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这么练才能功夫上身(帮助大家避开错误练法的这个坑)

过去有“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半年打死人”这么一说。可见,会打太极并不难,可若想把太极练精了、练透了却甚是不易。
既然有“出门”之语就必然有“入门”之事。如果连门儿都没有入,也就别谈什么出了。
很多练的年头长的人之所以也没有入门就是因为不懂内功的练法。不懂内功的练法就不是真太极,就入不了太极的门。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功拳。练它的重点就在这个“内”字上脱离了这个“内”字练的太极拳只能叫做活动身体。
有的人会想,啥内功不内功的,就这么练也挺好的,也是有效果的。因此也就不思进取了。
如此日复一日的在门外晃荡着,不仅虚度了光阴,还浪费了难得的这个人身。怪可惜的!

所以,绝不是把动作打的多么熟了,会多少套拳了,掌握了多少理论了就叫做“入门”了,而是要看他对内里的神是怎么练,意是怎么练,气是怎么练的方法掌握没掌握。内里是不是产生了玄妙的变化感受(那种内在的感受难以表达。所以说玄妙)。
而想练到神、意、气又非得借助外部的拳架而不可。我管这个法子叫做借外修内。就是借助外部的拳架来练里面。
怎么来借助外部的拳架练里面呢?


譬如,我们想要在行拳中做到气沉丹田,你光是有那个意念不行。可你如果能做到松腰落胯,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气就能自然沉到下丹田了。
很多人不懂这层原理,又为了硬性的达到气沉丹田的目的,于是就变成了向下“压气”,这就使得自己的腹部变得硬邦邦的。还有那种结合所谓的腹式呼吸以期达到气沉丹田,丹田内转的效果的。
这些看似都能说出它的道理的练法,其实都违背了“腹内松静气腾然”这个要求——既要能实现气感十足,又腹内既松且静。这才是真正做到了气沉丹田。
为什么练太极(拳、功)非得要气沉丹田呢?
因为下丹田(腹部)处于人体的中心点,气只有先实现了在中心点的聚拢,才能谈及向四面八方的鼓荡。
这就犹如想要把箭射地远,前提是弓得能拉得满的道理一模一样。
这么讲,我想,大家这回应该是彻底把为什么练拳的时候要做到气沉丹田给弄清楚了,以及如何才是正确的气沉丹田弄明白了。
再譬如练这个拳一定要慢,要柔,要静。静,可不是什么都不想或者身体一动不动。一个人没有思想活动怎么可能呢?
尤其是在练拳的过程中,意念将每个要领落实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有思想活动。所以,不能那么去理解这个静。
这里所说的静,指的是精神专注于内里的感受。只有在这种静的基础上才能始终对气保持着那份感知。能始终感受到气,才能提及以心行气,意到气到。
柔与慢都是为了促进和保持气感的存在,以及保证内气流动的顺畅。拳谱中对此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为什么要“便利从心”呢?其目的是要“敛气入骨”。而想要“敛气入骨”就非得“以心行气,务令沉着”而不可。
所以,真太极对外部功架要领的重视目的不是为了姿势多么好看,而是为了借助这样的外来练我们的内。
若认识不到这个,那么柔、慢、静也就变成了徒有其形,实失其质;空有其名,实无其义了。


稍稍细心的人应该会发现我所讲的这种真太极非常的重视气。为什么如此重视气呢?因为,气是神的资粮。
神到底是什么呢?
神是个独立的灵体,灵身,是另一种常人看不到却又存在的生命体。我们道家也称它为“性”。佛家不是有明心见性这一说嘛,其实说的就是这个灵体。
任何生命想保持存在就都离不开能量。我们这个肉身是这样,灵身也是一样。这个能量不是别个,就是气。
所以,真太极的修行离开了气不行。
然而,很多人在感受不到内气充盈于拳架中的情况下,为了让人看到自己符合掤劲十足的要求,就变成了在外形上去对拔对撑。
对拔对撑是不是错的呢?也不能说是错的。可若不是在“内气鼓荡”下的对拔对撑就是不对的了。
这就好比充满气儿的气球,它一定是对拔对撑的,原因就在于它里面有气儿。
可如果没有气儿,我们却又想让它对拔对撑,怎么办呢?就得用手揪,用棍儿撑。不管用什么吧,反正都是人为的,用力的。
大家说,这么做即使把气球撑起来了,可它和用气儿充起来的能是一回事吗?
所以,真太极的练法必须用意不用力,必须要气遍周身,必须要意气鼓荡。
只有用气练,练的时候带着气,才能真正做到气劲的八面支撑,均匀密布。否则,拳架的动静,开合的火候不是老就是嫩,每个式子的收、放、转换就做不到“无过不及”(火候恰到好处)。
做不到“无过不及”就练不至“懂劲”的层次。因为“阴阳相济,方能懂劲”。
阴阳相济就好比太极图里的阴阳鱼——阴和阳的比例是均等的,阴阳之间的转换是无缝衔接,同转共换的。
拳式只有练到这个程度——左侧收回来多少,右侧就放出去多少;右侧收回来多少,左侧就放出去多少。这就是太极拳谱里所说的“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
想要练出这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的功夫非由气的内作用而不能。
所以,练真太极一定不能用平时的那种力,那种力我们称为拙力,外力。练拳所要求的“用意不用力”说的就是这种力。只有化掉拙力才能渐渐练出内劲。

