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仙李白
userphoto

2023.07.28 北京

关注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以逾越的文化巅峰。在这个无比瑰丽的文化大观园里,出现了一颗“太白金星”,照耀着整个唐朝诗坛,为唐朝的绚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颗巨星就是李白。

   他才华横溢,却不像其他文人那样十年寒窗只为金榜题名;他喜好结交文人雅士,却保持着思想上的特立独行;他寄思念之情于诗句,却始终漂泊后半生不曾回过故乡。

   人们说,他是太白星下凡,是天上仙,是那个时代的神。这样的身份注定与众不同,注定影响深远,注定要被歌颂和传唱。

   但李白也是接地气的。他留给我们的,除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外,还有行侠仗义的豪气,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颠沛流离的人生轨迹,以及至死不渝的报国热忱。

   然而,他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疑问。他是哪里人?是胡人还是汉人?是谪仙人还是平凡人?他为什么写诗?为什么酗酒?为什么从道?为什么当赘婿?为什么跟随永王?又为什么“捉月而亡”?

   趁着《长安三万里》的热劲,我们不妨好好梳理一番。

1、胡?汉?仙?

《赠张相镐其二》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祖籍陇西成纪,因出生前其母梦见太白星入怀,因此其父便给他取名叫“白”,字“太白”。

   隋朝末年,李白祖上因走私盐铁而获罪,被流放到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首都比什凯克以东60公里)。到了唐代,碎叶城逐渐繁荣,并归西域都护府管辖,它仿照长安城而建,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王朝的“安西四镇”,李白即诞生于此。

   李白的父亲是李客,生卒不详,但李客这名字的叫法并不符合中原传统,一说是其父辈为了让他记住李家客居他乡的身份。由于长期居住于边境,李客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故长大后成为一名“胡商”。

   李白的母亲叫月娃,是西域突厥人,貌美如花,婷婷玉立,十六岁时就被誉为“异域奇葩”。李白的四位舅舅,都是突厥族出名的勇士。

   尽管李白祖上在西域已住了几代,但华夏的文化传统并未丢掉,从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可以推断,李家非常注重子女教育,而且家境殷实,家中藏书丰富,故其父李客很可能是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富商。

   除此之外,李客在教育后代的方式上与那些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父亲们也有所不同:儒家往往“独尊儒术”,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李客似乎并没有给李白灌输这一概念,也不阻止李白去学习其他思想,反倒是任其发展,任其释放天性,这也终于造就出一个天性浪漫、豪爽洒脱、乐观积极的李白。

   公元705年,李白随父举家迁入剑南道绵州昌明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故李白取号“青莲居士”。

   及至李白弱冠,李家的商业规模已经相当大,它在长江上游的夔门和中游的九江分设有两个庄口,分别由李白的一个哥哥和弟弟操持,一方面把巴蜀的产物运销吴楚,另一方面又把吴楚的产物运销巴蜀。

   然而,这样的家境,让李白既有物质上的优渥感,又有社会地位上的挫败感。

   在唐朝,有两种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一种是罪人之后,一种是商人之后。很不幸,李白属于后者。强烈的挫败感使得李白毕其一生都在掩藏自己的身世,逃避与家人之间的往来。

   在众多公众场合中,李白都很自豪地称自己是陇西成纪人,为飞将军李广第十六世孙的后裔。另一方面,他为了提高自己的门第,又暗地里散布自己为“凉武昭王九世孙”的传说。

   当然,李白也有梦想,也有满腔报国的热忱,所以在二十岁时,李白终于只身出川,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广泛漫游。他到处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希望得到引荐,从而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2、少年游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唐代除了诗歌盛行之外,社会上也普遍推崇尚武精神,从而使得游侠之风颇为风靡。《唐律疏议》中甚至还规定:“遇见小偷时,不管他是拔刀相向、还是转身逃跑,主人或者帮忙的人,与其发生肢体冲突,造成小偷伤亡的,统统无罪。”于是在关陇一带,就形成了“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的风习。

   李白在成长过程中,就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好在李家家境不错,李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剑术,甚至为了提高剑术还曾拜当时的剑圣裴旻为师。

   裴旻的剑术到底有多精妙?

