢模仿影片中的打斗、抢劫杀人、侮辱妇女等行为。
5.报复心理。这是虚荣心受到损害后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
6.模糊心理。这是由于思想不成熟而导致的一种心理。表现为:良莠不分,好坏不辩,是非不清。往往把冒险当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把亡命之徒的行为当作英雄行为。
7.相容心理。这是由于共同的思想基础而导致的一种心理。表现为:同“类”相容,同“病”相怜,“交叉”感染。差生与好同学难得玩起来,相反,差生与差生容易结成团。
8.虚荣心理。这是一种自尊心发生异化后所产生的心理。如:爱面子,讲排场,摆阔气。
(二)心理障碍:主要是“学习受挫”——“挂红灯”,考分和名次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会使学生产生以下种种心理障碍。
1.自卑。觉得自己笨,抬不起头,学习上信心不足。
2.过敏。生怕被人瞧不起,对别人的轻蔑极其敏感:一句话、一个眼神也会使其猜疑嫉恨,火冒三丈。
3.忌讳。不愿别人提自己的考分,对公布成绩名次尤其反感,并且在学习上讳疾忌医。
4.孤僻。沉默冷漠,抑郁寡合,不懂也不主动请教。
5.幻想。在想象中满足自我,因而上课时常发呆,不知老师所云。
6.顺从。因为怕留级,调皮的学生也会老实听话(尤其在班主任面前),但在老师背后又是一个样,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
7.发泄。用大喊大叫大哄大玩等方法来排遣郁闷,造成学习精力分散。
8.退缩。在学习上降低要求,减少努力,个别学生一到考试就请假。
9.推诿。强调自身学习条件不好,或全怪老师教得不好,却不从主观找原因。
10.冲突。厌学却不得不强迫自己学习;想考出好成绩,却又在别人面前做出贪玩不用功学习的样子。
11.文饰。拿不到高分就说“60分万岁”,在学习上的表现是不花大劲,得过且过;“挂红灯”就说自己本来就不想学,有意上课不大听,作业不大做,生怕人家觉得自己笨。
12.退化。自控能力减弱,上课多动不安,或在书本上手枪大炮猫狗男女地胡写乱画,不注意听讲。当然,这和学习掉队听不懂也有很大关系。
13.逆反。极易与老师情绪对立,拒听劝导,你讲东他偏说西。
14.敌意。焦燥易怒,东揭西戴,损坏公物,打人骂人,扰乱课堂希望大家跟他一样学不好。
15.补偿。学习不行就想通过油嘴滑舌、高谈阔论、顶撞老师、打架闹事、称王称霸、谈恋爱和奇装异服等来显示自己。
16.放弃。丧失学习信心,极度消沉,自暴自弃。
对这些同学,一是要将教学的台阶降到他们能跨上的高度,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扬其他方面的长处,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促使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与自尊;二是引导成绩好的同学不在他们面前显得傲气,同学之间互尊互助。教师尊重差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他们可信赖的朋友;三要注意心理咨询,耐心疏导他们,切忌将心理问题跟思想品德和学习态度简单划等号以及采取粗暴批评和强制压服的方法。
三、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分析
差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弄清差生的成因,有利于教师做好转化工作。
1.教育的原因。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的管理、校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工作方法及态度等,对育人的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学校领导和老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能考上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身上,对大多数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学生违反了纪律,出了问题,无人管或只是敷衍了事。从而造成校风日下,为差生的产生准备了土壤。或班级管理,由于班主任不负责任、思想工作不力、班级管理力度不够、到位督促监管意识差,造成班风差、学风差。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教师只管教书,忽视对人的思想教育,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兴趣、欢乐、苦恼等,了解很少。有时说话缺乏证据,批评主观武断,不仅削弱了思想教育工作,而且加剧了学生的对立情绪,有的由于批评不当,学生与老师争吵,刁难老师,扰乱课堂秩序。有的教师对于差生不敢管教,对他们的错误行为,不敢批评教育,睁只眼闭只眼,撒手不管,有的甚至采取放任态度。有的对差生的思想、缺点、错误,不愿做艰苦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喜欢训人、整人、或用行政处罚,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不能使他们转化为好学生,相反,差生反而越来越多。
有的教师素质较低,方法简单生硬。他们缺少必要的教书育人的专业知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不去主动接近青少年学生,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循循善诱地鼓励他们进步,而是用生硬简单的办法压服、排斥他们,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或者向家长或学校告状。有的在教学上不能透彻理解教材并用良好的方法向学生传授,造成许多人不能接受讲课内容。课后又不能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造成有些学生成绩越来越差。
学校的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即同辈团体),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集体中最为主要的关系,只有维持正常的师生关系,加深彼此间的融合,了解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期望,才有可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合力,完成教学目标;如果二者关系处理不当,师生之间的期望发生矛盾,将会产生一种互为排斥的离心力,从而衍生并增大差等生数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产生师生离心力的主要原因。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恶化了师生关系。不少教师对差等生弃之不管,不能与优等生一视同仁,优等生犯了错误一再宽容,差等生犯了错误有意孤立,或用尖刻的语言批评,教室中设“雅座”,到被遗忘的角落中去,让同学监督,增加差生的心理负担。