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RAM回顾】从古至今:民俗、神话及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叙事(下)
民俗及神话中的性别形象建构往往影射着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及文化形态。在中国,男/女性的性别形象在民俗及神话中亦历经着诸多的变化与转型。本次对谈我们将邀请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林丹娅与社会性/别研究学者朱雪琴,探讨从古代神话直至当代大众文化工业及网络媒体中存在的性别叙事,揭示其背后涉及的文化形态、性别观念和叙事策略。
林丹娅|
在“百物曲”展览中,艺术家菲瑞蕾·巴埃斯(Firelei Baez)创作了一系列以Ciguapa(西卦帕豹)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其为多明尼加共和国神话中一种具有棕色或深蓝色皮肤的女性生物。从画面上来看,可以看到作为主体的形象,是半人半兽的,其暗合了女性主义文化研究者关于女性与自然之间互为属性的微妙隐喻与表征(苏珊·格里芬的《自然女性》)。

菲瑞蕾·巴埃斯(Firelei Baez), 《西卦帕豹(致世间所有美好与幸福)》,“百物曲”展览,2019年。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提供。
在中国流传的上古神话中,我们也有一个半人半兽的、看上去有点“丑陋”的而因之自然性也十分突出的“女娲”: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说文解字》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土中,举以为人……”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总之,女娲可谓:人面蛇身,古之神圣女,其功能和职能即“化万物者也”,包括“造人”在内。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诸多以女神作为主体/主语的神话或民间传说,如《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此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只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这类故事产生的原因背景大都认为是母系社会的形态与结构所致。我们可以称之为“女神神话”时代。
文化研究者何新在他的《诸神的起源》里,考据了“女娲”在中国不同时空里流传的“同神异名”现象。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女娲”演变的另外一些故事,如西王母、旱魃的故事:

西王母其状豹尾虎齿,而善啸,披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
长三四尺,袒身,两目顶上,行走如风,名曰魃。
——《神异经》
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山海经·大荒北经》


西王母,旱魃,图片来自网络。
汉砖画里描绘的“伏羲女娲合体图”,显然已进入“知其母亦知有其父”的时代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男女共神”的时代。这类故事产生的背景大概是母系社会逐渐解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的时代。那么,在“男女共神”时代,他/她们都做了些什么?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然后,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于是,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

