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卿成功了,她要感谢原生家庭的不幸吗?

前几日,董卿参加了麦家新作《人生海海》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她谈到自己的原生家庭,谈到父亲对她的极度苛刻谈到:“我到现在还会自卑,现在还很容易没有安全感。”

这个讲座的视频很快就上了热搜,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是不是这也是你成功的地方?”

不要觉得奇怪,你看评论,很多人确实认为,父母对你的伤害不仅无足轻重,而且人人皆如此,你有什么也抱怨的呢?你的成功,不就是他们的苛刻推动的吗?不是应该感谢父母吗?

1/3

在著名作家麦家的新书发布会上,董卿分享了自己与父母的故事:

“很多人很难想像,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的独生女儿如此苛刻。”

从小,父亲就对董卿十分严厉,不让照镜子,不让妈妈给买新衣服,限制任何文体活动。从高一到高三,每年寒暑假,董卿都必须出去打工。十来岁的她甚至当过宾馆的清洁工。

“能挣多少钱?一天一块钱。30天30块钱。”

在这种环境下,董卿也逐渐长成了和父亲相似的人,不过,她也很快就与父亲和解了。

她说,“直到现在,大家觉得我已经做得挺好的,但我还是有一些自卑的情绪。我要付出很多很多,拿命去博,我才能觉得我很踏实我很安全。”

主持人问:“这也是你成功的地方?”

董卿迟疑了片刻,答:“人和人的差异太大了,不能说由此就变成了一种教育方法。”

实际上,这算哪门子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她如何好好学习吗?不是的。不许女儿照镜子,这是什么歪理?对于一个花季女孩来说,给予了她一丝一毫的尊重吗?不许妈妈帮女儿买衣服(不是买不起),这对爱美的女孩来说,不就是对她的天性的打压和羞辱吗?不就是对她最深刻的否定吗?不让她参与任何文体活动,不就是阻碍她的社交,让她在人群里不合群被排斥吗?

而家境并不差的情况下,让一个未成年人每一个寒暑假(注意,是每一个),必须去当清洁工,一天一块钱,这不是所谓的“勤工俭学”,而是对她的嘲弄,是告诉她,这个家里没有你的一席之地。你的身后没有后援,一片白茫茫。

这就是为什么董卿说她会自卑,没有安全感。

是的,可以美化成他不懂表达“父爱”,但是,他却很懂得表达如何对女孩进行羞辱啊。

看完这个故事,我有点理解了董卿了。

或者说,董卿不需要大众的理解。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她成了明星,是央视最好的主持人之一,她知书识礼,家喻户晓,现在已经很成功;她谈陈年旧事,并不是需要别人同情。

但是,她所说的原生家庭曾带给她的负面影响,却真实在存在中国大量的普通人身上,包括我;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早年的阴影祛除的。很多人至今无法走出这种乌云笼罩之下。

正是因为如此,董卿谈论这个话题,是很有意义的。

主持人说的那句“是不是父亲的苛刻让你成功”,我觉得很蠢。他可能是为了节目效果,但实际上相当于问:是不是苦难让你成功?不是的,苦难除了造成痛苦和屈辱,没有任何意义;它对“成功”,永远是一个绝对负值。董卿现在这么优秀,只是因为她特别强大,特别努力,脚上绑着铅球长跑还拿了冠军;如果你让她放下铅球,她一定能跑得更好,而且更快乐、更自由。

难道你能说,要不是没有累赘和伤害,没有绑着铅球,她肯定跑不动?

董卿或者一些其他成功的人,不愉快的童年,未能遮掩他们的优秀;但更多的人,因为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打压、折磨,以及对他们意志的羞辱,一蹶不振。原本他们可以自由翱翔的。

董卿《朗读者》

况且,人并不以“成功”为惟一目标。本来,他们可以过一个快乐舒心的童年,把忍受负能量的压力,都放在学习、放在玩乐、放在开怀大笑上面;但是,由于父母的苛待,他们不快乐,压抑,自卑、负罪感……这种感觉往往会伴随终身,难以舒缓。

这种一辈子的自卑与不快乐,是多少成功也换不回来的。

2/3

为什么董卿的父亲会对她那么严苛?因为父亲从小家境贫寒,读书时要一大早起来打渔然后到市场上卖,卖完之后回家吃早饭,然后才上学,一天能有5毛钱就很理想了。放学之后,他得先干完农活,然后开始做作业。奶奶不识字,父亲在煤油灯下刻苦读书,还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所以,董卿的父亲认为,人必须吃苦,吃苦之后才能有好日子过。

也就是这样的原因,造就了董卿的父亲对自己孩子的苛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父亲就是传统中最喜欢的“严父”:我的严厉,都是为你好啊!他是“知行合一”的。因为他从小的经验就是这样子,“成功”了,至少那个年代能考到复旦大学、成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不让你照镜子,不许你买衣服,不给你参加文体活动,不给你零花钱,花大量的时间去打工,承担各种各样的委屈,都是为了磨炼你的意志啊。

《狗十三》

但是,这是毫无意义的消耗。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物质条件艰苦,所以他们不得艰苦着过;那一代人的父母没有文化,他们不得不自己挑灯夜读;他们的每一点每一滴奋斗,都是在对抗物质的艰苦和精神的匮乏,都是有价值的。因为没有别的可能。