不容否认,有时采取以上教育方式曾对个别学生起过暂时的积极作用,更多的学生则是由惧怕、压抑过渡到对抗,最后破罐子破摔,干脆来个“不学了”,师生间良好的行为关系遭到破坏,学习就会出现较多困扰,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人需要产生矛盾,特别是师生良好的行为关系遭到破坏之后,由差生组合的同辈团体就会大量涌现。差生在学校中的地位低下,相对地在团体中他们的地位平等,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他们对成员间的坦率程度大大超过了父母和教师,因此由差生组合的这种同辈团体的组合力、凝聚力、持久力非常大。在团体中,成员间更趋于努力实现其选择的目标,他们有着许多不成文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向,更多的是有许多价值标准同学校、家庭、社会的标准相悖,但却具相对权威性。良好的团体关系常成为差生进步动力,产生强有力的力量;不良的团体关系会遏止学习欲望,对学校教育起破坏作用,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勾结校外不法分子,成为犯罪小集团。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地注意差生所在同辈团体中的复杂关系,因势利导,化消极力量为积极力量。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导致差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办学思想不端正,不能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突出地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学生死啃书本,抛弃了一切课外活动,学生身心畸形发展。把较好教师放在重点班,对重点学生重点辅导,而对大部分学生却弃之不管。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着我讲你记,我作你抄,百科全书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完全成了瓶子、罐子、坛子,成为任人摆布的机器。不注重平时的管理,教改难于施行,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被另眼看待,打入“冷宫”,搞“双簧戏”,上边检查来时排练,多次准备,又是老调重弹,久而久之,学生思想僵化,思维呆板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畸形的教育发展当然地要追溯到我国金字塔式的教育结构,层层考试,分数选拔,一考定终身,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人口过多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缺乏教育普及的基础。
还有可能:
由于教师对差生传递期望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良后果:
(1)差生被安排在远离教师的座位上或被安排在一个组里。教师认为差生学得不好,对其放弃。
(2)教学情境中教师很少注意差生(对他们微笑少,与之眼光接触少,或者看了就想生气);相反,课堂出现干扰,教师则是经常向差生望去。
(3)对差生课堂提问少,让其上黑板练习的机会少,认为提问差生很费时间。
(4)差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等候他们答完的时间少(因他往往答不对)。
(5)对差生课堂中的失败行为不加容忍,视其为破坏课堂纪律。
(6)答错问题时,批评差生比批评好生多,认为差生捣乱。
(7)答出问题时,表扬好生多于表扬差生,认为差生是碰巧猜出的。
(8)答题不完全时,表扬差生多于表扬好生,认为差生能力低,答到这种地步实属不易。
(9)为差生提供明确、详细的反馈少于为好生提供的。
(10)对差生的学习和努力要求不如好生那么严格。
通过这几种方式,差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以下信息:教师认为自己不行,放弃了自己;教师不会让自己回答问题,即使是让自己回答问题了,也不是真诚地想从自己处得到回答。这样,差生对问题就不努力思考,因为他知道思考要费时间,教师会等得不耐烦,而让其他同学回答;即使自己答对了也不常受到表扬,何况一旦答错还要挨斥责,不如保持沉默。差生的这种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教师的期望:差生不会学得好。教师再把这种期望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差生,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导致差生成绩进一步的下降。相反,良性循环使好生不断进步,差生更差。
2.家庭的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起点,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位教师,他们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思想品德的陶冶,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家庭状况的好坏,家庭教育如何,对于青少年影响很大。从孩子呱呱坠地起,无不受到家庭的影响,家长的个性特征、经济地位、社会背景、职业、抱负、教育方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如家中不关学生的事让学生请假(探亲、酒宴、某亲戚生日等)。
差生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明确,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经常侵占学习时间,久而久之,孩子接受父母熏陶,即使有些学生学习成绩顶不错,但也每况愈下,沦为差生。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也给孩子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们对孩子有求必应,百般娇惯,对生活方面无微不至地关怀,对学习却关心甚少,特别是近几年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人财大气粗,孩子在外面做了错事,也不肯认错,甚至辩解包庇,不能与学校密切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当孩子在家里处于至上独尊的地位时,便恨铁不成钢,但错过教育时机,有的家长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好,但他们不懂教育,不能采取恰如其分的教育方法,相信棍棒之下出人才,似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凝聚在这棍棒子上,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不能引起应有的效益,反而使父子之间的行为关系逐渐对立,随着时间推移、畏缩、逃跑、撒谎诸事随之出现,处于这种压抑状态下的孩子怎能学好呢?
