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蕙兰新老八种文字解释

程  梅

赤蕙梅“程梅”,又名“程字梅”,乾隆年间(约二百五十年前)由江苏常熟程医生发现。有豪壮及丰健的大丈夫气概,故称为(九花大王)亦堪称为赤蕙之冠的贵品。大家拥有的数量在增加,也确实惹人爱。

赤壳类梅瓣

粗壮的花梗超出叶架,红簪绿花,疏朗有致,花葶粗壮高大,小花葶紫色, 一葶7-9朵花。三瓣紧边短圆,半硬蚕蛾捧,分头合背或分窠捧,瓣肉厚且糯润,龙吞舌,主瓣上盖状,平肩,弱草则开出“分头合背”状。

        程梅叶幅宽阔,叶姿半垂,叶色深绿光亮,叶缘锯齿明显,气势雄伟,叶芽粉尖。程梅是蕙兰梅瓣的典型,被誉为"赤蕙之王"。
 
关  顶

赤壳类梅瓣,浓香。

花苞赤壳,紫红筋麻,花梗高出叶架,高达50厘米左右,着花8-9朵,赤梗赤花,俗称“关老爷”,喻其花带紫红色。五瓣短圆,豆壳捧,分窠,大圆舌,绿苔舌上缀紫红点块。三瓣短圆,厚肉,紧边,花色较紫暗,不够明丽,肩平。花色稍带赤紫,捧心形如豆壳,有半硬兜,大圆舌平肩,花茎细高达二尺以上,全株姿态良整。

叶姿半垂,叶幅宽阔而长,和程梅一样属大叶性,叶脉比程梅粗,叶色没有程梅浓绿,叶质硬比程梅更环垂些,新芽绿底有红丝纹。

        距今约三百多年前乾隆时期,由苏州浒关人在万和酒店选出,故又名“万和梅”,在赤蕙中排名第二。论外瓣圆短,蕙花中关顶与程梅为最。我国兰界因关顶花色赤暗,捧心交搭而不作贵,日本兰界将其视作色花,被列为上品。论其花品,外瓣圆整、捧厚、捧心分窠,大圆舌,历来认为是蕙花梅门精品,惟花色略欠明丽些。很好的品种
大一品

绿壳类大荷花形水仙瓣

据<<兰蕙同心录>>载,本品为清嘉庆初年,于富阳山,由嘉善的胡少梅氏所培养,于当时苏州的兰展会中名品,当代富商周恰庭氏,愿以三千金购得,至翌年,透过关系而取得该名花,黄山谷氏认为(气宇轩昂)有大夫气概,故称(大一品)。另按<<兰言述略>>载,清乾隆时由浙江嘉善胡少梅选出。

阔叶性,叶厚有肉,呈环垂式,富光泽。

荷型水仙瓣,五瓣分窠,色翠绿,瓣挺质糯,大软蚕蛾捧,大如意舌,上有桃红点,一字肩。花泾达二寸以上,花茎干高而细约一尺六、七寸,着花良好,深具名品高贵之风格。

被推崇为蕙兰中荷花形水仙瓣之冠,被列入传统蕙兰老八种之首位。(多数人拥有的品种)
荡  字

清道光年间,由苏州至荡口的花船上出售,当时曾采得大丛落山蕙草,分成四块压在竹篓内叶伤过半,放舟游卖,荡口镇买得一丛命名“荡字”,西塘镇亦购得一丛,取名“小塘字仙”应属同物异名。

水仙瓣(绿壳类)花葶细挺,高出叶架,着花 7-9 朵,花形较小,外三瓣头圆稍狭,紧边,两侧萼呈一字肩,花瓣为蚕蛾捧,五瓣分窠,唇瓣为如意舌,舌面布满鲜艳的红点,为典型的小荷形水仙名品,健花性,繁殖快。

叶长40-50厘米,宽0.8-1厘米,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有“V”形叶 沟,叶姿半垂,曲线优美,被列入传统蕙兰老八种之一。好品种
老染字

赤壳类梅瓣

清道光时,由浙江嘉善阮姓染坊选出。亦名阮字。

五瓣分窠,三瓣短窄深,肩平,花瓣为大观音兜捧心,大圆舌(大如意舌),有时花朵癃放;唇瓣尖部被嵌窄不舒、上翘或歪斜,故俗称为秤钩头老染字。花葶细长,高出叶架,花梗绿色,小花柄淡紫红色,每葶着花7-12朵,排列显得密集,外三瓣短窄,紧边,两侧萼肩平。