汉砖画“伏羲女娲合体图”,图片引自何新《诸神的起源》。

汉砖画“伏羲女娲黄帝三位一体”,图片引自何新《诸神的起源》。

上述几例概略可见:一为当女娲仍保有半人半兽的形象,即仍保有其动物性/自然性时,则保有一定的社会职能与为人民服务的功能,即社会价值;二为她与男神东王公或伏羲还可见是平起平坐、各司其职的,其社会地位或社会价值还是无分上下的;三为“女娲”从早先可化身万物到“补天”所做的建设性的工作,再到帮黄帝打赢战争却不得复上,因其所居不雨成了老百姓避之不及的祸害,再到《封神榜》中狐狸精化身美女妲已祸乱朝廷,女娲的属性与形象连同她的命运发生了不可思议坠落和改变。
在男女共神之后的时代,女祸形象与角色的社会职能、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呈负值。在其后的男神神话时代中,连呈现负值的机会都没有了。换而言之,女娲完全被剥离了其早先的社会角色所具备的属性与功能,退出了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历史舞台和话语体系。
如在盘古开天辟地、鲧腹生禹、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廪君建都等一系列以男神为创世主体/主语的神话故事中,可见其与女神神话的呈现恰好相反,为 “只知有其父不知有其母”。如《三王历纪》中说“盘古开天辟地”,孔武有力的男神盘古真正“开”的是现实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天与地,乾与坤,阴和阳,男和女”之间的第一性与第二性的性别秩序与等级制。
性别秩序等级制的后患正如美国作家凯特·米利特在其代表作《性政治》中所言:男权制度对两性永久性不平等关系的鼓励。永久性不平等,是一种支配与附属的关系,有多种因素构成了这种不平等,如种族、性别、阶级等。作为支配者的一方根据自己的需要派给对方角色,鼓励他们发展起被动、服从和依赖的特性,对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上的控制,并借此把不平等的关系合法化。
在神话“鲧腹生禹”中,因治水失败而死的鲧以其腹生禹,完成了“子承父脉”和“子承父志”等关于家国一体的、多关喻义的、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话语建构。
特别有意思的是“廪君建都”。廪君带领部族人民走出洞穴建立栖居地,象征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迁徙”。行动途中与盐水女神相逢并相恋。因盐水女神沉溺爱河阻碍了廪君完成其使命,廪君施用情计将其射杀。这则神话同样具有深刻的隐喻性,盐水女神的角色职能和功能,完全成为男神带领人民迈向文明途中的绊脚石。廪君射杀盐水女神,意味着女神被排除在人类文明进程之外,或强行不被介入人类文明的建构中。
正是基于对这种隐喻的深刻认知,上世纪九十年代,作家肖黎民以“廪君建都”神话为素材创作了《第二次迁徙》。该作品寄寓了作者关于性别文化的卓越见识:他让廩君面对今天生态极剧恶化的现状,反思人类单性别文化建构中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致命缺陷,让廪君请求盐水女神的宽恕并迎回女神,才得以顺利完成了人类不能不进行的“第二次迁徙”。
照见人类自身的寓言:厦门大学性别与文学研究团队改编肖黎民 《第二次迁徙》原创剧演出海报。图片由林丹娅提供。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廪君与盐水女神,男神神话中的每一个细节、情节、事件,每一个人物、场景、意象,都包含了性别政治制度与秩序的象征与隐喻。伴随着性别等级制秩序的确立,女神彻底丧失其社会职能与功能,变成庸碌无聊的家庭妇女。如“后羿射日”里为妻者嫦娥(也是女娲同神异名),她做的事情可真有点“不齿于人类”了:

“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淮南子》

嫦娥奔月图。图片来自于何新:《诸神的起源》。
仔细分析,嫦娥/女娲的形象几乎就是历来被诟病的女性刻板印象的由来。我们还可发现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随着女娲从化身万物到嫦娥奔月或旨意狐狸精祸国殃民的角色转换,女娲形象的“原始丑”也逐渐退化,“文化美”日益呈现。有“倾城倾国”之貎的“尤物”诞生,成为男性欲望化的对象。
同时也是恐惧化的对象——君子被告诫要远离女祸,如“厌女主义”代表作《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有诗曰:“酒色端能误国邦,由来美色陷忠良。纣因妲已宗祧失,吴为西施社稷亡。自爱青春行处乐,岂知红粉笑中枪。武松已杀贪淫妇,莫向东风怨彼苍。”《毛诗正义》疏:“女有美色,男子悦之,故经传之文通谓女人为色。淫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淫。男过爱女谓淫女色,女过求宠是自淫其色。”正如当代学者朱学勤所看到的:“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是男性文化,性别歧视渗透到最细小的一层文化细胞。女性如有价值,也只有美感价值,而且是生理性的美感价值,不是文化意识上的审美价值。”借鲁迅的句式说:我翻开历史,左看右看,从字里行间看出了“造人女祸——主祸女娲——狐狸精 ——女色祸水”的悲惨坠落式演变。
法国作家波伏娃也写到:“男人在社会上是一个独立完整人。他首先被看作生产者,他的生存之正当被他为群体做的工作所证实。我们已看到束缚女人的生殖与家务的角色是没有保障她获得同等尊严的原因。”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林丹娅,“从古至今:性别之神话”对谈活动现场,2019年,上海外滩美术馆。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提供。

感谢林丹娅老师修正勘误

作者: 何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有什么联系?
讲座报道|天上人间,从创始神话说起
插上翅膀的文化——中国神话
女娲的神话传说
昆仑神话:百年研究
上古神话里的女娲,在辽宁被找到,经专家复原,她的颜值逆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