目前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教育子女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五世同居”的大家庭日趋解体,小家庭日益增多,城市妇女普遍就业,双职工家庭已成为城市家庭结构的基本形式。因为家庭结构的变化,削弱了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造成了不良后果。据调查,一般职工早出晚归,工作很忙,教育子女的机会都不多。这些脖子上挂着钥匙、得不到父母的充分关怀、管教的孩子上学之前,放学以后,常常嬉戏街头,游荡于闹市,他们很容易受坏风气的侵蚀,坏朋友的引诱和社会渣滓的教唆而变坏。
农村则表现为父母忙于农活,或外出务工挣钱,对子女上学的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发展,有的家庭把教育问题都依赖于学校,放松了家庭教育。有的家长素质低,自己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回来后,又让他们干这干那,无暇去看书学习。或只盲目安排,缺乏具体指导、督促和检查、评定,导致学生家庭学习流于形式,尽而养成了学习的惰性。
现在社会上夫妻离异现象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后,孩子往往心灵会受到极大创伤,加上有的离异时谁也不愿意承担教育抚养子女的责任,这就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庭夫妻感情不好,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会受到影响。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目前家庭教育中溺爱型和放纵型占很大比重。由于独生子女增多,父母视他们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要做什么让他们做什么,不加管束,不加教育。有的则表现为放任自流,父母忙父母的,孩子忙孩子的,互不过问。
另外,家庭成员不良的品德、行为习惯、胸怀,对孩子也有很大影响。家长对孩子的不良示范、默许、鼓励和纵容往往是孩子在学校造成后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的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社会环境整体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
社会上不良文艺作品的影响。非法出版物充斥市场,这些非法出版物包括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等。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心理重,看了那些带颜色、带刀枪、带棍棒的书刊录像,往往都要想法试一试,一试就会坠入泥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赌博之风、拉关系走后门之风、吃喝之风、腐败之风、浪费之风等等,都会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社会上的不良因素还是很多的,有时教育者苦口婆心的教育成果,一遇上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发,倾刻就会化为乌有。所以,对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不注意。
4.自身的原因。
差生造成差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它诱因所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学习中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大;学习无进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当然,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果”,不过,它们确实在继续使差生向差的方向发展。
四、差生的一些转化方法
(一)把握学生个性,注重谈话方式。
1.接近式谈话。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对学生的错误不是“全盘托出”,而是逐步提出,由浅入深,先谈双方共同的话题,使师生变得亲近,不至于一下子“谈崩”,这种谈话法常对那些缺点较多、自尊心较强、谈话前持有防御心理的人比较合适。
2.直接式谈话。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谈话法常常适用于那些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能正确认识自己,但又不大正视自己缺点错误,持有揣测心理的优等生。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直接了当地指出问题,有理有据的严肃批评,往往会冲破其心理防线,促使其承认错误,从而达到严格要求的目的。
3.参照式谈话。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谈话内容,使学生在参照物的对比下,感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促成自我认识。它常适用于那些盲目性大、变动性大、忽冷忽热、易受感化的学生。
4.触动式谈话。主要适用于那些长期形成了惰性、行动散漫、自我意识浅薄、抱无所谓的态度、不正视自己所犯错误的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应立足于以“情”触动,真诚地通过谈话内容和语调的强刺激,促其醒悟。这种方法要慎用,用得不好,往往会产生负作用,形成师生的对抗性。
5.商讨式谈话。这种谈话主要是教师以商讨问题的口气将学生的不良行为变换角度提出来传递给学生,造成一种平等商讨问题的气氛。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犯有错误尚无悔改之意,认为教师是在“整自己”的反应迅速而脾气暴躁的后进生。
