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方剂100首 云海邹羿

九味羌活汤

  【组成】 羌活(9克) 防风(9克) 苍术(9克) 细辛(3克) 川芎(6克) 白芷(6克) 生地(6克) 黄芩(6克) 甘草(6克)

  [用法]上九味,(口父)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方诀】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可见功。

  【速记】苍芷地防芎,辛芩甘活(想象:苍芷弟防穷,辛勤干活)

  【功效】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禁忌】 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六两90g(去节) 桂枝二两30g(去皮) 甘草二两30g(炙) 杏仁四十枚16g(去皮尖) 生姜三两45g(切)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40g(碎)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主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现代用量】麻黄12 桂枝4 甘草5 杏仁6 生姜9 大枣3 石膏12

 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6克) 干姜(6克) 甘草炙 6克) 桂枝(去皮,9克) 五味子(6克) 半夏(洗,9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亦可作为处方药减轻花粉症病状]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禁忌】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败毒散

  【组成】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去皮)、枳壳(麸炒)、前胡、羌活、独活各三十两。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呕哕寒热,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 本方多辛温香燥之品,若是暑温、湿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误用。若非外感风寒湿邪,寒热无汗者,亦不宜服。(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 。 

香薷散

  【组成】 香薷(ru)500(一斤) 白扁豆(微炒) 厚朴(姜制) 250克(各半斤)

  【用法】 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上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渣,水中沉冷。连吃两服,随病不拘时)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恶寒发热,头重头疼,无汗四肢倦怠,胸闷泛恶,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

  【功能】治脏腑泠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生冷过度,或起居不节,或路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消化食品)水谷,致令真邪相于,肠胃虚弱,因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临床应用】 本方是夏月乘凉饮冷,感寒伤湿的常用方剂,后人通称三物香薷饮,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闷泛恶、舌苔白腻、脉浮为应用要点。由于香薷属辛温解表药物,因此,凡外感风寒,内有湿邪者,虽病不在暑月,亦可应用。其时若表寒甚者,可合入葱白、豆豉以加强解表散寒的作用。

   近常用于夏季感冒、胃肠炎、菌痢等见上述症候者。

   夏月伤暑见发热汗出、心烦口渴等暑热病证者,则不可使用。

桑菊饮

   【组成】 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甘草(2.5克) 芦根(6克)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咳。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禁忌】 斟酌。

 银翘散

  【组成】 连翘一两(30克) 银花一两(30克) 苦桔梗六钱(18克) 薄荷六钱(18克) 竹叶四钱(12克) 生甘草五钱(15克) 芥穗四钱(12克) 淡豆豉五钱(15克) 牛蒡子六钱(18克)

  【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加入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常用于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头炎等属外感温邪,有肺卫症者。
白虎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知母18 石膏3045() 甘草6() 粳米18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清营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15克) 元参(9克) 竹叶心(3克) 麦冬(9克) 丹参(6克) 黄连(5克) 银花(9克) 连翘(6克)

【方诀】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本方常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证属热人营分者。)

   犀角地黄汤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 牡丹皮(9克)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使色黑易解等。

  (本方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禁忌】 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普济消毒饮

  【组成】 黄芩(15克) 黄连(15克) 陈皮(6克) 甘草(6克) 玄参(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连翘(3克) 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蚕(2克) 升麻(2克)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本方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风热邪毒为患者。)

  【用法】 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清暑益气汤

  【药物组成】黄耆1钱(汗少减5分),苍术1钱(泔浸,去皮),升麻1钱,人参5分(去芦),泽泻炒曲5分,橘皮5分,白术5分,麦门冬3分(去心),当归身3分,炙甘草3分,青皮(去白)2分半,黄柏(酒洗,去皮)2分或3分,葛根2分,五味子9枚。

  【方剂主治】平素气阴俱虚,感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闷身重,便溏尿赤,舌淡苔腻,脉虚弱。

  【方剂功效】清热益气,化湿生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都作1服。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食远温服。剂多少,临病斟酌。