   唐代《独异志》有这样一段记载:“马走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这段对于裴旻剑法的描述,可以说是电闪雷鸣、特效十足。

   当然,别以为这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细看裴旻履历,便知道这剑术并非仅具观赏性,还是剑身染血的杀人技。长期镇守北平郡的裴旻,主要负责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在与契丹、吐蕃等劲敌交手过程中,屡立战功。如此淬炼出的剑术,绝对没有人敢轻易拭其锋芒。

   李白继承了裴旻的剑术,成为了大唐第二剑客,但孕育出的杀气却与师傅大相径庭。

   李白视自己为“文能提笔书写盛唐,武能御剑安定天下”的大才,所以在他的骨子里一直藏着一股快意恩仇、剑气凛然的任侠之气。

   他几乎是出门必“佩雄剑”,甚至一生都剑不离手。剑之于李白,既成了身份的象征,也成了他率性任侠的性格写照。从“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的理想就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后功成身退。

   然而,李白的率性任侠并没有为他带来机遇,反而让他惹了不少事,从而不得不隐居在大匡山脚下的大明寺闭门苦读。

   在大明寺期间,李白系统学习了诗经、楚辞、乐府等诗歌名著,并有诸多诗作问世,如《对雨》、《初月》、《雨后望月》、《晓晴》、《赠江油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等,其才华开始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开元六年,李白满十八岁,开始往来于旁郡,并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当时,方圆百里有传戴天山隐居着一位神仙,出落得一袭仙风道骨,善长纵横术,通晓天地之命门。恰好李白父亲李客与这位神仙有一定的交情,于是李白在父亲的运筹下前往拜师学艺。

   神仙名叫赵蕤,字太宾,号东岩子,出身世代宗儒之家,喜好诸子百家之言,善藏各类经典史籍,不仅满腹经纶,还善琴棋书画与武功剑术。其先祖赵宾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易学大师,所以他从小就深受易学精髓的影响。

   赵蕤敏而好学,因“饱读天下之书,览尽人间之奇”,故而“博古通今,长于经世”,并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因此闻名于当世。

   赵蕤有个妻子,名叫月娘,貌美如花,聪颖善学。她从前辈李义府身上参透了仕途的多舛,所以极力反对夫君应试出仕。加之赵蕤自己也亲眼目睹了“海内文宗”陈子昂被贪婪成性的射洪县令害死于狱中的始末,所以对于仕途他更是心如止水,难有微微波澜,以至于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

   后来他索性携妻子月娘隐居戴天山,一面冷眼旁观,一面著成《反经》。《反经》的定位是纵横学,强调以“奇强斗变的操纵之术”来“攻掠谋取”的主旨思想。赵蕤认为,国家治理首先要确切地了解国家的状况,是处在治世,还是乱世,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施行“王道”,或施行“霸道”,或施行“强道”。因纵横术又叫长短术,所以《反经》又被称为《长短经》。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仁人志士中间流传着“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的说法,可以说,热中是一个绝大多数唐代诗人都难以回避的状态,高适如此,杜甫如此,李白更是如此。这也是李白之所以拜赵蕤为师学习纵横术的原因。

   李白一直有个理想,希望有朝一日能通过举荐一步登天,扣天子门,为帝王师。

   帝王师可谓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因为这意味着整个统治阶级,整个社会对自身价值、自身尊严的高度认同。 

   李白深信,他的理想靠正常科举流程是无法做到的,更何况他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而纵横术或许可以帮助他实现目标。

   而赵蕤也明白,自己或许注定要老死于蓬草岩穴之间,身名两埋没,功业一荒芜。但玄宗皇帝上台之后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却足以让这个天资秀逸而不耐热中的李白,带着自己的魂魄,扬长直入大唐帝国的殿堂,在功名场上出人头地。

   但是,李白的天性注定做不了纵横之士。

   在戴天山,赵蕤不仅教授李白长短之术,还和他一起讨论苏秦、张仪、鲁仲连、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教授兵法,切磋剑术,这些都对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的形成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除此之外,赵蕤还并强调诗歌创作应保持思想上的独立,不能随大流,更不能趋炎附势讨好权贵,李白深受其影响。

