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元御故事
黄元御故事集
来源:网络
第1代传人
  毕维新,名武龄,字维新。在黄先生门下,服习一年多,医术相当高明。黄元御曾称赞毕子,“直与扁仓并驾”。黄元御医书八种完成之后,毕维新一再请求,笺注《内》《难》。黄元御于是代写代发表论文又有“著作裴然之志。”四圣注解,终成完璧。
  于溥泽,(1745-1804),字皆霖,又字芥林,号云巢,又号之莱山人,平度州古庄村人,曾中举人并任官职,对诗词经学颇有研究,从名医黄元御学医,深得其传,治病颇多奇效。其学传于门人,凡平度名医率多出其门。其医著有《云巢医案》、《医学诗话》、《要略厘辞》及《伤寒指南》。民國《續平度縣志》卷八有傳:“于溥澤,字皆霖,一字芥林,古莊人。乾隆甲午舉人,濱州訓導。於書無所不讀,尤工詞章,嗜考據,著《群經錯簡》四十卷。而專精致力者尤在於醫學,嘗遊學於昌邑黃坤載之門,得其指授,凡奇難疑症,經手輒愈。著有《雲巢醫案》、《要略釐辭》、《醫學詩話》、《傷寒指南》。邑之以醫名者,其淵源多出於溥澤。
  于 昭,山东昌邑人,学医于黄元御,生平事迹不详。传其医术于同邑李福坦。
第2代传人
  陳 濂,西鄉沙嶺村人。……受業於溥澤,盡得其祕。濂傳其業於馬景烈等,景烈傳於尚華。
  李福坦,山东昌邑人,学医于于昭,黄元御二传弟子。传其医术于其子(名不详),其子又传于其孙(李鼎臣)。
第3代传人
  馬景烈
第4代传人
  李鼎臣 ,山东昌邑人,学自父、祖之传,黄元御四传弟子。传其医术于外孙麻瑞亭。李氏三代业医,均宗黄氏之学,善用黄氏“下气汤”加减治疗内伤杂病,其效如神。于诊治伤寒、温病、疫病、痘病,造诣颇深,著有《痘病精言》、《疹病精言》。
  尚 華
第5代传人
  麻瑞亭,学医于舅祖李鼎臣,黄元御五传弟子。西安市中医医院已故名医。生于1903年,山东省安邱县人。1931年,庥瑞亭随父迁居西安。1937年参加陕西省中医师考试,名冠榜首,乃悬壶于西安市东新街
第6代传人
  孙洽熙,师承麻瑞亭,在西安坐诊行医。男,汉族,1940年生,山东省委丘市人,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工党员,现胜地西安市中医医院文献整理研究室主任、陕西省中医药学会文献医史分会副主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中医院国医馆主任医师。
  马 涛,汉族,1957年3月2生,山西曲沃县人。1989年6月毕业于北京光明中医学院中医专业。1996年12月西安光明中医药培训学院中医临床研究生班毕业。曾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第三期全国中医内科高级进修班学习并结业。拜西安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麻瑞亭先生为师,精研中医内科。现任曲沃县北辛村中医卫生所所长,主治中医师,中国科协、西安东方传统医学研究会会员、《光明中医》通讯员、曲村镇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
