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开东:个人主义不能一棍子打死


民国教育家刘百川的学生观,非常有意思。


先生认为:“学”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觉”;第二层是“仿效”,一个取诸内,一个取法外,相得益彰。


再说说“生”。从前大家以为“学生”便是要读书,要识字,如果学生只以读书、识字为目的,那便是学“书”和学“字”,而不是“学生”。


其实,“生”的内涵极为复杂。“生”是“学”的内容。如“生活”的解决,“生存”的保障,“生命”的延续,都有“生”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学习的题中之旨。民国学生所要学的,当然是人民“生”活,社会“生”存,国民“生”计,民族“生”命。


这个学生观,振聋发聩。但如此广阔的追求和视野,势必有一个原起点和原动力。这一基点,我以为就是适切的个人主义。


教育不可完全忽视个人主义教育。

 

1.个人主义促进个体自觉意识

 

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谓站起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获得了人之为人的独立和尊严。学生也是人,而且是民族的未来,他们也需要独立和尊严,才能更好地促使人格形成。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在《领袖们》中谈到:“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容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现象出现,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人才。”


要命的就是“样样搞统一,样样都要好”的集体意识,精英意识。可以说,我们多年来所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集体主义教育,我们严防死守,把个人主义拒之门外,甚至狠斗私念一刹那。


但是,这些年教育下来,我们的教育效果究竟如何呢?不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就在纯洁的校园之中,又有多少值得我们感动和为之珍惜的美好呢?


失去了个人主义的教育,个体的尊严和价值没有被唤醒,甚至连个人都不见了,都淹没在集体之中,怎么可能产生个体的自觉意识。这是我们教育不能培养出真正大写的人的重要原因。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决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和自我膨胀的极端的个人主义。而只是与“他人、整体”相对的一个概念。


存在主义者说得好:“在宇宙中,每个人就是一粒微尘;但对我们个人来说,我就是整个宇宙。”


唯有个体意识被唤醒,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价值,内在的潜能被发掘,感觉到做人的尊严,就会随之产生自觉意识,并充分呵护和珍惜上帝赐予的这一次生命,进而成就“自我实现型人格”。


而要真正“自我实现”,外在而言,当然需要“尊重和信任”;内在而言,就是要自我认识,自我确认,自我赏识,自我成就,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诚如高尔基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一书中所言:“哪里没有对人的尊重,哪里就很少有能尊重自己的人出生,出生了也活不长久。”

 

2.个人主义促进个体责任意识

 

我们常常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很少能够承担责任,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缺少责任意识?但我们却很少追问,我们的责任意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一个没有个人意识的人,一个非独立的人,一个依附性人格的人,是不会产生责任意识的。


整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国家和集体是目的,个人是工具。个人也只把自己看成是工具和螺丝钉,集体要把螺丝钉拧到哪去就拧在哪里,螺丝钉是不会对整个机器负责的。因为他不过是螺丝钉而已。


而个人主义的文化中,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和平等的个体。个体独立对事情进行价值澄清,然后,独立判断,独立选择,独立承担。他们没有任何推辞、任何借口来逃避责任,只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扛起来,百分之百承担责任。


个人的责任感来自于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失去了独立的个人主义,也就失去了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原动力,人就不会产生责任感,也不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所谓的集体负责,就是集体不负责。


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是依附性人格的教育,我们灌输,我们强制,我们统一要求,孩子根本就没有独立的选择权;但我们却教育他们要有责任心和责任感。孩子们连自我都没有,连自我都掌控不了,受制于人,何来源自自我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呢?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举例来说,一个孩子在外面犯了大错,孩子是没有责任的;一个奴隶犯了大错,奴隶也是没有责任的。人们追究的是大人和主子。因为孩子和奴隶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都有各自的监护人。我们只追究监护人的责任。


就如同在应试考试制度下,学校也只是追究老师的责任,很少去拷问学生的责任。因为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权力,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监护人。

 

3.个人主义促进了个体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最重要的基点就是利他,那么,个人主义何以会产生利他的动机呢?