   在这期间,李白还学会了训鸟之术,甚至因此还引起了绵州刺史李颙的注意。

   李颙前往察看后,连连称赞,以为奇人。

   之后李颙上表举荐赵蕤和李白,而李白依师傅赵蕤之言回绝“不就”,李颙不但没有因此懊恼,反而松了一口气,因为在当时,特举制蔚然成风,而如果某地有旷世奇才而未被举荐,反倒是有失察之过。

   好不容易得到举荐,为什么要回绝不就呢?其实,这就是纵横术的绝妙之处。赵蕤的本意就是待价而沽,越是回绝,身价就会越高。所以这事之后,赵蕤师徒的名气进一步高涨,而李颙也愈益敬重他们师徒了。

   然而李白在戴天山也就学了一年多的时间,之后就返回匡山继续读书。至于他为什么离开,众说纷纭。有说他是被父亲叫回去接管家族生意的,有说赵蕤要去云游四海的,还有一说是李白对自己的师母月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而诱发了两个雄性动物之间的忌惮。

   我认为第三种可能比较大。因为李客让李白接受教育本就是为了建功立业改变家族身份的,而赵蕤如果要云游四海的话,李白之后也就不会写那么多书信寄回戴天山了。但是,从李白毕生的诗作当中,我们发现他写月亮的特别多,比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等等,而如果把这些诗句当中的月亮换成月娘,似乎也是说的过去的。

   不管是什么原因,李白总归是下山了。此后他在大匡山半游半学历经三载,直到二十四岁作《别匡山》去蜀远游。

《别匡山》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3、行路难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

   李白在二十岁前后,就开始了他的寻梦之旅。他一方面创作了大量优秀诗词,另一方面积极拜谒社会名流 ,希望通过他们的举荐走向仕途。

   开元八年,时任宰相苏颋遭罢免,后迁成都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苏颋写得一手好文章,与兵部尚书张说齐名。

   李白当时刚满二十岁,学有小成,于是他决定拿上自己写的《明堂》、《大猎》两篇赋文,前去拜谒苏颋。

   苏颋看了李白的两篇赋文,连连称赞,对李白说:“天才英丽,下笔不休。”但同时又提出:“你现在虽然文采可观,可惜风骨未成,还需继续努力,四方游历,增广见闻,将来必成大器。”

   李白深受鼓舞,并且听从了苏颋的劝告,于是乎就有了后来的仗剑出蜀。

   游历成都后,李白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渝州。李白绕道渝州,只为了见一个人——李邕。

   李邕是李善之子,家学渊博,是著名的书法家,此时正任渝州刺史。与见苏颋一样,为了见到李邕,李白也准备了自己的作品,都是一些诗歌。可惜李邕并不懂诗歌,而李白的高谈阔论和不拘俗礼甚至引起了他的不满,以至于他不想接见李白,便派其下属宇文少府前去打发李白,还赠送了他一些钱财。

   李白听说后,拒绝了李邕的馈赠,并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以示感谢,还写首了《上李邕》的诗托宇文少府上呈李邕,讽刺李邕的所作所为。

   李白回到昌明不久,他的父亲李客就辞世了。他的哥哥们霸占了父亲留下的大部分财产,仅给李白留下了极小一部分。这很可能就是李白毕其后半生都不与兄弟们往来的原因之一。

   李白在大约二十五岁时开始了“仗剑去蜀,辞亲远游”的历程。

   他与好友吴指南为伴,自三峡入巴东,正月到达荆门,五月经过荆州,到达江陵。

   凑巧的是,此时道教正一派传人司马承祯也在江陵,他是去南岳衡山的途中路过此地。这司马承桢不但道行高深,仙风道骨,而且博学能文,年高德劭,从武后以来即已屡次奉诏入京,封以官爵,为帝王师,名望达到了极致。李白对此人早有崇敬之心,便特地前去拜访。

   司马承祯见李白气宇轩昂,资质不凡,十分欣赏,及至看了李白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并且以自己的深厚道行打包票,说李白有“仙根”。