  崔佑陵,男,毕业于光明中医大学;1996年毕业于九三西安光明中医疗培训学院临床研究生班,1991年拜黄元御医师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为师,尽得其传。
  杨 震,男,1940年6月出生,西安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西安市中医讲师团,1970年在西安医科大学进修深造。师从于著名中医老专家王新午、麻瑞亭两位先生。
南臧北黄
  黄元御的医名越传越远,但是乐陵知县孙尔舟听到后,却不相信家乡这位少年时的私塾同窗会变得有如此神通。正巧他因植枣有功调知钱塘县,又觉周身烦燥不爽,便想趁赴任回乡探亲之际,试一下黄学兄的本事。
  黄元御见到孙尔舟道过几句阔别的话后便说:“这个任你一时上不得了,我看你身上的大背疮不久就会发作,俗话说‘手够,对口,手不敢动,腿不能走’啊”。孙尔舟正在凶吉难分,进退两难的时候,黄元御又劝慰道:“我给你开一个药方,名叫‘翻江倒海汤’,只要吃上三剂,身体便能暂时复原,等上任一年后,再从臀部把毒火发散出来。”孙尔舟吃完三剂药,便轻身赴任去了。果然,一年后在臀部生出一个疮来。钱塘名医的药吃遍了,也不见效。可巧密州一位医生路过,请来一看,便惊讶地问:“为什么在臀上会生出大背呢?”孙尔舟讲出挪疮的实情后,只吃过三剂药便全愈了。
  孙尔舟请教这位医生对黄元御的评价,医生说:“医家造诣的深浅,古人是以望、闻、问、切而论。望而知之者为神,闻而知之者为圣,问而知之者为功,切而知之者为巧。黄氏望而知病,真可谓神医耳。”孙尔舟这时才对黄学兄的医术感到心悦诚服。此后,“南臧北黄”的美名甚至连京城里也响开了。
翻江倒海挪大背
刘德正1980年讲述
  黄元御的医名传遍了济南府,可是乐陵知县孙尔舟听到后,却不相信家乡这位少年时的“同窗好友”会变得如此神通。正巧他因植枣有功调升知余杭县,又觉周身烦燥不爽,便想趁赴任回乡探亲之际,试一下黄学兄的本事。黄先生见到孙知县,道过几句阔别的话后,便大惊失色地说:“这个任怕一时上不得了。我看你身上的大背疮,很快就会发作,俗语说:‘手够,对口,手不敢动,腿不能走’啊”。孙尔舟正在凶吉难分,进退两难的狐疑时,黄先生又劝慰道:“我给你开一个‘翻江倒海’的药方,只要吃上三剂,你的身体便能复原,等上任一年后,再从臀部把毒火发散出来。孙知县吃上三剂“翻江倒海”,果然身上爽快如初,便赴任去了。时过一年,孙知县真的在臀部生出一个疮来,苏杭名医的药吃遍了也不见效。可巧密州一位姓藏的医生路过,请来一看,便惊奇地问:“为什么在臀部生大背呢?”孙尔舟讲出实情后,只吃过三剂药便愈了。从此“南臧北黄”的美名甚至在京城里也响开了。
妙悟岐黄
  乾隆皇帝有病,御医治疗无效,于是请来了黄元御。他一诊脉便惊疑地说:“龙体凤脉,乃不治之症。”侍臣一听,都被这神奇的诊断惊呆了。原来怕他徒有虚名,侍臣们先在御帐里用一位妃子的脉来作试探。这高明的医术,乾隆在一边看到,也感到十分敬佩。的确,一剂药病便消了一半,吃完第三剂药,连病根也除了。乾隆亲书“妙悟岐黄”的匾额,赐予黄元御,并命悬于太医院门首。
妙医乾隆眼疾
来源:青岛台东医院中医师何中州辑

