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班】班主任:请改造我们的习惯

我曾连续从事班主任工作20年,后来也兼做德育管理工作。面对“90后”“00后”学生,我不断尝试创新德育工作思路,改进教育工作方法和技巧,收到了良好效果。我以为,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班主任必须改造一些旧有的习惯,才能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

一、教育——变“训导”为“内省”

我们一般认为,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教师是道德的楷模。于是在班集体建设中,我们更多地进行管理而不是教育。“管理”以事为本,为了建立良好的秩序,要求大家必须遵守规则,至于为什么遵守、如何遵守,并不重要。学生对规则的遵守往往出于对控制或惩戒手段的服从。而“教育”则是以人为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理解、尊重学生。学生遵守规则是因为认同道德规范或伦理。两种管理思路,效果不同,境界亦有别。

如何让学生“内省”冷冰的规则呢?自然要通过德育活动,或者说,要通过创设德育情境,而不是仅靠学习规则,甚至背诵规则。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一般有三类:认知性课程体系、活动性课程体系和隐形课程体系。其中,活动性课程体系是核心,也是学生内省的主要渠道。我校每学年、每个月均有校级“德育活动课程”,并构成了课程体系。如9月有新生入学典礼和“名著节”;10月有“体育节”;11月是“拥抱大自然”“教学节”;12月是“爱心嘉年华”;3月是“科技节”;4月是“英语节”;5月是“艺术节”;6月是“九年级毕业典礼”。每次活动均有计划、实施、新闻花絮、评价等课程要素。比如,“爱心嘉年华”包括“美食一条街”“才艺大舞台”“作品缤纷秀”等板块,活动丰富多彩,成为了学生的“狂欢节”。所有爱心款项全部进入“杜鹃花爱心基金”,“爱心基金”流向最需要帮助的青海省玉树地区某学校的“失依儿童”。这种浸润式的“活动德育”比千万句的“训导”更能直抵人心。

二、班规——变“制定”为“约定”

在文章《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班规》中,我对一则暗访来的“班规”进行了点评。班规是用来约定大家行为的,但在内容上要把握几个原则:第一,班规要“合法”,而不仅仅是合班主任的个人意志。所有的条目均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守则》等法律法规,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权威性。第二,班规要全面。它是一种养成性公约,应具有全面性,不能仅指向学习。第三,不要“堵”要“疏”。“不(许、准)字牌”班规不是班规,而是禁令。第四,违反班规的处罚要在法律与道德许可的范围内。一些班主任之所以热衷于“'不’字牌”班规,是因为有了它,就有了处罚学生的理由——你违规了嘛。对于未成年人,国家并没有赋予我们处罚权,于是,我们自己在寻找一种“权力”,似乎有了权力,班级管理就万事大吉了。

班规要合法,要关注养成的各个方面,要告诉学生怎样去做,对于违反者予以教育,而不是仅给予处罚。这样,我们的班规才能登堂入室,用心灵赢得心灵。这些原则怎么实现?改“制定”为“约定”,如班主任可以设定大的框架,然后让学生添加具体条目;不要急于求成,“约定”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不断帮助学生纠偏的过程。班规“约定”好后还要表决,三分之二及以上学生支持并通过才能正式颁布实施。总之,要让学生接受你,就从和学生“约定”班规做起。

三、谈话——变“救火”为“防火”

一些班级总是事情多,班主任“摁住葫芦起了瓢”,成了忙碌的“救火队员”。何以如此?一方面,没有开展班风建设,缺少有效的集体教育;另一方面,对于班级可能出现的问题缺少预见导致措施无法及时跟进。了解学生并成为他们的朋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何了解?“无事沟通”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孩子们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的作用就已经失去了。所谓“无事沟通”,就是在学生没有出问题前多与学生交流,防患于未然。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用心灵赢得心灵”,即是在提醒我们要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灵,做孩子们的朋友。

现在,沟通的方式多了,以前我主要通过日记与孩子们交流。那年,我们班有一位女生过于敏感,经常“以泪洗面”,为了开导她,初中三年,我在她的日记本上写了不下两万字的留言。高中时,她已经变得很豁达了,给我写信表示感谢。我对她说:不要感谢我,我是用那两万字,陪你一起成长!现在,我已经不再做班主任,但我还是跟孩子们建立了一个Q群——“快乐家族”,我们经常在里面聊天。他们的班主任一直“嫉妒”我和学生的关系,对此,我笑称:“班主任是你,但班主任工作我们一起做!”

四、家访——变“告状”为“报喜”

“好生”盼望老师家访,“差生”担忧老师家访是人之常情。

家访作为家校沟通的一种方式,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对于班级里的特殊学生,家访时“报喜”会让家长喜出望外,他们的直觉是你爱他的孩子。如我班有位女孩成绩平平,有时还不完成作业,我在家访时不谈学习,只了解她在家学习的习惯和时段,并表扬她极富爱心,中午经常喂养学校附近的流浪猫。早上,流浪猫们会到门口迎接她;晚上放学去送她。学生都知道我“报喜不报忧”的习惯,总是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去我家?当然,“报喜”之后,会在学校约谈学生,综合分析他(她)在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有了“报喜”的情感铺垫,此时,学生一定会对你敞开心扉。

五、班刊——变“班刊”为“博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刚参加工作,县教育局号召我们向一位班主任学习。当时这位班主任还是位民办教师,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用自己可怜的工资买来一大张白纸,裁好后印制“班级小报”,大概叫“小荷”之类。当他展示历年的“小荷”时,我们很“震撼”,后来这位老师最终没能转正而去当了记者。我们很难想象,在那种印刷条件下,他是如何坚持一星期出一期“小荷”的。那可是刻蜡板,上油印机一张张推印出来的啊!

今天,随着博客的普及,很多班主任开始建立班级博客,把其当成引领学生成长的“加油站”。他们中有的把班级博客当成家校沟通的“直通车”,家长们通过博客了解了孩子在班级的动向和班主任、科任老师的治班理念,以及孩子们的思想动态;有的把班级博客当成提升自我的“加速器”,坚持写班级故事,接触的网友越来越多,他们的理念越来越清晰。如今,学校的班级博客经过几年的经营,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队伍从原先的个体走向群体,发展之路不再孤单;博客的内容从随笔走向专题,博客的性质从记录走向研究;博客的影响从校内走向校外。

曾有青年教师问我上好语文课的最关键节点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学情”。而班主任工作的最关键点也在“学情”,“90后”“00后”的孩子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也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如果还抱着旧有的经验去应对今天崭新的教育,要么我们自己“处处碰壁”,要么学生心灵受到压抑,这两者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唯一的出路便是——改造我们的习惯!

(作者单位: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本文原刊于《中小学德育》

2012年第7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主任谈“请改造我们的习惯”
学习参考资料: 班主任做好初一新生班级入学教育
小学班主任工作常规
探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
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细则
【引用】涴市镇初级中学班主任工作要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