   这一夸不要紧,李白本就自觉身世不凡,这下被大宗师承认,无异于坚定了他的创作信心,于是当即写下《大鹏遇稀有鸟赋》,用“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来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李白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抒发了自己的宏伟志向以及得遇知己的欢欣。不仅如此,李白还表示要跟随司马承祯一起神游八极,即所谓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当时的唐朝以道家为尊,李白此举明显有“终南捷径”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与司马承祯结为忘年交、互有诗赋往来的过程中,道家出尘飘逸的特质彻底激发了李白诗歌艺术中自带的缥缈仙气。

   从此李白对求仙方外的道家思想更加情有独钟。

   之后李白来到鄂州江夏游览赤壁、黄鹤楼,留下诗作《江夏行》《江上寄巴东故人》。是年夏天,李白和吴指南来到被称为“八百里云梦”的洞庭湖边,非常遗憾的是好友吴指南在此大病一场并因而故去,李白只好暂时权殡其遗体于洞庭湖畔。

   到了秋季,李白返回荆门,然后又从荆门抵达浔阳,游览庐山,作《望庐山瀑布二首》。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庐山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李白继续东行,抵达金陵。在金陵,李白投行卷未成,只好纵情山水,写下了《长干行》、《对酒》、《登瓦官阁》、《登金陵凤凰台》等诗作。

   开元十四年春,李白辞别金陵前往扬州。在扬州,李白干谒朱门未果,于是纵情山水,依次漫游姑苏、镇江、杭州、越中及天台山,及至当年秋季,返回扬州。

   李白为人行侠仗义,不惜钱财,还时不时接济下落魄公子,所以出游扬州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而当时一个县令一年的俸禄也才十万钱。“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李白“千金散尽”之际,却得了一场大病,那些平日里和他交游的,多是酒肉朋友,见他如此落魄纷纷选择离去,就连旅舍老板的脸色也慢慢难看了起来。

   好在李白的朋友当中有个在江都县衙当县丞的朋友孟少府,他经常来看望李白,并派人送来了一笔钱,才终于没让李白流落街头。孟少府更是替李白到处求医问药,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李白的病总算有了起色。
   一天夜里,李白从梦中醒来,依窗眺望,见皓月当空,不禁乡愁涌起。想起离家已近两年,自己还是一事无成,不由得睡意全无,内心矛盾。

   但他却并未踏上归程。他将所有的忧思都汇聚到才情横溢的笔锋之上,写下传诵至今的名篇《静夜思》。它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出了远客的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流传千古。

   开元十五年春,李白到达襄州岘山拜访孟浩然,之后折到安陆。在安陆,李白遇见了好友元丹丘,元丹丘邀请李白一同谒见安陆府都督马正会。马公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有意提携,但当地李长史却因此对李白心生嫉妒。

   好在祖居安陆的许家相中了李白,于是在好友孟浩然等人的撮合下,李白入赘许家,娶许圉师的孙女许氏为妻。

   唐朝时期,门第婚姻的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名门望族主动招贤纳婿,借赘婿的才气、雅望、品德来提升门户的声望和地位,而这甚至成为一时的风气。

   但赘婿并非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必须努力考取功名、建功立业,来提升妻家的声望。纵然李白的妻子许氏很是通情达理,他还是有着无形的压力。

   李白不想看许家大舅哥的脸色,更不想让妻子失望,所以十年间李白到处拜谒求职,也不断外出云游,去长安、洛阳等地寻找机会。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出游江夏,在江夏与孟浩然相会。孟浩然当时正准备前往扬州,于是李白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赠。

   开元十七年,李长史迁升他地,裴长史继任。李白多次拜谒裴长史请求荐举,并写有《上安州裴长史书》,但因李白有酒后“犯夜”事,遭人谗谤,终为所拒,只好继续隐居北寿山。

   开元十八年,李白已值而立之年。“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大多时候李白漂泊在外,只因壮志未酬,未能建功立业,无颜回家。

   是年初夏,李白取道南阳,第一次抵达长安。

   在长安,李白谒见诸多王公大臣请求举荐,但都没有结果。

   后来李白又去拜谒宰相张说,但恰逢张说病重,于是得以结识其子张垍。在张垍的帮助下,李白寓居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期间,李白曾献诗《怀仙歌》和《玉真仙人词》给玉真公主,却未能得见玉真公主。
   翌年春,李白返回长安。