 五味消毒饮                                                                                                      

  【组成】 金银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功用】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 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用法】 水一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禁忌】 斟酌。

龙胆泻肝汤

【异名】七味龙胆泻肝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七)、龙胆汤(《幼幼集成》卷四)  【组成】柴胡梢 泽泻各3 车前子 木通各1.5 生地黄 当归梢 草龙胆各9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      腹时稍热服,便以美膳压之。

  【功用】清利肝胆湿热。

 【主治】肝经实火上攻而成喉口热疮;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小便涩痛,阴部热痒及臊臭。

清胃散

【组成】生地黄(6克)当归身(6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升麻(9克)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苇茎汤

 【组成】 苇茎(60克) 薏苡仁(30克) 瓜瓣(24克) 桃仁(9克)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 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本方常用于肺脓肿、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肺热痰瘀互结者。)

 【用法】 研末,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胶(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玉女煎

 【组成】 石膏(9-15克) 熟地(9-30克) 麦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功用】 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 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本方常用于牙龈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属胃热阴虚者。)

 【用法】 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白头翁汤

 【组成】 白头翁(15克) 黄柏(12克) 黄连(6克) 秦皮(12克)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 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用法】 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鳖甲15,细生地12,知母6,丹皮9克。             【用【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透热

方诀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主治】邪热内伏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肺结核、贫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理中丸

【组成】 人参(15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甘草(15克) {原方丸剂各用90}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禁忌】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小建中汤

【组成】 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

【方诀】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更加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禁忌】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大建中汤

【组成】 蜀椒(6 干姜(12克) 人参(6克)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用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饴糖(30克),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禁忌】 斟酌。

四逆汤

【药物组成】炙甘草(君,二两) 干姜(臣,一两半) 附子(使,一枚,生用,破八片)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方剂主治】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 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方剂功效】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2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 

参附汤

【组成】人参15 附子(炮,去皮、脐)30

【用法】上药哎咀,分作三服。每服以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回阳,益气,救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粘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现用于心力衰竭见有上述症状者。

真武汤

〖组成〗 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 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功用〗 温阳利水

当归四逆汤

【组成】 当归(12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通草(6克) 大枣(8枚,擘[bo] 炙甘草(6克)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本方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临床应用】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偏头痛、新生儿硬肿症等属于血虚,阳气不足,寒侵经脉所致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 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4](一方有人参)。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功效】调养荣卫,祛风散邪;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本方立法:以益气通经,和血通痹为立法。]

阳和汤

【组成】 熟地一两(30g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二钱(6g 姜炭五分(2g 生甘草一钱(3g

【用法】以上八味共为细末,开水送服一钱(3g),日二次。临床效果胜过水煎服。

【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大承气汤

【组成】 大黄(12克) 厚朴(15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通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用法】 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本方煎煮方法亦应注意,原书是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下芒硝。因硝、黄煎煮时间短,可以增强泻下作用。

【禁忌】 使用本方时,应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依据。正如张秉成说: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吴瑭亦说:承气非可轻尝之品,……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12克(四两) 牡丹皮3克(一两) 桃仁9克(五十个) 冬瓜仁30克(半升) 芒硝9克(熔化)

【用法】水煎,芒硝溶服(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功效】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证见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急性阑尾炎、子宫附件炎、盆腔炎、输精管结扎术后感染等属于湿热郁蒸,气血凝聚者。

麻子仁丸

【组成】 麻子仁(500克) 芍药(250克) 枳实(250克) 大黄(500克) 厚朴(250克) 杏仁(250克) [以上为丸剂用量]

【功用】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 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本方常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用法】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禁忌】 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妇慎用。(如属纯由血少津亏引起的便秘,则不宜使用。孕妇忌用。)

十枣汤

组成:芫花1.5 大戟1.5 甘遂1.5 大枣10

主治:1.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2.其人汗出,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而里未和。

3.邪热内蓄,有伏饮者。

煎服法:先煮枣去滓,内前药末,强人服一钱,虚人五分,或枣肉为丸。病人不除者,再服,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温脾汤