  黄元御通过周易阴阳之理而对中医典籍阴阳学说,洞悉无遗,行医于民间,所诊治之病人,多获全愈。后赴京悬壶问世。初入太医院为医士。时值乾隆帝患眼疾,经多方医治之无效。而后经元御先生为之诊治,诊为风火眼病。其他医者以虚症治之,不仅无效反而病情加剧。元御先生为人忠厚,心底和善,不愿自恃医高,讪谤他医遗害别人,告以病宜静坐,以手摸劳宫穴三日(以手心对准膝盖静坐摸之),取其消失前药之误。三日后病情稳定,稍见功效,遂易方治之,以清火凉血疏风之法治之,而获全愈。如是既未移祸他臣,又受乾隆表之以良臣称号。因此太医院诸人,皆为其饮之慕之,自上而下感激莫名。嗣后乾隆帝御赐之以举人爵位。从此致公于太医院。暇时著述医学典籍若干卷。
黄氏治病轶事其一
来源:吴去疾《雪堂医话》载昌邑刘樵山先生讲述
  黄氏居乡,以医负盛名。其女远嫁,生一子,出痘,势甚危,抱归求治。黄一见即怒言曰,此症险恶,不过日晡,其速行。其女长跪乞怜,黄不顾,呼人急驾骡车送之返。时赤日中天,舆人故迟迟其行,中途遇大雨,周身尽湿,舆人乃驾车回黄家,盖黄预嘱之也。至时已日暮矣。黄氏率家人正停立门外,笼灯相候,语之曰:“汝子生矣,此症内热已极,非用此法不能挽救。吾默察天时,知今日午后必有大雨,故弄此狡侩,不然汝子岂能生哉!”遂处方与服,痘果透发而愈。
黄氏治病轶事其二
来源:吴去疾《雪堂医话》载昌邑刘樵山先生讲述
  黄尝夏日出行,有数人见其至,相与谋曰,黄氏号为名医,吾侪盖试之。一人故仆地,急召黄诊。黄曰:“此人仅能延刻耳,哀哉!”群嗤之以鼻。黄曰:“毋!其听预言,汝等初意,非与余为戏也,不知今当夏月,湿热交蒸,此人仆地之时,热毒之气已由口鼻吸入,内又有肠胃之病,感之而发,其耒也暴,非药石所能瘳矣。”众不信,黄遂行。未几,其人果腹中绞痛,不数时即毙。人皆嗟叹,共称黄术之神。
玉楸子先生轶事
作者:昌邑名中医刘德正
  先生为明朝太子少保黄福忠宣公之十代玄孙。自幼颇颖悟读,辄一阅而不忘,为痒生。时因得目疾为庸医误伤其目,在清朝五官不正不能禄仕,乃发奋习医,博览群书,名博一时。
  在清乾隆年间,诏开四库全书,由各行业就当地推选,先生即本邑推选者。在京都时值乾隆有疾,经太医院屡治不愈,后被人推荐入宫帏,与乾隆治病,召进宫时,先生辞曰:“布衣之士难以见君。”帝即赐以五品御医。第二次诏,曰:“无功不受禄。”清帝乃按品格赐绫罗缎匹后,曰:“仍不能进,因为敝乃草木庶子,不明大法,不懂君臣大礼,恐万岁见怪,有欺君之罪”。遂传谕免罪,不行大礼(古时庶民见君行二十四拜大礼)。当时皇上有些不耐烦,遂设帐令一宫女卧在内,令先生诊。先生诊后,起身一辑而出曰:“龙得凤脉不久于世。”就是说,男人得女人脉,已不久于世。皇上闻言惊敬,随将幔帐打起,令先生复诊,诊后问曰:“朕得何病?”先生答曰:“万岁有七分药毒,只三分病。应两剂去药毒,再一剂去病。”结果应言而愈。
  当时太医院校长吴谦,皇帝病愈后即将太医院校长吴谦召进,被痛打一顿,说他们妄食国家俸禄,不但不能与朕治病,反而中了药毒,今日若非遇见黄老先生,朕命休矣。自此,即深得罪这位太医院校长,即嫉忌在心。这时乾隆帝赐予黄老先生“妙悟岐黄”匾额悬于太医院门首。因此,吴谦对坤载先生处处加以嫉妒。自江南随帝驾返京以后,先生看到待帝侧后必为患,因而即以老有疾辞驾,省亲为名而归里。为日不久,又来诏选京,先生即以死回报。遂践游于苏杭,在此随学者甚众。后回家不久,先生即病逝。
  在逝世不久,有来自江南学子张姓者(名不详),到邑之南关店中,闻讯夫子已逝,即备纸钱痛哭灵前,并要求守灵三夜,遍阅先生之遗书。先生生前曾对其妻云:有底稿若干,待南方有来之弟子付予。此时先生之妻即将书稿一包袱,付张姓弟子,遂携之而去。以后出版之黄氏八种医书即此书。系江南之弟子整理出刊,非昌邑所刊。尚有六种未刊世者,乃家中后获之稿。现已失踪,甚为遗憾。但敝想此稿现昌地定有存者,若精心搜集,还有集成之希望。