   由于干谒无门,此时的李白穷愁潦倒,思想颓废,每日与长安少年浪游,斗鸡、走狗、饮酒、赌博。他还同“五陵豪”交往。在长安玄武门,李白甚至因“打架斗殴”惊动宪台,幸亏被陆调救出。

   是时,李白有感于仕途之路的艰辛,作《蜀道难》和《行路难三首·其一》。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初夏,李白离开长安,经开封到宋城,游览古迹梁园,留诗《梁园吟》,并在暮秋时节回到洛阳。在洛阳期间,李白游览了龙门,并写下诗作《秋夜宿龙门香山寺》。然而不幸的是,许员外于此间病故,李白只好于冬季返回安陆。

   开元二十一年,李白与许家分家,他在安陆白兆山的桃花岩建了个石室,并开了几亩山田,和妻子过起了半耕半读的生活。

   就这样,李白在安陆蹉跎了整整十年,妻子许氏也在无尽的期盼和等待中身体每况愈下。

   开元二十四年,李白变卖安陆的几十亩田产后,带着妻子儿女,迁往山东任城,此后在任城住了六年,直到玄宗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经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

   只可惜,这个消息来得太晚,许夫人早就听不到了。

   李白接到朝廷诏令后,于秋季到长安复命。在长安紫极宫,李白见到了身为太子宾客和秘书监的贺知章,贺读过李白的《蜀道难》和《乌栖曲》,非常赞赏李白的诗才,称呼他为“谪仙人”,热情地邀请他到酒肆中畅饮。事后,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再次推荐李白。这一次,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李白终于得到了玄宗的优遇,被授为翰林供奉。

   天宝二年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诏李白作《宫中行乐词八首》,并赐以宫锦袍。暮春时节,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携贵妃同赏,又诏李白作《清平调词三首》。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   刚入翰林院时,李白对施展抱负还怀有厚望,这在他此时的一些诗作中时有流露。但随着在长安久居,他看到“国风”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样。在目睹了官场的龌龊后,李白深感失望,并且对自己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于是他开始纵酒度日。

   李白与贺知章等人结为“酒中人仙之游”,沉醉后,连唐玄宗传旨进宫待诏都不理会。更有甚者,他还曾在醉酒状态下起草诏书,并让权臣高力士为他脱靴。

   终于,李白的傲气和自复引起了宫中一些权贵的不满,就连唐玄宗也对李白日渐疏远。李白自己当然有感于此,所以渐生退志。

   天宝三年三月,四十四岁的李白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便上书请辞,离长安而去。他回到东鲁故地,开始了历时11年的第二次漫游。

4、将进酒

《鞠歌行·其一》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楚国青蝇何太多, 连城白璧遭谗毁。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

   如果说李白第一次漫游是胸怀壮志,对前途充满憧憬,那么他的第二次漫游,一定是满怀失意和苦闷的。仕途的失意,恩人贺知章的归隐,再加上高力士等人的排挤诬陷,使李白由初入长安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万丈豪情,变得郁郁寡欢,心灰意冷。

   他曾在《怀仙歌》中写到:“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说明他此时已对现实极其不满,只好借怀仙来表达心中的愤懑。

   离开长安后,李白于天宝三年初夏抵达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因科举失败而心情沮丧的杜甫。虽然此时他俩都郁郁不得志,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这次相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一年,李白四十三岁,虽不再是令人艳羡的御用诗人,但他早已名动天下,无人比肩。此时的杜甫三十二岁,虽风华正茂,却还籍籍无名。

   对于李白这位诗坛巨擘,杜甫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敬仰,还有痴痴的崇拜。李白并没有因自己的才名而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苍老”的杜甫,在李白面前也没有一味地低头称颂和自卑拘束。

   他们坐下来,聊了一会儿,李白又看了杜甫的几首诗,他对杜甫的诗作非常欣赏,尤其是《望岳》这首诗,令李白击节赞叹。他从诗中看出了杜甫的五律功底,更看出了他“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抱负。