6.发问式谈话。把谈话的内容用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思考中达到自我醒悟、自我认识。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各方面比较成熟、有一定思考接受能力、性格内向的优等生,同时也适用于那些脑筋机灵、敏感好动而又爱做坏事的后进生。
7.布置式谈话。这是一种传达某些信息、交待某项任务的谈话。这种方法适用于品学兼优而又听话的优等生,也适用于那些既顽皮又热爱劳动、有一定自尊心的后进生。使用这种方法常常是先鼓励或表扬,使学生产生喜悦心理,然后再布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得以转变。
8.鼓励式谈话。这是对学生的成绩、优点、长处给予肯定和表扬,或者对学生克服了缺点错误有了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的一种谈话。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扬抑结合,在表扬鼓励之后,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或缺点,鼓励其加以克服,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9.启发式谈话。针对学生的某一问题,在谈话中加以点明,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提高一步。这种谈话适用于那些不善言词,与老师见面后动作拘谨、词不达意、有紧张心理的学生。
10.慰问式谈话。当学生遇到困难、疾病、灾祸等时,老师给予安慰问候和予以帮助所进行的谈话。这种方法常常能够消除某种误解、隔阂、疑虑,使学生产生悔悟心理,感到教师亲切可敬,自己应该对得起老师,从而对自己的缺点有正确的认识并加以改正。
(二)注重培养差生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重视经常对差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教学可结合应用题教学,以一些四化建设中的生动事例说明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好数学与四化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讲一些古人和科学家刻苦学习的故事,或利用班级中认真学习的典型,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端正学习态度。其次,还重视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差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作业干净整齐,作业时看清想好才下笔写,特别注意不要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看清题意,尽量避免因粗心造成的错误,尽量少涂改,做到少用或不用橡皮擦。
2.培养有错必纠的习惯。作业本发下去以后,要求学生首先看看作业中有无错题,对错题要寻找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避免错误对新学知识的影响。
3.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有的差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课堂作业布置后不马上动笔,东摸西看,浪费时间,别人已经做了几题,他还在找笔找纸,一点紧迫感也没有。往往时间到了,还有好几题未做,因此,成绩总上不去。为了使他们克服这个坏习惯,要严格训练他们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他们作业一布置,立即动笔做。经过反复的重点指导训练后,有这种毛病的差生逐渐加快了作业速度。形成习惯后,他们在测验、考试中也能按时完成,成绩跟着提高了。
4.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往往是因贪玩或不懂,为了应付而抄袭作业。针对这些情况,除了要他们重新做作业外,还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作业和玩耍的关系,同时,每节课都注意掌握他们学习的情况,及时辅导,并鼓励他们不懂要敢问,对有进步的,及时在班上进行表扬。
(三)把差生转化融于教学各环节之中
(1)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这种信任。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
(2)记住,对学习后进生来说,必须有一个熟悉材料的过程。不要催促他,要学会等待,直至学生取得成功。
(3)必须根据学习后进生原有水平开展工作。要知道,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也将分化,分成能力较强、一般和较差三种。学习能力较强的接受得最快,学习一开始很快得到进步;中等程度的则会努力追赶能力较强的;较差的则需要不断给予帮助。
(4)反复复习基础知识,是做学习后进生工作的一种方法。要知道,没有孤立的一堂课,每堂课都是前次学习的延续,都会对学习的深入起一定作用。如果教师从15—20节课所包含的课题中能选出主要的问题,那么,随着每天的复习,所有学生最终均能掌握这些问题。
(5)不要追求庞杂的教学内容。要善于选择主要的东西,讲述它,复习并巩固之。
(6)不应该对做学习后进生的工作作肤浅的理解,问题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在教这些学生的过程中,他们的记忆力、逻辑性、思维力、情绪、情感、学习兴趣在不断发展,他们的一般学习技能和习惯在得到培养。教育学习后进生的方法也应随着学生发展情况的变化而作相应调整。
(7)交往,乃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内容。如不与学习后进生开展交往,就不可能收到教学效果。