【组成】 大黄(15克) 当归(9克) 干姜(9克) 附子(6克) 人参(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功用】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 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肠梗阻、幽门梗塞、慢性痢疾等属于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者。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主治]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蒿芩清胆汤

【组成】青蒿脑4.56 淡竹茹9 仙半夏4.5 赤茯苓9 青子芩4.59克,生枳壳4.5 陈广皮4.5 碧玉散()9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濡数。现用于感受暑湿、疟疾、急性黄疸性肝炎等证属湿热偏重者。

金锁固精丸

【组 成】沙苑蒺藜 芡实 莲须 二两 龙骨 酥炙 牡蛎 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一两。

【用法】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

【主治】火炎上而水趋下,心肾不交,精滑不禁。真元亏损,梦遗滑精,盗汗虚烦,腰痛耳鸣,四肢无力。

【功效】补肾益精,固涩滑脱,交通心。

【禁忌】本方多为收敛之品,偏于固涩。如属心、肝火旺或下焦湿热所扰以致遗精者,禁用本方。

逍遥散

【组成】 柴胡(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5克) 薄荷(6克) 炙甘草(6克)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 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用法】 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鸡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达原饮

【组成】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功效】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本方常用于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属温热疫毒伏于膜原者。)

【用法】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葛根黄芩黄连汤

【组成】 葛根15 甘草6() 黄芩9 黄连9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至600毫升,纳入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表里两解,清热止利。

【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

藿香正气散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30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60 藿香(去土)90 甘草()75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平胃散

【组成】苍术120(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 厚朴90(去粗皮,涂生姜汁

炙令香熟) 陈橘皮60(洗令净,焙干) 甘草30(炙黄)

【用法】上药四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枣2  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三仁汤

【用法】杏仁15 飞滑石18 白通草6 白蔻仁6 竹叶6 厚朴6 生薏仁18 半夏15

【用法】上药用甘澜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利湿,宜畅湿浊。

【主治】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谈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茵陈蒿汤

药物:茵陈蒿六两(12) 栀子十四枚(9) 大黄二两(9)

用法:水煎服。

功效:泄热,利湿,退黄。

适应症: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

甘露消毒丹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 绵茵陈十一两

      淡黄芩十两 石菖蒲六两

      川贝母五两 木通五两

      藿香四两 射干四两

      连翘四两 薄荷四两

      白豆蔻四两

【用法】原方上药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功能】 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症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颐肿口渴,身黄,小便短赤,淋浊,吐泻,舌苔淡白或腻或干黄者。

【临床应用】

      1 .适用于蚕豆黄、荨麻疹、伤寒病、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胃肠炎、皮肤瘙痒症、钩端螺旋体病、咽喉炎等属湿热者。

      2 .本方以湿温热重湿轻口渴尿赤、身热困倦为依据,为夏令暑湿病证常用方。

八正散

【组成】: 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入灯心

【用法】: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五苓散

〖组成〗 猪苓 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 一两六株[20g] 白术 十八铢[12g] 茯苓 十八铢[12g] 桂枝 半两[8g]去皮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皮散

〖组成〗 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各等分[9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

〖主治〗 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缓;以及妊娠水肿等。

〖功用〗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萆薢分清饮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

【功效】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入盐一捻(0.5g),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加入食盐少许)。

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9 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风 芎藭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6

【用法】上十五味,哎咀。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主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

川芎茶调散

【组成】薄荷叶(不见火)240 川芎 荆芥(去梗)120 香附子()250(别本作细辛去芦30) 防风(去芦)45 白芷 羌活 甘草()60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调下。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风邪头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作止无时,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羚角钩藤汤

〖组成〗 羚角片 一钱半,先煎 [4.5g] 双钩藤 三钱,后入 [9g] 霜桑叶 二钱 [6g] 滁菊花 生白芍 茯神木 各三钱 [9g] 鲜生地 五钱 [15g] 川贝母 四钱,去心 [12g] 淡竹茹 鲜刮,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 [15g] 生甘草 八分 [3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肝热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功用〗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镇肝熄风汤