御医黄元御
作者据黄少花口述整理
黄少花,黄氏后裔,石卜镇葛庄人。1980年7月2日口述,时年78岁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黄元御医术精深,声望很高,所以习医十余年后,便被召进京去,成了御医。传说黄元御是御医,其实是指他曾进宫给乾隆治好了病。
一针救两命
  黄元御在出诊的路上,正巧一家出殡的和他相遇。他大声招呼送殡的人群说:“你们不能把这个人下葬,她并没有死。”
  人们听了黄元御的解释之后,便把棺木抬回了家。
  原来黄元御看到从棺木中滴出的血水是鲜的,又从人们的哭诉中得知这是一个因难产而致命的妇女。所以他断定,这个产妇是因疼痛而昏厥的。
  当人们把这个产妇抬回炕上,在急待和怀疑的时候,黄元御将银针徐徐地扎进穴位。这时在人们像死一般的寂静中,忽然从产房里传出了新生命的第一声。一个小孩生下来了。人们正待从惊喜的梦境苏醒时,产房里又传出了产妇微弱的呻吟声。随后,外面的人声鼎沸了,象先时一样的喧哗,不同的是哀嚎变成了笑声,悲痛的泪滴换成了喜悦的泪花。
  从此黄元御便被传为“一针救两命”的神医。
雪埋双公子
  县令的两个少爷同时生痘子,而且都烧得很厉害。全城的医生都看遍了,没有一个下药能见效的。县太爷急了,便派人找名医来治疗。人们都反映说,只有新郭的黄元御能治得。衙役冒着鹅毛大雪请来黄元御看过之后,黄先生张口就说这病确实不难治,并不需要下药。这时外边的雪越下越大,已经积了一尺多厚。县令和他老婆看着黄元御坐在火炉旁静静地向着火,没有半点着急的样子,心里真象被炉火烧着一样的火急。又等了一会,黄先生才慢吞吞地说:看来外面的雪有一尺半了吧?县令忙说:“我看快二尺厚了。”黄先生说,“那可以了。你就让妇人把两位公子剥去衣服,用布裹好,埋到院中的雪里去吧!如果令夫人过于疼孩子,不肯这样办的话,那我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你这两位公子也就难救了”。大家静了一会。县令把妇人叫回房里,吵了一顿嘴,还是咬着牙把两个公子埋到雪底下去了。
  黄先生和县令一边在火炉边喝着茶水,一边解释他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为公子治病的道理。这时县令夫人走到埋着孩子的雪堆那里去了。黄先生急忙喊:“不能动。”等县令去制止时,夫人已经在一个孩子的雪堆上扎上了个孔眼,还哭着说,孩子要不就憋死了。黄先生过来一看,非常惋惜地说:“本来一个好好的公子,这样地就要瞎一只眼了。”
  公子的病很快地都治好了。县令派人来向黄先生道谢,并说明县令的请求。黄先生对差人说:“请你告诉县太爷,公子的那只眼我是不能治了。”
以恼治病
  本州知州得了“腑痈”。在危急之中,县令请黄先生去给知州治病。将要下针时,先生忽然停住手说,你这病一针就能治愈,不过老爷请我时,什么东西也没送我,心里有点不痛快。所以,这一针怕下不准。”知州看到针不下了,就赶快问他要什么。黄先生既不要钱,也不要官。最后说:“听说你家小姐有姿色,我正缺一个妾……”知州怒气冲天,翻身待起,黄先生即刻一针下去,哈哈大笑起来。一边说:“好了,好了,你的病好了。”这时知州也真的感到病轻了许多。
  黄先生解释说:“这不过是我借你的恼怒来治病的一种手段,舍此你的腑痈就会无治。怎么能有心令爱呢?