(8)要学会管理班级。教师讲述教学内容时,学生都应注意听讲,不要书写。叙述一部分材料后,立即着手巩固,让学生记下,然后再转入后一部分学习材料。学生在课堂的活动形式应该丰富多彩,譬如,用3、4分钟时间让学片认真听说;2、3分钟巩固、复述已讲的主要内容;3、4分钟从黑板上抄写等等。这一切可用全班展示和独立作业等方式加以充实。
(9)学会引导能力强的学生去教能力差的学生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三个方面均能得益:优秀生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后进生能真正从事学习,而教师则取得了帮助学得最差的学生的时机。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练习,这种做法收效最差。要学会将全班教学的组织形式与个别帮助每个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此方式展开教学过程。
(10)由于学习后进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迟缓,最好从发展直观形象思维入手。应当从业已学过的材料中去寻求这种直观形象。要把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包括音乐、诗歌、图画、滑板、形象化表演等)引进授课之中,它们将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学习兴趣。
除了这些基本准则外,还有另外一些要求。如:你还没有教会学生时,就不要给他评分。要记住,总有一些学生(为数不多),他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东西,此时别用分数伤害他们的人格。要学会就每一个课题都设计各种作业,既有简单的又有复杂的作业。不必担心采用复现法——对后进生来说,在发展的开始阶段,这种方法是创造性的,因为它可使这些学生发现主要问题,将知识系统化,按公式进行复习,随后,复现法的作用就将逐渐减小。“差生”比其他任何人都应该弄清,为什么他们现在需要采用这种方法,要学会使每节课上采用的措施都事出有因。应当使“差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布置同一类型的习题,最好的方法是:一部分习题让学生与老师一起解答,另一部分与全班一起完成,再有一部分则让每人独立完成;随着学生信心的确立,这种习题的份量要逐渐减少。在解答具体习题时,我们还应该指导学习方法:善于口头回答、独立解题和钻研书本等。学习教材时,应采用小步子前进的方式,每学一小部分即进行复述,明确已讲过的东西,解答有关问题等以求得巩固;学完2—3部分内容后,即采用简短复述的方式把它们联系起来。需要训练学生倾听叙述,学会复述等等。为“差生”上课时,课的结构应当包含:教师饶有趣味的叙述,学生自己复述,做运用性练习。别担心离题,要善于讲述精彩的、有趣的和对学生说来是至关重要的内容,然后再回到课题上。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口述,在学生想表达时,别打断他,别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置之不理。要从学生的书写、运算和阅读速度出发,根据他们掌握所需的时间而进行讲述、听写和提问,别让他们来不及思考。
对于最差的学生说来,上补习课是必不可少的。在补课时,教师采用这些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概括地讲解4—5课时中的基础教材,并求得巩固。随后他们回到自己班内,教师开始为大家讲解这类教材,此时,已经听过一遍的“差生”,就成为教师的主要助手。这样,教师就能在较高程度上阐述所学材料了。
普通教育属普及教育。从童年起,该有多少孩子的性格被扭曲,有多少孩子的命运遭到了挫折啊!一个人一生中的许多事取决于学校教育。如果老师十分赞赏低年级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益的建议和取得的成绩,那就意味着这个孩子将在一生保持成功者的形象,在他困难的时刻,老师的这种情感将会支持他。反之,如果儿童在学校是屡遭失败的、不被喜爱的,那么,由这种不公正态度带来的苦恼也将伴随他终生。
让我们多动脑筋,思考问题,不要在孩子身上打上标记——这个行,那个不行。让我们牢记这一规律:孩子永远是聪明的,我们必将找到能够使这些初看起来桀骜不驯的学习后进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秘诀。
(四)处理好差生转化中的几个关系。
教师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应遵循唯物辩证的观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表扬与批评的关系。差生经常处于“被告”地位,他们经常看到的是老师和同学的白眼,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丧失了进取心,对批评特别是公开批评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对差生应以表扬为主,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以激起他们希望与进取的火花。要以批评为辅,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的批评。在批评时应慎重,做到适时,适度。适时:应在差生具有正常心态的情况下进行,切忌不要在他们失去理智的情况下“火上浇油”;适度:批评应循序渐进,切忌批评的失真。
二是严格要求与耐心说服的关系。差生的缺点与不足较多,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差生的转变。但严格要求应考虑差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即根据差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不断提高对差生的要求,逐步到位。切不可操之过急。两者关系应是耐心说服基础上的严格要求,在严格要求指导下的耐心说服。
三是惩前与毖后的关系。教育差生应始终立足于教育、转化的基点上。要转化差生,就应使他们对以前的缺点与不足有正确的认识,引以为鉴,以防止重蹈覆辙。所以,惩前不是目的,只是为了毖后;毖后才是惩前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惩前,才有利于毖后,只有毖后,惩前才有实际意义。惩前要力求使差生心悦诚服,这就容易取得良好的毖后效果。