〖组成〗 怀牛膝一两[30g] 生赭石 轧细,一两 [30g] 川楝子 捣碎,两钱 [6g]  生龙骨 五钱,捣碎 [15g] 生牡蛎 五钱,捣碎 [15g] 生龟版 五钱,捣碎[15g]

生杭芍 玄参 天冬 各五钱 [15g] 麦芽 茵陈 各二钱 [6g] 甘草 一钱半 [4.5g]〖用法〗 水煎服。

〖主治〗 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

〖功用〗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地黄饮子

[组成]熟地黄[12g] 巴戟天 去心 山茱萸 石斛 肉苁蓉 浸酒,焙 [9g]

附子 炮 五味子 官桂 白茯苓 麦门冬 去心 石菖蒲 远志 去心,各等分 [6g]生姜 5 1 薄荷 5-7

[功用]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 舌体强硬不能言语,筋骨软弱不能行走,病人口干但不思饮,脉象沉、细、弱。

杏苏散

[组成]杏仁、桔梗、黄芩、贝母、紫苏、枳壳、甘草、陈皮、前胡、桑白皮、麦门冬、生姜

[用法]饭后温服。

[功效]发散风寒,宣肺化痰。

[主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痰涌。

[临床应用] 1.适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之咳嗽、鼻塞;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之咳嗽,属凉燥痰湿者,对秋燥伤风咳嗽有着效。

2.本方是袪痰止咳的方剂,治疗风寒咳嗽、恶寒微热或无热者。能袪痰镇咳,兼平喘的功能。临证以咳嗽痰稀、吐之不爽、鼻干嗌塞、无汗恶寒为依据

清燥救肺汤

药物:霜桑叶三钱(9) 石膏二钱五分(12)人参 七分(2) 甘草(3) 胡麻仁(炒研)(9) 一钱 真阿胶八分(9) 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10) 杏仁(去皮尖炒)七分(9) 枇杷叶(刷去毛,涂蜜炙黄)一片(9)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滚热服,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黄;热加犀角、羚羊,或加牛黄。

功效:轻宣达表,清肺润燥。

适应症:1.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喘胸胀(或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少津,尖边俱红者。

养阴清肺汤

组成:大生地6 麦冬5 生甘草5 玄参5 贝母3 丹皮3 薄荷3克炒白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 养阴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症见喉润起白斑点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百合固金汤                                【组成】 百合一钱半 生地黄二钱 熟地黄

      当归身各三钱 芍药炒 甘草各一钱

      贝母 麦冬各一钱半

      桔梗 玄参各八分

【用法】 水煎服(原方未著用法)。

【主治】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灼伤肺金,肺失清肃:咳嗽气喘,

       灼伤肺络:痰中带血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 熏灼咽喉:咽喉燥痛

       虚火内扰: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陈汤

药物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钱(15g)白茯苓三钱(9g) 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 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乌梅1,水煎温服).

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小陷胸汤

【组成】黄连6 半夏12() 栝楼实(大者)30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1.2升,先煮栝楼取600毫升,去滓,再入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小结胸病。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成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温胆汤

药物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60g) 陈皮三两(90g)甘草一两(30g), 茯苓一两半(45g) 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用法: 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 :加生姜5,大枣1,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 白腻,脉弦滑.

止嗽散

[组成]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各1kg(各二斤); 甘草 ()375g(十二两) 陈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

[功效]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黄柏2分,干姜3分,天麻5分,苍术5分,白茯芩5分,黄耆5分,泽泻5分,人参5分,白术1钱,炒曲1钱,半夏(汤洗7次)15分,大麦糵15分,橘皮15分。

【功效】温凉并济,补泻兼施,补脾燥湿,化痰息风。

【主治】痰厥头痛,咳痰稠粘,头眩烦闷,恶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卧,舌苔白腻,脉弦滑。现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半两,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带热服。