   诗人的心都是相通的,杰出诗人的心更是相似的。李白和杜甫都相信,虽然他们彼此素昧平生,但是他们心灵的气场最为接近。

   萍水相逢,便已是琴心先许。在洛阳的日子里,李白和杜甫白天相携游玩,晚上纵情饮酒,相谈甚欢。

   有时,他们还会一改文人的书生意气,骑马驰骋,追鹰逐鹿,在广阔的平原上尽情享受打猎之乐。

   在这段日子里,虽然李白偶尔也会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怀才不遇惆怅一番,但桑田篱下的清幽生活和杜甫的陪伴,让李白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而对于杜甫,有了偶像李白的友情,那些生活上的困顿,政治上的失意,都统统不算什么了。

   一两个月后,李白和杜甫在梁、宋二地再次相聚。在这里,他俩邂逅了诗人高适。他们评文论诗,纵谈国势,畅谈甚欢,并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后来三人欣然同行,共游大梁,吊信陵,登吹台。之后继续赴宋中,游梁园、平台、清冷池。晚秋,到单父,同游孟诸大泽,登单父台,极尽逍遥快乐。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久之后,杜甫就东归巩洛先行离去。杜甫走后,李白与高适又在宋中盘桓多日。后高适入楚,李白去齐州,并在齐州道观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为他授道箓,成了一名真正的道士。冬季,李白返回任城。

   是年,对李白有知遇之恩的贺知章与世长辞,时龄八十六岁。 

   天宝四年夏,李白和杜甫在兖州再次相遇。之后,他们共赴齐州,会同高适一齐拜谒北海太守李邕。在李邕陪同下,他们游览了临淄孟姜庙、杞梁墳和淳于意墓等胜迹。齐州分别后,杜甫西游临邑,李白还归任城。

   这时的他们,早已是心心相印的老朋友了。然而他们的此次分别,却终于成了绝唱。从此,他们再也找不到彼此了。

   天宝五年冬,李白与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再婚,并在梁园安家。婚后未几,李白继续南下扬州。

   之后的几年,李白足迹遍及扬州、金陵、吴郡、湖州、越中、会稽、庐山等地,基本都是以诗会友,借酒消愁。

   在此次漫游中,李白不断听到友人的噩耗,先是北海太守李邕、淄川太守裴敦复被李林甫杖杀,再是“酒中八仙”之一的李适之也被逼自尽。对李邕、裴敦复、李适之的不幸离世,他深感悲愤,写诗揭露了佞臣当道、毁谤迫害贤能的社会现实。

   但是,此时李白的心态仍然是矛盾的。他既放不下出仕报国的理想,又不愿低眉事权贵主动请辞;既眷恋红尘,重情重义,又心欲超凡,修道求仙。他大概也为自己的执著而苦恼,因而常常借酒消愁,不愿清醒。

   天宝九年,当李白还在金陵漫游时,元丹丘自嵩山写信邀他一起隐居修道。李白继而离开金陵北上嵩山,后来他甚至想举家迁往嵩山,可惜未能实现。

   天宝十年秋,李白来到嵩山之阳的颍阳寻找元丹丘,恰逢元丹丘隐居在石门山炼丹。李白寻人不遇,准备回程。至邺中逢王大,王大劝李白入石门山幽居。之后李白长途跋涉赴高凤石门山寻找元丹丘,受到元丹丘的热情款待并同游方城寺。
   就在这时,元丹丘接到南阳友人岑勋的书信,李白遂写下《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邀请岑勋来会。不久,岑勋离南阳至高凤石门山元丹丘炼丹处的百秀谷中,三友相聚,纵情畅饮,乐极成醉,李白有感于怀,作《将进酒》。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安禄山,河北诸郡皆相呼应。

   熊熊的战火,弥漫的烽烟,使得李白和一众好友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散入了茫茫的人海中。