(五)转变差生的“六要六不要”。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会有优生和差生。转化差生是班务工作、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部分,要把它做得卓有成效,必须做到六要六不要。
1.要爱不要恨。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对待差生,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人格威望及其对学生的真挚热爱和期望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情的温度提高到差生思想的“熔点”,使师生的感情熔炼在一起,促使差生转变。憎恨、厌弃、冷若冰霜只能使差生愈益走向歧途。
2.要教不要训。对中差生要从正面教育入手,以理服人,讲究教育过程中的艺术性,把耐心说服和必要的纪律约束结合起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训斥、谩骂、讽刺、挖苦的简单方法只能使效果适得其反。
3.要严不要罚。严,不是苛刻。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严格要求;对其缺点错误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严格与尊重相结合,激起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其成为一种积极的鼓舞力量。用变相体罚方法来整治学生,即使你有恨铁不成钢之心学生也不会有丝毫感激之情。其结果学生只会以逆反心理相报。
4.要拉不要推。差生的转变不是做一、二次工作就能见效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耐心的教育。要善于发现差生、细微进步、反复抓、抓反复。切忌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拉一把“回头是岸”,推一把“万丈深渊”。
5.要正不要斜。老师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任何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得意门生”,不轻视差生,懂得人总是在发展变化,差生中也可能出人才的哲理。
6.要和不要凶。平易近人,满腔热情易被学生接受,也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感化作用。有些老师可亲不足,可畏有余,摆老师的架子,居高临下,用高压的方法制服对方。这种方法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激化矛盾。
不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要想做好差生的转变工作,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思想修养,探索最佳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六)后进生转化“四忌”。
后进是与先进相对而言的。一个班四五十、六七十名学生中,总会有几个比较后进的学生。后进生虽然为数不多,但转化工作难度较大。在做后进生转化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认识上忌偏见。有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后进生常存在偏见,总认为他们“一无是处”,甚至“不可救药”。这样,很容易使后进生感到前途渺茫,因而自暴自弃。因为当他们发觉老师对自己存在偏见,总是用老眼光来看待自己时,就往往丧失自尊心和上进心,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先进学生并非完美无缺,后进生也不是一无是处。后进生虽然毛病多些,但只要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他们,善于发掘他们身上闪光的火花,并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刷掉身上的污垢,那么,后进学生是可以转化为先进学生的。
2.态度上忌冷漠。一般来说,后进生特别是有较严重缺点错误的后进生,由于曾多次受到批评(甚至处分),因此往往精神不振作,犹如伤了元气的病人。这样的后进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新生、理解、信任、温暖和友谊。如果对他们态度冷漠,或爱理不理,或放任自流,或多方歧视,这就犹如在快熄灭的火上再烧上一勺水,使后进生心灵受到更深的创伤。如果班主任有父母心、兄长情,关心爱护他们,主动接近他们,同他们说心里话,给他们以温暖、信任和鼓励,那么,后进生就会打开闭锁的心灵,倾听老师的教诲,从而逐步树立起自信心,焕发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3.语言上忌讽刺。有的班主任认为和后进生没有什么好说的,要么炮弹出膛式的训斥一顿,要么冷言冷语地讥讽一番,要么不耐烦地三言两语打发了之。这样做,必然加深后进生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心理隔膜。我国有句古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后进生有了进步,即使是小小进步,都应当给以真诚的赞扬和鼓励;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则应当以诚恳的态度,满腔热情,循循善诱,耐心说理,点燃其心灵的火花。否则,只能使问题复杂化,把事情弄得更棘手。