辨龙体凤脉,得妙悟岐黄
  乾隆皇帝有疾,请黄先生进京。住店后,老宫去请,黄辞曰:“各家有病,自请之。”于是太子来请。进宫后,正当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时,喊“磕头”的令下。先生说:“我不为官,不能磕头,不请先生,我可以退出。”于是免礼。诊脉时,帝假以妾代之。先生断曰:“男犯女脉,死症。今龙体凤脉,医者无能为力。”帝遂改为己脉,先生诊后说,“服一剂药即愈。”真的,只一剂药,乾隆就好病了。
  不久,皇帝为答谢他,考虑到先生既不要官,又不为禄的品格,就赐他一架御题“妙悟岐黄”的匾额悬于太医院门首。
黄先生的名声,就在行医中,由地方至县,由县至州,由州到了朝上。
神医黄元御
黄少花1980年7月2日口述
  昌邑传说黄元御是顶着天上什么星下凡的神医。黄元御出生在黄福太保的家族中,从小聪慧,受太保先祖影响,誓为一代良相。天老爷知道黄元御的想法后,就用手把他顶着的星遮了一下。于是黄元御得了目疾,百治无效,损去一目,不能为官,遂立志做济世良医。黄元御虽然只有一只眼睛,但这只眼睛确实是只“看病”的神眼,使他成为一位有名的神医。据说,有个州官得了重病,请来一个算命先生问卜。算命先生说,你的病说难治是难治,说好治也是真的。只是你请到“神医”一看就好。神医是谁呢?算命先生没有点破,他只是说了一段道理。他说,中医诊病离不开“望、闻、问、切”这四种办法。古人对这几种办法分解说:
  望而知之者为神,闻而知之者为圣,问而知之者为功,切而知之者为巧。
  因此,对中医造诣的评价,也就分成了“神、圣、功、巧”四个等级。
  算命先生走后,州官和他的亲信们百思不得其解,幸亏一个常到民间走动的衙役在场,他说,“昌邑有个黄先生,他就是只凭一只眼看病,既不把脉,也不问话,所以传说什么‘南臧北黄’两个名医,是不是他?”请来黄先生后,真的是“望而知之”,按黄氏的处方只吃了一剂,就“药到病除”了。从此,人们便把黄先生称做“神医”了。
黄元御传说
  清高宗御极之三十年,诏开四库书馆,又诏求天下隐逸之士,有深于医学者齐集京师,以备顾问。当时由于黄先生对医学研究精深,所以首膺其选。到京师不久,乾隆皇帝身患重病,太医院众御医诊治不断,但不见效果。后来黄老先生的一位同乡,向乾隆皇帝推荐他来为皇上治病。于是乾隆皇帝便下诏召见。黄老先生不愿给皇上看病,推辞说:“臣乃布衣,且又五官不正,恐难见君。”乾隆又下诏说:“一概恕罪。”并赐俸银及绫罗缎匹为礼,茶晶眼镜一付,又请黄先生进宫。先生固不接受说:“无功不受禄,臣乃草民,岂敢受礼。”乾隆皇上有点生气,但又不敢得罪医生,于是又马上赐以五品顶戴进冠带俸禄按品级赐银,又差人去请,先生眼见实难推诿,只好从命。乾隆皇帝在寝床上虚设宫女,放下幔帐,并用一线栓在床腿上,上面系在宫女的手脖上,让其诊脉。黄先生一诊,便断为双身脉。原来在床腿里面还有一个蛤虫。乾隆皇帝对他这高明的医术有点吃惊,方知是一良医。于是就叫他诊病。以后,乾隆皇帝吃了他的药,果然药到病除,并亲自题了“妙悟岐黄”的匾额送给他,并召他为御医。
  1751年,高宗首次南巡,先生随驾武林,返京后,他认识到“伴君如伴虎",于是以省亲为名,返回故里。回家后,马上叫人买了一口棺材,说是自己死了,叫家人进行了假葬。果然,出殡几个月后,京城来人叫他回朝,先生则以死相报,遂即潜游江南,讲学习医去了。
急病人所急
刘德正辑
