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在疼痛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国际最前沿

  新闻提示

  被针扎了一下,你会立即将手缩回;不小心触及滚热的沸水,你会大声尖叫……

  是什么让人作出这些反应,是什么让人会有这种“痛不欲生”的感觉,虽然几乎所有的人一生都逃不过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但知识的匮乏使得我们只能含糊地把这些感觉冠以名

词为“疼痛”。

  一项统计资料显示:世界上超过1/3的人口患有持续性或者周期性疼痛,美国国会在2001年通过议案将2001年以后的十年作为“痛控制与研究的十年”,在世界范围里,数以万计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医药厂商花费着巨大的精力与财力探讨“疼痛”的奥妙。

  数天前,也就是今年1月9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宣布了在疼痛领域的一项最新发现,这项关于“D elta A阿片受体活动规律”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业内权威刊物《神经元》上。负责此项目的张旭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意味着我国在疼痛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国际最前沿。”

  疼痛是如何传递的

  差不多所有人都忍受过牙痛的折磨,那么,那种让你难过不适、放弃一切生活乐趣,甚至“痛不欲生”的过程是怎么产生的呢?

  现代医学认为它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人的皮肤上,每平方厘米就有100至200个痛觉点,它们是神经网络里的哨兵,会及时向中枢神经报告来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

  当皮肤受到外界伤害性刺激时,如被针扎了一下,遍布人体的神经感受器受到了信号,传达到人体脊髓中的痛觉传入神经末梢,释放致痛物质,然后一路接力,把“不舒服”的感觉传输到大脑中枢神经。

  这个复杂的过程非常短促,尤其奇妙的是,在脊髓中的痛觉传入神经末梢,分布着两种受体:Mu阿片受体和D elta阿片受体,传统研究认为,刺激这两种受体将可以阻止“致痛物质”释放,关掉了“阀门”,阻断痛信息的传输过程,目前大部分镇痛药物(吗啡类)的原理也就在于此。

  “但我们现在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刺激D elta阿片受体非但起不了闸门作用,相反,它能加速致痛物质释放。”作为一个科学家,张旭博士称,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时刻是激动人心的。

  张旭说,这项研究成果直接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是,人们将可以根据这种理论发明一种刺激Mu阿片受体而阻断D elta阿片受体的药物,这样的药物将可以更有效的止痛,同时也可减少止痛药本身的副作用,例如成瘾性,也许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对疼痛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疼痛本身是一种病

  在人类同疾病斗争的漫长岁月里,曾表现出对疼痛———这种最常见现象的漠视,“至今,在临床上,疼痛还是会被只视为一种疾病的症状。”张旭博士很认真地解释说,如人们都会说治标不治本,治好了疾病,疼痛自然会好,或者打吗啡或吃止痛药抵挡一下,这是普遍做法,却忽视了对疼痛自身关注。

  事实上,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病,它的危害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程度,正在引起国际医学界重视,在美国已经有了专门的疼痛门诊,但在我国,这些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虽然我们对疼痛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但在大致上,疼痛可以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张旭解释说,也就是人们对疼痛的普遍看法,但这种看法还是相当浅薄的。

  急性疼痛扮演着人类“保护神”的角色,让人知道刀锋、沸水隐藏的危险,让大脑在第一时间里收到信息,指挥躯体趋利避害,而医生也常把各种不同性质、不同部位的疼痛,作为确诊疾病的主要依据。如人们熟知的心绞痛、心肌梗塞、胆道蛔虫、胆石症、阑尾炎等疾病的确诊都是如此。

  国内曾有媒体报道过,有一个9岁的女孩,自降生之后,因无疼痛的感觉而多灾多难,先后被烫伤、割伤、擦伤、咬伤和多次骨折跌伤。国外也有一对年轻夫妇在两年之中生了两个没有痛觉的孩子,2岁的哥哥,因为没有痛觉而遍体鳞伤,有一次把手放在火炉上,皮肤烧得冒烟也不知疼痛;他的6个月的妹妹也一出生便不知疼痛,所以从来没有哭闹过。国内外的一些资料表明,这些无痛儿很少能活到成年,迎接他们的几乎都是伤、病、残、亡。