叶长35-40CM,宽1-1.2CM,属短阔叶,每株叶片多达8-11片。

       为小花形的赤蕙梅瓣,为蕙兰中老八种之一。
上 海 梅

绿壳类梅瓣

清嘉庆年间,由上海李良宾选育,故名“上海梅”,又名“前上海梅”或“老上海梅” ,被列入老八种之一。

花葶细长,苞叶绿色,花梗高齐叶架,着花5-8朵。外三瓣长脚圆头,平肩抱开,花瓣淡绿色,盛开后偶有后翻状,紧边质厚,半合硬捧,捧瓣抱合圆整,穿腮小如意舌,舌上红点色浓。花形中等,绽放直径约3.5厘米,花品匀称端正,骨力极好。壮苗开花外三瓣形态更佳,并能开飞肩,神韵极好。

上海梅叶姿半垂,叶架高,叶幅宽约1厘米,长40-50厘米,叶缘内裹呈“U”字形,叶色浓绿有光泽。

( 珍贵品种,但易被仙绿混淆)
潘  绿

绿壳类梅瓣

清乾隆年间选出,又名宜兴梅,因由宜兴潘姓兰友选育,曾列入老种绿蕙 4 大名种,实际上花并不好,虽大苗开花外三瓣形状和色彩均好,然捧心中宫总不佳。惰花性,花期晚,如在春盛多晒阳光,生发花蕾的可能性较多。(量少)

“潘绿梅”叶姿斜披,边叶半垂,中等宽度1.2厘米左右,叶质厚硬。

花苞绿壳,绿梗扭挺,高齐叶架,着花6-9朵,花柄较长,花距开张疏朗。外三瓣长脚圆头,有狭长感,有时花瓣翘,瓣端有缺角如黄杨叶,有时开连肩合背、有时呈分头合背;肩平,花色翠绿。两片捧瓣粘合,俗称油灰块硬捧,穿腮小舌(又或尖如意舌)有根无舌紧缩捧下。花的外轮与中宫极不相配,这类绿蕙梅,每年可选出好几种,相似者极多。

        作为一个种,好坏先不论,总要有特色;由于当时细花上品者较少,所以亦被列入传统老八种之一。对此古人也早有评论,《兰言述略》中写道:“如以花论,必不许矣。
元  字

清道光年间,由苏州浒关爱兰者选出,赤壳类绿花梅瓣。

元字叶姿半斜垂,边叶半垂,中心叶片斜立。叶幅宽1.5厘米,长45-50厘米,叶形雄伟,略似“ 程梅”,叶色不如“程梅”浓绿,出芽率低,易开花。

花梗较高达60厘米左右,底下的花朵也齐叶架,花梗绿底有紫红味,花柄淡紫红色,花蕊头形为大平切,着花不多,通常5-7朵,花朵之间间距大,分外疏朗。

外三瓣长圆形,紧边,瓣质厚,平肩,花色绿中泛粉红。分窠半硬蚕蛾捧,捧心圆整光洁,捧瓣上前端有一指形叉,为其特征。捧瓣根部有淡紫粉色红云,头部白边明显,并呈大拇指形,俗称抱拳捧。执圭舌,元字的中宫形状和姿态酷似执圭举行典礼的形姿,舌瓣上红点成块状,色彩鲜艳。花形大,绽放直径可达6-7厘米,花梗高挺,花朵疏朗,展宕有姿,花色又绿翠俏艳,花品端正,风韵极佳,给人以从容端秀的感觉。

元字是赤蕙中难得之精品,为老八种中赤蕙之一。(好品种,随着认知度的提升,数量在逐步增加)

 下面是新八种:
崔  梅

赤转绿壳类梅瓣。

为浙江杭州人崔怡庭所发现,故取名崔梅,被列入新八种之一,亦为蕙兰中名种。

花葶绿中透黄,小簪细,绿中透浅红。外瓣紧边长脚收根细,圆头带锋尖,肩平,主瓣上扬盖帽。五瓣分窠,半硬捧,捧端黄头明显,舌为龙吞舌,侧裂片透红润,舌内红斑鲜明。绿花,属赤蕙中转绿较好的一个品种。(好品种)