   至德元年,玄宗逃往蜀中,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

   是年,王昌龄卒。杜甫在长安陷落后,携家至鄜州避难,之后他孤身北往延州,结果不小心在途中落入贼手,被送回长安。王维此间亦为贼军所获,最初被送到洛阳。李白在年初携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依次辗转于当涂、宣城、越中、金陵。之后听闻玄宗奔蜀,于是又离开金陵,沿长江西上,到达岳州,最后实在走不动了,便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这期间,节制南方的永王李璘违背兄长李亨诏令,率领大军进犯江淮。李遴大军经过浔阳时,获悉李白正隐居庐山,于是他数派韦子春赴庐山相邀,不明就里的李白几经犹豫后,终于还是下山加入了李遴的幕府。

   至德二年二月永王兵败被诛,李白自丹阳南逃,后在浔阳被捕入狱。李白获罪入狱后,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去死罪,改为流放夜郎。

   当李白一路走到白帝城时,忽然收到自己被赦免的消息,惊喜万分,于是便乘坐小舟沿江东下直回江陵,并写下名作《早发白帝城》。

   肃宗上元元年,整个大唐饥荒战乱四起,物价高涨,百姓易子而食。李白于春季流落金陵一带,靠人赈济为生。之后,他的足迹基本都是往来于当涂、宣城、金陵等地。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逝于当涂。

5、捉月歌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唐代宗宝应元年,玄宗、肃宗相继离世,太子李豫即位,是为代宗。

   李白自到了金陵以后,生活得很不如意,经济拮据,靠人赈济为生。这时候他想到一个远房的叔叔李阳冰在当涂任县令,便写信向他求援。李阳冰除了是县令,还是著名的篆书大家。他接到李白的求援信,立即回信让李白到当涂,可以帮他解决食宿问题,李白就带着家眷到了李阳冰那儿定居。

   李白在李阳冰那儿住下后,身体状况还是每况愈下,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就开始整理他的诗文。李白的诗最后保存下来的大概有一万首,都是在当涂整理出来的,这在当涂地方志上都有记载,李阳冰见证了李白的最后时刻。

   李白在临死之前请求李阳冰给他的诗集写序,李阳冰答应了,于是李白“赋临终歌而卒”,终年六十二岁。诗人临终还能为自己做一首墓志铭一样的诗,倒也是一件雅事。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上面这个“病死说”最为可靠,经过了专家学者的考证,亦见诸于正史。

   但是,唐代不仅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朝代,也是一个诗人离奇死亡事件最多的朝代。王昌龄被人谋害,王勃受惊坠海,卢照邻投水自尽,骆宾王生死不明。做为一代诗仙的李白,他的死因自然也不能逃开这个“怪圈”。

   作为“谪仙人”的李白,总不能死得太平淡无奇了,所以就有了“溺亡说”。

   据说当涂有个采石矶,和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为长江三大名矶。李白喝醉酒后,站在采石矶上,看见滚滚长江向东而去,一轮明月悬于当空,瞬间思古幽情袭上心头,甚至连他的童心也被唤醒了。

   李白一生写月亮写得特别多,足见他对月亮有一种特别爱恋的情结。醉眼朦胧的他看见波光里的月亮,便奋不顾身地一跃而下,要去把月亮捞上来,结果跳下了悬崖。我们现在无从知晓,醉眼朦胧的李白看到月亮到底想起了什么,只知道他这一跃,完成了文学史上最浪漫的“捉月歌”。

   现在,在安徽当涂县的采石矶上,还有一个据说是当年李白跳江的脚印处,其实这个大脚反倒印证了“溺亡说”的站不住脚,李白怎么可能在岩石上留下那么深、那么大的脚印!

   但是,这个说法最符合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身份,以及我们对浪漫的想象,以至于它传播的最广,影响也最大,成了普罗大众最愿意相信的一种说法。

   也许诗人的浪漫会传染,在民国的时候,另一位大诗人朱湘,也学着李白在采石矶投了江。

   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相信的多了,它就是历史,“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更愿意相信,李白是跳江捉月,而后骑鲸直入青冥,回到了谪仙人最初的地方。

   生命本就是一场久病,至死不愈。听过了、见到了、遇到了、尝试了,就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
李白总在游山玩水,但他真不差钱吗?恰恰相反,中年落魄晚年凄凉
李白四次婚姻背后的辛酸
李白 一 --- 四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89章)
一图看懂诗仙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