  黄先生出名后,请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他给人治病,是以病而论。时间常了,人们发现,他总是先给徒步来请的人去看,再去看骑驴来请的,最后去看拉着轿车来请的。他说,“当医生就要‘急病人所急’。赶轿车子来的,家里病人只有三分病;骑毛驴来的,家里病人能有五分病,只有步行来请医生的,家里病人一定很重,就拔腿跑来了。”
平常药物有奇功
  有一个富翁请黄先生看病,临走留下的处方是:十斤重“天生丸”三丸,每天服一丸。黄先生走后,富翁接过方一看,呆住了。他原以为什么人参、鹿茸之类的贵重药,想不到这药更难讨还?全家人不得其解,倒是贫家出身的一个老佣人猜到了,这“天生丸”是西瓜。
  所以青岛台东医院何中州医生评说:“黄先生乡居时行医民间,有求诊者,不得车马而即行,受其诊治者多获奇功。性恬淡,不涉荣利,及而入太医院,不管宫廷达贵者,就诊处方中看不出用奇药和生疏药物,珍贵药品,以求正确诊断,治病为中心思想,从不以医多谋荣利,更不宣扬个人,而得其声誉。诚为清代之名医。”
艺高弟子众
1986年9月17日烟台文登县整骨医院毕明义提供
  黄元御本是山东昌邑人,对医学之影响及威望之高,远不如在江南出名。黄氏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江南行医,至晚年,方回故地。去世后,只由其家人葬墓。临终之前,黄氏医书草稿,已凌完功。嘱其子日:“吾死之后,若不是江南四弟子亲来,此书勿传。”黄氏去世后半年之久,忽有一行医来昌邑,寻找黄氏之居,至黄氏家中,对其子云:“吾本江南人,为黄老之弟子,先生病榻,未能亲奉,先生去世,未能亲送,弟子实感内疚。今先生已居阴室,吾欲亲去焚香泣送。”说罢,即去购香、纸若干,亲去黄氏墓灵之处,焚香叩拜,相泪啼不绝云:“吾乃先生四弟子之一,惊悉先生已去人间,特来灵前叩拜,请先生灵安九泉,并恕弟子不孝之心。”事罢,即回黄氏家中,当便宴之时,其人言:“听先生生前所云:‘医书待留传弟子’,今弟子一来为先生灵安,二来为发扬先生之学以光大,先生之书,是否可交吾撰版?”黄氏之子,思其父生前曾有言,今该人又从江南来,并云其弟子,遂将书奉于该人。
  该人将黄氏之书带回江南之后,遍传宣扬:“吾乃黄老之弟子,先生之真言,刻于玉版,吾得其真传。”经他宣扬之后,寻其术医施教者颇多,一传十,十传百,后乃传其真正四弟子,四弟子便寻其门来,据理相辩云:“黄老生前,只吾等四人是其弟子,未曾目及他人,亦未曾闻及先生言及他人,尔欲鱼目混珠,与道不容!”该人反问:“尔等四人,有何凭证为黄老之门人,又有何证为黄老之后学?”四人云:“黄老之家验,吾领悟存之心。”该人便以黄老之书,相问其弟子,四弟子便对答如流,而对答之中,四弟子先觉该人支支吾吾,文不对题,确是不甚通彻医理之人,便恫吓问:“该书并非黄老之真书,真书在我四弟子之中!”该人神惧云:“吾亲从黄老家中所得,确黄老之真书。”四人观其墨迹,寻其语意,确是黄老之书无疑。
  四人欲要翻刻,而版权有争,且书在该人之手,四人窃窃语后,遂定该人为黄老之门人,共同齐力撰刻《黄氏医书八种》,以存于今。
  上述黄氏轶闻,乃烟台市文登县初村镇初村村已离休之老中医张惠模先生所言。张先生现已七十乃五,五十年前张先生在本县北庄村天主教任教学工作之际,闲暇之时,听当时在天主教行医施药的老中医张同岭先生所言,五十年前同岭先生七十三岁,医学有较深的造诣,还兼通天象、地理、占卦诸事。