        叶色深绿,叶姿半垂,叶脉明亮,叶背主脉格外突出,有叶沟,前端平展,叶长可达50cm以上。
翠萼

绿壳梅瓣。

1909 年由无锡荣文卿选出。

三瓣短圆,紧边,硬兜捧心,分窠,小如意舌,肩平。有时开癃放门时,必须用东西把勾搭三瓣挑开,否则三瓣皱,瓣幅中心有硬筋,其花色特别翠绿,浓香。

它以绿葶、绿簪、绿萼的翡翠色和微微上翘而圆的萼端,淡黄色的捧端微张,如意舌上红斑鲜明,如同飞翔的仙鹤、展翅的海鸥,以小巧玲珑、神形皆备之品赢得植蕙人的喜爱,被列入蕙兰新八种之一。
端  梅

赤转绿壳类梅瓣。

1913 年(民国二年)杭州卢长寿选出,1919 年(民国八年)开花,由于花容端正,故命名为端梅。

三瓣头圆、边紧色绿,肩平,分窠或分头合背,分窠蚕蛾兜捧心,舌大红鲜,大如意舌,花朵排列较密。列入新八种之一,被视作蕙兰中杰出种之一。

叶形宽大如“程梅”;葶粗簪密,这是它比较突出的特点。(好种,量少)
荣  梅

赤转绿梅瓣

清宣统年由无锡荣文卿选出,荣梅又名锡顶。

干粗长,花出窿放,紧边,五瓣质厚、糯,色绿,圆头收根,肩平,分窠半硬兜捧心(有时捧瓣基部有合背形式),如意舌(又或圆舌),光艳绝伦。开花时置阴处,切勿风吹日晒,更不可动手,方有好花看,为新八种之一。(新八种里面不错的好品种,量少)


老极品

绿壳类绿花梅瓣。

公元 1901 年(清光绪辛丑年)由杭州公诚花园冯长金选出。

三瓣圆头、长脚收根,分窠,硬兜捧心(有时偶有分头合背式),龙吞大舌,肩平,干粗,苞叶绿色,著花数目多,约一茎八、九花到十二、三朵的名品风采,被列入蕙兰新八种之一。

新芽绿色,叶刚直,肉厚中细叶,半立叶性,色彩浓绿,叶姿全株更富高尚之优美。

 
江南新极品

赤转绿梅瓣。

1915年由浙江兰贩钱阿禄带到无锡杨干卿家,当时杨氏托荣文卿先生鉴审花蕾,确定日后必出好花品,其后由杨干卿买下。

叶质薄,最长叶可达70cm,叶姿斜垂,新芽绿色带紫晕,脚壳低。

花形与老极品相仿,三瓣圆头收根、紧边、肉厚、分窠半硬兜微合,龙吞大舌(如意舌有散佈红点),肩平,细长花葶,浓香,高约四十公分,每梗著花约六到八朵,花序良好,颇有生气,与绿蕙极品仿佛,风韵气色甚佳,为净绿之名品,繁殖与开花均易,被列入蕙兰新八种之一。

与老极品相比:

“老极品”花葶粗,出架,花朵间距密,是绿葶、绿簪、绿花;“江南新极品”花葶细,大出架,花朵间距疏朗,小花柄是粉紫色的。外三瓣虽然都具备紧边圆头这一特点,但“老极品”瓣端更圆整,收根细,外瓣更宽些;“江南新极品”收根细,但显得脚略长一些。“江南新极品”也是绿花,但相比“老极品”的翠绿色还是相差一筹。

 
庆华梅

绿壳类梅瓣

1911 年由浙江绍兴兰贩车庆选出,售予吴恩元,栽培六年后复花,时值推翻满清皇朝,为庆贺起见,念及车庆在化兴旅馆发现此花,故联系其人、其地,遂命名为庆华。

“庆华梅”叶姿斜垂,叶质厚,叶面有V型沟,颜色翠绿有光泽。

绿色灯心梗,绿色花柄,三瓣短脚圆头,两侧萼一字平,紧边拱抱,瓣厚,分窠蚕蛾捧心主瓣上扬前倾,光洁的蚕蛾捧,大如意舌上红斑鲜明。花形属于中等花,但神清气扬,标致有度,久开不易形,可谓绿蕙梅瓣中的精品。有人曾说“庆华梅”开品好时,可与春兰“汪字”比美,被列入蕙兰新八种之一。(很多人拿潘绿混淆,实在是。。。。。。呵呵)

 
楼  梅

绿壳类荷形水仙瓣

清光绪中年由绍兴楼姓者选出,故命名为楼梅。据另一传说,谓当时主人宴客于兰厅,宴罢送客至门口,适有一盆兰花绽蕊舒瓣,于是主人挽客入室欣赏,取名“留梅”,后又改为“楼梅”。