练得不对的人因为不知这种功夫上身的根源由来,所以就直接在结果上瞎琢磨,用别的拳术练法来练太极拳。其犹如揠苗助长——违背了太极功夫上身的规律,这样练至终身,也是不得其门而入的。
这种情况现在非常多。有人说太极操,太极舞遍地流行。这不是贬低,是实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大家不知道借外修内这个事和怎么练,所以就变成了在外面求,外面练,而不知向里面修。越是这样越离正确的结果方向相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谓的“空架子”就是这么来的)
这种情况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这是告诉后世的人,如果不知道外表的美,外现的善是来自于内里,而是直接在外面美化自己,在表面去行善,就反而不是那么回事了。
太极这种内涵极深的功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很多人不悉心体认,不借外修内,而是一味外求。
不知外在的功夫其实是源于内里,不知真太极练的是神、意、气(法身灵体),而不是筋、骨、皮(色身肉体)。这怎么行呢!大家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这个样?
我们练真太极的人必须要去掉那个有求心,外求心。要牢记我常讲的“有心练,无心求,功到自然成”这句话。
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求自得,反之越求越不得。很多人不知道这里面的奥秘,所以,就“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了,进而就本末倒置,以末为本——在外面求,在结果上求,最终变成了太极操,空架子。这都是不得其门而入的因果。
功夫如何练才能不求自得呢?
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他说的“有”我们可以看做外在的筋、骨、肉,“无”就是内里的神、意、气。

有无是相生的,内外是相互的,所以,正确的太极练法是借外修内,以内主外的,内外双修的。(现在绝大部分的情况是只修外不修内)

在有中无,无中有的这种内外双修的练法中,从筋、骨、肉向神、意、气的变化,再从变化了的神、意、气向筋、骨、肉的变化是反反复复,生生不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种内功变化的规律就叫做“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种情况在我们道门也叫做“阴阳生反复”。

至于他说的长短(横)和高下(竖)指的是空间和方向。对应真太极的练法指的是拳架、功架,即身法,步法,手法。

它包括了筋、骨、皮、毛、肉;柔、圆、轻、整、沉、定等等。而这些字的含义和练法远远不是市面上的那些太极的要领意思。

音声(神、意)和前后(形、气)说的是时间和速度。在真太极的练法中指的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变转虚实须留意”“刻刻留心在腰间”。

这里包含了体内的内窍,气脉,荣卫二气乃至先天一气的练法次第。其练法更是不得真太极之法之人所不知道的。

以上所开示的练法密钥也适用于坐功,站功,卧功。即真功正法皆不离时间大道与空间大道的奥秘。是万物都要遵循的恒定不变的法则。

只要掌握了时空大道(功架的这个外和神意气的那个内)的练法奥秘,有无之间的相互演化就会生生不息,妙趣无穷。

这个过程是不假丝毫人为的,一有人为干预就错,就达不到那个最佳的效果。

这就好似我们在天平的两端放上相等的砝码,无论你怎么晃,它最终的结果都是平衡的。可如果你是人为的让它平衡,那么这种平衡也不是真正的平衡。

拳架的要领对了,神意气的要领对了。保持住,剩下的就是日复一日的积累。拳谱中所讲的“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指的就是这个。

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真太极是功练人,拳练人,而不是人练功,人练拳。

功练人,拳练人,是放下了我执。只有放下了我执才能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只有“弗居”(去掉我执,不去人为干扰)才能太极功成,欲要太极功成非得“弗居”。这样,功夫就能上身,上身了就不会消失——“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在真太极的练法中就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真太极是大道拳,是哲理拳,是维度拳,是唯有智者才能与之相伴一生的拳。

注:本人太极传承乃武当一脉。此传承在清朝年间因李瑞东先师久居王府皇宫抱元守一,不入世间而绵延,不仅知者不多,且曲高和寡。

本门太极修的是离苦得乐的大道,非胜败高低的小术。大道孤高,非有福缘者不得其遇,大道寂寥,非有夙慧者难晓其妙。上士闻之,惜之;下士闻之,大笑之。不笑,不为道

附赠古传太极三首偈:

佛法千言万语,终究不出心性二字;

道法万语千言,归根只是了命神通。

家家有法家家练,各个不同各个成。

古传有道不二法,太极一事无双功。

有缘千里来得法,无缘法在眼前空。

先修筑基体,次练行气功,

须开白虎锁,再解缚龙绳。

立于白云上,行于水浪中,

坐在混沌里,卧在好家风。

作者简介:薛文宇,珠海市文宇太极文化研究院院长;道家青城派南宗第36代传人,师承张德学;武当隐仙羽化犹龙嫡派第5代传人,师承陈庆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太极拳第5代传承人,师承郑昭明;国家级智库《世界太极拳蓝皮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健康委员会太极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运动处方专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
内家武学的法门
马虹拿住丹田练功、拿住丹田养生、拿住丹田练拳
太极行功法
太极杂说41-42-43-44-45
《打手要言》论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