  漠视疼痛是可怕的

  “疼痛正面作用是比较熟悉的,但疼痛本身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市民的认识程度还相当不够,”从科学研究角度讲,疼痛是分层递进的,它的发展基本上是从局部组织损伤、急性炎症、慢性炎症直至神经损伤。

  对于治疗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疼痛,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好的办法,唯一可行的是,人们能够科学地理解疼痛,如手指被烫伤了,没问题,它甚至可以自行痊愈,但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疼痛就绝对不可以消极应付。

  “如人们吃片止痛药对付一下,这是很危险的。”张旭博士说,他曾经收到过一位经济学博士的求助信,这位才华横溢的博士在一次简单手术中,不慎被医生切断神经组织,形成神经瘤,痛苦不堪,之后一年多时间里,他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

  健康的人很难理解疼痛“从精神上毁灭性打击”,人们时常发现,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也会轻易地被牙痛击败,丧失斗志,而最糟的状况是神经损伤、手术后和坐骨神经痛,所产生的疼痛有时的确如人们常使用的词“痛不欲生”,但这些却很难为外人了解,众多患者抑郁症的出现也正在于此,经常从报纸上看到有慢性病人会因为绝望而自杀,让他们失去生存勇气的极有可能是疼痛。

  痛是意识还是物质

  在电影里,英雄人物面对严刑拷打时常表现的异常坚强,但在科学家眼里,他们所释放“痛物质”的过程与常人无异。

  “小时侯,你偶尔摔了一跤,父母会告诉你,那种不适的感觉叫做痛,这是人对痛的最初印记。”张旭博士解释说,痛是一种描述,所以每一个对痛的描述都不一样,虽然在物质上他们都是同样的过程,但却无法量化。

  令人沮丧的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最早困扰人类的那个哲学问题依然存在:疼痛究竟是意识还是物质。

  张旭博士的结论是,它是建立在物质前提下的意识描述。

  从基因研究上看,疼痛就是一种显著的分子表达变化的结果,这可能是目前人类对疼痛最微观的解释。

  但还有很多东西是科学家们还不十分了解的,比如人的意志与疼痛影响,诗歌中常出现的“悲痛欲绝”,那又该是个何其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当然,这些都印证着科学家们经常发出的感叹,“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每发现一些东西,就发现了更多未知的东西”。

  国内药厂不重研发

  基因技术的出现让人们对自身的理解进一步深刻,与张旭博士同在一间办公室的肖华胜博士负责基因检测工作,去年,他曾利用最新基因芯片技术成功找到了100多个与神经损伤后疼痛相关联的基因。

  “找到这些基因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就好比为编制了一张雷达网,以往镇痛药物的生产和使用都是建立在对各种化合物的测试的基础上,经过一遍遍实验,找到最有效的药物,好比盲人摸象,现在则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点,好比装上了雷达,为新止痛药的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分子基础。”

  这项成果已经在2002年发表于著名的《美国科学院学报》报上,据了解国外一个实验室也在研究同样的课题,中国科学家比他们提前半年获得了成功,但这个消息国内并没有见诸媒体。

  “我们以前只是专注于学术研究,现在看来,加强与大众的沟通是必须的。”张旭博士说,我们需要告诉大家,我们在做些什么、发现了什么。

  令人尴尬的是,与研究成果获得的巨大国际声誉相比,国内反应平平,“疼痛研究的每一个突破都蕴藏着巨大商机,国外各大药厂在这些方面都舍得投入,还有一些会不定期邀请我们去做讲座,但国内的就很少。”

  张旭博士说,“作为科学家,用得是老百姓的钱,我们很希望把自己研究转变为实际成果,但现在看来很难,国内药厂热衷于仿制国外药,而很少以长远的眼光去真正地研发药物,这让人很难过,我想这也是中国科学界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作者:记者任荣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漂亮的科普(转)
科学家首次成功培育痛痒神经细胞
Science Advances挑战教科书:人类痛觉传递信号一定比触觉信号慢?
这种细菌几天就能让人毙命,科学家却想用它来给人止痛
自然神经科学:逆转糖尿病并发神经损伤疼痛
人体常见疾病症状之——疼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