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连汤方证、方义解析

黄连汤所主为伤寒病之胸中有热及胃中有邪证。但其胸中热从何而来?胃中之邪指什么?吴谦曰:“伤寒邪气入里,因人脏气素有之寒热而化病。此则随胃中有寒,胸中有热而化”(《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卷五)。谓其外邪入里,随体质阴阳之偏颇分别从化为胸热胃寒。但柯琴有不同看法,指出“此热不发于表而在胸中,是未伤寒前所蓄之热也……寒邪从胁入胃”(《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三)。即认为患者胸中素有蓄热,外感寒邪后,寒邪入胃,而成胸热胃寒。细究之,吴氏与柯氏之言并无太多差异,均强调患病前已有胸热或体质寒热偏颇。本证之胸热胃寒为大多数医家所认同,但柯氏进一步阐发其病机,谓之“胃中寒邪阻隔,胸中之热不得降,故上炎作呕;胃脘之阳不外散,故腹中痛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三)。强调了胸热胃寒、寒热相隔、寒滞腹痛和胃逆欲呕的病证特点。可以断定,黄连汤证系素体寒热偏颇,或已有胸热或胃寒在先,伤寒之邪入里随体质阴阳偏颇,从化为上(胸)热下(胃)寒,寒热相隔,胃气上逆,而见以腹中痛、欲呕吐为主症的证候。黄连汤君以黄连清泄胸热;臣以干姜温脾祛寒,更用桂枝辛温以助干姜温中散寒兼温经止痛;佐以半夏和胃降逆,合桂、姜之辛散,与黄连之苦降,升降气机,交通上下,以破寒热之格拒;稍佐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养胃,兼助姜、桂复中阳,并能制黄连苦寒伤胃。全方清热祛寒,交通上下,安中止呕。黄连汤方证涉及胸热胃寒,有伤寒注家认为该方由半夏泻心汤变化而来,既然半夏泻心汤方中已有干姜温中祛寒,今去黄芩,何以更加桂枝?柯琴云:“君黄连以泻胸中积热,姜、桂以驱胃中寒邪”(《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三),认为桂枝助干姜温中祛寒,如从该证患者素体中焦有寒及伤寒之外寒入胃考虑,此说与病机甚为吻合。罗美谓:“桂枝温散寒邪且交通阴阳”(《古今名医方论》卷三),指出桂枝温散中寒、交通阴阳,与病机中上热下寒之阻隔相应,似也在理。不过此作用似应理解为桂枝(散寒助阴升)与黄连(泄热助阳降)二味配伍之结果,如王子接指出:“桂枝宣发太阳之气,载引黄连从上焦阳分泻热,不使其深入太阴,有碍虚寒腹痛”(《绛雪园古方选注》上卷)。认为桂枝辛散能制黄连之苦降,使之专走上焦,且避免苦寒伤中。考《本经》载:“牡桂,味辛温,主上气逆”,于方中有平冲降逆和胃的作用。综上,桂枝在黄连汤中的作用涉及温胃散寒、交通阴阳、平冲降逆、兼制黄连之苦寒。(REF范方馨,谢鸣.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汤证治辨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04):343-346.)

