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漪老师

                       中国语文教学界情感派大师于漪: 生命与使命同行

  中国语文教学界情感派大师、教育改革的创造实践家、名誉校长、兼职教授……种种称号都不及一个简简单单的身份能够概括她的一生:教师。

  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电视台第一次向全市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半个多世纪以来,于漪留下了一批批语文课经典教案。

  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51年,她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先教历史,后服从需要改教语文。为提高专业水平,她认真向同事学习,每每“明灯书卷伴夤夜”。不到3年,她自修了大学语文的全部课程。

  在教《卖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

  于漪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毛病。她说,自己一度认为语文只是一种交际工具,但随着时代发展,她开始思考语文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问题。于漪在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于漪认为“为师之道”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对此,她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用来量别人的长处,一把用来量自己的不足。于漪说,自己讲课有时候废话多。于是,她每次都记下自己的“废话记录”,努力改正。

  “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在5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曾不顾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名发着高烧的学生走十几里泥路送到医院,也曾接手“乱班”,把逃学的孩子一个个找回来上课……

  退休后的于漪,也没有离开过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她不仅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变化与发展,还在各种场合大胆谏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刻意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针对社会上“轻语文、重外文”的现象,于漪指出,“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

  “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于漪说,“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她是一本耐读的好书
                                                     它是一本耐读的好书
凉爽的微风细雨,伴我又一次来到于漪老师家里采访,我们像老朋友般相对而坐,随意交谈。一谈到教育,谈到教师,她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了起来,神采飞扬,侃侃而谈,思维是那样敏捷,观点是那样鲜明,条理是那样清晰,语言是那样生动,充满了激情和思辨……
  我凝神注视着她,突然想到一句话:于漪老师是一本耐读的好书!
   
  心灵的互动

于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她认为,师生之爱没有血缘关系,却是超越血缘之爱的。教师今天所教的学生,关系到明天的国民素质;今天播什么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因此,她把心掏给学生,教书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以心教心,达到师生心灵的互动。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使于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隔阂,只有至爱亲朋般的信任和关爱。有一次,于老师带学生下农村劳动,女同学小蔡半夜里突然发高烧,当地医疗条件差,交通又不方便,于老师就和一个女同学一起,顶着寒风,背小蔡步行10多里,送到医院,由于救治及时,小蔡转危为安。于老师却因腹部动手术不久,身体尚未恢复,经过这样奋不顾身的奔波劳累,她全身汗湿,面色苍白,两眼发黑。人们见了,无不为之感动。她说,人是有很大韧劲的,也有很大的潜能。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就会超越自我,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来。
  50多年来,于漪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们中有的成了科研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当上了部队标兵,有的在教师岗位上以于老师为榜样教书育人……他们都一直在以于老师为楷模,不忘于老师的教诲和关怀。
  于漪老师上课时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师生平等地讨论。有次上课,于老师讲的课文是契诃夫的《变色龙》,有个同学站起来说,于老师,你教错了。于漪一时还不知道错在哪里,但还是很高兴地请这个同学到讲台上来讲,原来是板书的曲线画得不准,就请这个同学用红粉笔帮助订正……这样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下课后同学们还围着于老师说这问那,有的还写在小纸条上递给于老师。每次课后,于漪的口袋里装满了这样的纸条,她总是带回去仔细看,区别不同情况,再和学生一起讨论。

生命的燃烧

在于漪老师的课上,除了学生,还有一些青年教师。他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不时记着,想着,直到下课,无不深受启发。有的感动地说,“于老师上课,语言准确有力而又锐利,讲得透彻而又明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于老师对教育事业有一种宗教般的热情。”……
  是的,于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必须上好每一堂课,做到既要突出思想的闪光点,又要具有独特明快的语音节奏,给学生以优美的教学艺术享受!她为此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常常备课、批作业到深夜,力求使每堂课都上得充满激情,以自己炽热的感情,启迪学生的心智。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于漪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质量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问题。教师队伍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合格的青年教师,希望寄托在青年教师身上。因此,在学校的发展中,于漪最关心的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并形成网络,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于老师身体力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已“带教”了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他们大多成了各自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了如程红兵、李海林、李镇西、高万祥、陈军等一批教学能手。
  于漪常说,青出于蓝应该胜于蓝;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每个人只有一回青春,是有时限的无价之宝,自己要百倍珍惜,我们要千倍尊重……于漪为引领青年教师顺利成长而呕心沥血,甘当铺路基石。她上公开课不下2000节,写下了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于漪文集》六卷本的出版,堪称中国教育发展史宝库中新增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特别受到青年教师的欢迎。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拉开帷幕,致力于教育改革的于漪,作为惟一的一位中学教师,参加教育部召开的课程标准审定会,她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上海的二期课程改革的教材审定中,她又是惟一的一名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审定到高中三年级的专家。
  于漪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她奔波于江苏、浙江、云南、新疆等地,讲授她探索中的教育理念和心得,表达了她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她对各地青年教师循循善诱,全心付出,被誉为“活的教育学”!
  这“活的教育学”,是于漪用生命写就的,她燃烧自己,温暖学生心扉,照亮学生灵魂,使一茬接一茬的学子茁壮成长;这“活的教育学”,是于漪用心血和汗水写成的,她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为一波接一波的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使命的驱使