三瓣大头细收根,分窠蚕蛾捧,大铺舌(开足后,前端后卷),色绿肩平,花葶细长,中可与大一品媲美。

“楼梅”花茎为“灯心杆”,高出架,着花6--9朵,排铃疏朗,小簪细长,外三瓣大头,收根细,平肩,浅兜捧心,大圆铺舌。花色翠绿俊俏,精神有度,蕙花中难得的荷形之水仙,美中不足侧萼收根细长一些。

“楼梅”非“刘梅”,“楼梅”是荷形水仙,“刘梅”是绿蕙梅瓣,外三瓣长脚圆头,紧边、拱抱、肩平,分窠深兜蚕蛾捧,如意舌,是非常端正的梅瓣花。  (量少,很有前途的品种)                                      
下面是有几种容易与新老八种混淆视听的品种:
刘  梅

蕙兰绿壳类梅瓣

民国初年,由绍兴刘恒丰(外号“抠丰”)选出。

属细狭叶,叶色深绿有光泽,叶缘锯齿粗,叶质厚而硬,叶姿半垂,有的呈扭曲形。

花葶浅绿色,细长挺拔,超出叶架,小花柄特长,每梗着花9朵,为绿蕙正格花。五瓣分窠,外三瓣长脚圆头,瓣质厚实而糯润,紧边;大如意舌,舌根掩藏在捧瓣内不外露,舌面有艳丽的红点,瓣厚,平肩,蚕蛾捧,花品端正秀美,为绿蕙中的梅瓣上品。该品常和"楼梅"混淆,"楼梅"绿惠水仙瓣。
大陈字

赤壳类大荷花官种水仙瓣

清乾隆时由浙江嘉兴陈砚耕选出。一名砚字或赤砚字。

三瓣平边长阔,呈荷瓣形式,落肩,软浅兜捧心,大杮子舌,赤绿花,花葶细长。如叶束瘦弱可能开出无兜滑口水仙瓣式。(难得的官种大荷水仙,值得拥有)
申  顶

绿壳梅瓣

清同治七年上海复兴船行的袁江汇(袁忆江?)从来上海买粗兰绍兴兰农处选出,又名上顶梅。

三瓣似“关顶”,分窠深软观音兜捧,大圆刘海舌、花飞肩,色翠绿,叶幅宽,有光泽。(名品,存世量很少,非常值得拥有)

仙  绿

绿壳梅瓣,别名宜兴梅,因花形酷似老上海梅,故亦称后上海梅。

民国初年由宜兴艺兰者选出。

叶较细小,中垂叶形,叶长约五十公分,新芽绿色。

花茎灯草梗,高约四十公分,每梗著九花,花蕾绿而细,花与梗均呈不净绿色。外三瓣长圆,令人有水仙瓣感觉,瓣尖色不光,平肩,径约五公分,棒心向内而下垂,长羊角状,吊舌大而下垂,上有散级及淡绿色交互点,常有梅形水仙瓣开出。性质强健,易于繁殖,亦开花。在旧社会,兰贩常以此种混充老上海梅出售。
 
郑孝荷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网络,作者已忘,如有谁知道请来电告知。

关于“丁小荷”与“郑孝荷”是一个相同的品种?还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兰界里是有些分歧,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兰艺家们认为是两个不同的品种;象我这样认为是一个品种的观点恐怕不多。

记载“丁小荷”最早的兰着是1876年袁世俊的《兰言述略》:“绿金荷花,丁小荷:小荷花式,剪刀捧心如金,平肩拖舌。咸丰时出丁姓,同治丁卯春无。”袁世俊说“丁小荷”早己绝尘而去。自1876年以后的《兰蕙小史》(1923年)到《续兰蕙同心录》(1930)年,不见此种露面。直到1959年姚毓谬、诸友仁《兰花》中留有一帧“丁小荷”的黑白照,但在此文「兰花主要品种形态描述其生长习性记载表」中却没有此品。尽管诸友仁在《我的搞兰生活》的品种中列入了“丁小荷”,但可以初步断定诸友仁手中并无此种,否则他也不会落下介绍。那么这帧“丁小荷”的黑白照是否应当证明“丁小荷”这个品种当时确实存世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没人相信这帧黑白照是百余年前留存下来的。别说咸丰时期,既使清末晚期国内的摄影也仅限于宫庭,国内的摄影进入民间是在民国时期。因此《兰言述略》中所言“同治丁卯春无”的根据是不足的。那从我们要问了,这帧“丁小荷”的黑白照又是出自哪里呢?从现存的记载情况看,此种一直留存于江苏无锡。袁世俊是江苏苏州人,他当时是知道“丁小荷”的,否则也不可能进行此品介绍,但是苏州绝了,不等于没有流传出去。1984年沈氏父子《兰花》中留存了“丁小荷”的另一帧黑白照,文中有此品介绍。黑白照上有沈渊如的题字:“丁小荷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廾五日梁溪渊庐主人。”“民国三十七年”是公元1948年;“梁溪”是无锡别称;“渊庐主人”指沈渊如自己。沈渊如当时确有此种,除了照片可证实以外,《兰苑记事》中也提到沈渊如保留下此种。从当时浙江地区所留下的几部兰谱来看,例如《兰蕙小史》、《续兰蕙同心录》、《佚名兰蕙图谱》、《五十年艺兰经验谈》等,都没有此种记载。可见“丁小荷”流传的地域是存在着局限性。直到1993年的《绍兴兰文化》、记载品种“止于上世记六十年代中期”的《乃安居艺兰笔谭》和《宁波兰蕙文化》中所记的《浙江省春兰样品园》,收录的也是“丁小荷”,而不见“郑孝荷”。