4.情绪上忌急躁。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能企求一两句话或几次谈心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也还可能出现反复,经验证明,后进生的思想转变是个复杂过程,有的后进生往往改正了一个缺点,接着又出现一个毛病,所以,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欲速则不达,应该有信心和耐心。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有句至理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同样的道理,我们做班主任的、科任教师的,如果给后进生以深情的关注,贴心的爱抚,有趣的引导,不倦的教诲,就像“水的载歌载舞”一样,那么,后进生的思想是会转化过来的。
(七)面对差生应从关爱开始。
1.从友善开始。实际生活中,不少教师对差生或大发脾气,或说些极不中听的话,甚至挖苦、辱骂。这种作法是极不妥当的。如果你想要学生接受你的意见,就必须使他相信你是善意的、你是他可以信赖的人,他才会敞开心扉,跟你说知心话。因此,找差生交谈,一定要以一种友善的方式开始。例如,可以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他整理一下衣服,招呼他坐下,然后说:“我们扯一扯”、“我们聊一聊”等,给谈话创设一个和谐的气氛,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
2.从赞美着手。我们找差生交谈,常常是在发现差生有了过失之后,因此,交谈切忌开门见山,可以先对他的长处赞扬一番,然后进行实质性的交谈。
3.从得到“是的”开口。“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要求坚持到底。”他的整个组织一内分泌、神经、肌肉一全部凝聚成一种抗拒的状态。而当一个人说“是”时,就没有这种收缩现象产生,其身体组织就呈前进、接受和开放的态度。我们在与差生交谈时,一定要考虑怎样一开始就让学生回答“是的,是的”。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开口的第一个字是“是”的话,谈话则可以继续下去,否则是无法进行的。
4.抓住理解、同情的感情线。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因此,当我们和差生交谈时,一定要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切的理解与同情。从一个学生不成文的作文里,教师了解到她的家庭:爸爸只会打牌、赌博,回家后就打妈妈。这些无疑地给这位同学的心灵带来很深的创伤。教师每次找她谈话,都先给她以同情,问她的近况,称赞她的母亲是一位能吃苦的人。然后再向她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使她体贴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爱心。
5.批评学生之前不妨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批改学生的练习,发现一个同学写得糟透了。教师便从自己几天前的一堂语文课为赶任务而板书字迹不工整一事说起,承认自己也有书写不认真的时候。这个同学听了教师的谈话,诚恳地说:“昨天,我一心想赶快做完作业去打乒乓球,就写得很乱。我保证以后认真写好作业。”谈话就这样愉快地结束了。
6.把“慷慨的赞美”贯穿于整个谈话过程。一个人的能力会在批评下萎缩,而在鼓励下绽放花朵。所以,我们要学会慷慨地赞美,并把它贯穿于整个谈话过程之中。
除了这些方法之外,在和差生交谈中,还可以采用“间接地提醒他注意自己的错误,让他保住面子”等方法。
7、对后进学生的批评要讲究方法。批评和表扬作为两种互为补充的方法,对教育学生具有同样的作用。表扬是通过对人的正确思想和良好行为的肯定,提倡和鼓励而进行的一种正面积极的教育,是发现美倡导美的教育形式;批评则是通过对不正确的思想和不良行为进行揭露评判,从而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制止错误的一种强化教育手段。后进学生大部分是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的发生者,为了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我们要经常用批评这种教育手段,但是要讲究方法。
①批评要准确。
一是要有确凿的事实;
二是实事求是地划分错误的责任界限;
三是分清错误的性质、影响大小;
四是分析犯错误时的心理状态与环境,作出符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判断。
②批评的情感。后进学生是懂道理的,但懂道理和接受道理、按道理办事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缩短距离要靠情感疏通。情可以“以人心换人心”,理可以“以理服人心”。只有“亲其师”,才能“善其道”,进而“乐其道”。除了错误性质严重影响极大或带有严重不良倾向的时候,需要使学生认识到犯错误的严重程度和后果,让心灵得到猛烈震颤,更好地接受教训终止错误行为而必须动怒以外,一般地就要避免动怒、呵斥、连株式的批评。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体罚、变相体罚。
③表扬性批评。后进学生也有闪光的思想和好的行为表现,可以通过对后进学生自身的优点的表扬来暗示他本身的错误。如有的学生打架,他有时又能劝解制止别的同学打架,这说明这位学生有正义感,如果表扬他这一举动就可以暗示他改正打架的错误,使他在愉快的心境中接受正面教育。
④要注意批评的场合、时间和使用的语言。
(八)差生转化应争取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教育转化后进学生特别需要家长的配合。
一是对后进学生的主要优点、长处和缺点评价一致;
二是对后进学生通过教育可以转变的认识一致;
二是根据实际确定的教育目标一致;
四是分阶段提出的具体要求一致;
五是采取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教育原则、态度一致;
六是明确老师和家长在学校、家庭两种场合下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七是建立相互联系,不断总结的制度等等。
还可采用家访、开家长会、建立书面联系卡、成立家长委员会,从整体上进行系列教育,提高家长育人素质等都是争取家长配合的好形式、好方法。
五、注重差生团伙的形成与转化