黄氏诊病轶事
黄元御五代传人麻瑞亭(1903—1997)早年听其业师李鼎臣讲述
  时年黄氏在太医任上,沈阳一王爷之子病笃,遣人诣京,求乾隆帝委太医往诊,帝即命黄元御前往。即日起程,乘轿奔赴,夜不住驿,轿中假寐;食不下轿,果腹而已。至沈阳,直奔王府,报名而入,径往正堂,王爷降阶相迎。方落坐,黄氏未及请问,王爷即欲述其子病情。黄氏曰:“臣进府时,闻东厢有呻吟之声,可是小爷?”王爷对曰:“正是。”黄氏曰:“无须诊视,其肺已腐烂不堪,无药可医,惜哉!”王爷闻言,面露惊愕之色,旋即面如冷铁,起身曰:“先生少坐,本王去去却回。未几,侍者捧一盘呈与堂,视之,其内耐一腐烂人肺也,浊血流溢。黄氏大惊失色,方欲问其故,王爷已手握匕首而至,双手及利刃尽染血污,抱拳稽首曰:”先生神明,本王佩服!适才已将犬子杀之,此乃其肺也,果如先生所言。”黄氏惊倒在地,面如土色,张口结舌,无言以队。稍定,乞归。王爷允请,黄氏即刻起程,形容一如赴沈急促之状。至京,拜表奏乾隆帝诊病及王爷杀子始末,谢罪并乞归故里休养。帝不究其直言之罪,好言抚慰,准其所请。未及陛辞,即匆匆返籍,病卧不起。其子请问病由,黄氏祥告之,并曰:“为父已胆破神伤,医药无及,尚有百日阳寿,速请好友故旧一决!”果百日后而逝,时年五十有四。
黄元御在天有灵成医神
来源:1980年于黄辛村调查整理
  黄元御老年从京城回到家中,前来就诊的老百姓每天络绎不绝,黄先生从早看到黑也看不完这么多病人。后来有的病人虽没有等到黄老先生给看病吃药,但望见了黄先生,就觉病轻了,有的不用吃药回到家中不久就好了。也有的去看到过几次黄先生病就好了。
  由于年老身衰,病号过多,黄先生又从不辞劳苦,这样年余,先生就病倒了,而且谁也不能医他的病。他临终前对等在外边看病的人说,“你们放心回去吧!我一定给你们治好病。”就这样,他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病员。病员回到家中,第二天又返回黄老先生的家中,他们互相诉说着晚上所作的同一个梦:“黄老先生,给他看了病说,不用吃药了,我已经和闫王交涉好了,用我这一条命,换你们大家的命。”黄老去世后,若干年了,人们有生病的还是念念不忘黄老先生。有个人竟到了心恋梦想的程度。真的梦中又见到黄先生了。黄先生看过病说:“一把草药,当茶喝。”醒后说给一个会圆梦的算卦阴阳先生破解。阴阳先生说:“这梦不用圆了,我也梦见过黄老先生,他撰过《周易悬象》,生前就是我的老师。他黄老先生说,算卦时遇上病人便让病人找他就是了。不用黄先生诊脉开方,只要到他坟前焚几张纸,在纸烟熏过的地方拔一把草药,回家烧水喝就行了。”这个病人,让家里人送他到黄氏坟前,真的象到了一个药圃。坟周围满地都是生长茂盛的野生地、野枸杞、酸枣和各类不识名色的花草,采一把回家烧水喝,还真管用呢!从此之后,鱼贯前来的人们就更多了,黄氏墓前终年香火不断,有求医的也有朝圣的,但每人总是信手拈几株青草或摘几片黄叶,带回家去冲水喝,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黄元御先生的民间传说
黄元御和“黄氏医书八种”
黄衍强先生的师训及弟子的拜师帖
书坛苦行僧“无求居士”黄寿昌
传奇大医李千方
黄老黄庭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