记载“郑孝荷”最早的兰着,是民国六十二年(1973年)台湾董新堂的《蕙兰专集》,文中有详细的花品介绍和一帧黑白照;日本“平成四年”即1994年全日本东洋兰连合会的《中国春兰铭鉴》中也记有“郑孝荷”。后来日本的《春兰铭品写真集》、《一茎九华铭花集》中都有“郑孝荷”彩照。2001年台湾出版的《中国兰谱》中有“郑孝荷”彩照和花品介绍。此中有一个很值得人们重视的现象,前面记载“丁小荷”的兰着中没有“郑孝荷”;后面记有“郑孝荷”的兰着却没有“丁小荷”。这样的巧合实有耐人寻味。

同时记载“丁小荷”和“郑孝荷”的兰着有没有呢?有。1999年的《江浙兰蕙》、《中国兰艺三百问》;2002年的《兰蕙宝鉴》;2003年的《中国兰花名品珍品鉴图典》同时记载了“丁小荷”和“郑孝荷”。姚毓平、徐碧玉《兰花》、《中国名种春兰图谱》也认为两种应该单列出来。可以看出,同时分别两个品种单记的是近些年的事。我们再看看有关这两个品种的兰品介绍吧。

先说“丁小荷”。前面己经说过,记载“丁小荷”最早的兰着是1876年袁世俊的《兰言述略》:“绿金荷花,丁小荷:小荷花式,剪刀捧心如金,平肩拖舌。咸丰时出丁姓,同治丁卯春无。”在这里,袁世俊将“丁小荷”归进“绿金荷花”中去了。袁世俊将蕙花按壳分类为:金水仙、绿金荷花、绿梅瓣、绿水仙、绿素心、绿荷花、赤梅瓣素、赤梅瓣、赤水仙、赤素心、赤荷花等。这里的绿与赤不难解释,指的是绿壳和赤壳,金和绿金大抵是指赤转绿壳一类,应该有别于绿壳和赤壳的。绿金荷花类中除了“丁小荷”外还记有另外两品,其中有“马氏金蕙”:“绿干朱漆小柄。”其壳色显然是赤转绿壳一类。古兰人将壳色分得很细,现在的赤转绿壳依然在用,但大多归进赤壳中去了。袁世俊那时将其单例出来,以别于绿壳和赤壳。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丁小荷”不是绿壳。沈氏父子《兰花》将“丁小荷”归进“绿壳类荷瓣”中去了:“绿壳类荷瓣,清咸丰时丁姓选出。三瓣戟形(瓣头尖,紧边,细收根),小荷花式剪刀捧,色绿中泛黄,肩平,拖舌,花形挺拔,为飘门水仙中杰出名种。”按此所记,有三点值得探讨:其一,壳色。按照沈氏父子《兰花》所记“丁小荷”是“绿壳”,这种记载是有别于前期或后期所有兰着的记载;也有别于“丁小荷”所能见到的所有彩照,各彩照中所显示出来的小柄均带有程度不等的紫红色。应当说这里所记的壳色明显是有误的;其二,沈氏父子《兰花》所记“丁小荷”的捧是“小荷花式剪刀捧”。蕙中老种荷瓣花很多都是剪刀捧,例如“绿冠荷”、“绿魁”、“绿蕙荷鼎”、“秦淮绿荷”“团子荷”等。此文在“丁小荷”捧形“剪刀捧”前面冠以“小荷花式”,强调了“丁小荷”名称中“荷”与捧瓣上认定为“荷”是相符的,一方面可以证明后来兰着认为“丁小荷”的捧有雄性化的传言是没有根据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于本身记载“飘门水仙”的否定。