“胸中有热”,即指邪热偏于上部,包括胃脘,上至胸膈“胃中有邪气”,指腹中有寒邪,病位偏于下部,包括脾与大肠。因此形成胃热肠寒,胃失和降的证候特点。“腹中痛,欲呕吐”,是本证的代表症状。寒邪在腹,脾气受损,寒凝气滞,经脉不和,故腹中疼痛;热邪在上,胃气不降,上逆而作呕。腹中痛与欲呕同见,亦是热在上而寒在下的标志。今病邪在胃肠,所以治疗上就应以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为法,黄连汤是主方,使胃和寒散热除而愈。在诸家对此方义的注解中,柯氏之注发人深思:“用黄连泻心胸之热,姜、桂去胃中之寒,甘枣缓腹中之痛,半夏除呕,人参补虚。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所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仍不离少阳和解之治法耳。此证在太阴、少阳之间,此方兼泻心、理中之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少阳方总论》)。宗仲景之旨,我们体会到临证不可拘泥,只要掌握其寒热夹杂,阴阳失调之病机,虽病因各异,但病变重在脾胃,脾胃不和,中州升降失调,水津不能四布,病久不愈;邪居胃中,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寒留于下,阳下得升而热隔于上,皆可服用本方。治疗属于本证型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均有满意的疗效。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进展,精心领悟柯氏称此方不离“和解之法”,又谓“此证在太阴、少阳之间,此方兼泻心、理中之剂”之意。融清上温下、和解、泻心为一体,创拟加味黄连,临床效果优于黄连汤。加味黄连汤由黄连、干姜、桂枝、半夏、黄芩、柴胡、三棱、三七参、连翘、郁金、枳壳、升麻等组成。本方所治,当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之证。病变之本,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有关。饮食不节则伤脾胃,脾胃伤则不能健运水谷精微,酿痰化饮,而致胀满之症;情志不调则伤肝,肝伤则疏泄失职,气机不畅,郁而生热,而致疼痛泄泻之症。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不条达,极易化热,故脾胃功能失调,而致胃实脾弱,脾湿胃热。(REF:石显方, 傅文录. 从黄连汤证看脾胃病的理法方药[J]. 河南中医, 2006, 26(9):4-4.)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之对比。三方均为和解之剂。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心下痞一证,其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邪气结于心下。“按之心下濡”“满而不痛”为其主要症状,治法为和中降逆消痞。其组方实为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而成。因此具有调和阴阳、复其升降、补泻虚实之功,故应属于和解之剂。小柴胡汤见于《伤寒论》少阳病证,为少阳病之主方。其病机为伤寒表证未解,邪传入里,侵入少阳,致少阳枢机不利,木郁化火。“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其主要症状。其治法为和解少阳。黄连汤其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其基本证候是上热下寒证。其治法为清上温下,和胃降逆。因其能交通阴阳,恢复中焦升降之机,故亦可归于和解之方。其组方也可以归结于小柴胡汤的加减,如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中说到“此亦柴胡加减方也”。相同点:病机上都有寒热交错;症状上都能出现呕吐,腹痛;治法上均有调和气机、斡旋阴阳之意。药物组成均含有人参、半夏、甘草、大枣;其中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还均含有黄连、干姜。不同点:半夏泻心汤之寒热互结于中焦,黄连汤之寒热居于上下,小柴胡汤之寒热在于表里。治法上,半夏泻心汤重在和胃而降逆,黄连汤重于清上温下,小柴胡汤重在宣透表里,和解少阳。药物组成亦有差别,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和胃涤痰,调和中焦。在泄热通降药上,比黄连汤多黄芩,比小柴胡汤多黄连,故重在于和降之力。黄连汤以黄连为君,以其苦寒之性清上部热邪。比半夏泻心汤多桂枝一味,王桂利认为黄连汤中桂枝一味用的恰到好处,使上下阳气汇通,阴阳相续;比小柴胡汤多一组药对黄连与干姜,意重于清上温下。小柴胡汤重用柴胡为君,其气质清轻,能助胆气之升发,疏散胆火之瘀滞,合《素问》“木郁达之”之意。并合黄芩,使少阳之火从内清从外疏。以上所述,只是对黄连汤方药进行理论上的浅微探析,《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理论与临床意义远不止如此。对于经方的学习需立足于理论放之于临床,使其功效得到最大发挥。(REF:谭张奎.经方之黄连汤方药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1):89-90. 

黄连汤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桂枝辛甘温,可补心肾之阳气,黄连、桂枝配伍成对,则全方寒热比例亦随之改变。笔者认为黄连汤交通心肾之类型属“心火旺,肾阳虚”。黄连汤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可以认为仍为泻心之法,然却为何更“泻心”之名?此问徐氏正有解释:“诸泻心法,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全属里证。此方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曰黄连汤,乃表邪尚有一分未尽,胃中邪气尚当外达,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里,则意无不到矣。”此番解释,“泻心法,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与《伤寒论》命名“调中剂”相合。不仅脾胃寒热不调如此,凡调理脾胃的几个方剂,仲景都附之特殊名称,比如承气汤、建中汤、理中汤。但徐氏将方中桂枝解释为和表里,并且因兼表证而更名,却值得商榷。小建中汤亦是表里同治,却为何仍名以“建中”?由此可反证出,变名不因其能解表,而因其中妙义已不在脾胃。黄连味苦,为心家之正药,以此命名正与心相对,如同柴胡汤与肝、麻黄汤与肺、地黄丸与肾。所以笔者认为之所以更名为黄连汤,仲景之意乃因意欲突出此方治心之妙义。(REF:赵训冰,滕佳林.浅论黄连汤交通心肾[J].西部中医药,2016,29(01):108-109.)

整理丨菟丝子

图片丨菟丝子

校对丨贯贯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名家学经方】上热下寒证之黄连汤证
夜读伤寒-173
刘渡舟:《伤寒论》中的七个寒热错杂方
《伤寒论》学习笔记101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临床运用
黄连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