在许多班级中,差生并非总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会或多或少,若隐若现地组成一些小团伙。而这些小团伙对学校或班级工作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大于单个差生,是我们教育工作中一个相当不利的因素。对团伙的转化工作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
差生团伙一般在玩乐的基础上结成。这种纯粹以一时的外在情感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小团体,虽然其密切程度随距离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在许多场合中,他们也很容易采取一致的态度和行动,对班级集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差生之所以喜欢凑成一伙,是因为他们往往都在班级里受到老师不同程度的批评,有过自尊心受损伤的经历。在学业方面的不成功,又加剧了他们内心的自卑、不安与紧张。为了缓解这种内外的精神压力,他们就产生了寻找理解自己、尊重自己或与自己有着某种共同之处的伙伴。
在许多班级中,往往在正式集体中地位越低的差生,在其团伙中地位越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班级集体中那些因学业、纪律等方面受到老师和同学们评价越低的差生其渴望外界尊重、满足自尊的需要就越强烈。为了追求尊重和理解,他们会采取一些更出格、更越轨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意志和力量。
差生团伙的形成,使其成员产生了归属感和自信感。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近似的情况,使他们不更为落后于班级同学而焦虑和自卑。差生之间的聚合,又增强了他们与外界抗衡及应付挑战的力量。一些小小的矛盾,有时会在同伙的鼓励和怂恿下,演变成激烈的冲突。在班级中,一旦某个差生成员受到老师批评,他们便会“群起而攻之”,造成整个班级的混乱。若某一成员因教育所转化,则往往会因同伙的冷嘲讽而故态复萌。
总之,差生团伙的存在,不仅对其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形成障碍,也会严重影响班级集体的学习与工作,有时甚至会出现邪气占上风的现象。
做好差生团伙的转化工作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消除小团伙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许多教师对差生团伙采取在班级集体中孤立、打击、分散或放任、回避的做法。这就使得差生团体与教师及班级集体更疏远,情绪更具对抗性,而团伙成员之间则有可能更加靠拢。因此,要努力做好转化的工作,使团伙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影响。教师应对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有时甚至要更亲近、更关心差生,以消除差生团伙的敌意与戒备,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人格与感情也同样受到教师的尊重,并未因自身在各方面落后而在班级中受到歧视。差生团伙重感情,往往因此而投桃报李,主动地亲近教师,向班级集体靠拢。
2.了解差生团伙活动特征与动态。教师除了要对差生的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外,还要熟悉其团伙特有的活动方式和行为特征,抓紧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防止事态的进一步严重化。
3.防止差生团伙之间的往来与联系。学校中发生的许多重大问题,往往是不同班级差生团伙之间或差生团伙与社会不良少年相互纠缠而引起的。解决这类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制止他们之间的联系往来。尽量地切断来自社会的各方面不良影响,以利于缩小范围、加强教育,促使转化,也可以避免他们滑向犯罪的边缘。
4.差生团伙往往有极强的团体自豪感和好胜心。因此组织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抗衡性活动,或将一些艰巨的任务以挑战的方式向他们提出,以激励他们主动承担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能满足他们的好胜心。然后抓住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将充沛的精力和能量用到学习上。
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表面差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其自尊心既强又敏感。贸然对之进行严厉训斥,会使他们因顾一时面子而竭力抗争,拒绝接收正确意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意念戏剧化、感情化的方法来淡化他们情感上的抵触。
5.逐步将差生团伙引向正路。差生团伙毕竟不同于社会上的流氓团伙,不能采取强制的行政或法律措施予以打击、分化。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各样正当高尚的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团伙成员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的集体观念和意识,明确行为正确与错误的界限。同时经常注意诱导他们将团体的互助精神与争先欲望转移到学习上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个好习惯成就优秀班主任
【上清走笔146】不遗余力转化“后进生”|彭 珉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你可以尽情收藏的教师名言名句
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