除了捧瓣的“小荷花式剪刀捧”以外,沈氏父子《兰花》将“丁小荷”归进“绿壳类荷瓣”,这种归类与“水仙瓣”无关。沈氏父子《兰花》称“大一品”为“绿壳类大荷花形水仙”、“荡字”为“绿壳类小荷花竹瓣水仙型”、“文华仙”为“赤壳类荷形水仙”等等,所以说“绿壳类荷瓣”是与“水仙瓣”是搭不上边的。今日收到赵爱军老师寄来的《夏兰》一书,关文昌老先生将“丁小荷”归为“绿壳绿梗荷瓣”,文中却说“沈渊如称其为飘门水仙中之名种”,看来关老先生也发现了这个瓣型归类的矛盾之处,只不过老先生说得含蓄罢了。但是从文中所提供的两帧“丁小荷”的彩照来看,“绿壳绿梗”的提法也显然是对不上号的。可见沈氏父子《兰花》中“丁小荷”的论述对后世兰人的影响;其三,沈氏父子《兰花》称“丁小荷”的舌为“拖舌”,这与所提供的黑白照上的舌型也是不相符的。照片上“丁小荷”的舌型应当称为圆舌(或是圆形刘海舌),除了顶花刚开以外,其它三朵的舌型一目了然。我们知道,沈氏父子《兰花》一书是在沈渊如先生谢世十几年后,由其子沈荫椿先生出版的,是在“加以家父原有资料大部分己散失”的情况下进行整理编着的。虽然此书将沈渊如先生三十余年的技艺知识大部分照录保存下来,但终究不是沈兰王亲手所撰,在某些地方难免有令人生疑之嫌。这些也很正常。对“丁小荷”花品记载最详的应是《中国兰艺三百问》:“绿金荷花,丁小荷(属赤转绿特殊形式)。清咸丰年间,丁姓兰花爱好者选出。据《兰言述略》记述,同治丁卯春佚失(公元1867年),今查此种仍有流传。数量至今仅25苗左右。叶姿斜垂,边叶半垂,叶幅中等宽度,一般宽约1厘米,长约45--55厘米,叶幅微微内裹,亦即叶沟浅,叶缘锯齿细密。叶鞘长而阔,叶脚紧卷。叶色翠绿,叶质中厚。新芽尖顶有白玉珠伴桃红色。花梗长约

40厘米,绿梗细挺,花柄长,着花不多,通常只有5--8朵,花间距疏朗。花苞紧圆,壳色淡绿有黄味,有极淡的粉红纹,子房小苞片黄绿色。外三瓣收根放角呈荷形,瓣端微飘,花色淡绿,微泛黄、肩平、花瓣质厚。金黄色平边捧心,分窠而含抱蕊柱,俗称金捧丁小荷。舌瓣上绿苔和红点相配十分鲜丽,大如意舌前端有微小的凹缺,形似双舌。捧色与舌形是丁小荷最明显的特征。仔细观察捧瓣有雄性化,因此呈黄色。其实丁小荷是赤转绿金荷形飘门水仙瓣花艺。花形不大约4厘米,久开不变形,捧瓣更黄。该种是目前惟一流传的绿金荷花,数量极少,很珍贵,是难求的上品珍种。日本无此种。”

我们再看看“郑孝荷”吧。1973年台湾的《蕙兰专集》对“郑孝荷”的记载算是较早和详尽:“郑孝荷(Cym.Oiwakensis Hay.`Chen-Shio-Ho'):叶绀地,光泽强,肉厚,中广。立叶及半垂叶互生,长约四十公分。新芽淡紫色。小花梗紫赤色,花梗粗淡赤绿色,高约四十公分,花序井然,每梗着花约七八朵。主副三瓣中心部广荷花瓣,厚肉,平肩,淡黄绿花色,径约四至五公分。瓣端背面浓绿色。捧心强先端外转。大圆舌,肉厚,上有大块红点印,顶端有中裂,为其特徵。本种有花叶调和美,亦有异种气氛,故为珍稀种。”