十年动乱,一场浩劫。教育是重灾区。
  “停课闹革命”风一吹,马上都停了,都闹起来了,后患无穷。“复课”,谈何容易,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更难。1975年,学校里有一个被认为是最乱、最差的年级,共有11个班,几乎班班都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打架、偷窃、倒卖粮票,等等,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偏差的现象突出,有的学生竟然将体育老师的鼻梁骨打断,弄得年级里的女教师几乎都哭讨……
  于漪来到了这样一个年级。
  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闪光点。她要帮助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拂去蒙在心头的尘埃,她要用爱浇灌每个孩子的心田,她要激发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她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她亲自给同学们讲课:人要有理想信念。她一个个找同学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她组织学生干部学习理论、研究工作,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她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们的积极配合……
  于漪和其他教师一起,经年累月,不辞劳苦地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如春风化雨,年级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年级中有两个班级,100%的学生考上了大学,这一令人鼓舞的变化,使当时的杨浦高级中学声誉鹊起,于漪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广为传播。
  “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是于漪常常讲的一句话,也是她人生体验的结晶。
  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了。于漪被选为上海市的人民代表,她要求自己决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委托,一定要履行好代表职责。于漪热情地和选民联系,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参加人代会时为人民鼓与呼,她对“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这句话,在这段时间里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并付诸行动。
  十年内乱,对教育事业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于漪在以人民代表身份走访时,看到小学生们挤在危房、旧屋里上课,有的校舍是昔日的破庙或祠堂,摇摇欲坠。她在地处市郊结合部的一个区里走访,情况更加令人心酸:16所学校没有一部电话,只有半个操场,门口大都泥泞不堪,道路更是坑坑洼洼,由于经费原因,只能发给每个教师两支粉笔……
  不可思议?难以置信?但这却是严酷的事实!夜深入难静,于漪冷静地进行分析和思考。她想到,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青春,耽误不起啊!这个年龄段接受的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不能马虎过去啊!我要写提案,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教育,政府要切实重视教育事业,财政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尽快解决校舍中的危房问题!激情在燃烧,连夜奋笔疾书,直到东方既白……
  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于漪积极发言,为教育事业大声疾呼,慷慨激昂。她还一一和代表们商量,得到孟波等许多代表的赞同,联名向大会送上了正式提案。这份提案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列入了正式议案。
  于漪作为大会主席团的一名成员,除了积极发言,还利用一切机会,争取向市委书记、市长当面汇报基础教育的情况,得到了领导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于漪的提案在主席团会议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各种不同意见都得以充分发表。经过认真讨论,反复协商,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处理结果。
  说到人代会上的情景,于漪兴奋不已,因为经过代表们的努力,教育经费得到了适当增加,比例增长到8%了!
  校舍中危房的修建,列入专项计划安排,将分期分批解决!
  30年教龄以上的老教师退休,将考虑工资不打折扣,100%照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年度财政预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听取代表们的意见以后,作了调整,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
  在人代会上,于漪得到市长的肯定和赞扬,她谦逊地说,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人民教师,我不能不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这使我有了力量,也有了胆量,不过我还有许多考虑不周之处,今后要做得更好。
  于漪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撰写了《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她出版的《我和语文教学》等30多本书,凝聚了她的心血,汇集了她的经验,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普遍肯定。

那年的教师节,于漪应邀在电视台发表演讲,电视台给她拟定的题目是:怎样做人师?她毫不犹豫地改为:怎样学做人师。一字之加,意义深沉,令人击掌叫好。她讲得很平常很朴实,她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在学做教师。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教育这多情的土地,选择我们可爱的学生,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漪:“两把尺子”教语文
学习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老师的“目中有人”
专家斥语文教学:知识被嚼碎 还要学生思考吗
于漪专栏4
原创|一代名师终称“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