真正的个人主义,首先在于他认清了自己,知道自己的尊严所在,了解到自己真实的愿望和需求。这是一种利己,但这种利己并不排斥利他。甚至因为有了这种清醒的自我愿望意识,而产生了同理心,进而推己及人,产生了利他的行为。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遵循了“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的拓展思路?


我是个人,你也是个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要施与人。就是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个人主义者,反而能认真从事利他行为。


而且,个人主义发育越成熟,利他的动力源泉越充沛,利他的动机越深沉。一个人的境界越高,其利他的行为境界越高,一个人的认识越深刻,其利他的动机意识越彻底。


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就不会珍惜他人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贱,也就会把别人的生命看得很贱。鲁迅先生对这一点看得最透。他说,一个骨子里是奴才的人,也是最擅长于做主子的。他做奴才的时候够贱,他做主子就会更飞扬跋扈,更作威作福。


所以,要提升这个社会的道德意识,首先要发展个人主义意识。只要个人得到充分发展,个体都形成了成熟的现代人格,成为有教养、有境界,内心丰富、个性丰满的人,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道德的现代社会。


中国人的麻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利他动机无法从自身推出来。道德意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我们以个人为基点,每个人都意识到我和这个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我是共同体的一员,这个共同体的利益、兴衰都和我直接相关。我就会由此产生一种义务感,要为这个共同体做我该做的事情,尽我的义务,甚至因此产生大地伦理观。


没有人是一座岛屿

自成一体

每个人都是小小的泥土

连续成整个大陆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角

所以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敲

它为你在鸣……

 

4.个人主义促进个体创造意识

 

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那么,创新型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一般来说,创新性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对事物有独立思考和多角度思辨的人。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具备个人主义,具有个体创造意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心灵。


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生命的高贵就在于你的生命跟其他任何生命都不一样,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也跟别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星球。


每个生命生来就是独特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尊重个人主义,张扬个性,发展创造力的过程。遗憾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被教育的过程中,失去了个人主义和个体思想,孩子们很多与生俱来的个性被泯灭了。甚至自动放弃个性,而融入平庸的整体而获得安全感。这就是精神上的侏儒和思想上的被阉割。


以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来看,就是缺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有一个石破天惊的言论。“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他这样推理:“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一群失去自由的奴隶,绝对不会有自由之思想产生。


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然而,当前我们的教育生态,恰恰就是以束缚、控制、压制、监管为特征;以大负荷、高速度和快节奏为根本;以每节课都是最后一课,每次测验都是最后一考相要挟。我们把水灵灵的教育业,弄成了干巴巴的制造业。我们只有统一模型的产品,没有千姿百态的学生。


教育,绝不可能在恐惧中产生,创造力绝不可能在丧失自主意识的集体主义中产生。


教育的意义是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我们必须杜绝依赖,依赖某个人或者某个观念,通过依赖激励自己,就会产生恐惧,这是虚假的激励。


唯有自由的人,才有感悟的闲暇,创造的快乐。我们每天都在创造,我们为自己的创造而感动,我们独立赋予自己学习的意义,选择我们自以为有价值的生命质感。


这个时候,我们的灵感在飞扬,思维在穿越,创造意识和创造力才会潜滋暗长。


遗憾的是,现在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自由。


曹文轩在《不可缠绕的心灵》中,介绍了一个台湾小孩的诗:


小孩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

脚印就像游动的鱼

妈妈来了

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


这首诗简直妙极了。这样富有创造力的诗歌,也只能来自未被僵硬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然而,作为成人的妈妈们,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要命的是,成人无可争议的常识性的行为,恰恰毁灭了孩子们的创造性,而且用爱的名义。这就是我们教育真正的悲哀。

情怀  热血  能量

只为苍生说人话     不为君王唱赞歌

但书人间善与恶      哪管湮没与流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儿童母语教育“可盐可甜”
视教师“自我认同”的力量图说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学习的快乐境界及其实现路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