 对于“丁小荷”的选育时间、选育地、选育人我们现在大体上知道,选育时间是“咸丰时”即公元1851--1861年这十年间;选育地应是江苏苏州或是无锡等地;选育人是“丁姓”之人。虽然不甚确切,但总算有个大概的情况。可是“郑孝荷”的历史却是个谜。无论国内外的兰着中,怎样也是查找不到。而且“郑孝荷”在兰艺史上一直没有流传的记载,1973年台湾的《蕙兰专集》对“郑孝荷”的记载应该算是较早的了。那么,这个“郑孝荷”是否是“丁小荷”流传去台湾或是日本的同一品种呢?我个人的看法:很可能。其理由于下:其一,从花品上看,“丁小荷”与“郑孝荷”的花品,近代的大师们也认为两者“酷似”;从上面记载来看都是赤蕙;叶形叶宽叶长相似;花茎高度、小簪、花形相似。所记载不同的便是捧瓣与舌瓣了,“丁小荷”的捧按照《兰言述略》、沈氏父子《兰花》所记应是“剪刀捧”或是“小荷花式剪刀捧”,这类捧瓣是不具备雄蕊化的。所以《中国兰艺三百问》所言的“仔细观察捧瓣有雄性化”的说法是难能成立的。如果“捧瓣有雄性化”,袁世俊是不会将其归进“绿金荷花”中去,沈氏父子《兰花》也不会将其归进“绿壳类荷瓣”,这一点己在上面论述,此不赘言。“郑孝荷”的捧形现在记载大多是“蚌壳捧”,而从“郑孝荷”多张彩照来观察,很难认定为“蚌壳捧”。我们从记载较早的《蕙兰专集》对“郑孝荷”的捧的描述:“捧心强先端外转”上看,“捧心强”是指捧心的硬度或厚度;“先端外转”是捧端外张的意思,显然不是“蚌壳捧”的形态。无论是黑白照还是彩照,“丁小荷”与“郑孝荷”的捧都有抱紧如浅蚌壳、张开如剪刀现象(其实剪刀的形态并不是完全张开,此花也仅是瓣端微开),只是花期时间不同拍摄罢了。可以说它们的捧形极其相似。其舌瓣不是“拖舌”,也不是“大如意舌”,都是相同的大圆舌(或是圆形刘海舌),而且舌端留下了相同的缺口。我们从留下的黑白照和彩照均能得到证实;其二,从“丁小荷”与“郑孝荷”流传的历史来分析,也具有同种的可能性。“丁小荷”出世于清“咸丰时”,流传于江苏无锡等地。自1948年沈渊如的“丁小荷”摄影和后来的《兰花》一书出版;1959年姚毓谬、诸友仁《兰花》中留有一帧“丁小荷”的黑白照;“止于上世记六十年代中期”的《乃安居艺兰笔谭》有简单的介绍;直到1993年的《绍兴兰文化》等。这期间国内只有“丁小荷”而不见“郑孝荷”。“郑孝荷”现在国内的留存种全部是日本(部分可能是台湾)返销回来的,国内兰人们知道蕙花老种中还有一品“郑孝荷”,应当是七十年代以后的事了。而且无法查到“郑孝荷”的选育时间、选育地、选育人、流传到大陆以外的时间和原因。莫磊、陈德初先生所着《兰蕙趣闻》中有「遇知音‘小荷’涉东洋,学成归‘人’去空留楼--蕙兰传统老种丁小荷的故事」,说的是寡妇丁小荷与教书先生尤云林一段感情纠葛故事。丁小荷将蕙花(丁小荷)赠于尤云林,尤云林携此蕙东渡日本求学,其间被日本学生强行分去几棵,并告之此蕙名称“丁小荷”。使“丁小荷”在日本流传下来。《兰蕙趣闻》是故事书,当然不能作为兰艺史实看待,但是故事的来历大都是有点源头的,就象《三国演义》一样。“丁小荷”东渡日本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我们现在并没有发现日本有“丁小荷”留存,倒是有“郑孝荷”。《兰蕙趣闻》中所说的“丁小荷”东渡日本的时间大致在“清朝咸丰末(1864)年”以后若干年。这样的记载恐怕令人生疑,假如此蕙出世不久便东渡日本的话,1937年的《兰华谱》是不该漏记的。最大的可能是四十年代此种悄然飘往日本或台湾,以“郑孝荷”之名以行世;其三,从名称来看,“丁小荷”与“郑孝荷”的“丁”字与“郑”字,韵母相似,“丁”的韵母为ing;“郑”的韵母为eng。“小”字与“孝”字,的声母韵母全部相同为xiao,只是三声与四声之别罢了。“荷”字不必说了。由于各地区语言的差异和方言的普遍存在,将“丁小荷”读出“郑孝荷”语音的大有人在,另外也不排除日本人或我们台湾同胞将“丁小荷”听成“郑孝荷”的可能性。