但是,到了董卿的读书时代,也就是八九十年代,以他们的家庭条件,不用忍饥不用挨饿,普通的衣服也不必缝缝补补又三年,更不必让未成年人“每天挣一块钱”这样极低质量的打工来维持生活。——董卿的父亲这么做,纯粹就是折磨孩子,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生命,影响她的学习和基本人生快乐。

有可能,他的主观意识就是让独生女儿多受磨砺,是好意。但这种出于“善意”的折磨,让他更理直气壮,站在道德高地上,孩子更没有反驳余地,更绝望。

再来说一个常识吧。六七十年代人读书,大家物质都苦,都要干农活,但是功课也相对简单,学业竞争也都是在同样一群干完农活才做作业的学生之间竞争。九十年代读书,大家物质相对宽松,大家都是放了学就可以做作业了,如果一个天天要干农活的小伙子要考大学,他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就是别人的好多倍了。

而当代,大城市里读中学的学生,普遍都有各种各样补习班,学业竞争极其激烈;如果是贫困农村里那些还要干完农活才做作业的学生,他的聪明程度和勤奋程度,恐怕必须是城里学生的一千倍,才能与别人站同一条起跑线上。

董卿是中间那代。她很棒,这么多苛待,她还能脱颖而出。但如果她把那些每天打工只挣一块钱的时间,用于学习,甚至就是用来玩,那该多好啊。

而且,她父亲对她的这些要求,还跟“虎妈”或者郎朗父亲那种不一样。后者,虽然也有很多争议,但至少这些都是用在明确的方向,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升;而前者,除了心灵上的疲惫、绝望,感觉不到爱之外,毫无意义。

董卿一家

是的,董卿与她的父亲很快和解了。就像我知道的无数个例子,孩子被父母一直打压、裹挟、童年过得痛苦,但成年以后无一例外都原谅了父母一样。

可是,那从来不是因为孩子成年以后认为父母没做错、懂得了父母的苦衷。而是——不原谅又能怎么样?能把时光倒流吗?不能。孩子只是后来放下了,因为没有办法。并非父母的父爱母爱感动了他们,而是孩子成长了以后,更善良、更仁恕,决心成为与爸妈不一样的人。

那些老年爸妈们,可千万别自我感动了,不是你做得对,而是你的孩子们在外面经历了大风大雨之后,心如大海,包容了你们对他们犯下的所有过错。

《小偷家族》

3/3

要理解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挺难的。

原生家庭,现在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确实不应该一切都怪罪到原生家庭。

比如说,苏明玉和苏明哲、苏明成,都是同一个“原生家庭”里面出来的,但三兄妹的人生和成就完全不一样,性格也差别很大。苏明玉,她的前半生成就,就几乎抛却了原生家庭带给她的负面影响,如果她不辞职回家的话。

从这个意义上,人成年了以后,就该为自己负责。不该拿小时候受的苦为借口了。

但为什么苏明玉还是回去了?就是因为她太缺爱了。小两口的爱情还不够,她太渴望亲情,哪怕那是个烂泥沼泽,只要上面插了个牌子写着“亲人”,她也会义无反顾地跳进去。这说明,原生家庭给她心灵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疤,再坚强,也难以痊愈。她没有办法做出理性选择。

《都挺好》

我特别反感的就是,总有人认为: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

父母怎么打骂你都是为你好。

以前的人怎么打骂都无所谓,怎么现在就变娇气了。

打骂欺辱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人人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就你矫情……

现代人因为长期泡浸在不适当的亲子关系当中,已经不能理解什么叫平等,什么叫尊重了,他们把平等和尊重,视为矫情和娇气,把打骂和凌辱视为父母的权威,不容质疑。这一类人的比例还相当高。

实际上这种论调无非就是:秩序之道,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囫囵着让你活下来就不错了。人是不应该有尊严、不应该有感情的,孩子更不配有。你有尊严、你感觉受伤就是你的错。

但并不是这样的。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父母与子女应该平等,应该能够沟通。那些单方面下命令、要求你服从的,是哪门子亲情?

《风雨哈佛路》

另一方面,上一代的父母,恰值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时代,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爱,他们的价值观扭曲、精神健康状态十分值得怀疑;他们也不懂得教孩子,同样用没有爱的亲子关系去凌虐孩子;教出来的这一代三四十岁的、正当社会中流砥柱的成年人,多数也是价值观扭曲、精神健康状态有问题的。

而且他们还想把这些歪曲的世道传给他们的下一代。

值得庆幸的是,与董卿同一代人的一部分人,受的教育程度高了,接触的世界广了,开明的人也多了。他们可以原谅父母,但也会暗暗地下决心:再也不要像父母对我那样对我们的孩子了。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有爱,有安全感,有父母给他们当后援,不再自我怀疑的世界里。

这才是社会进步的希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十岁前看家庭,三十岁后看自己
《都挺好》:被嫌弃的明玉的一生
《都挺好》大结局:人的一生,最该看透的四件事
董卿谈原生家庭影响:到现在还会自卑,要足够好才踏实
《都挺好》式的家庭悲剧:最应该被教育的,是父母
《都挺好》告诉我们的8条人生道理,众生皆苦,一定要努力自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