保和丸

【组成】山楂180 神曲60 半夏 茯苓各90 陈皮 连翘 萝卜子各30

【用法】上药研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呕吐泄泻,脉滑,舌苔厚腻或黄。

越鞠丸

【组成】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 栀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温水送下。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气、血、痰、火、湿、食等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

瓜蒌薤白白酒汤

【组成】瓜蒌实一枚(24g)薤白半升(12g) 白酒七升(适量)

【用法】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功用】通阳散结,豁痰下气:用于胸痹,证见胸背疼痛、痰多喘闷、气短不得卧,苔白腻而滑,脉沉弦者。

苏子降气汤

【组成】 紫苏子、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甘草、当归、生姜、大枣、肉桂

【功能】 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

【主治】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临床应用】1 .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气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之咳喘而痰涎壅盛者、喘息性支气管炎、耳鸣、吐血 血、齿槽脓漏、口中腐烂、走马疳、水肿、脚气等。

2 .本方是降气化痰、温中平喘的方剂,举凡咳嗽、喘促、气逆痰多之症均适用之。

定喘汤

【组成】白果21(去壳,炒黄色,分破) 麻黄 款冬花 桑皮(蜜炙)9 苏子6克,法制半夏(如无,甘草煎汤,泡七次)9 杏仁(去皮、尖) 黄芩(微炒)4.5 甘草3

【用法】上药锉碎。用水45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50毫升,不拘时,徐徐服之。

【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壅肺,哮喘咳嗽,痰稠色黄,胸闷气喘,喉中有哮鸣声,或有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现用于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旋覆代赭汤

【药物组成】旋覆花3两,人参2两,代赭石1两,甘草3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5两,大枣12枚(擘)。

【方剂主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胃虚气逆证。心下痞硬,噫气频作,反胃呕吐,吐涎沫,舌苔白滑,脉弦而虚。

【方剂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温服1升,日3次。

桃核承气汤

桃仁 2.5 桂枝 2.5 大黄 5.0 芒硝 2.5 甘草 2.5                      破血逐瘀,清热润燥。

伤寒外证不解,热结膀皖,少腹胀满,大便黑,小便自利,谵语烦渴,发热如狂,及血瘀经或产后恶露不下,少腹胀满疼痛或蓄血痢疾症。

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前四味,取3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空腹时温服100毫升,日三服。当微利。

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 生地各9 桃仁12 红花9 枳壳 赤芍各6 柴胡3 甘草3 桔梗4.5 川芎4.5 牛膝10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复元活血汤

[组成] 柴胡12 天花粉12 当归10 红花8 生甘草5 炮山甲10 大黄18(酒浸) 桃仁12(酒浸)

【用法】: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半,酒半,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功用]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 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已。

[注意] 孕妇忌服。

补阳还五汤

组成 黄芪 生,四两[120g] 当归尾 二钱[3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温经汤

〖组成〗 吴茱萸 三两[9g] 当归 二两[6g] 芍药 二两[6g] 川芎 二两[6g] 人参 二两[6g] 桂枝 二两[6g] 阿胶 二两[6g] 牡丹皮 二两,去心 [6g] 生姜 二两[6g] 甘草 二两[6g] 半夏 半升[6g] 麦冬 去心,一升[9g]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功用〗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失笑散

【组成】五灵脂 蒲黄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6克,先用酽醋30毫升,熬药成膏,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热服。

【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小肠气及心腹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现用于心绞痛、胃痛、痛经、产后腹痛、宫外孕等属于瘀血停滞者。

生化汤

〖组成〗 全当归 八钱[24g] 川芎 三钱[9g] 桃仁 去皮尖,十四枚[6g] 干姜 炮黑,五分[2g] 甘草 炙,五分[2g]

〖用法〗 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主治〗 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功用〗 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黄土汤

〖组成〗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 (炮) 阿胶 黄芩 各三两[9g] 灶心黄土 半斤[3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主治〗 阳虚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 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功用〗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槐花散

