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太极一定要修这个,否则就一定不是真太极(看懂的都说好)
茫茫人海,这辈子谁和谁能遇上,得看缘分,差一点都不行。缘来则聚,缘去则散。没那缘分,强求也没用。
我这半辈子,可以说是得了几次好机缘,所以身负几门道统传承。回头想想,挺不容易的。
提到道统,有人说道家主修命,佛家主修性。学佛的不可学道,学道的不可学佛。这么说不仅有失片面,也意味着所受的法不正。是对何为性,何为命的不知所致。
佛家主修灵体,鄙弃肉体,这是众所周知的。佛祖在世的时候给这个灵体起了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叫它“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被称作“性”。
所以在修行上,佛家有“明心见性”之说。见性指的是佛性的恢复。想要见性,非得明心。所以有“明心见性”这么一说。
为什么要明心呢?
因为心若不净,则性就不显。所以,学佛的总是讲修心,修心。为什么修心?大家看到这里总是应该明白了。
不仅佛家讲究修心,道家也是一样。你看我们道家经典中就有“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亦枉然”的话。
止念是什么都不想吗?不是的。而是止住杂念,不生妄心之义。念头还是有的,但是是真念,不是妄念。
杂念止住则神不外驰,妄心不生则意不外骋。神不外驰则精凝,意不外骋则气聚。
我们真太极内功修炼的核心元素就是神、意、气,所以,是否做到了修心、止念决定了你练的是怎样的神、意、气,你练的是真太极还是假太极。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大多不知道这么个事,所以舍本求末,多向外求,结果越练越错。
他们浑然没有重视“太极拳谱”中所说的“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这句话。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太极拳里还有这么一句话。
意如果不在外面,自然就在里面。
“用意不用力”这个要领大家都知道。可是很多人并没有做到。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用这个意。他们以为这句话说的是意念在动作上。
可实质上意是先在内里的,是从内里将气附着于动作上。是意气来控制动作的开合变化。其中少了这个气是不行的。所以拳谱里有“气宜鼓荡”“意气君来骨肉臣”这么一说。
他们不懂,且气这个东西又没法看到,所以,他们就以为用意说的是将意念放在动作上。可是这么练是不对的。练来练去,练了若干年的结果就是拳里空空,拳意上不了身,拳味也上不了手。
如何练才能让意不在外面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神给它收回到身体中来。“太极拳谱”中有“神宜内敛”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
内敛的反面是外放。练真太极,神不可外放,一外放就错了,练的就不是真太极了。
现在社会上的那些太极都是神向外放的,为的是显得自己多有精神。
不这么做,他们就说你练的不对。其实,他们全然不知自己都给练反了!古谱的练法中完全不是他们这么要求的。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演示给别人看。他们意识不到,太极是给自己练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当练太极变成了是给别人看的,那么这种心境下的神是收不回来的。神若在外,意气也必随之。所以,他们这种情况练不出太极里面的东西来。
对此,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三章中有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为乱。”
民者,心之寓也。心之犹民,稍有物欲之求,必受物欲之扰。心受物欲之扰,神必随波逐流。是谓外求。
所以,收神的重点在于心源而不是方法。心无外求,念不外显,则一想身中之窍,神就会瞬间回到身子里面来。反之,纵有方法,它也是回不来的。内里就决然不会变化。
所以老子接着又说:“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心)无知,无欲也。”
虚是断之意,弱是舍之谛。实乃气之沉而不浮,强乃气之轻而不燥。
练拳,气能沉而不浮的原因是在于心神不散,神意之所以不散是因为断了练给别人看的这个扰心的根源;气能轻而不燥的原因是在于心意无求,神意之所以“无求是因为舍了练的要比别人强的那个乱心的祸端。
只要经常保持心的这种状态,哪怕外界有再多的诱惑对我们也没作用。心能得以治理,则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这是老子最后一段所说的“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的意思。
老子的这篇文章乃人心灭(明心)之妙法,道心生(见性)之真谛。
人心灭,识神退位。道心生,元神主位。我们真太极练的是元神这个神。所以,佛就是道,道就是佛。本无分别。有分别的是心,是分别心作祟,是不得法使然!
神能收回到身子里来了,气也就如影附随的跟着了。这就叫“神返身中气自回”。
神返身中”的这个“身中”实际指的是窍。道家的修炼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涉及的窍很多,用到的窍也不同。
例如在我们真太极(拳、功)的练法中,先要“命意源头在腰隙”,然后“刻刻留心在腰间”。
“命意源头在腰隙”其实说的就是松腰。松腰就是开命门。想要开命门,就必须要含胸。含胸其实是打开膻中穴。想要打开膻中穴须得结合夹脊关。
练法的过程中切不可先虚领顶劲,而是先要气沉丹田。若先领起,则气就下不去了。大家一试即知我说的是与不是。所以在古拳谱中才有“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之语。
结合关窍进行练功的要点还有很多,暂且不一一解说。
除此之外再例如,炼精化气阶段,神所在的窍是下丹田;炼气化神阶段,神所在的窍是中丹田;炼神还虚的阶段,神所在的窍是上丹田。
练到哪一步功夫就要将神安置于哪一处。道家所谓的“移炉换鼎”指的就是这个。
如果修炼者因为年龄的关系致使精元亏损的厉害,还须先从筑基生精开始。
筑基生精的窍在脚底涌泉穴,又与脚下的肝,脾,胃,胆,膀胱等经络密不可分。所以,我教人无论是从一开始,还是后面的深入,总是要求神意须经常的关注脚下。
神意能在脚下,气就跟着运行到脚下。这完全符合“意到则气到”之说。其实,这么练就是所谓的松沉。只是很多人不会松沉。做的不对。
能沉就能通。正确的练功程序一定是是先通下,再通上,是从下往上一节节的通。拳谱里的“其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上下通了之后,前后,左右还得通。什么时候把自身不通的地方都打通了,再把自身和天地之间的那道壁垒打通。
这一步功夫叫做先内通再外通。道家丹派南宗的初祖张伯端真人所谓的“内通外亦须通”说的也是这么个事。
他那个是丹道功法,我们这个是太极功法。但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法——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个时候,你就能够触碰到天人合一的层面了,就能真正体会到古人为什么会创出天人合一这么个词了。
天人合一是按照练功程序实修实证来的,不是理论,也不是精神作用,而是真正的实感,功夫。
所以,想把太极练好,离开好的心性肯定不行。心性是决定能否练好,练对真太极的重要元素。一个人如果太极练的越久,那么内心的物欲就应该越少,他的心性也会越好。这证明是练对了。反之,就一定是练得不对!
最后,把一首修心的小诗送给大家:道在灵山莫远求,灵山本在我心头。心头有座灵山塔,应在灵山塔下修。
作者简介:薛文宇,珠海市文宇太极文化研究院院长;道家青城派南宗第36代传人,师承张德学;武当隐仙羽化犹龙嫡派第5代传人,师承陈庆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太极拳第5代传承人,师承郑昭明;国家级智库《世界太极拳蓝皮书》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健康委员会太极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运动处方专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堡太极拳丹功诀诠释(下)
太极拳与太极内功、太极养生
张祖意合太极拳述真
内功修炼的几个难关
太极拳太极十三式
《浅识虚领顶劲》/邓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