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食物匮乏的先秦时期人们都吃些啥?一睹先秦时期的饮食文化

中华历史,悠悠几千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中华民族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形成了我们广博厚重的中华文化。

在我们一页一页地去掀开历史面纱时,仿佛听到了金戈铁马和琴棋书画诗酒花,似乎也看到了书案茶香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当然,正是这丰富多彩的历史元素构成了中华民族壮阔不朽的文化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古人云:“礼之初,始诸饮食”。所以,作为中华文化非常重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饮食文化却又散发出独特的淡淡幽香、绵绵悠长,它不仅体现了民族礼仪,也体现了社会等级。

一说到饮食,首先浮现在各位脑海的,一定是如今的“八大菜系”,其又包含了“烹、炒、煎、炸、炝、煮、焖 、烘”等一百多种烹饪技法,让人眼花缭乱。但作为中国文化摇篮的先秦时期,无论食材样式,还是烹饪技法,都无法和现在比较。那么先秦时期的人们是的饮食又是如何的呢?体现了哪些饮食文化呢?

一、先秦时期的食材种类

「食」 字形演变 字源演变

民以食为天。其实在先秦时期,食物是比较匮乏的,那时候的人们基本都是吃两顿,上午一顿,下午一顿,晚上天一黑就得睡,不吃晚饭。现在的陕北好多农村依然保持着只吃两顿的习俗。那他们主要吃些什么呢?

1、主食

主要为“五谷” :稻、黍、稷、麦、菽 稻:俗称水稻、大米,南方的主食;黍:现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状似小米 ,色黄而黏; 稷:即小米,每年最早播种,所以称为五谷之长;菽:豆类的总称,《诗·小雅·小宛》记载:“中原有菽,小民采之”;麦:麦有大麦,小麦之分,大麦称为麰(móu),《说文》记载:“芒谷。秋种厚埋,故谓之麦。”

2、副食

副食就是菜和肉类了。先秦时期,蔬菜称为'蔬'或'蔌',《尔雅·释器》:'菜谓之蔌'。那时的蔬菜种类较少,大部分都是野菜,主要的蔬菜有五种,称作“五菜”,即葵、藿、薤、葱、韭。而肉类主要有禽与兽。《尔雅·释鸟》记载: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而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六畜”为:马、牛、羊、猪、犬、鸡。“五牲”为:牛、羊、猪、犬、鸡。“三牲”指:牛、羊、猪。《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祭祀或享宴时三牲齐备。太牢是最隆重的礼; 少牢:祭祀或享宴时只有牛羊。

3、食材体现的饮食文化

作为奴隶制度的先秦时期,社会等级深严,社会地位尊卑有别,从而导致食物分配享用也是天差地别。主食方面,作为王公贵族可根据适宜的饭菜予以搭配,但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可食的主食很少,主要以豆饭藿羹为主,而这些食物在古代主要是用来救荒的粗粮。在副食上,特别是肉类,更是体现了这种等级差异,《礼记》上严格规定:“庶人无故不得食珍”,也就是以前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享有肉食,所以就有了“肉食者谋之”的说法,对于普通百姓就显得是种奢望了。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只有重要节日和重要客人来,才有得肉吃,平时连肉味都闻不到,就连现在被视为垃圾的炸过油的渣子,在那时候都是奢侈品。

可见,在先秦时期,从食物的享有程度来说,等级制也非常森严。

二、先秦时期的烹饪技法

《礼记·曲礼》:“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fán)、以烹、以炙,以为醴酪。”

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饮食条件的落后。

1、饮食器材

虽说先秦时期的饮食方式已经很规范了,而且此时的青铜器发展也为饮食器材打下了物质基础,但就是没有铁锅这个灵魂器物。所以那时的饮食器材,以青铜器为主。当然,这些东西只是贵族专属,平民只能用陶器。

先秦的饮食器具只要包括饮器、食器、酒器、水器和坐具五大类。比如,有烹饪食物的“鼎”、“釜”等,当年项羽的“破釜沉舟”就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有盛装食物的“盂(饮器)”、“簋(guǐ)”等,《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fǔ)簋”;有盛酒的“爵”、“觚(gū)”等,据《仪礼》郑玄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有专门用于盛装水的“盘”、“匜(yí)(洗漱器皿)”等。坐具方面,先秦并没有桌子、凳子,而是席地而坐。坐具又分为“筵”和“席”两种形式,“筵”以蒲草或苇子编织的席子,面积相对较大,主要做为地垫使用,相比之下“席”的选材多使用比较精细的竹子做为用料,面积也较小,才会做为真正的坐席。“筵”一般铺在下面,“席”铺在上面,合起来就叫“筵席”。直到现在,仍有将去别人家吃请这一习俗,称为“吃席”或“坐席”。

2、烹饪技法

先秦的饮食器材直接决定了先秦的烹饪方法以烤、蒸、煮为主。

以上方法,尤以烧烤最为原始、最为简便的烹饪方式了。当时把肉直接整块的放在火上烤,叫做“燔”;把肉穿成串的烤,就叫做“炙”,类似于现在的烤羊肉串;如果把肉外面包上泥,直接再放在火上烤叫做“炰”,类似于我们今天叫花鸡的做法。

至于蒸、煮,则需要用到器具了。古代蒸、煮食物,典型代表当属青铜鼎了。它开始是被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底可放薪柴,两耳可执。直到传说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

当然,也有其他非主流方法。比如“脍炙人口”里的“脍”,就是把生肉切成片儿蘸着调料吃;“渍”是把肉放到酒里腌制浸泡;“醢(hǎi)”是做成肉酱;“脯”是把生肉切成条,腌好后风干,又叫“脩(xiū)”

3、烹饪方法体现的饮食文化

在上文介绍过,先秦的主要饮食器材是青铜器,这都是贵族专属用品,普通老百姓只能用陶器。而贵族也分三六九等。《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或一鼎。等级差异非常明显,不可僭越。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这些食器最终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终成权利象征。

禹制九州九鼎形制方位图

另外根据菜肴的形式和地位的尊卑不同,在食具的使用上也有相应规定。《礼记》记载:“羹之有菜者用挟,且饭黍毋以箸”。挟、箸都是指筷子。

由此可见,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的饮食都融合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

三、总结

饮食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体系。特别是在先秦时期,饮食习俗、饮食礼仪、饮食等级等也相继出现,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它除了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统治者政治统治和等级制度维护的重要工具,当然,这对国家安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影响深远。

先秦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有着其深厚而丰富的历战积淀,它不仅承载着几千年的沧桑,还构建起了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一脉相承,继往开来,生生不息。所以在当今社会的生活中,先秦时期形成的饮食礼仪的影子还处处可见,这对于我国“礼仪之邦”的美名是锦上添花。但我们也应该适当取舍,摒弃其中不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阶级等级成分,发扬其中相互谦让、尊敬的文化内涵,为丰富中国文化而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公羊传》、《尔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笔记--《千古食趣-说说吃的那些事》
《随园食单》是清代皇家菜谱?漫谈中华饮食文化得益于饮食和烹饪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饮食与伦理——从吃饭解析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刘志琴)
中国饮食历史文化
论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