就象春兰“龙字”,日本人偏要把“龙”写成“龟”字上面的“勹”去掉,换成“立”,这个字打不出来,虽然在汉字中也有这么个字,但为何不用龙字或龙字的繁体字呢?好在中国人看了实花说不出别的来,“丁小荷”与“郑孝荷”是否也是这个道理呀?把“丁小荷”当成“郑孝荷”这么叫下去,倒把中国兰界给叫得莫明起来,于是便分成两种记载下来;其四,关于“丁小荷”与“郑孝荷”按壳色分类的问题。按照记载的情况来看,“丁小荷”是赤转绿蕙;“郑孝荷”是赤蕙。赤转绿壳是苞壳的基部为绿色,渐向上呈红色或紫色;赤壳苞壳为紫红色。《中国兰艺三百问》说“丁小荷”“壳色淡绿有黄味”(指苞壳);“郑孝荷”虽无苞壳颜色记载,但有芽壳的颜色记载,《兰蕙宝鉴》中说“新芽翠绿,芽尖有红丝晕”。两者的花葶都是绿中见紫,而小簪也都是紫红色。其花色均是“花色淡绿,微泛黄”、“淡黄绿花色”,而“丁小荷”的“转绿”与“涵碧”、“端梅”、“崔梅”、“荣梅”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很可能两种均为赤蕙而己,否则也不会成其“金捧丁小荷”。又碍于《兰言述略》或沈氏父子《兰花》(还说是绿蕙哪)所记,如此记载下去罢了。按照《中国兰艺三百问》对蕙花小蕊头形“五门八式”的解释:“瓜子口式:花蕾形似西瓜籽,前端微开小口,花朵绽放后,外三瓣均微翘,多数开微翘的水仙花艺。如蕙花‘丁小荷’即此头形”。这样的解释也许给兰人们“丁小荷”非是“水仙花艺”不可的印象,应当看到瓜子口式仅能“多数”开微翘的水仙花艺,而不是绝对的。赤蕙“大陈字”按“五门八式”应是杏仁形,能开出捧软或白边浅兜的宽边水仙,但是“大陈字”不也常常开出行花来吗?仔细观察“郑孝荷”的外瓣端也是微翘形态,与“丁小荷”的外瓣也无什么两样。应当说“丁小荷”与“郑孝荷”头形也应该是一样的。其五,由于“丁小荷”早年开始异地栽培,植料、气候、营养、管理等原因使花品出现某些细小的变化,又加上名称的改变,“丁小荷”原种留存下来极少,兰着记载的混乱,使国内的兰友们一时难能搞清。或者象春兰“天禄”一样,返销种大多与“宜春仙”相似,捧象封白边的蚌壳,圆舌;而真正的“天禄”是半硬捧心,如意舌,兰人们不得不称为“老天禄”。“丁小荷”与“郑孝荷”数量相差也极大,价格也不同,从《兰苑》第五辑中市场报价来看,“丁小荷”苗价18000--22000元;“郑孝荷”苗价13000--17000元,大概也是一个原因。利用两种名称来区别老种与返销,有何不可?!这样的情况也是现实存在的。那么,认祖归宗又有什么必要?!

我见过“郑孝荷”,而没有见过“丁小荷”的实花。如上的话仅是根据兰着的记载和这些黑白、彩照的推断,有些是听见过实花的兰友们所言。所以也仅能说截止目前为止,我认为“丁小荷”与“郑孝荷”是一个品种。至于今后能找到或者通过实品观察,能确定为两个品种的话,那时再修正也不迟。只希望兰友们不要受我的误导,只有自己嚼的馍,才能品出香味来。我如上贴出这些“丁小荷”与“郑孝荷”是从网上、书上搜罗到并存在电脑中一部分“丁小荷”与“郑孝荷”的照片,我们单从照片上能分出谁是“丁小荷”?谁是“郑孝荷”来吗?知道“丁小荷”与“郑孝荷”的方家、兰友们多发表高见,阐述越详尽越好,谢谢。

由于认知有限,难免有错漏不对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北国春风   潍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兰花·主要名贵品种介绍(蕙兰篇)(2)-搜狗网页
兰花那些事儿——《兰蕙小史》与沈氏《兰花》蕙兰篇(2)
兰花术语要点及鉴赏 [图解]
蕙兰-栽培技术 (多年养植蕙兰的体会)
鍳兰 兰病 防治
兰花鉴别欣赏标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