【组成】陈槐花30 百草霜15

【用法】上为末。每服912克,温酒调下,若昏愦不省人事,则烧红秤锤淬酒下。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崩。

小蓟饮子

〖组成〗 生地黄 洗,四两[30g] 小蓟 半两[15g] 滑石 半两[15g] 木通 半两[6g]

蒲黄 半两(炒)[9g] 藕节 半两[9g] 淡竹叶 半两[9g]当归 (酒浸)半两[6g] 山栀子 半两[9g] 炙甘草 半两[6g]

〖用法〗 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主治〗 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等。

〖功用〗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 甘草()1.5 人参(去芦)0.9 当归身0.6(酒焙干或晒干) 橘皮(不去白)0.60.9 升麻0.60.9 柴胡0.60.9 白术0.9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

内脏下垂者。

参苓白术散

组成  莲子肉(500克) 薏苡仁(500克) 砂仁(500克) 桔梗(500克) 白扁豆(750克) 白茯苓(1000克) 人参(1000克) 炙甘草(1000克) 白(1000克) 山药(1000克)

功效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生脉散

【组成】 人参(9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6克)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虚者。)

【用法】 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

归脾汤

【组成】 白术(3克) 当归(3克) 白茯苓(3克) 黄芪炒(3克) 远志(3克) 龙眼肉(3克) 酸枣仁炒 3克) 人参(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八珍汤

[组成] 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10g、茯苓8g、炙甘草5g

[用法] 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功用] 补益气血。

[主治] 气血两虚。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炙甘草汤

【组成】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人参(6克) 生地黄(50克) 阿胶(6克) 麦门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枣(10枚)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六味地黄丸

【成 份】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

一贯煎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9),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川楝子一钱半(4.5)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瘕聚。

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128 薯蓣64 山茱萸64 茯苓48 泽泻48 丹皮48 桂枝 附子()16

【用法】上八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用酒送下,加至20丸,一日三次。

【功用】温补肾气。

【主治】肾气不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舌质淡胖,尺脉沉细;及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久泄。现用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支气管哮喘等属于肾气不足者。

【禁忌】如有咽干、口燥、舌红、少苔等肾阴不足,肾火上炎症状者不宜用。

玉屏风散

组成 :防风(30克) 黄芪(60克,蜜炙) 白术(60克)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柏子养心丸

【功能与主治】 补气,养血,安神。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 2次。

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生用)60 补骨脂()120 五味子60 吴茱萸120克  

【用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生姜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70丸,空腹时服。

【功用】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食而不化,或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现常用于慢性腹泻、肠结核等属脾肾虚寒之久泻或五更泄泻者。

固冲汤

【组成】 黄芪24 白术24 山萸肉18 白芍12 煅龙骨20 煅牡蛎20 山萸肉24 白芍12 海螵蛸12 茜草10 棕榈炭8 五倍子2(研末)

【功用】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气虚冲脉不固之血崩证。表现为血崩或月经过多,月经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完带汤

【组成】白术(30克)山药(30克)人参(6克)白芍(15克)车前子(9克)苍术(9克)甘草(3克)陈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克)

【功效】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本方常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而属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者。)

【用法】水煎服。

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15 g/剂、茯苓12 g/剂、知母10g/剂、川芎9 g/ 、甘草4g/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天王补心丹

组成: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10 云苓12 五味子8 远志肉9 桔梗8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当归补血汤

【组成】 黄芪(30克) 当归(6克)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用法】 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禁忌】 阴虚发热证忌用。

乌梅丸

【药物】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去皮炮)六两 蜀椒四两 桂枝(去皮) 人参 黄柏各六两

【用法】以苦洒(即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成泥;余药研为细末,与乌梅泥和匀,加密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9克,日三服。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温脏驱蛔。

【适应症】脏寒,蛔上入膈,烦闷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呕,腹痛,吐蛔,时发时止,或久利不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汤头歌诀白话解电子板》(第14节)
第十三章 祛痰剂1
汤头歌诀白话解
脏腑辨证论治
中医十大名方
治疗痰浊瘀闭证中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